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周五和学生共同学习了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花之歌》。课文原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花之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作者:黎巴嫩·纪伯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花;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的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更加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饮着朝霞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本课是一首散文诗,也是一篇充满哲理的美文,条理清晰,依次介绍了花的生长、用途、花的生活和理想。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四季更迭的自然变化,塑造了花朵作为自然的使者和奉献者,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形象。本文表面上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上是借花喻人,作者已与花融为一体,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文章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发人深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六年级的学生基本能独立阅读本文,知道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但是从字里行间去体会蕴含的哲理还是比较有难度的,需要通过创设情境、品读语句来感悟。另外本文想象奇特的地方正呼应了本单元的主题“想开去”,也是本文的重点,通过前两课《草原》和《丁香结》的学习,初步掌握了“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阅读方法。结合本单元要求,因此我制定3个目标: 1.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体会以物喻人,寄托诗人心中美好情感的写法,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本课的重难点主要是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深化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并进行指导创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执教本课时,我先给学生简介作者: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中的《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另四首是《美之歌》《幸福之歌》《雨之歌》《浪之歌》。纪伯伦的散文诗充满浓郁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它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最好的礼物。”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花之歌》是《纪伯伦诗选》中的一首,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这篇文章以花的口吻展开,把花当作人来写,通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另外读这篇文章时,我们能发现文中大量使用了一种修辞手法——排比。排比的运用,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又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还可以深化文章的中心。于是我让同学们也来试一试,展开想象,选择你喜爱的大自然中的某一种事物(如草、彩虹、雪、雨等),采用第一人称仿写一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仿写句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是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课文语言清丽,文质兼美,且运用的是第一人称“我”,而并非第三人称“花”,执教时我让学生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反复对比朗读,通过一遍遍的朗读感受到第一人称比第三人称更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更真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他热爱大自然,故乡的秀美风光赋予他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在纪伯伦的心目中,祖国黎巴嫩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所以在他的笔下,风、雨、浪、花,无不具有生命力。最后的拓展阅读环节我在屏幕上出示了《雨之歌》让学生赏析。通过学习,学生基本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一半同学能背诵全文,但由于时间紧张,没能让孩子们用所学方法进行习作训练,只能遗憾下课,待到下周练写</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