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我第二故乡的记忆。苹果姐姐拍摄制作

苹果

<p> 我的故乡到底是哪里?曾几何时我也感到恍惚。我出生在上海,但年幼记不得许多;我在长春上了小学,中学,从那里走向工作岗位,在我人生的旅途中,却只有短短六年时间;我在湖北十堰,经历许多压力和艰辛,但在东风汽车公司工作生活已整整五十多年。(图片自上而下:上海,长春,十堰。)</p> <p>那个年代,父辈们“只要祖国召唤,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我们没有选择,跟着大人们走南闯北。当我把这三个地方穿在一起,我看到了自己的一条生命线:上海,是我出生的地方,是祖辈血脉相承的故乡;长春,是我成长的地方 ,是人生扬帆起航的故乡;十堰,是我成家立业的地方,是今世灵魂安放的故乡。</p> <p>这是一幅早在六十年前杭州刺绣而成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全景图。从长春到十堰,我们搬了许多次家,扔掉了不少老物件,但这幅画目前为止仍在十堰老爸老妈家的客厅挂着。在一次家里清理“破烂”的时候,老妈把这幅已经发旧的照片丢到垃圾桶,被一个捡废品的人拾了去,老爸费了一番周折要了回来,专门又去配了一副镜框。</p> <p>长春,是我家二代人的第二故乡!这里曾经是我们温暖的家。</p> <p>这里有我少年时代的记忆。</p> <p>这里是父母一辈子为中国汽车事业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开拓之地。</p> <p>2018年的夏末秋初,原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子弟中学老三届离校暨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在长春举行,很多身居祖国各地的老同学都赶到长春参加这个聚会活动。接到通知时,我已启程去了西藏,完成阿里南北线无人区的行走拍摄夙愿。错过这样一个令我想往已久的活动实在遗憾。第二年,在祖国国庆70年的日子里,我和中学老同学,现居住上海的朱耀良同学相约来到长春,看望我的第二故乡,看望我想念的老同学。</p> <p>这是长春火车站的原貌,这张图片是母校比我高两届的应国良学哥发给我的。1968年11月17号,母校老三届毕业生坐着一汽“解放”卡车,在家长流泪的嘱咐声中,在敲锣打鼓的口号声中来到吉林省农安县插队落户。我随着车队把同班同学送到农村集体户,热闹后的冷寂和雪地旷野的贫穷,让我感到从没有的寒冷。五天之后,没有下乡的我要去“上山了”,随父辈的脚印,到湖北十堰大山沟建设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今天的东风汽车公司。我们就是在这个火车站出发,离开了长春。</p> <p>50年过去了,离开第二故乡已经太久太久了。故乡的太阳,就像久别的亲人,翘首期盼游子的归来。</p> <p>这是长春新火车站,里面的设施通道都十分先进华丽。站在那里环视四周,我已经辨认不出从前的样子,却依稀记得那年“向雷锋叔叔学习”的情景。火车站是学做“好人好事”的地方,我和乒乓球队的队友在业余时间来到火车站,最希望看到一位大娘或一位大婶背着包裹或抱着孩子走过来,我们就可以像雷锋叔叔那样做好事了,还不能让别人知道。😃</p> <p>红旗街,地质宫,宽平大桥,有轨电车二站,五站……,一个个熟悉的地名,看到的却是一个个陌生的地方。</p> <p>在火车站接我的耀良老同学告诉我,这条马路就是宽平大路,沿着这条路就到我家原来住的31栋,不知怎么了,仿佛心跳的有些急促。那年月,爸爸买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不舍的给我们三个小孩子骑,我们总是偷偷把自行车🚲推出来,在这条路上我们学会了骑自行车,当然,代价是“新车换旧颜”;这条路上,见证了弟弟学会游泳的经历,知道爸妈不允许小孩子自己去游泳,弟弟在早晨悄悄从衣柜里把游泳裤“偷”出来,下午和小伙伴走着到南湖公园游泳,而后用一个竹竿挑着湿淋淋的游泳裤,说着好话坐着老乡的大马车回家,乘爸妈不注意,再把一路已吹干的泳裤放回衣柜。待爸妈再发觉时,弟弟恨不得都能横渡丹江了。</p> <p>这是31栋,五十多年前我家就住在拐角那个2门一楼2号。长春一汽的老家属楼都是五十年代当时的苏联设计建造的。楼高为3——5层,外墙都是紫红颜色。前几年我随摄影团前去俄罗斯,在莫斯科住在改造的公寓酒店,让我吃惊的是这里的房屋和一汽的家属宿舍几乎一模一样,我仿佛不是在莫斯科而是在长春。</p> <p>31栋,有我们家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回忆。那年我们兄妹三人专程陪爸爸妈妈回长春故地重游,爸爸在家门口留个纪念。</p> <p>此行,我又来到这里东转西看,像是寻找当年我留在家门口的脚印👣。每次都会遇到热情的,我并不认识的“邻居”。他们问我从哪里来,原来住哪个门?总是会用地道的东北话说“哎哟妈呀,你从二汽来我们这嘎达的?老远了。”这位妹子家一直住在一门四楼,也许那时她太小,我们互不认识,但彼此心里都有种亲近感。</p> <p>这些老式家属楼,外墙粉刷很新,但楼道里的设施已十分陈旧。大门上的玻璃碎了,五十年前文革时期,爸爸用一块木板把破的地方堵了起来,至今这块木板依然还在。一楼住着五户人家,有四户都去了湖北十堰的“二汽”。31栋去十堰支援二汽建设的不少于十户,在十堰的新家我们经常联系交往,在长春结下的友情今生难忘。</p> <p>想家,就像一杯浓浓的茶,苦涩中透着多少淡雅;想家,就像当年爸爸在这个房间里拉着二胡的声调,深远悠久。</p> <p>站在曾经那个温暖家的门口,心里涌动一股怀念的情愫。很想进去看看这个藏着儿时“秘密”的家,可又怕打扰房主而不敢冒昧敲门。从房前我转到房后,右边数第三个窗户就是我家。双层玻璃中,曾经放过冻梨🍐冻柿子;窗户下,爸爸曾经搭了一个兔窝,养过几只小兔子🐇,在物资缺乏凭票买肉的年代给我们改善生活;房间那张大床下,有一个大大的饼干盒,外公总从上海给我们带或寄“动物饼干”,那是那个年代令我们许多同学羡慕流口水的奢侈品;还有房间门后有好多个装着不同粮食的米袋,大米,面粉,高粱米,小米,黄豆,玉米面等等,都是定量配给的,记得我们南方调来的细粮每月多两斤。</p> <p>我在窗户下蹦高往里望,引起房主的注意,一对中年夫妇打开窗户询问,我告诉他们:五十年前这是我家。得知我从湖北回来,他们热情邀我进去坐坐,我走进那个家门,看到似曾熟悉的卫生间,厨房,和那个我家当年搭着上下铺的房间。和我们现在居住的家相比,这个家真的太小太小,但留给我i的情怀却好大好大!</p> <p>31栋,33栋,35栋,都有我的同学,小玩伴,球队队友,五十年过去了,不知道他(她)们今在何处,是否可好?最下面那张照片的左上角最顶楼的那扇窗户是我小学中学都是同班同学张献玲的家,是我的好朋友,用今天的时髦话说,就是无话不谈的“闺蜜”。她的爸爸妈妈都是参加过长征的老革命干部。我们每天一起上学,放学,一起打乒乓球,跳皮筋,文革中,她爸爸被打成“走资派”,关押在我们家对面的“一栋”(一汽的文化宫)学习“反省”,我每天陪着她给张伯伯送饭。夏日的晚上我们会坐在家门口的马路边上,时不时还可以看见星星闪烁,那时的我们,思绪好像都会长出理想的翅膀,翱翔在宇宙天穹。她现在定居美国,祝愿她一切安好,一生幸福!</p> <p>她是我小学同校,中学同班的老同学宫雪贵,又是住在一个栋天天玩在一起的小闺蜜。江河行地久,日月经天长。五十年前,我们还是懵懵无知的少年,在艰苦的条件下,我们整日无忧无虑,在贫乏的物资生活中,我们结下纯洁的友谊。五十年后相见,还是那么淳朴实在,她们就是我在长春的亲人!这张合影后面的背景楼当年是“第四百货商店”,能让我们兴奋不已的新衣服,小零食都是来自这里。</p> <p>那一片高楼大厦的地方,当年是我上小学的地方——第一汽车制造厂职工子弟第二小学。那时候上学都是以家庭住址划分区域。一汽职工的居住划分两个大区,以有轨电车道为界,分为三零零和三零一区。我家住的房子在三零一区,我小学三年级从南方转来就在第二小学上学。</p> <p>这个小学当时的设施条件都很差,小平房,生火炉……,但那里有我少年时代最美好的回忆。我从这个小学被选入长春市业余体校青少年女子乒乓球队,接收系统的专业训练,为我的人生之路铺设一条带有光环的通道。</p> <p>这是55年前的小学毕业照,我保留至今,大多数同学从小学毕业后再也没有见过面。今天我深情的问一声:老同学,半个世纪未见,你好吗?!我在毕业照里,找寻昨天那个熟悉的你;彼此想念的每个日子,打开心底那扇记忆的大门,脑海里一次次出现的是昨天我们在一起的温馨画面。</p> <p>这条路,上小学每天要经过,原来是条土路,而今是条柏油路。通往“知识殿堂”的小路,抹不去的是儿时的记忆,抹不去的是纯真的笑容,抹不去的是成长路上恩师的谆谆教诲。</p> <p>这是地处长春一汽家属区的“共青团花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当年是我们小学同学在这里做作业,疯玩的地方,也是我上中学从家走到学校的必经之路。</p> <p>共青团花园,记得那时有很多石凳石桌,放学后,同一个学习小组的人一起来到这里,围着石桌写作业,作业写完后就开始玩,玩得最多的游戏就是“我们都是木头人,谁也不许说话谁也不许动”的那种“捉迷藏”。现在共青团花园里面的石凳没有了,这个喷泉⛲给我的感觉不是很好,因为没有了小时候的那种味道。</p> <p class="ql-block">围着共青团花园的树林我寻找着,想找到那个留在这里的一个记忆。那年夏日的一天,我们学习小组在这里写作业,几个男同学比较淘气,作业还没有写完就去玩耍,身为小组长的我和几个女同学围着树林找,一个男同学爬到树上,我们就摇着树干要他下来,谁知树枝突然断了,这位男同学摔了下来,锋利的树枝划破了他的前胸,一道很长很深的伤口,流了好多血。当时我们吓傻了,急忙把男同学送到109栋职工医院,大家凑钱付了缝针的医药费(当时看病费用肯定很少很少,否则一群孩子怎么凑的齐呢?),过后谁都不敢告诉大人。几十年过去了,这位男同学也在湖北十堰工作,还是我工作单位的直接领导,大家聚在一起时还会提及此事,指着至今还在的那条伤疤说:这是孩提时代的纪念。</p> <p>这条马路链接着我家与中学母校的路程,12岁——15岁的三年时间我每天或走或跑在这条求学路上。最难忘的是北风呼啸的寒冬腊月。那时给我留下的记忆是长春冬天的雪下的好大好厚,迎着西北风上学,脸上被风吹的生疼。</p> <p>今天是国庆70周年的喜庆日子,我在老同学朱耀良的陪同下来到我的母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职工子弟第一中学。五十年后站在母校门口,我百感交集,往事一股脑涌上心头。</p> <p>今天是国庆节,学校放假锁门,我们向门卫大爷介绍自己的身份,说明来意,大爷热情的同意我们进到校园。眼前的这个母校我十分陌生,仿佛自己走错了地方。我极力回想母校的样子,还他原有的面貌。母校是一座构造独特的长长又拐来拐去的平房,尽管是平房,但我觉得很洋气,当时小升初考这个学校分数线不低呢。校园设施很齐全,音乐🎶课教室,乒乓球训练馆,篮球场,教室后面有一个很大的操场,记得冬天就成了滑冰场……。可眼前,我脑海中印记的母校不复存在,被高楼林立,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取代了。</p> <p>看见了这棵熟悉的大榆树,我知道这里就是我的母校!什么都改变了,唯有这棵大榆树被保护起来,依然挺拔。看见它,我找到了当年母校的方位。这棵大榆树就长在我们班的窗户外面,它为我们挡风寒遮日晒,陪伴我们走过青少年时期最快乐的时光。</p> <p>有些时光过去很久不曾忘记;有些回忆存进脑海不曾褪去。记得那年考中学的作文题目是《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我写的是妈妈把我从上海接到长春旅途中看到的一件事。这篇作文得了较高的分数,也许就是这篇作文的原因,一到中学我就是班里的语文课代表。我们68届初中毕业生,处在一个特殊年代,停课闹革命,大串连,斗私批修……,许多该学的知识我们还没有学到,上山下乡时我们也成了“知识分子”。但是,三年里,我们得到的锻炼一生受益,老三届学到的知识是真知识,为我们以后的再学习,再深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我们无愧于祖国!</p> <p>母校三年,虽然我们是在动荡的文革时期度过的,但是,学校良好的风气,过硬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使得我们在成长的道理上都能脚踏实地。经历一段难忘的岁月,长大后的我有着比别人更深刻的体会,母校,敬爱的老师,用温暖的怀抱保护我,让我们健康成长;用宽阔的胸怀包容我,让我们快乐成长;用自身的行动鼓励我,让我们自信的成长!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虚怀若谷的“包袱”,那时候藏进什么,长大后就能摸到什么。长大了的我们,在这个“包袱”里摸到了知识,摸到了美德,摸到了快乐,还摸到了一颗感恩的心❤️——感谢老师!感谢友谊!感谢母校!</p> <p>按照方位,我记得这里原来是操场,顶头上是篮球场。记得第一年上学的寒假,有一个“积肥”活动,学校给我们分配了拾肥的指标。于是这个寒假我们除了完成作业,还挎个篮子或提个袋子在马路上等着马车过来,偶有一辆马车就跟着跑,最希望的就是能拾到“马粪蛋”😂😂😂,最有意思的是跑到孟家屯火车站,在站台上等火车开走后,看有没有旅客留下“肥料”。然后就把袋子里几天拾到的一点点肥料提到学校,倒在篮球场旁边那个临时“积肥”收集点。那时的我们一点都不偷懒,也不会弄虚作假,单纯的太可爱了。😄😄😄</p> <p>那年冬天,我随团到吉林,哈尔滨摄影,清晨火车经过长春孟家屯,我拍下这张“记忆中的孟家屯”。</p> <p>校园三年,离别五十年!回首望去,长在我们心底里的这棵大榆树年轮又增加了50圈。校园中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过我们的足迹,记载着我们的成长,装满我们对母校的深深眷恋。母校,意味着一种情感,意味着责任和贡献。母校将成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国家培养更多栋梁之才的新起点。临别之际,深情的道一声:再见!亲爱的母校!真想还能来看您!</p> <p>告别了母校,再与同学相见。当年我们都是翩翩少年,今日手握一起韶华已不见。你鬓角的白发告诉我,老同学已分别太久的时间。</p> <p>1992年我因公出差曾去过长春,时间关系,与中学的老同学匆匆一聚,虽然也已分别二十多年,但那时的我们还算年富力强。</p> <p>离开学校五十年后,我们再次相见,容貌已不再年轻。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感叹光阴似箭 ,同学之情天长地久,我们无悔。</p> <p>世界上有一种最辛苦而又最快乐的职业,那就是老师;人世间有一种最美好的情意,那就是师生情。</p> <p>我们68届一年二班的部分同学相约一起来到66栋 ,看望五十多年前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也是我们的语文老师陈莲碧!</p> <p>握着陈老师的手,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已是83岁高龄的老师耳聪目明,一下子就能叫出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名字,记得我们当年的一件件趣事。她和女儿热情的留我们在家里吃饭,并只一会儿功夫,就做出一桌子美味佳肴。</p> <p>在老师面前我们无拘无束,感觉就像在外奔波多年的孩子回到家的温馨。在我们的成长路上,无论我们成为挺拔的白杨,还是低矮的小草,我们都将以生命的翠绿向敬爱的老师致敬!</p> <p>海桑田世事变迁,五十年离愁别绪挥不去。五十年人在旅途风雨兼程;五十年韶华花开花落……。五十年后我们相聚在敬爱的班主任老师家里,不问财富,不问地位,不问金钱,不问遗憾,忘记身上的各种光环,抛开所有的成败和尊卑,围着老师静静的坐在一起,一如当年的我们坐在教室里……!</p> <p>他们都是“离开母校暨上山下乡50年”纪念活动的策划组织者,个个都是才华横溢,月娟姐和吴林是纪念联欢会的主持人,他们风采依旧。得知我这个没能回长春参加正式活动的校友今日来长春,他们又特别组织了一个小范围的欢迎聚餐,麻烦学哥学姐我真的心有不安,但那种急切兴奋盼相见的情绪又是那么强烈。</p> <p>66届的几位学哥,在我们心中一直都有很高的威望。唐革田,应国良,李凯,还有一位我没有记住名字学哥,当年他们就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会干部,今天他们那么热情,谦逊的接待我们远道而来的学弟学妹。我把自己五十年的校友之情,今日相逢的感激之情,化作一条条大红色的围巾系在老同学,老校友的身上,红色象征热情,吉祥;围巾意味温暖,长久。</p> <p>这面红色的旗帜是纪念活动的会旗,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那是来自全国各地校友报到时的签名。这些签名汇聚的是老三届同学对母校的一份怀念之情;同窗多年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是一起插队广阔天地结下的患难之情!学哥今天把会旗也带来了,破例让没有到会的我与朱耀良也在这面红旗上签名。签上名字,心灵上的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仿佛我与母校,校友又紧紧连续在一起,我永远都是母校的学生。</p> <p>66届学哥唐革田,67届学哥王柏发表欢迎感言,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回忆,满满的情义!我为母校培养了一批像他们一样多彩多艺,志向高远的优秀学子而骄傲!</p> <p>我们欢聚一堂,抚今追昔;我们举杯共饮,放歌舒怀。为同学之情天长地久,我们无悔!青山在,人未老,同学情正浓;岁月增,水常流,情怀依旧深。</p> <p>这是我们68届的同学,有同班级的,还有其他班级的,在66,67届学哥学姐面前,我们是小弟小妹了。五十年后相聚一堂,细说往事。再回首,是一串充满酸甜苦辣的昨天。昨天,有我们在课堂上争论的声音;昨天,有我们在操场上奔跑的身影;昨天,有我们在考场上奋发的力量;昨天,有我们在舞台上高歌的激情。昨天,多么美好而难忘!(下排右起第一个同学,她和我小学就是同班同学,叫李凤欣。风欣是名教师,真可谓桃李满天下,最出名的功绩在于她退休之后还在培养学生,她把好几个学生从小学一直带到上世界最知名的大学,我由衷佩服这位老同学的品德和学识。)</p> <p>相聚虽短暂却快乐,在举杯祝福的激情聚会之后,我们互道珍重即将分别。也许又是一个长长的别离。但老同学的友情就像一杯浓浓纯纯的老酒,散发出的芳香会给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一缕和煦的阳光,无论我们相距多远,分别多久,阳光会温暖着我们的心!我小学同班同学好友宋春丽特意从净月潭家中赶来与我一聚。这些年我与春丽联系最多 ,小时候她漂亮聪慧,现在的她温柔贤淑,虽然我们相距千里,但儿时结下的真挚友情今世不忘!</p> <p>这是一汽的“教育大楼”,这四个字五十年没有改变。它在我小时候的心里,就是一个知识殿堂。对这座大楼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小时候爸爸在教育大楼里上的夜校的情景。每天下班后,爸爸晚饭没有吃就直接去上课,一年四季,风雨无阻。爸爸所在的机电分厂从一汽大院搬到很远的“宋家洼子” ,他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 ,冬天的长春冰天雪地,马路特别滑,爸爸依然下班后骑那么远的自行车🚲赶到教育大楼上课。爸爸珍惜一汽给他创造的学习机会,爱学习,勤思考的风格他坚持到至今,也给我们子女树立一个榜样。</p> <p>这是当年一汽第二中学旧址,那时我的弟弟就在这里上中学。</p> <p>“家国情怀”,对千千万万个当年建设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拓荒者来说,是发自肺腑最温暖的心声;是藏在心底最坚实的心结;是挥之不去最根深的乡愁!</p> <p>1955年元旦钟声刚刚敲响,爸爸唱着那个年代最流行的“我们是革命青年,我们是人民的先锋……”,离开家乡上海,踏上那片白雪茫茫的土地,来到长春,投入到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洪流中,那时,我一岁半,弟弟还不满两个月。</p> <p>“第一汽车制造厂”,这件衣服足以让爸爸感到骄傲。</p> <p>我那明事理的老外公对妈妈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并将在上海工作好好的妈妈“撵”到长春。1956年初,妈妈也调到长春,我的妹妹那一年末出生在长春。我和弟弟由年迈的外公外婆在南方带到年满10岁。</p> <p>其实,无论是我小学同学,还是中学同学,哪一家的爸爸妈妈不都是怀揣中国的汽车梦想,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者。他们随着祖国的跳动的脉搏,书写着祖国的壮丽辉煌!我们都是汽车人的后代,长大以后,百分之八十的同学都成为第二代汽车人。</p> <p>这是第一汽车制造厂的一号大门,可以说是一汽的地标性建筑,迄今为止,在我心里一号大门都是最完美的企业形象。</p> <p>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于1953年7月15号破土动工,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 ”。1956年7月13号第一批解放牌汽车从总装配线上开出,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造汽车的历史!</p> <p>中国不但能造卡车,还能造轿车!1959年10月,“红旗”轿车研发制造成功,这是一汽人送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的厚礼。这是爸爸他们“红旗轿车质量突击队”立功受奖的一张纪念照片,60年过去了,这张照片依然在我家老相册里珍藏。</p> <p>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被称之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共和国工业的长子”。后来,国家又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如今的东风汽车公司),我们又亲切称呼一汽是我们的“老大哥”,这些称呼,一汽当之无愧!</p> <p>随着改革开放,国企改革重组深入进展,一汽也面临许多困难,经受巨大的阵痛,但他们都挺过来了,一汽人迎来一个又一个企业发展的春天。“解放——红旗——奥迪——捷达……”等等等等。今年7月23号,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一汽集团公司研发总院考察,给予一汽集团很高的评价,寄予更大的希望!</p> <p>这些一汽研发生产出来的汽车的模型,是我长春一位同学所在公司加工制造的。他们的办公室有一面玻璃墙,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一汽开发制造的汽车的模型,从这里我们就能感受到一汽建厂以来取得的的辉煌功绩!</p> <p>国人都熟悉并引以自豪的“红旗”轿车!历年国庆纪念阅兵式的检阅车都是这部永远飘扬的“红旗”车!虽然我们家已不在一汽大院,但每每看到红旗轿车都会热泪盈眶,满满都是自豪,因为我们来自长春一汽!</p> <p>走近一号门,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奔腾岁月。从我家走到一号门,沿途有我难以忘却的记忆:图书馆,邮电局,工人俱乐部,滑冰场,土产公司,国营食堂……,我能想起在这些地方经历过的好多好多故事。乡恋,是心中那块最柔软,最美丽的地方;乡愁,注定是一生中最美的回忆!</p> <p>这一家人,请我们在刻有“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汉白玉纪念碑前给他们拍张照片留个纪念,我感觉他们不单单只是来游玩,仿佛有种特殊的情感。或许和我一样,与这座城市,与这个一汽有着一生情缘。</p> <p>祖国七十华诞,致敬城市劳动者!</p> <p>这是长春市体育馆,我小学四年级就被选入长春市青少年女子乒乓球队,就在这里的业余体校训练五年之久,直至离开长春。那几年,我们的食宿衣物都是国家负担,六十年代中期,我们小孩子每月有20多元的伙食费(中饭在各自读书的学校就餐),吃的用的都十分好,令我的小伙伴羡慕不已。</p> <p>长春的体育馆坐落于长春人民大街(那个时候叫斯大林大街),是新中国成立后吉林省最早建成的体育场馆之一。项目于1956年4月破土动工,1957年11月落成,总面积13650平方米,是一幢坐西朝东的“工”字型大楼。里面的设施先进完备,就是今天再看这个体育馆和业余体校,也不落伍。</p> <p>离开长春五十多年,这是第一次再进体校大门,国庆节这里的学生和运动队员都放假,我找到门卫工作人员,又把自己介绍一番,才得以进入。体育场正在维修,这个有着4299个座位的比赛馆给了我们多少童年的欢乐。很多国内大的篮球赛事,国际排球比赛,大型杂技演出都在这里举行,我们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训练结束就可以随便找个空位看个热闹(那时候不太懂篮球,排球)。这个体育赛场的后门出去就是我们的集体宿舍,很大很宽敞,有段时间,我们乒乓球队和女篮队员,体操女队住在一起,后来篮球队搬到了另外的宿舍,我们就舒服多了。</p> <p>故地重游,物是人非,与我有关的过往记忆还是不期然的纷至沓来。这条走廊连接体育馆的前后楼,每日清晨,起床号一响,我们就必须起床出操,在斯大林大街跑一大圈,然后回到这个走廊,每人一个窗台,(窗台很宽很长),做50个仰卧起坐,做完的人回去洗漱到食堂吃早饭,然后去乘有轨电车需要近一个小时的时间赶到汽车厂子弟学校上学。为了上学不迟到,拼命快做完仰卧起坐,抓一个包子馒头和鸡蛋就往车站跑。</p> <p>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雨无阻。每天下午我又从学校回到体育馆,,下午和晚上都有训练任务,睡觉前要完成学校的作业和体校的每日训练日记。这几年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乒乓球水平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也是对我自理能力,品德意志的磨炼,一生受益。而且,我的文化课没有因为打球有一丝一毫的影响,小学毕业时,我还被子弟第二小学推荐保送长春市外国语中学,在第二次体检被查出鼻窦炎而没有录取。</p> <p>现在这个室外市民活动的球场,过去是我们食堂的所在地,炊事班长是一名复转军人,我能清楚记得他整日笑容满面和蔼可亲的模样。</p> <p>我很想去看看我们的宿舍,训练馆,但是放假期间都锁门了,真的感到遗憾。很想念我的教练刘宏旗老师,想念我们一队的球友师哥师姐们。洪晓狮,李小北,林迎春,于又燕,杜友苏,石凯等,他们在我成长的路上都给予许多的帮助和欢乐。知道我喜欢集邮,作为高干子弟的师哥洪小狮送我一册满是市面很难买到的珍贵邮票集,我保存至今。</p> <p>在这个场地,我参加过无数场比赛,为汽车厂学校和长春市赢得荣誉。在这里有欢乐也有泪水,在这个场地里,我打完球赛,下了场就趴在地板上写✍🏻作业,然后再披挂上阵。在这个场地,除了有教练辛勤培育严厉要求的声音,还有爸爸坐在观众席上寄予希望的目光。</p> <p>其实,那几年我随体校的师哥师姐转了长春许多街道,只可惜仅有的几张照片随着年代的悠久也找不到了。当我今天走在夕阳铺就的小路上,想起许多陈年旧事。从体育馆侧面的这条小路穿过去就会到“新民大街”,半个世纪前,这里不亚于北京的长安街。街道两边是伪满洲国的八大部,街道的尽头一边正对着气势弘大的地质宫,文化广场,一边对着新民广场,往前走就是我们过队日,游玩的被人们称为“长春的肺”的南湖公园。那里有空军航校,我曾经还在里面翻过飞行员训练的转圈。</p> <p>长春城市面积不大,也没有特别豪华的商业街,也没有拥挤的车流,但长春却以“城市山林”“森林之都”响誉全国。2010年全国各省会城市绿化覆盖率应达到35% ,而长春早在1994年就超过了37%,现在已达到42%左右。长春人比其他城市的人早十年就享受到绿水青山的滋润。</p> <p>尽管世事繁杂,我心依然,情怀依然;尽管东奔西跑,脚步依然,追求依然;尽管岁月沧桑,世界依然,生命依然。穆然回首,沉淀的不只是记忆,那些如风的往事,如歌的青春,都在冥冥的思索中飘然而去。我更加懂得拥有就该加倍珍惜的道理,毕竟,错过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p> <p>纵观历史,长春在我心里留下印象最深的大事件就是:长春有一段伪满洲国的历史,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宫廷遗址就在这里。学校组织爱国主义教育去参观过,记得宫廷兴运门上的时钟,永远定格在9:10这个时刻,这是溥仪从这里出逃的时刻,也记录溥仪皇帝梦的彻底破灭;长春,是第一个中国“电影城”,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影片出自长春电影制片厂,去长影参观,那是儿时最激动的时候,拍摄电影的棚棚里让我们的心灵产生多少无尽的遐想。</p> <p>长春,又是一个比较完整保留了当年日本殖民地的历史痕迹,如今的长春,依然能随处捕捉到那段旧梦的遗存和碎片,看到建筑形态各异的日式小屋。还有那段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和平解放长春的“围困长春”的悲壮历史。长春。复杂的历史,多重的脉搏,城市的旧梦与新生,在东北大平原肥沃的土地上交织展开,滚滚向前!</p> <p>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历史,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文化。特殊地缘,特殊历史形成的特殊文化,就是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殊个性。长春,尽管和中国那些古老的城市相比,她年轻了许多,但在近百年的风雨中,长春承担了时代赋予她的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画卷上,有她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城市宁静,宽容,清新,美丽,我和这个城市有一种扯不断的情丝,诉不尽的相思。</p> <p>一过国庆节,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顿时感觉长春进入暮秋。就要离开长春,在一汽厂区再看看,到处走走。清晨,看见小区门口停着好几辆卡车,装的都是大白菜,土豆,萝卜等蔬菜。居民买了很多的菜用小车拖回家。我知道了,这是要储藏冬菜。</p> <p>在那个物资相对缺乏的年代,长春的冬天,市面上就很少有蔬菜卖了。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室外“菜窖”,有深有浅,里面储存着大白菜,土豆,萝卜,洋葱等过冬蔬菜,这些菜用来炖猪肉,炖粉条……,那是东北冬天的美味佳肴。入乡随俗,我们南方人也学会了挖地窖储冬菜,只是地窖挖的没有东北邻居家的那么深。</p> <p>现在市场物资极大丰富,长春的冬天吃到夏天的黄瓜,豆角及时鲜菜那都不叫个事。但东北照样买冬菜,用来”积酸菜”。在长春几年,妈妈始终也没学会“积酸菜”,都是左右邻居送给我家,记忆最深的就是“汆白肉”这道菜,吃了之后就是“回味无穷”,以致不管到哪个城市,只要有东北菜馆就必点“汆白肉”,这大概就是第二故乡的味道。</p> <p>上世纪六十年代,长春一汽有个“国营食堂”,在一汽家属大院长大的孩子都知道,能在这个国营食堂吃个炒菜,白米饭能让我们高兴好几天。我家父母双职工,相对生活条件好一些,如果哪一天爸妈带饭后,家里没有我们三个孩子的中饭了,妈妈就会让我带着弟弟妹妹在国营食堂吃上一顿,那时真希望隔三差五家里饭菜又不够了就好了。😄😄😄</p> <p>故地重游,国营食堂早就拆除了,只留下我们的回忆。耀良同学带我来到那个满满回忆的地方,旧址新开一家“春饼”店,生意十分火爆。任有一点点的思念,都会让我这个异乡归来人来到这里静静品尝。</p> <p>吃的是春饼,品的是味道,这个味道没有山珍海味的材料,也没有精美无比的外表,更多的是儿时朴实无华的味道,感受到的是长春暖心的风情。</p> <p>我们的车路过这里,老同学告诉我:这个地方是原来“国营照相馆”的旧址。我急忙请他停车,用手机拍了一张图片。记得我离开长春的那年冬天,爸爸带着我们全家就在这里拍了一张“全家福”为我送行。这个记忆时间冲不淡,距离拉不远,这个记忆,好像有一根绳子,仿佛顺着它,就可以回到心灵的港湾。</p> <p>从一汽301家属区我们又转到300家属区,我们中学的同学很多都住在这个区 他们中间许多人也都去了十堰。他们都会思念长春,想知道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一切一切。每到一个楼栋,知道是哪一位同学曾经住在这里,我就拍下照片,想着带回十堰给他们看看。</p> <p>长春一汽,我们的青少年时代是在这里度过的,拳拳之心,饱含数不尽的深情厚谊,那些盛满许许多多美好记忆的故事,细致的篆刻在那一块快红墙的缝隙中。</p> <p>我们的住宅,在当时是很前卫的,楼房不高,每个单元里都有还算宽敞的独立冲水洗手间,冷热水管,冬天有管道暖气,一年四季有热水,厨房做饭用煤气,房间里都是红色的地板。那个时候在长春,告诉别人“我是汽车厂子弟”,满脸都是骄傲。</p> <p>因为来自全国各地,邻里之间说话南腔北调,相处的十分融洽,像是一个大家庭。鸡犬之声相闻,谁家包了饺子,会送给邻居尝尝,谁家有个难事,邻里知道后一定会上门帮忙。记得爸爸调到二汽不在家的春节,妈妈和隔壁阿姨专门把几家孩子聚在一起,为他们做了一桌年夜饭。</p> <p>房前这块空地,永远都是我们欢乐的天地。那时没有专门的游乐场,这里,夏天跳皮筋,扇纸牌,冬天堆雪人,抽陀螺……,笑声一样清脆高远,幸福一样溢满心间。</p> <p>阳光清风,浮水过处,阵阵涟漪;故地重游行无影,独沐爱河,情归何处?!舍不下的还是对故乡的眷恋。</p> <p>不要问我们何时再相逢,也不想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们共同期待着下一次的重逢,期待着年老时候,还能像此刻这样“年轻”!欢乐的时光无法永留,依恋的身影终将远去。只有经历了春天,才能领略百花的芳香;只有体验过同窗的友情,才能懂得人生的真谛!</p> <p>在外记忆缠绵,思念万千,都不如找个时间抓紧机会再去看看将要老去的曾经家园。当有一天走出人生的迷茫,在夕阳下回首,身后那串歪歪斜斜,磕磕绊绊的步履,便构成生命年轮中极为珍贵的一段。这一刻令我感动和欣慰,铭刻心田永远挥之不去。</p> <p class="ql-block">去年祖国七十华诞,我们相逢在长春;今年祖国七十一华诞,我在十堰遥寄祝福!我们这一代人,个人命运和祖国母亲紧密相连。“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就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长春,是我生命中的驿站,在人生的长河里,我们从这里起航!</p> <p>虽在眼中,渐渐远去,但在心里,却没有远离。即使我闭上眼睛,依然可以看到你,感受到你的温暖,因为我爱你——长春,我的第二故乡!再见,同学们!再见,长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