30年后重走打工路

花开明媚

<p>1989年的高考在七月的骄阳中落下帷幕。身心疲惫的学子们终于解放了,不管考上大学与否,他们都如同出笼的小鸟,飞出校园,各奔东西。此时此刻,也许大多数人还沉浸在高考之后的狂欢中,李海江,马军田两位高考生已经会同村子里其它兄弟踏上了兴安盟的打工之路。</p> <p>打工赚来的钱让他们有实力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随着年龄的增长,打工的经历让他们念念不忘,经常想起在那艰难时期帮助过他们的人,总想重走一回打工路,找寻一下当年的足迹。</p> <p>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噪。趁繁花还未开至荼蘼。趁此刻还年轻,还能够走很长很长的路,还能诉说很深很深的思念,立即出发!</p> <p>怀着激动的心情一路向东北。两个人商量着最先去哪,最想见的人。时不时感叹一路的变化,更多时候回忆打工的艰辛:一天12小时劳动;一顿饭能吃八个大馒头;累了躺到泥地上片刻就睡着;脱完的土坯还没干就淋了大雨;雇主烙饼的速度供不上他们四个人吃的速度;如何想尽办法和计策去讨工钱;找不到活儿干,没钱没地方吃饭,沈大哥一家如何帮他们;打墙挖土时候,挖出来一只刺猬,雇主用它来炒辣椒,那流口水的美味;打工回来,后背晒得秃噜皮,大妗子看了流下心疼的眼泪…… 没经历过的人就如同听一个遥远的故事,可它却是真真实实的经历。</p> <p>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他们下车向附近的老乡打听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也是这次行程最想见的人。老乡说他们想见的沈大哥已经去世了。两个人非常难过,失望至极。但既然这么远来了,即使见不到人也要去他们付出汗水的地方看看!</p> <p>这是他们打工路上必经的火车站,当时从通辽上火车到舍伯吐站下车。距离打工的村子还有70里地。他们一路步行,脚走出了血泡,又渴又饿,路上见到别人扔的半个沙果捡起来嚼嚼。每当讲到这段,我都不胜唏嘘,苦难的经历造就了他们日后不懈的奋斗和对美好生活的珍惜!</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下火车之后,据他们说,去镇里买了铁锨和黄胶鞋。为了找寻当年的记忆,这次特意绕道镇里,三十年的变化,当年他们买东西的商店早已不复存在,这个有点年代感的建筑,就权当他们当年光顾的商店了。向一个卖水果的人打听三十年前的事,那个看上去像五十岁的人说,他才三十岁。😄</span></p> <p>据说在哈根庙村子打工时候,有个雇主家里有女儿,相中了海江干活的麻利,想留他在家里做养老女婿,可他目标明确,打工赚钱就是为了读书。这次重访,我执意想去看看,找了半天,村子已经面目全非,完全没有原来的影子,只好遗憾而返。</p> <p>走进他们打工的另一个村子,有个商店,很小的字写着:淑琴商店,军田说他记得当年沈大哥的女儿小名叫淑琴,当年她才七八岁,刚上小学。怀着试试看心理,他们进了商店。</p> <p>他们俩正向淑琴打听三十年前沈大哥的家在哪里,此刻沈大哥正在商店隔壁房间哄孩子,听到有人打听他,立刻跨出屋来,见到沈大哥他俩一眼就认出来了。此刻那种激动和惊喜无以言表。我曾经多次说见面那一刻我一定录个像留作纪念,因为先前打听那个老乡缪说沈大哥已经去世,所以这突然的惊喜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可以想像一下,你三十年来一直念念不忘的恩人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那是何等的惊喜和兴奋!</p> <p>当年的淑琴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笑容可掬,亲切友好,谈起来已不记得有这样的事情。</p> <p>沈大哥已经不太记得他们,经过一番生动的回忆,所有的事情又清晰起来。沈大哥的父亲是江苏徐州人,据说是逃荒来到这里,他们家是这个村子里唯一能说汉语又懂蒙语的人。所以后来在村里找活儿干,谈工钱都是经过沈大哥和村民沟通才完成的。找不到活儿干,没有钱没地方住,就在沈大哥家吃住。后来他们常想,如果当年沈大哥不帮他们,他们真不知道怎么办!</p> <p>赠沈大哥绵薄礼物以表达谢意。人的一生,在困难时候遇到帮助你的人,那就是你一辈子的贵人。</p> <p>沈大哥在女儿家,女儿养了七十多头牛,此刻正想出售。正好海江,军田都有朋友做牛的产业,他们立刻给朋友打电话牵线搭桥,如果能牵线成功,那真是上天都在帮他们报答恩人。</p> <p>当年他们打工,干的活儿就是类似这种土墙和土房。</p> <p>见面后每个人都无限感慨。沈大哥当年不求回报地帮他们,他们更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直到有一天,当他们发现都已经渐渐老去的时候,才感悟到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人在困难的时候,一点点帮助都弥足珍贵。感谢人生路上曾有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