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教育征文

刘乐和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传承家规家训、培育廉洁家风”</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主题征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玉鸣小学三(2)班刘一诺爷爷</p><p> 家风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比较有历史厚重感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关家规家训的教育传统有许多非常典型的故事。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官至宰相,虽位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p><p> 鲁迅教子则顺其自然,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子女“完全的解放”,他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其子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家人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p><p> 梁启超是全方位爱子女,他育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曾国藩的家风教育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极其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他的家庭教育有令人瞩目的成就。</p><p> 曾国藩出身于湘乡的一个缙绅之家,他以“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自己身体力行,教育子女也养成勤劳作风。倡导“耕读传家”,耕则退可以自守,读则进可以入仕。足见其家风既包含道德风尚,初衷更在于子孙立世、光耀门楣。曾国藩晚年在写给二弟国潢的信中,总结其祖父遗教的家风家规,概括为四字八句:“书蔬猪鱼,考宝早扫,常说常行,八者都好,地命医理,僧巫祈祷,留客久住,六者俱恼。”永为家训。就是要求子孙刻苦学习、自食其力、尊长敬老、诚信待人、远离邪恶。这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有不谋而合。</p><p> 其实在民间许多族谱中也记载着族规祖训,这是一种无声的教诲,正是家风的传承,对帮助子孙后代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的正面教育具有一定的警示和引导作用。</p><p> 我家族谱就明文记载着族规祖训:“敦孝悌积善德,端士品隆师道;睦宗亲和乡邻,明礼让务本业;遵族规守律法,训子弟禁非为;尚勤俭能持家,旺人丁昌基业。”</p><p> 我们是党员世家,在家族中连续三代有六个共产党员,我父辈五兄弟就有四个是共产党员,我祖孙三代都是共产党员。我的父亲生于旧社会,虽然家境贫寒,没上过学,但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却懂得不少。解放以后承蒙共产党的培养,他识大体顾大局,身体力行,积极工作,勤俭持家。还经常教育子女要努力学习,踏实工作,诚实守信,正直善良,尊祖敬宗,遵纪守法。我也年近花甲,上有老下有小,在家庭中通过言传身教,告诫子女要孝道当先,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务实工作。</p><p> 家训就是一个家族中对族人道德规范的行为要求,这种无言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这种家教就是一种良好的家风,对倡导人们弘扬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深远的意义,让良好的家风发扬光大,薪火相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