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安徽兵团五十周年纪念

E线风光(谢绝送花)

<p>安徽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1969年9月17日 ,隶属南京军区建制和领导,下辖4个师,接收知识青年3万余人。知青来自全国各地。兵团是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部队。它既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p><p>当年我们写信的完整地址是:</p><p>【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418信箱(4师18团)】</p><p>1975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安徽生产建设兵团撤销,转为“安徽广德祠山岗农场”(兵团撤销改农场时我们知青基本都回城了)</p><p>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在纪念兵团五十周年之际,战友们翻箱倒柜找出了珍藏的老照片,这些照片承载了战友的情谊,记录了我们青春年华的岁月……</p> <p>2020年9月20日,是我们奔赴安徽生产建设兵团五十周年纪念日(1970·9·20~2020·9·20)</p><p>虽然那个时代已经久远了,兵团已经成了一个历史的符号,一段历史的记忆。但那段青春岁月的深刻印象,在我们心里永远都不会淡漠!</p><p>五十年时光一路走来,我们已是暮年之人,回想往事,仿佛就在昨天,兵团岁月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p> <p>一九七零年九月二十日,这一天即漫长,又遥远。这一天历史将铭记!</p> <p>五十年前的今天(1970年9月20日)我们打起背包,奔赴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十八团(广德祠山岗)然后换乘兵团军用卡车到三营(绞湖岗)被分到三个连队:九连、十一连、十二连。</p><p>开始了我们人生的第一站旅程!</p> <p>到连队第一天,天公不作美,下着蒙蒙细雨,泥巴路很滑,艰苦的环境,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大家最初都是手足无措的。住的是茅草屋(原来是牛棚)男生一间,女生一间。</p> <p>在兵团的旗帜下,我们与现役军人、转业军人、退伍军人、农场职工融合在一起,战天斗地,度过了一段终生难忘的岁月……</p><p>值得自豪的是这段经历唯我们独有。</p><p>退伍军人在部队受过良好的军事素质教育,懂得军事化管理,分到各连队担任排长、班长,每日带领我们(知青)过军事化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天天重复着列队出操、出工下地、点名点评、天天读、班务会、斗私批修。</p> <p>每天迎着朝阳出早操,我们的兵团生活是从这里开始的。</p> <p>当年三营三个连队都没有电灯,每个人用小墨水瓶自制一盏煤油灯照明。晚上起夜用手电筒🔦</p> <p>住着茅草棚,吃的杂粮萝卜干,什么季节吃什么蔬菜,冬瓜季节,天天吃冬瓜,有战友调侃说:天天吃冬瓜都变成了冬瓜面孔😄,冬天没有新鲜蔬菜就吃腌咸菜,天天吃咸菜变成了咸菜面孔😄</p><p>每天食堂只有一个素菜没有荤菜,早餐是腌制的什锦菜,中午红烧萝卜,晚上红烧冬瓜。有时候中午清炒豇豆,晚上咸菜。下图这些菜都是我们经常吃的。</p> <p>1971年,我们自己建造了一栋砖瓦营房。</p><p>五十年前的营房如今已是破烂不堪……</p> <p>我们尽管穿的不是军装,没戴帽徽领章,但我们也紧急集合出过操,投弹打靶站过岗…(有人调侃说我们是准军人)</p><p>每人每月20元的生活津贴;40斤兵团粮票。大家按照毛主席对军队要求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工作作风规范自己,用毛主席对军队纪律的要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约束自己。</p> <p>我们开荒、耕地、播种,烈日下挥锄奋战,冒着冷冽的寒风,双手播下了遍地茶秧,在绞湖岗上绣上了万年花边……</p> <p>经过风吹日晒、辛苦劳作,嫩白的皮肤早已褪却,换成坚韧与粗糙。是劳动感知了我们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含义的深刻理解。</p> <p>到兵团的第二年初冬,团部组织我们千里徒步野营拉练,在艰苦的锻炼中,磨炼了意志,经受住了考验,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拉练中我们学会了坚持用意志去完成任务。</p><p>拉练途中一会儿急行军,一会儿隐蔽慢行,一会儿爬山,一会儿下坎,一会儿过独木桥,军事教练还不时地发出口令,让我们一个传一个地向后传。夜间行军和紧急集合训练是野营拉练的必备科目。有时,人刚迷迷糊糊入睡,瞬时哨声大作,部队紧急集合了。</p><p>每到宿营地,最忙的要算炊事班,他们都还来不及收拾自己的住处,就忙于埋锅、切菜、做饭了。</p><p>负责宣传的战友采访行军途中的好人好事,随时用快板和说唱等形式进行宣传鼓动,激励士气,鼓舞斗志。</p><p>我(E线风光)是二排尖刀班的报道员(尖兵是走在部队的最前面,负责侦查探路)</p><p>在行军途中我写了一段顺口溜:</p><p>《拉练》</p><p>军号响红旗扬,</p><p>拉练干战斗志昂。</p><p>尖刀班接受任务朝前赶,</p><p>发扬红军不怕远征难。</p><p>我们拉练消灭帝修反,</p><p>愿将人间苦吃完。</p><p>尖刀班遇困难,</p><p>班长鼓励三个互相要发扬。</p><p>你的包我来扛,</p><p>脏活累活大家抢。</p><p>尖刀班排万难,</p><p>夺取胜利喜洋洋。</p> <p>在兵团阅读最多的是《解放军报》和《兵团战士报》,兵团战士报报社面向全兵团,稿件大部分是靠各师团报道组提供,每个战士都可以投稿。</p> <p>当年我(E线风光)也投了一篇文章,被兵团战士报采用了,兵团战士报曾寄给我一本纪念笔记本。</p> <p>十一连战友江玲秋,爱学习,文采出众,经常投稿,兵团战士报曾经刊登她的文章,兵团战士报报社赠予她的红色笔记本以及书签…</p> <p>1971年各团各连队文书集中在师部(师部在宣城)进行财会培训学习一个月,此后便在连队担任文书兼会计(主办会计)</p><p>下图是我们团在师部培训队三排全体师生的合影。第一排正中间的是团部财务股的两位老师,马老师和漂亮的姚玲老师(姚老师是团政委的夫人)。</p><p>【左边第二排第三个是我(E线风光)】</p> <p>1971年,十一连姚海滨和战友们在休息日翻山越岭,徒步去广德县城照相馆照相留影。</p> <p>在农业战线上,大寨精神就是突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当年大寨遭了灾,他们谢绝了国家的救济,硬是靠着自己的努力,生产自救。这样的精神是中国农民最突出品质的象征。当年兵团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p> <p>在农业学大寨的运动中我(E线风光)被评为农业学大寨先进个人,奖励一条雪白的毛巾,白色的毛巾虽然已经发黄,但上面红色的“奖”字依然绚丽夺目……</p> <p>1971年,九连战友朱秋萍,长途跋涉前往广德县城照相馆拍照,寄回家宽慰父母。</p> <p>1971年,十一连战友张秀云,利用休息日,从连队长途跋涉到广德县城照相馆拍照留念,相隔三年又去了同一个照相馆留影。</p> <p>1972年,十二连战友陈镇宁,从连队徒步到广德祠山岗再搭便车去广德县城,找了一家照相馆,拍了一张美照。</p> <p>1972年欢送三营九连叶国荣,吴式辉两人参军入伍纪念照。</p><p>照片名单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次序排列:姚瑞华、朱秋萍、田碗定、叶国荣、范涌定、吴式辉、马露霞、胡彩倩</p> <p>1972年,十二连战友杨建华,利用休息日,不知辛劳赶往广德县城照相馆拍照留念。</p> <p>我们在奋争与拚搏中学会了生活,认识了人生,练就了吃苦耐劳的品质,树立了以苦为荣,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锤炼了兵团精神,收获了战友情谊。</p><p>七十年代珍贵老照片淳朴自然,满满的回忆,令人感慨……</p><p>照片名单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次序排列:十二连战友:杨美如、十一连战友:黄佩芳、九连战友:胡彩倩、九连战友:马露霞、十二连战友:许爱仙、十一连战友:江玲秋、九连战友:姚瑞华、十一连战友:张秀云。</p> <p>1972年12月,九连战友吴式辉,在入伍前拍的一张没有帽徽领章的军装照。</p> <p>十一连战友:黄佩芳保存了几张1972年和1973年拍的照片,正是18岁花样年华,梳着两根麻花辫,看似普通,但却是七十年代初期最经典的发型,刘海也很美。</p> <p>1973年九连战友田碗定,在广德县城照相馆拍了一张:兵团战士的风采</p> <p>十一连战友丁仙,1973年的靓照。一脸无忧无虑的笑容,透着青涩和单纯,却见证了青葱岁月的灿烂和妩媚。</p> <p>1974年十二连战友李根妹在采茶季节被连队派去支援兄弟连(五连)在五连茶园采茶时的留影,这张照片弥足珍贵,是真正的采茶姑娘。</p> <p>十一连战友,江玲秋。在兵团连续三年去广德县城照相馆拍一张照片,每年拍一张,每年都有变化,越长越漂亮。</p> <p>1974年,九连战友范涌定,在广德县城照相馆拍了一张标准照。那时流行穿海魂衫,白衬衫,蓝的卡。</p> <p>十二连战友杨建华(徽州知青)和李根妹(上海知青)是一对情侣。1975年杨建华利用休假时间带着李根妹游玩徽州古城,这是他们在徽州古城的第一次合影。</p> <p>九连战友朱秋萍,出席知青首次“先代会”,奖励一本笔记本。笔记本首页提字:广阔天地,大有作为。</p> <p>九连战友范涌定,于1975年调到兵团企业“合肥淝河汽车制造厂”,工作积极肯干,获得肥河厂共青团的奖励,奖品是一本红色笔记本。</p> <p>2000年9月20日,纪念赴兵团三十周年,部分战友聚会。</p> <p>赴兵团四十年周年纪念活动期间,十二连杨建华、李根妹、陈镇宁和连队其他战友一起返回兵团,在当年自己连队的宿舍门前合影留念。</p> <p>2002年5月兵团战士们“故地重游”,重返了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连队,寻找昔日的“足迹”,追寻往昔艰苦创业的峥嵘岁月…</p> <p>2002年10月1日,部分兵团战友聚会,战友兄弟合影。</p><p>名单从左到右排序:</p><p>十一连战友:李建根、夏欢团、九连战友:吴式辉、十二连战友:茅挺、十一连战友:姚海滨、九连战友;范涌定、十二连战友;杨建华。</p> <p>2009年9月20日,兵团战友聚会,庆贺十二连战友杨建华和李根妹乔迁之喜,入住世外桃源的新居</p> <p>岁月交替,年轮转换,流逝的时光能够苍老我们曾经风华正茂的容颜,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拉远我们的战友情缘。</p><p>微信的出现,为战友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方便,九连战友吴式辉建立了“兵团战友群”,吴式辉担任群主,九连战友姚瑞华担任会长。组织聚会或出游,在群里发通知,战友之间互帮互助活动经常有,群主和会长付出很多,在百忙之中为战友们操劳,今天是兵团五十周年纪念日,借此机会向群主吴式辉和会长姚瑞华表示诚挚的谢意!给他们每人献上一束鲜花💐💐</p> <p>为庆祝九月二十日赴兵团五十周年,群主吴式辉在“兵团战友群”里发布了出游庆祝活动通知,接着会长姚瑞华动员战友们积极参与。</p> <p>九月十二号,部分战友及战友家属一行八人,前往江西武宁旅游观光。共叙往事,增强友情!</p> <p>武宁新扬水上乐园 — 江西最“浪”的水上游乐园。</p><p>景色迷人的庐山西海风景区,形态万千,战友们兴奋不已,体验水上乐园之乐趣。留景、留影、留情念……</p> <p>战友们穿上救生衣🦺准备海上冲浪🏄‍♀️</p> <p>十一连司务长项欢团和九连战友吴式辉坐上水上摩托艇,做好冲浪准备。十一连战友张秀云站在漂流伐上秀身材😄十一连战友黄佩芳坐着张开双臂拥抱大自然。</p> <p>十一连司务长项欢团(右边👉戴墨镜的)和九连战友姚瑞华的先生汪治平(正宗退伍军人)</p> <p>十一连战友黄佩芳,张秀云坐上水上摩托艇,在西海炫酷,证明自己还年轻。</p> <p>十一连战友姚海滨携夫人,坐水上摩托艇,玩得不亦乐乎……</p> <p>十一连战友张秀荣和姚海滨及夫人有仙,在武宁接受革命红色教育,争先恐后购买产品,支援革命老区❤️👍👍👍</p> <p>开心聚餐😋</p> <p>9月12日晚,武宁西海湾景区山水广场的湖面上,灯火璀璨,人山人海,游客云集,战友们观看了水上武宁大型演出。</p><p>灯光与特效将整个舞台营造的如雾中之花</p> <p>悦耳的音乐、优美的舞蹈、整个演出呈现出大气磅礴、美轮美奂,缥缈空灵。战友们乐在其中。</p> <p>9月13日,战友们乘坐豪华游轮观赏西海美景。</p><p>红旗招展,八仙过海😄</p> <p>下了邮轮,蹬岛上山,十一连司务长项欢团和九连战友吴式辉走在最前面,九连战友姚瑞华的先生汪治平笑容满面在后面紧跟着</p> <p>到达观音岛,一尊巨大的观世音像赫然立在一个高台上,只见她手持净瓶、脚踏莲花,神态自若,智慧慈善地凝视着远方,让战友们顿生敬意……</p> <p>战友们乘坐竹排游湖,“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p><p>歌声在山水间环绕,一排排竹筏在河水中飘荡,战友们高歌一曲,表达了置身青山绿水的欢喜之情。</p> <p>9月13日傍晚返回,结束愉快的旅程!</p><p>此次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旅游,而是我们赴兵团五十年周年的纪念活动。人生不过百年,半个世纪的情缘。</p><p>这次活动虽然很多战友由于各种因素不能亲临现场,但通过微信群与出游的战友一直保持联系,出游的战友从出发到旅程结束,都及时发照片和视频与群里战友互动,分享快乐!让在家的战友感觉亲临其境,乐在其中,好像生命中又注入了亲情,又增添了活力。战友们更期待着下一次活动的到来!</p> <p>九月二十日,是赴兵团五十周年纪念日,战友们在“兵团战友群”里云聚会,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怀念那难忘的兵团岁月,不忘初心忆往昔,回首悄然半世纪。我们一起走过人生最灿烂的岁月。</p><p>下面👇是十一连战友江玲秋的感言:</p> <p>纪念赴兵团五十周年!我们追寻着岁月的脚步,那逝去的芳华,那青春的倩影,一幕幕浮现在我们眼前,令我们无比感慨!</p><p>下面👇是九连战友:范涌定的感言:</p> <p>战友是歌,荡气回肠;战友是风,清爽透彻;战友是火,燃烧不熄;战友是爱,刻骨铭心;战友是铁,坚不可摧。</p><p>下面👇是九连战友姚瑞华的感言:</p> <p>五十年岁月如歌,五十年时光流淌,整整半个世纪过去,当年英姿焕发的帅哥靓女,而今个个已是两鬓染霜的近七十岁老人!多少思念,多少感慨,一声"战友“,把所有的情感溶进了每个人的心田!</p><p>下面👇是九连战友吴式辉的感言:</p> <p>当青春变成旧照片,当旧照片变成回忆,有一种感动无关叙旧,那一段岁月都属于曾经的我们。</p><p>现在的我们,虽不再有年轻时的蓬勃朝气,不再有年少时的青春浪漫。但五十年岁月的沉淀,让我们的友情之泉,更深、更浓、更纯……</p> <p>如果说兵团的生活是一首诗,那么今天的相聚就是一幅画, 一支难忘的歌。</p><p>让我们彼此祝福,祝福所有的战友身体健康!幸福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