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宽阔清澈的伊河从龙门山与香山间缓缓流过。看罢龙门石窟,我沿着垂柳匝地的河堤向连接两岸的龙门桥走去。始过东岸,左侧即是白园的大门。</p><p> 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居住生活了十八年,伊河东岸的香山乃是他生前与朋友賦诗对弈饮酒的地方。因此,白居易去世后,家人依遗嘱,将其葬于香山的琵琶峰上。后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将此处打造成了白居易的纪念公园,简称“白园”。 </p><p> 无论从人品到才华,白居易都是我最敬重的人,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创作了大量反映民间疾苦的现实主义诗歌。</p><p> 他深知“曲高和寡”的道理。故“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錄之。不解,则易之”《惠洪冷齋夜话》。</p><p> 因白居易写诗“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故而浅显易懂,能熟诵于“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也”。他的《长恨歌》和《琵琶行》我至今仍能背诵如流。</p> <p> 白园不像某些地方为彰显名人效应,极尽奢华,将景区入口打造得大而无当,不伦不类。我眼前的白园大门古朴典雅,颇似寻常巷陌里的普通人家。</p><p> 跨入门槛,眼前便是一条翠绿山谷。谷口处有几处清潭,名曰“白池”。沿蜿蜒小径,拾阶而上。松竹掩映,满目葱郁,谓之“青谷”,实至名归。顺着山势,渐行渐高。约百米后,见一亭翼然立于右侧岩上。我中度近视,到了亭前,方看清亭上的“听伊”二字。 </p><p> 唐代诗坛群星璀璨 ,遂有杰出诗人并称的现象。如将李白杜甫合称“李杜”,李商隐和杜牧合称为“小李杜”,元稹和白居易合称“元白”,刘禹锡与白居易又合称“刘白”。元、刘能与白居易并称,自非等闲之辈。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至今仍脍炙人口。此等高人韵士聚于一处,把酒言欢,正应了刘禹锡在其名作《陋室铭》中所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p><p> 遥想一千多年前,龙门一带人迹罕至,白居易等一众好友于月朗风清之时,坐于亭下,耳听伊水,浅斟低唱,当是何等快哉。亭以“听伊”命之,甚是妥切。</p> <p> 白居易生前非常喜爱这个地方,有诗为证:</p><p> 池乃为鱼凿,林乃为禽栽。</p><p> 何如小园主,拄杖闲即来。</p><p> 亲宾有时会,琴酒连夜开。</p><p> 以此聊自足,不羡大池台。</p><p> 由“听伊”亭南行十余步,便是南诗廊。这里依次陈列着三十多幅日本当代名家专为“白园”而作的书法。</p><p> 自唐代始,中日文化交流进入鼎盛时期。仅以日本文字为例,其平假名便源于唐代的草书,正式使用约从公元九世纪起,即中国晚唐时期。</p><p> 可能出乎人们的预料,在日本,影响最大的唐代诗人不是李白和杜甫,而是白居易。与大唐同时的日本平安时代曾编辑过一部《千载佳句》,共收中日诗人作品1110首,其中仅白居易一人之作品竟占了535首,不折不扣的半壁江山。日本当时编撰的《本朝丽藻》中写道:“本朝诗人才子无不以白氏文集为楷模矣”。</p><p> 杜甫曾于《梦李白》诗中哀叹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意即诗人盛名的流传,往往在去世之后。而白居易却幸运的多,生前便已知自己在日本成了网红。他逝世的前一年,在《白氏长庆集后序》中如是说:“其日本、新罗诸国及两京人家传写者,不在此记”。</p><p> 白居易曾写过三首《忆江南》词,其中两首广为流传:</p><p>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p><p>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p><p> 与白居易同时代的日本兼明亲王(914-987),在读罢白居易的《忆江南》后,也仿之写了两首《忆龟山》:</p><p> “忆龟山,龟山久往还,南溪夜雨花开后,西岭秋风叶落间,岂不忆龟山。”</p><p> “忆龟山,龟山日月闲。冲山清景栈关远,要路红尘毁路斑,岂不忆龟山。”</p><p> 若不做说明,谁能相信这是一千多年前一个日本亲王写得诗歌?</p><p> 白居易在日本的“火”并不是没有原因,他的诗“老妪能解”,琅琅上口,符合日本人的审美意境。他引禅入诗,以文载道,符合日本人的信仰特征,他的诗为景而发,借事抒情,符合日本人“物哀”文化的特征,因此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学。</p><p> 在南诗廊盘桓良久,本想用手机拍几幅日本书法家的作品与朋友分享,无奈每幅作品外都罩着一层玻璃,因反光,换了几个角度都没拍成,只得悻悻作罢。</p> <p> 离开诗廊,转而往南,在琵琶峰下的危岩翠柏中有一古朴典雅之阁庐,题额“乐天堂”,堂内有汉白玉雕成的白居易塑像,素衣鸠杖,栩栩如生,有飘然欲仙之态。老衲作为白居易的铁粉,面对偶像,自是一躬到地。</p> <p> 出乐天堂朝右,沿墓道攀上白园的最高处——琵琶峰顶,即白居易墓冢所在地。此处地形呈椭圆状,酷似琵琶的“琴箱”,“琴箱”往东南延伸出两条长长的芳草墓道,四面围以齐整的冬青。翠绿色的草地中央,三根“琴弦”清晰可见,即为琵琶的“曲颈”。白居易精通韵律,能自援琴,操宫声。又有不朽之作《琵琶行》传颂千古,琵琶峰可说是他长眠的最佳之处了。</p><p> 砖砌矮墙围成的圆形墓冢坐落于峰顶苍松翠柏之中,墓前立有高大石碑,上刻“唐少傅白公墓”六个大字。</p> <p> 墓冢两侧多石碑,其中有新加坡、韩国的白氏后人立得纪念碑。还有白居易第五十三代孙媳王瑞青及五十四代孙白志刚所立的碑石,上面以行草镌刻着白居易的诗作《原上草》。</p> <p class="ql-block">此外,还有日本友人立得石碑,碑文的字里行间充盈着对白居易的崇敬之情:“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您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将永誌不忘”。</p> <p class="ql-block"> 在墓的右侧,有一巨石卧碑,碑重24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石书。上刻白居易的自悼文《醉吟先生墓志铭并序》。此文可说是白居易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前半部为序,简述一生,文字平实。我也是从文中第一次知道,白居易乃秦朝大将白起的后裔。后半部,即《醉吟先生传》。以诙谐幽默的笔法记述其归洛后的晚年生活,文采飞扬,最为传神:“家虽贫,不至寒馁;年虽老,未及昏耄。性嗜酒,耽琴淫诗。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人家有美酒鸣琴者,靡不过;有图书歌舞者,靡不观。</p><p class="ql-block"> 屦及邻,杖于乡,骑游都邑,肩舁适野。舁中置一琴一枕,陶、谢诗数卷。舁竿左右,悬双酒壶,寻水望山,率情便去,抱琴引酌,兴尽而返”。</p><p class="ql-block"> 这篇自悼文写于他去世的七年前。此时,他的好友们均已过世。白居易字“乐天”。今日,人们将性格开朗,没心没肺之辈,皆称之为“乐天派”,不知是否由此而来。凡长寿者,其共同点就一个字:乐!于是,白居易乐呵呵地活了七十五岁,在他那个时代,绝对算是高寿了。</p><p class="ql-block"> 读罢此文,只想由衷地赞一句:活得精彩!</p> <p> 从琵琶峰的北侧墓道下至峰腰平缓处,左侧是“白亭”。亭柱上刻有一副楹联:上联:雨添山气色,下联:风借水精神。右侧不远便是古雅的九曲回廊,里面俱为白居易的名作。因其位于琵琶峰的北侧,故也叫北诗廊。</p><p> 此处共有白居易的诗作30余篇,《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上阳白发人》等一一在列,且皆出自书法名家之手。楷书端庄,行书流畅,隶书方劲,草书癫狂。徜徉其间,既可欣赏白居易的名作,又可领略书法艺术之美,实在是妙不可言。</p> <p> “白园”其实并不大,占地40余亩,景观仅白居易墓、南北诗廊、乐天堂、听伊亭及白亭几处。通常一个多小时便可游完,而我却不知不觉在这里呆了三个多小时仍意犹未尽。</p><p> 虽然,白居易距我相隔了上千年的时光,但不知怎的,我总觉得彼此很近。白居易作《醉吟先生传》时已六十七岁。自道:“须尽白、发半秃、齿双缺,而觞咏之兴犹未衰”。我今年亦刚过六十七,外貌与兴致与其相差几无。任它发秃齿缺,一样放浪形骸,寄情山水。率情便去,兴尽而归。</p><p> 游完白园,照例赋诗一首:</p><p>《祭白乐天》</p><p>琵琶峰上松涛鸣,</p><p>犹闻一曲琵琶行。</p><p>倾觞只为白居易,</p><p>龙门山水知我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