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采风纪录

老平,张润平

<p>民间故事采风记录</p><p>上世记七十年代,我还是一个懵懂少年,那时候的文化娱乐消费,无非是奢侈的花上五分钢镚儿,看一场样板戏电影,大部分时间都是晚上坐在书店对过,展览馆的台阶上,借着昏黄的路灯,听几位老先生谈天说古,就算是特殊的精神消费了。</p><p>几位老先生谈资甚多,从上古三皇五帝,河图八卦,历代典故。到街头巷尾的剃头师傅,挑担卖菜的小贩,他们的趣闻逸事。五花八门,都是谈话聊天的内容。</p><p>只要是李老先生{恕我不知道老人家名讳}一来,众星拱月一样理所当然就成了主角。瘦小的个子,一头银发,腿有点罗圈,尖下颏留着稀稀疏疏一小撮胡子,鼻子上架着一幅高度近视圆框眼镜。听别人说:老人家解放前,还是一位教书先生,家庭成份高,据说他本人还是个国民党员,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像他这种人只有掏大粪、扫大街的才适合。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烟瘾特别大,买不起烟,拣着费纸,卷着芝麻叶也吸得滋滋有味。</p><p>几个老先生中,数他故事最多,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大明英烈传,都是信口就来。更加吸引我的,是成安本地故事,他指着大街七个牌坊遗址,从东到西,每个都能说出来由,琉璃牌坊、旌节牌坊、孝义牌坊....如数家珍。民间传说更是玄之又玄,王奎火烧城隍庙,侉子张二嫂跳井,陈巡按治沂水,驴生双驹、谷秀双穗,冷于冰南台打蘸,戚官坐衙等等,使我听得入迷,记得深刻。</p><p>{张冠李戴}的故事背景,发生地就在展览馆旁边李家拐子胡同,他指着胡同口,看着北街牌坊遗址,娓娓道来,故事跌宕起伏,从那时起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挥之不去。我钦佩李老先生知识渊博,欣赏他满腹的才华,我的少年时代,伴着他沧桑的语音,和着春雨的缠绵,秋虫的低吟,夏日的蝉鸣、忍受着蚊子的叮咬,拥着寒夜的篝火,我仿佛被带进了古老的成安,听南台匡教寺二祖讲法,陪吕洞宾瞻仰曲村凤凰台,与城隍庙老爷对弈,陶醉在故事的幻像中。</p><p>李老先生不愧为成安活字典,隋迁建成安城,寇准断案,南街王氏迁金华,到一九三七年成安惨案。张家死了几个人,李家媳妇受辱上吊,剃头匠跳城墙砍鬼子.....讲到兴奋处,手舞足蹈,连说带比划。说到痛苦处,眼噙着热泪,潸然泪下,掩面而泣。灯光下,台阶上,我犹记得李老先生的神情,虽然本人已经年逾花甲,仍然清晰留在我的脑海中。</p><p>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老人家驾鹤西游,离开了人世,在他殡葬出纸的日子里,我还清楚的记得,从他栖身低矮的斗室里,往外搬出的是一本本发黄的书籍,和一大叠漂亮的毛笔小楷书稿,以及几身寒酸的衣服,引人注目还有一幅佩戴若干年,高度近视圆框眼镜。通通扔进火里,付之一炬。</p><p>走了,一代故事篓子走了,一个戴着地、富、反、坏、右份子帽子的人走了。幸运的是,他讲得故事永远的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