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狂热年代里的留影

老右玉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张立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留影</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1966年9月</span></p> <p class="ql-block">  我自底根儿就好收戳(收集)一些“烂”相片,自从喜欢上摄影,对它更是钟爱有加。每逢遇到手上,一是典皮裁脸(不惜脸面)问人要,再就是掏钱从网上买。 </p><p class="ql-block"> 前两天,我拾翻出一堆(读如锥)旧照片,从中挑出三张同类型的。</p><p class="ql-block"> 一张是老姐夫张立堂的。他今年78岁,右卫镇朱家窑人氏。1969年他山西师大毕业分配到我村教书,第二年与我叔伯姐海娥结婚。他先是我的老师,后我当民办教员又在一打打(一体)教书,一块儿交磨(相处)了三年,同炕睡了一年,朝夕相处,情同手足,他虽不是我的亲姐夫却胜似亲姐夫。 </p><p class="ql-block"> 1972年冬,我当兵走,向他提出要一张照片,他把唯一的一张单人照给了我。说那是他1966年11月11日接受伟大领袖毛主席第三次接见红卫兵之后,到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一张留影。</p><p class="ql-block"> 我姐夫当了一辈子教书匠,凡与他处系过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含上冰淋吐不出水的老实人。但在那红色狂热的年代里,在他的照片中同样流露出“担上大粪不偷吃——假正经”貌相。</p><p class="ql-block"> 他身着绿军装,臂戴红袖章,上衣左上侧的口袋中还插着一管水笔,左胸脯前佩戴着毛主席纪念章和串联通行证,右手捧着毛主席语录,摆出了一副忠字舞的架式,他满脸憨笑,满目愚忠都清晰地留在照片之中。</p><p class="ql-block"> 老姐夫,允小舅子开个玩笑,你年青时真得好虚B啊,活脱脱一个革命美青年!</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张立堂的串连通行证1966年</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时髦女郎1966年</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摄影人刘文明遗像2018摄</span></p> <p>  第二张照片是位文革中的时髦女郎,这张照片是我2018年11月11日下午到右卫镇头水泉村,老摄影人刘文明家中采访的时候,刘老送给我的。刘文明原是右玉容光照相馆老板于建邦的小舅子,1954年他跟姐夫学习照相技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给姐夫打下手。我采访时,他已重病缠身,卧炕不起,不过他神志还算清楚。讲话语速虽慢,还是断断续续为我讲完了他与姐夫开相馆的大致情况。</p><p> 当我问起他保存的那张时髦女郎照片的来历时,他说那是1966年秋季姐夫到地区开会带回来的。姐夫跟他说,那次开会的主要内容是;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各县照相馆必须紧跟革命形势,把照相馆办成革命的照相馆。将布景统统换成革命内容,最好带有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比如,海面行船,天空毛主席头像闪金光;地面向日葵,天空毛主席像,朵朵葵花向太阳。如暂不具备条件的,起码墙壁上也要贴毛主席像作布景。道具必须有《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毛主席像章等。</p><p> 会议还提出五条禁令:各县照相馆一律不拍结婚像,那属于低级趣味;一律不照逆光像,它代表黑暗;姑娘辫子过了屁股的一律不照,它属资产阶级情调;摆不出革命姿势的一律不照;背不出毛主席语录的一律不照。会上十三县照相馆的负责人还交流了如何办好革命照相馆的经验,会下大家互相观摩了摄影作品。我给你的那张女郎像,姐夫当时跟我说了是那个县的作品,但年长了我记不清楚了。因为该照片光线运用的比较好,女青年衣着打扮也吻合当时革命形势的要求,所以,会后有好几个县的馆长到大同市照相馆每人加洗了一张四寸相作为范本。姐夫拿回相片后,第二天就把照片贴到橱窗中。</p><p> 那时候,姐夫同时开得一个镶牙馆、一个照相馆,文革一开始就叫红卫兵把镶牙馆砸成稀巴烂。但是,照相馆业务还不少,不管是文攻武卫,各个造反派都纷纷前来照相馆拍照留影,争着请我姐夫外出拍照,记录自己的革命行动。所以我们的照相馆还显得比较热闹。</p><p> 尤其是中学里的男女学生,他们经常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来我馆,仿照橱窗里的那位时髦女郎,穿上假军装,戴上红卫兵袖章,编上毛主席像章,为自己留个革命小将的光辉形象。</p><p> 一次,中学的一位领导找到我们门上,说我们给富农的女儿照了戴红卫兵袖章的革命像,说你们这是和地、富、反、坏、右坐的一条板凳。</p><p> 后来,此问题反映到县里,工商联领导 专门找我姐夫谈话并提出严厉批评。自后我们特意贴出一条告示:“凡来我馆照革命照的革命群众,必须出具革命介绍信,否则不予接待”。</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红卫兵姊妹花1966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三张《红卫兵俩姊妹》,我是从孔夫子旧书网花50元买来的。卡纸板上印有“右玉县工农兵照相馆”。我知道此馆名是摄影师赵效文经营照相业时所起。于是,我电话问细了他。他说此照片不是出自他手,他的照相馆是1972年10月才开办的,那时候红卫兵组织虽未取消,但人们不再佩戴红卫兵袖章照相了。有可能是文革刚开始,右卫城照相馆于建邦师傅照的。后来,估计这两位女子很看重这张照片,到我那里加洗放大的。</p><p class="ql-block"> 那年头照片特别时兴装卡纸,上面或印“最高指示”或印照相馆名称,我记得刚开办时在浙江苍南印制了一批卡纸和相片袋,我分别在卡纸上印了馆名,袋子上印了“最高指示”,二者皆顾,既宣传了企业又突出了政治。</p><p class="ql-block"> 老赵还讲,在他开办照相馆时,虽然红色氛围没有文革开始那么浓烈,但突出政治仍然摆在首位,道具一样少不了绿军装和红宝书。</p><p class="ql-block"> 以上我介绍的三张照片,主人有男有女,拍摄地点有内有外。但她们拍摄的年份是相同的,形式基本也是一样的,都是在红色狂热年代里普通青年男女的留影。照片看似平淡,却反映出特殊年代浓烈的政治色彩。这些过去不怎引人注目的老照片,正在走入收藏者的视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价值会逐步显现出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