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诗的记忆——挑水

黔人故事

<p class="ql-block"> 聂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曾经,在贵阳的街头巷尾,随时可以看见来来往往的挑水人,不管男的女的,一律的一根扁担两桶水压在肩上,或扭着腰或摆着屁股,有姿有态地穿行在旧房古舍的小巷子里,逢到太阳斜照或路灯乍现,挑水人的影子隐隐约约便飘摇在那些高低不平的路面上,与两旁的房舍斜影相交错,实在是一幅唯美唯幻的风景画,深嵌在那个时代人们的记忆里久久地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贵阳虽有一条穿城而过的南明河,却因上游的发电厂常年往河里倾倒煤沙和工业污水,使得曾经碧绿透明的河水渐渐的变成了黑色的混汤,虾不露面鱼不深藏,人更不敢取之饮用。散落各处且屈指可数的一些老水井和一两家自来水厂,就成了那时人们的生命之泉了。</p>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城区老房舍多由一个一个的小院落和一条一条的小街巷组成,驻扎在这里的绝大多数家庭都没有自家的自来水,用水或到街头巷尾某个水井打;或到有自来水装置的被称之为“水龙头”的地方去接,一条街往往只有一口井,数百米长的小巷也往往仅有一只“水龙头”。这些水龙头都有专人守护,守护者多是些老头老太,五十来斤装的木桶,一分钱买两桶,俗称 “一挑”,灌满水便可将水挑回家。</p> <p class="ql-block">  清晨的小巷,各个园落的门吱吱呀呀打开,闪出一个个肩荷空桶的身影,接踵而至的往“水龙头”或水井赶。许多小巷几百户人家就这么一只“水龙头”,若去晚了,就得排长队。</p><p class="ql-block"> 在井里取水,得用一根长长的绳子栓在桶的把手上,把桶慢慢放下去,把水灌满后,双手再一把一把轮换着把一桶水提拉上来。特别是在取水的“高峰时间”,在几秒钟内,你不能在自己的水桶里灌满水并且拉上来,你就会遭别人的白眼,或者埋怨!</p><p class="ql-block"> 有些勤快精明的家庭主妇干脆到 “水龙头”或水井旁洗涤衣物或蔬菜,这样既简单方便,又能省却家中挑水者之累。</p> <p class="ql-block">  逢到久旱无雨的日子,“水龙头”里流出来的水竟然会到细如蚕丝,虽然装满一桶水常常要等上十多分钟,然大家依然耐心等待,绝不会有人“卡油”。</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家住在离解放桥不远的银花巷,这里说是巷到不如说是一个山坡。据说之前这里是坟山,曾经住着数百个阴魂。当时的市政府为了全面进行旧城改造,在这里开山移坟,修建了好几栋三到五层的楼房作为城区居民搬迁暂住的周转房。</p><p class="ql-block"> 文革的突然到来,城区改建嘎然而止,这些周转房便成了住房困难者或文革中被冲击的牛鬼蛇神的藏身之处。虽然这些周转房离城中心较远,但每一栋楼的底层两头都各有一个水龙头,饮水比城区那些要走好几百米去挑水的地方方便许多。不过,也因地势较高,故而三天两头就停水,说是停水,有时候半夜也会有一点点的水流出,人们只得半夜起来接水,半夜接水也得排队,接一桶水常常要等一两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停水时间短则一两天,多则一两周。连半夜都没有水的时候,我们便只有到几百米远的解放桥下南明河堤的一口水井去挑水。常常的,由于周围停水的缘故,去这里挑水的长队会顺着河边梯坎攀延到桥上甚或街面上来,煞是壮观。</p> <p> 排队、买水、挑水,一年四季,天天如此,由于水来之不易,那个年代的人们都有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比如淘米的水用来洗碗,清碗的水用来抹桌子,洗菜的水用来拖地等等,很多人还把这种习惯延续到了今天。</p><p> 贵阳的路多有不平,上坎下坎,上坡下坡,挑着一担水行走在这样的道路上,随着的担子摇晃,难免水桶里精贵的清水会泼洒出来,好可惜,许多人便在路边树上摘来一片大树叶放在水面,那水即刻地听话起来再不泼洒。悠悠荡荡,清水映衬着绿叶,着实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  百姓人家挑水重任多由有体力劳动能力的人承担,那些年高体弱,没有劳动力的家庭或无人照料的孤寡老人,要么有好心人帮助挑水,如做好事的共青团员、关心人的派出所民警、附近驻军战士等等;要么出钱雇人挑水,挑一担水挑水人获一两分钱的劳务费。</p> <p class="ql-block">  我同学的一个大伯就是一位专业的挑水人,这大伯虽瘦却有一身好体力,挑着水在当时的市西路上健步如飞,竟然比居委会主任的名声大很多。不过,一天来回不停的挑,累到筋疲力尽,最多也只有100担,争一块钱,一个月还不够一家人糊口。但,因了这也是个求生的职业,他依然干得兢兢业业,干得平平实实,甚至干到生命的结束。</p> <p> 那个年代,每家每户不管屋子再窄,都有一口蓄水的大水缸或大水泥池子。几担水到进去,几天的用水就不愁了。所以,有女儿没有儿子的人家,女儿长大了,追她的小伙子如果能常常的给她家把水缸或水池挑满水,老丈人和老丈母这一关基本就过了。聪明能干的小伙子们在追女孩的时候,总是把挑水作为突破口,这点勤快吃苦或许会换得一位心意的妻子一个幸福的家庭。</p><p> 当年,常常在电影上看见家里面安有水龙头的画面,在我们看来那是高档人的享受,所以就一直梦想有着朝一日自来水能接到自己家中。</p> <p class="ql-block"> 如今,星移斗转,几十年过去了,自来水进入了每一位平民百姓家,我们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挑水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城市里原来的那些老水龙头、几口老井,也早已经被高楼大厦淹没了,还剩有的一两个也成了供人们参观的风景。 </p><p class="ql-block"> 然而,我们却忘不了当年挑水的情景,那种平淡而深情的岁月。我们这代人,从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到成家立业,都如当年挑水一样,担着生活这副重担,不管路上是鲜花还是泥泞,也不论天空中是阳光还是雨雪,在人生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前行,前行…… 。</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p> <p>出品:贵州黔人春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p><p>黔人春秋传媒——为黔人而歌的新媒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