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本微《猴报》2020年09月20日</p><p>(第043期/总第234期)</p><p>主编:王纪民 美篇:微信美篇开发商</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故事大王学画记 </b></p><p> 吴鑫发 </p><p> “故事大王”丰国需,顾名思义以写故事、讲故事而闻名的,大家都说他有着“一肚皮”的故事。怎么一下子不干“正业”,旁生一枝——学起画画了呢? </p><p> 喏,事出有因。自去年9月始,丰国需突然袭击然患上了间隙性高热,十天半月要发一次热,一发就直奔40摄氏度……自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丰先生在杭州、余杭的医院里先后做了多次检查,一直查不出发热之因。最后查出患有肠癌,切除了部分肠子,这“发热”居然神奇地好了。手术后,丰国需在家休养,讲故事写故事的活动也就暂时停了下来。人,有时闲着也难熬,于是,丰先生突发奇想,开始了全新的征程——学画画。 </p><p> 一、学画手绘封 丰国需还是个集邮人,平时喜欢收集手绘封。他的学画,也在手绘封上开始起步。 </p><p> 2020年4月29日,丰国需在微信朋友圈上展示了他临摹丰子恺先生画作的九幅手绘封,包括“阿宝赤膊”、“爸爸回来了”、“两小无猜”等。其中画之小序以一首打油诗点明了为啥学画的原因——“在家静养寻事做,年近七十改行当,临写子恺先生画,只缘我也姓丰人”。最后一句特幽默,五百年前本一家。 </p><p> 是呀,丰国需特喜欢丰子恺先生的画和文,记得他曾多次到桐乡石门参观丰子恺纪念馆,并曾与丰子恺先生的小女丰一吟合过影。 </p><p> 在展示这九枚手绘封之始的独白中写得更加明确——旧时有“八十三岁学吹打”之说,今六十六岁学涂鸦,记得“只要想学,什么時候都不晚。”于是故事大王丰国需学画的序幕徐徐拉开了。 </p><p> 丰先生是个善于创造的人,不多日,就将自己的习作“放入”手机的“小程序”之中——“加画框”,别有新意,他惊呼“真好玩”,每天玩一玩,六十六玩成三十六岁;虽不会创作,临摹也是一种乐趣。一个乐天派的丰先生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p><p> 又过了几天,丰国需居然斗胆画起自画像,看上去模样还真有着几分像,丰国需有趣地写道:也许无知者无畏吧,画自己,像不像没关系。后来,他又大胆地敬绘大师漫像“丰子恺漫像”,嗨,还真蛮像。 </p><p> 就这样,在信封上涂雅半月之后,丰国需胆子大了,要拿张宣纸撒撒野了…… </p><p> 二、尝试风俗画 不到一个月的功夫,丰国需自我感觉良好。他说:静摹丰子恺的画,越临越有味,越临越停不下来,上瘾了! </p><p> 丰国需讲故事的功底深厚,有满肚子的人文世故、风土人情。他学画画,所选的画面也大都与风土人情相关,用画作讲起了故事。喏,入画的“和菜”,是上世纪的餐饮名词,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了。那幅“三眠”,讲述的是老底子养蚕的故事 “人造摇线机”,描绘的是搓纳鞋底线。这场景,年轻人是绝对没有见过。 </p><p> “缫土丝”,地方物色展示。余杭素有“丝绸之府”之称,缫土丝的景象旧时四处可见。 </p><p> “制丝棉”,丰国需尝试把熟悉的“非遗”项目画出来,用画来讲故事。 “开脸”,北方称“绞面”,旧时姑娘出嫁时的一道仪式。 </p><p> “梳头姨娘”、“擦背”、“放河灯”、“卖梨膏糖”、“堂倌”、“庙会”等等,市井气很浓,接地气啊。一日一发的画作,在朋友圈引起热捧,“旧时市井风情”,在丰国需笔下,已初具系列之雏型。 </p><p> 三、老店系列画 丰国需说:学画三个月,从钢笔到软笔再到毛笔,从信封上作画到宣纸、册页上作画,从临丰子恺的画到临戴敦邦的画,试图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画画之路。回望走过的路,确有满满的成就感。 </p><p> 7月21日,丰国需在朋友圈中推出了他临戴敦邦的“老饭店”,从此,他一日一发,老店系列闪亮登场。笔者初步统计,“老店系列”画有各种老店共30多幅,现摘其一二,与友分享。 </p><p> “老布店”。出售各式各样的“零头布”,大多数年轻人没见过。 </p><p> “老袜店”。袜子最早是从国外传进来的“舶来品”,故叫洋袜。 </p><p> “香粉店”。戴春林生产的香粉曾是朝廷贡品。 </p><p> “老客栈”。旅馆的前身是客栈。 “剪刀店”。张小泉不是一般的牛,毛主席点过名的老字号。 </p><p> “鞋店”。老底子的店都称“庄”,鞋店叫鞋庄。 </p><p> “水果行”。老底子商店称“行”,诸如米行、柴行、蛋行之类。 </p><p> “测字摊”。还代写书信等等。 有人曾问丰国需,这些画有否有“样本”,丰先生回答巧妙,样本是有的,而且是多种,“各取所需”。笔者理解并非照样画葫芦,也有较多的创作成分。丰国需还说,当我把画作发在微信朋友圈时,有人还提出不少建议和意见,对作画很有帮助,感谢科技的发达。 </p><p> 丰国需还考虑下次有新文字结集出版的话,可用这画作来作插图。对呀,这确是一大美事。 </p><p> 丰国需还在继续作画还在用画在他的朋友圈中讲述旧时的风土人情……</p><p> (2020-09-19初稿)</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1tg47z2n?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黄斌华为我编印《根莲》</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