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本美篇献给曾经在41军122师从事电影放映工作的战友们!</p><p><br></p><p>1979年3月16日我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凯旋归来后,部队撤军驻在靖西龙临公社。人生的发展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3月26日中央慰问团来部队慰问演出,一直持续到4月20日,连队派出5个战士去做接待工作,我是其中的一个。中央慰问团的慰问活动结束后,5月6日部队继续撤军驻在广西扶绥,5月初我又接连队通知去师政治部报到,参加对越还击战事迹内容的绘画创作工作。7月5日部队撤回湛江合流,我正式调入师电影队,就此开启了三年半时间的电影放映工作。以下就是那段时间的影像记忆,这是我人生短短军旅生涯的真实反映。</p> <p class="ql-block">电影放映同欢庆,银屏艺术放异彩。</p><p class="ql-block">一朝军旅同相伴,终生难忘战友情。</p> <p>这是从笔者的视角述说的逝去的41军122师电影队的影像记忆。四十多年前的那些年月,尽管大家在一起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但战友情谊却终生难忘。四十多年来很多事情都淡忘了,唯独留下的影像还在记录和述说着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和永远年青的芳华人生。</p> <p>由于年代久远,收集到的照片有限,还有很多照片一下也找不到,因此本美篇有可能无法显现齐全战友们在一起的开心时刻,万望各位多多包涵。</p><p><br></p><p>恳请各位战友继续在照片上的大力支持,以充实这段难忘的岁月。</p> <p>师电影队的老战友。杨晓峥(左)、廖满足(中)、李锡利(右)。</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79年3月5日新华社发布撤军令,远望苍天,陈友恒干事不但想到了很多一起参战的战友,同时还想到了在这场战争中牺牲的最要好的战友。以上相片中牺牲的战友杨伟明、赵幼林和第一天身负重伤的赵豫生(后来也在输血时感染而去世) 与他是铁哥们的战友。十年前他们是同校的校友。1969年征兵时,他们一同参军,乘坐同一辆汽车到新兵连,又在一个班渡过了三个月的新兵连训练时间。现在,一场大战结束,两位战友牺牲,一位战友负重伤,让他百感交集,悲痛万分!</h3> <p>热烈欢迎中央慰问团</p><p>(1979年3月26日至4月20日)</p><p><br></p><p>从撤回到靖西县龙临公社的那一天起,各地方的文艺团体不断地来到部队慰问演出。3月26日的那一天,中央级的文艺团体中国煤矿文工团代表中央慰问团下到我们部队来慰问演出。整个团队就住在龙临,连队派出5个战士从事接待工作,我是其中的一个。我们5人每天全副武装跟随他们下到分散在各村庄的部队去演出。时间一直持续到4月20日。挺有意思的是在第一天接待他们时,那些男演员们一见面都不约而同地、迫不及待地在问着同一个问题,就是“你们部队的伤亡情况怎么样?”。想不到这个问题成了国人最为关心最为敏感最为揪心的问题。可见越南这个小小的国家在每个中国人的心目中早已是带有恐惧感的战争和杀戮的代名词。</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以下这张照片是在整个慰问活动将要结束时,为了表示对我部队及警卫连接待工作的感谢,女高音歌唱家邓玉华(后排左2)和栾桂兰(后排右1)两位慰问团的领导把我们5个当时正在忙于勤务的战士王培亮(前排左1)、蔡柏奇(左2) 、杨柏奇(左3)、笔者本人(左4) 、甘爱民(左5)找来照一张合影。就这样,与慰问团领导及部队领导的合影就永远成为我们最好的纪念。照片后排中间的军人是我师李顺洪副参谋长,开战期间,他下到366团加强指挥,打完仗回来后没多久便调到军区去了。后排右2的军人是警卫连3排的马加稳排长(山东籍),我刚到122师并在德保分兵时,是他最先把我要走带到师警卫连的。这张照片是1979年4月20日慰问团赠送到我手里的。同时还赠送给我一个笔记本作留念,上面第一页还写着一首临别赠言的诗词:曾沙同志:凯旋归来喜相逢,鱼水难分战友情。千里回京心犹在,遥望南疆战旗红”。也就是这一天,一辆大客车一早开来正停在了慰问团的住地,因为全团人员就要结束慰问活动返回北京了。临上车前,大家的眼圈都是红红的,在互相握手、拥抱道别时,都流下了动情的泪水。慰问团的成员们都不约而同地对我们说以后大家在北京相见!毕竟从3月26日至4月20日,我们在一起渡过了难忘的26天。车子在徐徐起动,走出很远后,我们还看到车窗里的人员在向我们招手。看着车子转弯后立马消失在地平线上,一场声势浩大的慰问活动终于降下了帷幕。我不由自主地抹了一下眼眶上的泪水,这时我突然看到,我手上拿着的相片的背面里有一行临别赠言:“相处短暂情谊重,更盼来日喜相逢”。是的,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四十年,我也从当年20岁参战时经磨历劫的青春年华进入到了60岁的中老年时光,但照片所记录的历史、时间和人物永远定格在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h3> <p>这是中央慰问团给我的临别题词。</p> <p>5月份到师政治部文化科报到,参加对越还击战事迹幻灯片的创作。</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79年3月16日对越自卫还击战结束,7月5日部队撤回湛江合流,我从师警卫连正式调师政治部电影队工作直到1982年底退伍返家。在电影队工作的三年半时间里,与队友一道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见证了电影放映设备的更新换代。与部队官兵一起分享了丰富多彩的银屏艺术,同时也大大丰富了军营的文化生活。还留下了我和队友们工作、学习、生活影像的方方面面,战友之情终生难忘。</p> <p>电影队归属师政治部文化科管辖。想当年,儿时电影看多了,对军人最大的向往就是能象战斗故事影片里一样,拥有一支心爱的钢枪而威风凛凛地驰骋在战场上,这样才真真正正算得上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军人。而这一愿望终于在亲身经历的自卫还击战中得到了最大的实现。但我没想到的是时间才过去半年,我的军人拐点就出现了新的变化。由连队里手拿钢枪的一员转变为操弄放映设备的电影放映员,这又让我多了一份喜出望外的惊喜。有老兵放映员私下给我们说,你很幸运,这个放映工作是一个百里挑一甚至是千里挑一的工作。因为放映工作的岗位就那么几个,如果这一年没有老兵放映员退伍, 自然就很难有新人进入,我遇上了大战过后的部队人员大调整时期,我和广西贺州藉的黄新桂两人完成了幻灯创作后都留在了电影队。</p> <p>部队的电影放映工作是我军政治工作的窗口。那个时候,整个社会的文化娱乐活动普遍贫乏,部队也不例外。对于生活在军营里的战士们来说,能看上一场电影就已经是很好的文化大餐了。当我们每放映一场电影就等于与部队官兵一起分享了丰富多采的银屏艺术,同时也丰富了军营里的文化生活。</p> <p>、</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面对这座大礼堂,地下的左面是我们电影队的卧室,右面是学习工作室,中间的门口走进去就是开大会的大礼堂,二楼是广播室。整栋大楼从正面看去虽然也就二层楼的高度,但看上去却很宏伟很气派,有点苏联建筑的味道。想当年那可是55军的军部所在地。</p> <p>那个时候,部队营区是不设防的,每到傍晚,周围的老百姓如听到一二三四的出操声,就知道要放电影了,都涌到电影场上来。同时,连队坐好之后就开始唱歌拉歌,热热闹闹的。</p> <p>照片里放映机的机型叫“解放103型35毫米放映机”,是部队常用的流动式放映机,这种机器的优点很多,特别是它的抗震性能特好,经得起汽车长途跋涉和颠簸而不影响放映质量。在我从事放映工作的那段时间里,经常要出车下部队去放映,面对很多路况不好的颠簸现象,除了放映灯泡用久了会损坏外,基本很少出故障,特别适合在艰苦的环境下工作。因此也就特别受部队欢迎。</p> <p>扇形宽敞的部队放映场地。</p> <p>照片里的放映机是我省的一家电影机械厂出产的FG35毫米固定式电影放映机。这台大座机在我部队安装使用,标志着部队基层文化娱乐活动又上了一个新台级。这台机器的很多功能和性能在当时来说有它创新的一面。所以引来了全国各地有关单位的订购。为了让大家更加熟悉该机的使用功能和性能,厂家发来通知,请订购了该机的有关单位来人来厂参加学习培训。</p><p>1980年过完元且后,我接到领导通知,与我电影队一位同事李仕安(湖南常德籍)一起到该电影机械厂学习培训约一个月的时间。在学习之余,为了让我们更多地了解该机的放映效果和性能,厂家给我们放映了一些港台武打片和日本警匪片。那个时候,我们中国大陆还没有武打片和警匪片这样的电影,因此看完之后就觉得惊心动魄的,很新鲜很刺激。后来再放一部日本电影《啊,海军》,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的故事,还没放一阵子,放映机里的三干瓦氙灯就突然发生爆炸,把大家都吓了一跳。放映人员打开机箱一看,这个爆炸威力还真的不亚于一个手榴弹的破坏力,把里面的反光镜和灯泡炸得粉碎,机箱内如此狼籍,直把大家看得目瞪口呆的。好在有机箱盖作保护,灯泡爆炸的碎片才没有伤到旁边的放映员。后来大家开起玩笑来,说这是日本军国主义还魂,炸珍珠港的同时,连这小小的放映机也不放过。</p><p>最感到尴尬的就是厂家了,组织了全国各地的客户来培训学习,结果出了这个大事故,让人说闲话事小,影响销售才是大事。厂家的技术人员只好不断地向大家解释,这种事故的出现其实是很少很少的,可以忽略不计,请大家不必过于担心。后来也确实再没听说发生类似这样可怕的事故了。这台机器在1981年这一年正式在部队开机使用。标志着电影放映设备在我部队更新换代。</p> <p>在很多人眼里,以为从事放映工作一定是一件很轻松惬意的事情,可以看很多精彩的电影,可以听好多美妙动听的电影歌曲,不断反复欣赏电影里面的俊男美女等等。其实,放电影的当事人是无法完整地欣赏一部电影的。在放映一部35毫米影片时,其放映的时间长度一般在一个半小时左右,也就是11本或12本的影片。一本影片的运转也就是10分种的时间,10分钟后就要两机对接,因要装片、卸片、观察机器运转等等,一部电影下来很多时候都看不完全。真正要完整看好一部电影,就要有别的放映员接替后,自己在一边独自观看才行。凡是放映一些精采的武打片和喜剧片都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剧情的精采往往使得工作的当事人都忘了自己还在工作,以至忘了要提醒对方进行电影对接,等到发现问题要对接时已为时已晚,结果把片尾都放了出去,严重影响放映质量以及看电影的兴致和效果,下来免不了被领导批评一顿。</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那年月,青春的活力总会找到迸发的时候,与队友们在一起,有时也会做一些争强好胜的事情。</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青山依旧在,几度昔阳红。</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就是部队指战员看电影的露天广场。远处可见放映机房还静静地叠立在广场的中间位置。四十年前是这个样,四十年后还是这个样,没多大改变,看见就格外亲切。应验了“青山依旧在,几度昔阳红”的诗意。</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家仔细看一看、对比一下我所站着拍照的位置。放映机房还在,台阶护拦还在,当年相片中20岁芳华的我,在这个场景里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影像印记。记录了我和我电影队的战友们一去不复还的青春芳华。</p> <p>看到以下这张照片(左起:笔者本人、汽车连司机胡树林、郭建新、廖满足队长。)</p><p>就想起我们电影队出外放映时所遇到暴风骤雨的趣事。话说1980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们在海康教导队室外场地放映,当电影放到一半时,老天很不客气,电闪雷呜,狂风大作,很快就下起了倾盆暴雨,放映被迫中断。司机赶紧把汽车开过来,大家手忙脚乱地收拾放映设备往车上搬,我们几个人被彻底淋了个落汤鸡。海康的地点处在湛江雷州半岛上,那里的大雨说来就来,而且雨点打在脸上不但睁不开眼睛,还疼得很。同时,大雨央杂的雷电,更是电光四射,霹雳震天,总有一种要把人击倒的恐怖感。那天晚上回到宿舍,我们重新打开被大雨淋湿的放映设备,并用干布从头到尾擦了一遍,搞得很晚才能睡觉。第二天一早吃完早餐后,郭建新(他当时是从炮团抽调到我电影队帮助工作)说反正我们的放映设备和衣服昨晚被雨水淋湿后还未干,都摊在房子里面晾,提议司机开车到海康县城找一个地方照个优美的风景相(当时他随身带着一部120的私家相机)。可那个时候的海康县城还比较老旧,结果开车找来找去也没找到可以入镜的风景,后来找到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公园,里面有个凉亭,也算是一个勉强可以入相的地方,大家也就别无选择地在此照下了这张相片以作留念了。说实话,出外放映遇到下雨的次数其实还是不多的,如碰上了那就只好自认倒霉了。</p> <p>我们师在海康县有一个教导队,每两个星期就要去一次放映,派来的车有时是汽车连的,有时是汽车教导队的。有一次出车在半路差点出了大事。原来,汽车教导队派来的车的驾驶室上坐着一个老兵司机和新兵司机。他们除了把我们拉到海康教导队外,老兵司机还要负责训练新兵司机跑长途。刚好那天下午在路途中下了一场雨,地面还是湿湿的,新司机在下过雨的沥青路面上行车时没把握好,车轮一阵打滑,一下刹不住车冲到路基下面去了,把坐在车箱里面的我和黄新桂(广西贺州籍)两个放映员吓了一大跳。好在路基下面没人,又不是很深很斜的那种,所以没有酿成大事故。如果真的汽车翻车,里面的放映设备再加上那台自带的电影发电机砸到我们身上,不死都会是重伤的。这下新兵司机被老兵司机狠狠地骂了一通。每次跟车出外放映,心里总是希望千万不要再出现类似这样的事故来。有句话说的特好:“高高兴兴出门去,平平安安回家来”。每次能安全地出去又安全地回来就是自己最大的安慰。</p> <p>1980年4月份,我参加了41军委托广州军区政治部文化工作站湛江分站在广西贵县覃塘的54047部队举办的美术幻灯学习班。这次参加学习班的大多都是来自41军三个师和驻湛江的各守备部队的电影放映员,大家都有浓厚的美术兴趣,他们中不少人还参加过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战。学习班的美术老师有二位,一位是部队的美术干部,叫凌水育,当时是守备第七团的电影组组长,他的美术作品《小岛新菜园》被国家美术馆收藏,后来他调升至湛江分站的站长,这是后话。另一位是湛江农垦单位的钟泽甫。后来钟老师在81年的下半年在365团还带着我和田利祥搞过美术创作。钟老师的绘画水平扎实,有着很强的人物画造型能力,能熟练地运用黑白木刻的形式来表现幻灯的主题和内容,他的教学方法让我们受益非浅。在学习班里,我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在营房四周画了一些钢笔速写,这是自己唯一的一点点速写记忆。虽然时间过去了四十年,但一看到它就想起当时的学习生活。就想起历历在目的部队老营区。</p> <p>这是在美术班里一起学习的战友学员,老师要求我们晚上互当模特,今天你画我,明天我画你。我用了四个晚上先后画了四位学员,留下了他们的青春画像,与我一个组的还认识了一位123师电影队的何飞跃战友,没想到我退伍回广州后的1987年准备去找他时,被他的战友告他知因车祸不幸去世了。当年参战时他没死在战场上,却在退伍回来后没几年无端端地死在了车祸上,听后让我深感人生无常,不胜伤感!</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82年春节前,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吴克华、政委王猛到122师视察检查工作,与师首长及司、政、后三大机关人员合影留念。照片就是在礼堂门前拍的。</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82年底,我终于结束了4年的军旅生涯退出现役。自古以来,解甲归田,自食其力是将士隐退后的最好选择。而在当今,作为普通一兵的我,退伍后也将成为大隐于都市之中芸芸众生普普通通上班族的一员,成为万家灯火中的一位掌管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的家庭里手。当年与我一起在郁南县入伍和兄弟部队作为战斗骨干调来我部队参战的郁南籍战友中,有7人战死沙场,壮烈牺牲。他们的名字是:建城公社黎汉泉;附城公社黄钟波;平台公社吴朝光、吕仕贵;桂圩公社钟坤林、唐伟强、韦镜权。其余幸存战友都先后退伍回家。我是最后一个退伍离开部队的。</p> <p>我与郁南籍战友退伍前的留影。</p> <p>从1979年至1982年,4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于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来说,已完成学业拿到了本科学历走上社会工作了;对于一届政府来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已经到了换届选举的时候了;对于我自己来说,为国家,已履行了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军人,我已承担了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重任;论兵龄,我也已是超期服役的老兵了,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时的我,也到了考虑“解甲归田”的事情了。</p> <p>我与郁南籍战友退伍前的留影。</p> <p>当我告别朝夕相处的战友时,当小车载着我慢慢离开让我那么熟悉的放映机房和部队营区时,我清楚地意识到,怀揣着《退伍证》的我,身上的军装脱下后已经不可能再穿上了,但那种依依不舍的军人情结仍然让我回味,让我留恋,让我温暖。那是青春吐芳华的见证。它将和塑造品格,锻炼意志,洗涤灵魂和奉献人生等等词语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伴随一生。</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师电影队的战友田利祥(左)和李宗耀(中)在师部大礼堂前欢送我(右)退伍离开时的一瞬间拍下的照片。是我所有穿军装相片中照下的最后一张相片,也是我怀揣着《退伍证》离开部队前的最后一张留影。对于我来说,四年军人生涯的结束伴随着车轮的起动永远地翻过了新的一页。再见了122师,再见了合流,再见了我朝夕相处的战友。爸爸、妈妈你们好,孩儿将很快回到你们的身边。祝愿世界和平,从此不再有战争,从此不再令父母担惊受怕,魂牵梦萦。</p> <p>弹指一挥间,退伍离开部队时的那一刻仿佛就在眼前。2014年9月,三十五年后我又回来了!</p> <p>2014年9月在湛江参加“接枪妹妹”们的聚会活动。顺便一起回到阔别三十五年的合流驻地怀旧摄影留念。她们的哥哥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壮烈牺牲,她们在政府的安排下到部队参军,在当时来说既解决了牺牲战士家庭困难的问题,又解决了弟妹的就业问题,还获得了一个“接枪妹妹”的好称呼,意思就是接过哥哥的枪,去完成他们保家卫国的决心与心愿。</p> <p>合流,又一次说再见了,哪一天有机会、有时间我还会回来看你的!</p> <p>向各位曾经朝夕相处,患难与共、同工作同学习的战友致敬!</p> <p>六五式军装的美好时光,</p><p>放映人难忘的青春芳华。</p> <p class="ql-block">陈友恒</p> <p class="ql-block">谢太良</p> <p class="ql-block">杨晓峥</p> <p class="ql-block">吴声益</p> <p class="ql-block">廖满足</p> <p class="ql-block">李仕安</p> <p class="ql-block">曾沙</p> <p class="ql-block">黄新贵</p> <p class="ql-block">李宗耀</p> <p class="ql-block">许隹龙</p> <p class="ql-block">田利祥</p> <p>电影放映同欢庆,银屏艺术放异彩。</p><p>一朝军旅同相伴,终生难忘战友情。</p> <p>深深的怀念</p><p><br></p><p>光阴一年一年在流转</p><p>我们一年一年在变老</p><p>翻看发黄的老照片</p><p>不变的是那纯真的笑脸</p><p>啊 时光带走了我们的青春</p><p>却留下了难忘的从前</p><p>啊 岁月改变了我们的容颜</p><p>却改变不了那份 深深的怀念</p><p><br></p><p>过去一天一天变遥远</p><p>回忆一点一点在增添</p><p>打开尘封的日记本</p><p>如烟的往事重现在眼前</p><p>啊 时光带走了我们的青春</p><p>却留下了难忘的从前</p><p>啊 岁月改变了我们的容颜</p><p>却改变不了那份 深深的怀念</p><p>啊 时光带走了我们的青春</p><p>却留下了难忘的从前</p><p>啊 岁月改变了我们的容颜</p><p>却改变不了那份 深深的怀念</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