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新变化(2)

段正军

第1章  走近细胞 <p>变化1:章引言增加了"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在我国诞生“的具体实例。</p> <p>解读:增加这一实例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创设真实而又恰当的学习情境,让学习感兴趣,想探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二是渗透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毕竟,我国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领跑了全世界,是一项特别能引以为傲的科研成就。</p><p><br></p> <p>特别提示:1.充分挖掘学生从体细胞克隆猴这一实例中产生的各种疑惑,将落脚点落实到"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2.在此实例增强民族自豪感方面,重点在世界上的首个及其重大意义,点到即可,不必浓笔重彩,以免喧宾夺主,偏离主题。</p> <p>变化2:内容编排上有变化:第1节的标题改为“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将"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从第2节提前到第1节,正文中删除了"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这一内容(在课文和习题中有所体现,只是沒有将其作为有独立标题的教学内容)。</p> <p>解读:内容编排上的变化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要符合人类认识细胞的过程,必须把细胞学说提前;二是要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尽可能地用生物学概念作为标题,精选利于生物学概念构建的内容作为课文。</p> <p>特别提示:1.从人类认识细胞的基本过程出发设计教学思路;2.从有利于构建"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大概念为落脚点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3.侧重渗透生命的系统观: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p> <p>变化3:问题探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插图换上了大熊猫和冷箭竹。</p> <p>解读: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以大熊猫为研究对象,不但增加了教材的美感,而且使教材有明显的中国烙印,可以增加民族自豪感。</p> <p>特别提示:纯从生物学的角度,模式生物只要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即可,新教材中的大熊猫和冷箭竹固然好,但本地师生都熟悉的动植物也未尝不可。</p> <p>变化4:有一处知识内容的修订——蓝细菌替换蓝藻。</p> <p>解读:蓝细菌的表述更加准确。一是与大学教材保持一致,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二是蓝细菌的结构更接近于细菌,异于藻类植物,细菌、蓝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而藻类植物属于真核生物。</p> <p>特别提示:将蓝藻改为蓝细菌,相应地,蓝球藻、颤藻、念珠藻也应分别改名为色球蓝细菌、颤蓝细菌、念珠蓝细菌。不但是用新教材的高一要这样做,其他年级也要采用这一做法。</p>

蓝细菌

细胞

生命

实例

第节

大熊猫

变化

解读

自豪感

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