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进入秋季,天气早晚温差大,气候干燥是传染病的高发时期,尤其是1--6岁幼儿,由于抵抗能力较弱非常容易受到病菌侵袭而导致发病。其中尤其以肺炎,水痘,疱疹性咽颊炎和手足口病居多。</p> <p>1.新冠肺炎:是指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传染源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主要症状是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症状。传播途径有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p><p><br></p><p><br></p> <p>2.水痘:一般由经呼吸道传染或接触传染,起病时可出现发热、咽痛、全身不适等,经过数小时至1天,皮肤上可见皮疹,有的直接出皮疹。皮疹先出现在头部和躯干,逐渐蔓延到四肢。开始时为红色小丘疹,1天-2天变成椭圆形、绿豆大小的水疱,水疱周围呈淡红色。</p> <p>3.疱疹性咽颊炎</p><p>疱疹性咽颊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由于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因此很容易被人误解为普通感冒而延误治疗。也有患病幼儿没有其它症状。造成幼儿疱疹性咽颊炎的原因有很多,天气炎热、空气流通不畅,食用食物之前没有彻底洗手,细菌病毒进入幼儿呼吸道,临睡觉前吃较多食物造成肠胃消化功能和抵抗力减退等等原因都有可能引起疾病发生。由于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p> <p>4.手足口病</p><p>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6岁以下儿童多发。</p><p>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后亦可感染。</p><p>手足口病起病急,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无后遗症,少数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脑膜炎、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等危重症表现,甚至死亡。</p><p>当宝宝出现以下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p><p>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出现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吸吮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 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等。</p> <p>5.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疼、流涕、咽痛、干咳、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一周。</p> <p>预防方式</p><p>为了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主要应做好以下防护措施:</p><p>(1)教育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学会用七步洗手法洗手。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洗手,预防病从口入。</p><p>(2)室内应经常通风,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吃生冷或不洁食物,孩子的衣物、寝具、玩具等要经常洗晒。</p><p>(3)教孩子往返学校及其它外出途中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尽量少让孩子到游乐场、商场、公园、电影院等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p><p>(4)在疾病高发期,家长应加强孩子的营养,多饮水,多吃含维生素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多注意休息,增强抵抗力,防止过度疲劳。</p><p>(5)请家长注意检查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出现发热,手、足、臀部位皮疹、口腔溃疡等症状。孩子若有疑似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并将诊断结果主动告知班级老师。</p><p>(6)孩子因为其他情况不能来校上课的,请主动与班主任联系、及时向老师通知孩子病情发展情况,及时履行请假手续。</p><p>(7)请家长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预防传染病知识的教育。</p><p>亲爱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让我们共同努力做好流行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孩子的健康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谢谢配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