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又中秋》

心灵深处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小时候,我脑海留存的概念里没有“中秋节”,只有“八月半”三个字不断浮现,而且那时的所有节日,于我而言似乎只是大人嘴里和课本里的一个名词,并没有真正体会到它真正蕴含的意义,我更关心的似乎是“八月半”这一顿和这个日子紧密相连的美食而已。</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除却流连“八月半”这天的美食,中秋的月光倒是让我从小就一直神往的。犹记儿时中秋当天或第二天,月亮总是高悬当空,照亮了我所生活的锡常交界那个不起眼的小村庄。</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奇怪的是,“八月半”这天,一如往常,小村庄依旧一片安静,一点儿也没有过春节时的喧闹气氛。瘦小的我喜欢坐在门槛上,呆呆傻傻地注视着月亮,心里想着:课本里不是说月亮里住着嫦娥吗?我怎么就看不见她呢?可爱的小白兔,是不是就是那个小点点?我有香甜的芝麻馅麦饼吃,有猪肉馅的糯米饼吃,有时还会有月饼吃,她们在月亮上吃什么呢?嫦娥和月兔在天上远远看着我吃,会不会很羡慕呢?……</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那时的中秋月光倒是爱着里里外外的一切,家门口的两棵父亲亲手栽种的广玉兰,院子里的一口水井,屋边的窗台,家里的老式三眼锅灶,包括父亲母亲烙麦饼时忙碌的身影,以及那条能够通向村外的窄窄的小路……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如同飞拂着无数白蝴蝶般的企盼,总是让人心生感动。</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那时的月光是银亮亮的,很透明的,感觉带着一丝又一丝的灵动。那时候的农村没有现在这般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不像现在到处都能听到广场舞的乐曲声。那时的中秋,气候特别凉爽,在农田、在外忙碌一整天的大人们终于有空在皎洁的月光下坐下来,或大树下,或水井旁,或自家屋前的场地上,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扯老空,至于大人们扯点啥,我们一帮小孩一般是不怎么关心的,当然有时也会侧耳偷听大人们讲点啥,比如:年长的妇女闲聊的话题不外乎自家的儿媳妇咋样咋样,而年轻的少妇们不是聊自家的娃就是自家的婆婆,这些话题我们一帮小孩自然不会感兴趣,于是一个劲儿在月光下疯狂追闹、玩游戏。我们常玩的是《跳房子》、《捉迷藏》、《老鹰捉小鸡》……捉迷藏游戏最有趣,百玩不厌,大家躲得七零八散:柴草垛里、大树后、床底下、门背后……都躲着小伙伴们的身影。</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时光就这样不紧不慢地流淌着,一如这中秋的月光,中秋的习习凉风,一年年,一月月,一茬茬。大约从2013年起,我对一年一年到来的中秋节有了某种洪荒之感,仔细梳理一下岁月,便想到了大概是随着自己步入中年,一载载眼睁睁地看着周围的爷辈、父辈甚或同辈里的人,在不知不觉中相继去了“远方”,于是,便生出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落寞和沧桑,瞬间就弥漫了我对日月的无限叹息。</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又至中秋,好想好想把自己捏成一轮明月,惬意地品尝无忧无虑的童年追忆和向往。轻轻地洒一缕月光,照亮父亲手中的月饼,照亮儿时的梦想,照亮记忆深处小村庄的那些人事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