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父亲已经远行。<br> 他,一个从江南水乡走出的年轻书生,在历史转折路口,义无反顾地走出故土,奔向苏北。虽历经战乱的艰辛和政治运动的历练,却也有幸在平和的晚年,用诗与书画圆满人生。</h3> <h3> 当一切终于成为往事的时候,我们之于父亲,与其说是血脉相传的后人,不如说是其精神与文化的来者;与其苦苦思念,莫如细心追寻、刻意珍藏。<br> 您的足音渐渐远去,容颜日益模糊,但您的墨迹却鲜亮依然。睹物思人,您的情感和思绪跃然纸上;才华和心血化作书画。<br> 感谢当下的互联网时代,让我们可以穿越时空,走近您、感受您,与您作无声的交流,源远流长,并且让您的书法再放异彩。</h3> <h3> 1921年11月25日,父亲出生在江南水乡—江苏常熟支塘镇。上面有两个长他很多的姐姐,父亲无疑是家中最受瞩目、最受关爱的孩子。</h3> <h3> 在这样的青石板路上,父亲往返其上,度过了他的小学生涯。在南方多雨的季节,打着雨伞、穿着木屐,走走停停......<br> 听木屐敲打石板的哒哒声;看转动雨伞四处飞溅的水花,放慢了回家的脚步,忘记了家人的惦念.....姑姑们笑谈过他的童真、童趣。<br> 爸爸的童年是美好、单纯和无忧的。</h3> <h3> 这张黑白照片展示了他年轻时儒雅、俊朗的外表。挺括的鼻梁;宽阔的前额;清晰漂亮的发际线;清秀的眉目;清澈的目光。<br> 年轻的父亲考入上海复旦附中,读到高二期末,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入上海英法租界,父亲被迫辍学回家。<br> 大好的青春年华,在战乱中何去何从?他将作出人生的抉择。</h3> <h3> 人生有风风雨雨;有阳光灿烂;有劫后余生;更有厚积薄发。</h3> <h3> 父亲走过的84年,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天资和才华,并以其平静、淡泊的心态,走出人生的每一个低谷。在祖国危难之际,他坚定地选择了跟共产党走,在漫长的革命道路上,展示了他出众的才华。<br> 书法、绘画、运动、著书......让生命绽放光彩!到2021年,父亲诞辰一百周年,回顾他的一生,没有虚度年华。至今我们要感受和欣赏他的书法作品,还要翻阅和学习大量的书法知识,在浩瀚的文字、书法领域,更多的是解不开的谜。</h3> <h3> 父亲喜欢运动,中学开始练单、双杠,1943年开始打乒乓球,这项运动从年轻时开始,一直持续到离休以后。</h3> <h3> 父亲在乒乓球运动中,一扫斯文,动如脱兔。</h3> <h3> 在部机关举办的乒乓球比赛,父亲曾获男子单打第一名。1983年总参老干部乒乓球比賽,获男子单打亚军。</h3> <h3> 离休后,父亲依然笔耕不辍,为家乡写《常熟支塘镇志》。获1997年全省地方志二等奖。由江苏地方志办公室颁发证书。</h3> <h3> 这是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为爸爸写的《支塘镇志》题写多幅墨宝,供爸爸挑选。他们是同乡又是同族。</h3> <h3> 1938年夏季,当父亲看到表兄的书法手迹后,爱不释手,于是天天临摹,因此打下 书法创作的基础,离休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寄情山水,纵情笔墨。1983年以后是他作品的鼎盛时期。<br> 我至今遗憾、惋惜,当年不懂珍惜和欣赏父亲的书画创作,更没有好好保管。现在只能将仅存的作品珍藏。</h3> <h3> 父亲一生甘于清贫,明窗净几,笔墨纸砚,亦是父亲最大的乐趣,然能得此乐者甚稀。</h3> <h3> 这是陈毅元帅诗《梅岭三章》。创作背景是:元帅诗人陈毅在1936年冬天,在梅山被困。冬天的山窝,野果、野菜都没有,陈毅和警卫员已经六天没吃任何东西了,两人浑身都是软绵绵的,陈毅意识到形势的严重性,他费力的从黄布挎包拿出一截铅笔和一张灰白的土纸,一气写完七言绝句组诗《梅岭三章》,虑不得脱,将诗藏于棉衣内层。此诗差点成了绝笔,后有幸逃脱。<br> 父亲在壬戌春(即1982年)敬录。<br> 字体为隶书。隶书盛行于汉代,又叫汉隶。字形扁方,横向取势,典型特征是蚕头雁尾。汉代426年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的关键时期,书法由大篆、小篆变隶分(也叫隶变)。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h3> <h3> 父亲于癸亥年五月(即1983年5月),再次书写陈毅元帅的组诗《梅岭三章》,字体为隶书。时隔一年,感到父亲是如此热爱和敬重陈毅元帅。<br> 至今重读此诗,更是感慨陈毅元帅当年面对绝境时的坚定信念和视死如归的大义凛然。试想一个有如此强大内心情怀的人,还有什么不能战胜。<br><br><br></h3> <h3> 父亲于1983年12月用小篆体书写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节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br> 写作背景:苏轼于丙辰(1076年)中秋,欢饮达旦,大醉做此篇,兼怀子由(苏轼的弟弟)。<br> 在父亲留下的笔墨文字中,曾多次提到他幼年就病逝的弟弟,那个聪明伶俐,讨人喜欢的小弟弟,深得父亲的喜爱,直到晚年的笔墨中依然思念万分。在此书写苏轼的诗作,我感到是借此抒发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父亲不善语言表达,但无法阻止他内心的万千思绪。</h3> <h3> 父亲于1983年12月草书“虎踞龙盘”。最初来源于:晋·吴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指南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形容地势雄伟险要。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有诗句:“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br> 草书是书法的最高境界。特点是:狂放不羁,飞扬飘逸。它为书家的创作带来无限的可能性,浓、淡、枯、湿、干的变化体现了草书的层次。在父亲的这幅作品中看到了右上角的闲章“学到老”。</h3> <h3> 上图即为曾经为王羲之提了上万字读后感,盖了220枚印章,最得乾隆皇帝心意的王羲之作品“快雪时晴帖”。历史上称乾隆为盖章狂魔,有章1800方。<br> 书画家用印章始于元代赵孟頫。印章中,除“姓名、字号”用章外,还有“闲章”和“鉴藏章”。<br> 关于书法印章的分类、使用、布局、艺术作用、用章礼仪,绝非初涉书法的人所能讲清楚的。</h3> <h3> 父亲于1983年12月采用大篆体书写唐杜牧诗《山行》。诗作创作于晚唐,作品体裁:七言绝句。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原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3> <h3> 中国文字起源有6000多年,甚至更早。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汉字和书法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书法与汉字的演变过程又同时产生着。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和铸在铜器上的文字。而发现这些文字却仅仅只有100多年的历史。<br> 书写方式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甲骨与兽骨上而得名;金文因镌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西汉开始纸的制作,书法的载体发生了变化,隋唐时期,著名的宣纸诞生了。<br> 大篆(即金文)和小篆的区别:<br> 1.时间区别:大篆是西周后期,古汉字发展演变而来,是最早的刻石文字;小篆是秦统一中国,取消其它六国文字,统一汉字书写形式,由李斯负责,称“秦篆”。<br> 2.特点不一样:大篆敦而圆,小篆柔儿长方,笔画横平竖直,线条粗细基本一致。 <br> 3.历史意义:大篆是石刻之祖,而小篆是在中国第一次统一文字基础上,对书体标准化的过程。李斯是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书法家。</h3> <h3> 1964年10月陈毅出访六国,写成《六国之行》这组五言律诗,共十几篇诗作。其中7篇送给毛主席。主席对其中一首作了修改,加了题目《西行》。描绘了诗人飞行途中,俯瞰环球大地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全世界人民能够和平共处的真诚希望。<br> 作品原文:万里西行急,乘风御太空。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通?海酿千钟酒,山栽万仞葱。风雷驱大地,是处有亲朋。<br> 父亲用变体隶书摘写其中两句。这是父亲1983年12月的作品,下联左下角落款处写了“学书”两个字。</h3> <h3> 为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父亲用篆体写下:“泽吾中华,誉载千秋”。落款癸酉年秋天(即1993年秋天)。</h3> <h3> 父亲于甲戌年(即1994)国庆节,临摹《兰亭集序》。<br> 此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47岁,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给当时集会时的诗集写的一篇序。<br> 据说王羲之在写《兰亭集序》时喝了不少酒,写完就醉的不行不行的,等到醒了,自己一看写的那幅字,觉得写的不错,于是照原文又写了100个版本,但怎么看都不如原稿。真可谓“纵情笔墨,妙手偶得”。于是王羲之自己也觉得原稿是宝贝,决定留给子孙掌管,代代相传至第七代,被书痴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设计夺走。他不仅自己十分珍赏学习,又让专门拓书的书法家赵摸、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拓出拓本。《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全文324个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犹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法界奉为极品。真迹殉葬昭陵(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之墓)。有摹本决定留给子孙,临本传世。以冯承素的“神龙本”最佳。<br> 父亲此作品落款处盖了两枚刻章,上为字“虞山”,下为名“王加”。江苏常熟有一“虞山”。父亲是否以此表示自己是常熟人,表示对家乡、故土的热爱?!</h3> <h3> 在《兰亭集序》中,凡是重复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21个“之”字,各具风韵,绝无雷同。</h3> <h3> 父亲于乙亥年(即1995年)用行草书写宋朝七言古诗《孙莘老求墨妙亭诗》。<br> 全诗原文:“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杜陵评书贵瘦硬,此渝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龟跌入座螭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世如风灯。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是须服膺。<br> 诗词创作背景: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朋友建亭于吴兴府第中,以收藏古碑刻法帖,命名“墨妙亭”,同时向苏轼求诗题咏。此时诗人任杭州通判,作此诗并亲手书写以赠孙觉。<br> 这首诗评价和赞扬了前人的多种碑帖,阐述了作者自己的书法美学思想,称颂孙莘老做了一件大好事。诗中赞扬了王羲之、颜真卿、徐家父子(唐代大书法家徐嶠之、徐浩父子,浩名尤著)、李斯、李冰阳等书法大家的碑帖。<br> <br> <br><br></h3> <h3> 父亲临摹岳飞书诸葛亮前出师表,落款没有年月。<br> 前出师表创作背景:出自《三国志·蜀志》本专。当时为建兴五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的遗愿。于是,决意率军北进,准备征伐曹魏。临行上书后主刘禅,强调自己为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临终嘱托。<br> 有首章“八十年代”,无“字”章。以此推断作品应该为83年之后,90年前的作品。<br> 父亲一边在书写作品,一边在自己学习刻章。先后刻有“名章、字章、闲章”等。</h3> <h3> 父亲楷书苏轼《后赤壁赋》,落款无日期,只有“名”章。<br> “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必须押韵,是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主要特征。<br> 创作背景: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当年12月释放,过着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苏轼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称为姊妹篇,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br> 如何界定大小楷:两厘米见方以内的楷书就可以称之为小楷,两厘米以上称之为中楷,再大到七八厘米就是大楷了,大到三四十厘米就是榜书了,0.5厘米见方则称为蝇头小楷。</h3> <h3> 父亲以小篆体书写白居易《春题湖上诗》。<br> 作品出处:唐诗三百首;文学体裁:七言律诗。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春景诗。前六句写景,突出一个“绿”字,后两句写情,突出一个“恋”字,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br> 原文:“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水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br> 落款无日期,盖“字、名”章。</h3> <h3> 父亲用小篆体书写白居易《答客问杭州》诗。<br> 创作于唐代。文学体裁:七言律诗。<br> 原文:“为我踟蹰停酒盏,与君约略说杭州。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塘泄錄油。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所磋水路无三百,官系何因得再游”。<br> 赏析:要说有一个地方让白居易魂牵梦绕,那必定是杭州。在杭州时,他痴迷湖山览胜;离开杭州,他时常追寻回忆。有人问起杭州,他便想滔滔不绝。“约略”二字总领全篇:颔联拈出杭州最有代表性的山川,还有记忆中“青”“绿”的颜色,总写杭州的秀美,饱蘸深情;颈联着重描写两个细节,即大屋檐和小航船的装饰,写出杭州无一处不显现出精致之美,满怀好奇和赞叹。“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小大对比,足见诗人特有的敏感多情。二句节奏不依旧法的四字一住,而是三二二节拍,为白诗风格。</h3> <h3> 父亲的篆刻书法:条幅纵向,从左到右顺序为:“鸟飞鱼跃、江山如此多娇、柱石、横眉冷对千夫指、新年快乐、月到中秋分外明、中国共产党万岁、果香瓜甜、官兵同乐、满招损、俯首甘为孺子牛、货布(钱币单位,新莽铸币,铜质)、天下第二泉、我愿做一颗螺丝钉”。</h3> <h3> “百花齐放、江山如画、鱼水情、平地一声雷、长相思、万里长城、孺子牛、艺海、猛志固常在(魏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学到老、吾将上下而求索、龙马精神、众志成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br> 创作模式:印屏或叫印章条幅。</h3> <h3> 父亲临摹毛主席草书,为主席1939年9月题词“向社会主义光明大道前进,艰苦奋斗,胜利是属于我们的”。<br> 毛主席广涉古帖,并且把目标一直定位在草书,草书是书法之王,号称是书法皇冠上的明珠,是书法的巅峰。其中怀素(唐代书法家)和索靖(晋代书法家)对主席影响极大。<br> 此作品落款无年代。</h3> <h3> 父亲临摹毛主席草书《西江月·井冈山》。<br> 作品是主席在1928年8、9月间创作。 <br> 作品体裁:“词”。<br> 创作背景:通过对黄洋界保卫战的描写,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br> 父亲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而临摹,落款虽未写时间,推断应该是1986年。</h3> <h3> 父亲在1985年春,用隶书写下董必武在1961年的一首感怀诗:“四十年前(即1921年)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指王烬美)与恩铭不老松”。<br> 董老是和毛主席一起参加了党的“一大”,又同时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的中共领导人,1975年4月2日去世,享年90岁。<br> 当主席得知董老去世的消息,一天粒米未进,沉浸在“国之砥柱倾倒,昔日战友永诀”的痛苦之中。<br> 落款 :字“虞山”;名“王加”。</h3> <h3> 父亲草书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章节:“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br> 作品有首章“八十年代”,左下落款“字”和“名”。首章是否就代表了创作年代?</h3> <h3> 父亲于丙子年(1996年)夏,用楷书写下毛主席诗词四首:《西江月·井冈山》、《忆秦娥·篓山关》、《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br> 落款“字”和“名”。</h3> <h3> 国画就是用毛笔、墨汁以及国画颜料在宣纸、皮纸、绢等传统纸张上面绘画的艺术形式。<br> 从内容上说包括“人物、花鸟、山水”;从形式上说“工笔写意(大小写意)”。<br> “鱼趣”是父亲1985年4月画于香山。右下角盖章“学到老”;左上篆书“鱼趣”;盖有“字”、“名”章。<br> 此画曾在八十年代的解放军画报上刊登。</h3> <h3> 父亲在1985年(乙丑年)仲夏画“多寿”图一幅。<br> 寿桃原指神话中可以延年益寿的桃子。是给长辈祝寿时,字画的选择。<br> 落款“字、名”。</h3> <h3> 父亲于1986年3月,画了一幅题诗为“瓊玉山桃大如斗,仙人摘之以酿酒,一食可得千年寿,朱颜长如十八九”。左下盖有闲章“八十年代”。<br> 画家王少华在丙子年(1996年)作同样的画作。</h3> <h3> 画家王少华在1996年做同样的画作。</h3> <h3> 此画为原创,来自吴昌硕1916年作《琼玉山桃》立轴。</h3> <h3> 父亲于1987年(丁卯年)六月,画工笔画“幽禽”一幅。<br> 左下有“字”和“名”左侧中上有“闲”章:“八十年代”。</h3> <h3> 父亲于1983年画《咏梅》。<br> 上为篆书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h3> <h3> 父亲在1984年—1993年间作画《猛虎下山》。<br> 作品送往老山前线。官兵们在前线欣赏画作。</h3> <h3> 此对条幅是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沈鹏先生的作品。沈先生是江苏江阴人。创作于癸亥年(即1983年)。<br> 原文: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br> 释义: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作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br> 出处: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br> 剖析作品:首联有王加雅属的字样。指作品是应高雅的嘱咐而作。创作时间是1983年。父亲是1983年5月13号离休。此情此景选择创作这样的作品赠予,可谓寓意贴切,且回味无穷,也同时激发了父亲的创作热情。<br> 沈先生至今活跃在国内和国际的书画艺术界,成绩斐然。</h3> <h3> 照片中C位是父亲。<br> 呈现给大家的书画,是父亲作品中很少和仅存的一部分。他从1983年到2005年究竟创作了多少书画?已无从知晓。这是他终日伏案疾书,始终用清凉油、仁丹让自己保持头脑清醒的结晶。他惜时如金,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br> 整理父亲的书画作品一直是我内心想做的事,如何去做?在心中翻腾、沉浮......拂去尘埃,修补、装裱,让书画再展新颜,这是我最初的想法,那下一个轮回谁又能去做呢?<br> 在父亲即将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终于想到用数字化方式去展示和保存,让父亲的作品得到永恒,历久弥新。<br> 目的明确,实现目的的步骤、方法、行动,在脑海中涌现和清晰起来。<br> 1.搜集父亲残存的字画,拍成照片,并按年代排列。让王欢负责修图......<br> 2.制定文章的大纲和表现形式,为文章起个贴切的名字,这将是点睛之笔。<br> 3.解析所有的作品,了解出处、作者、寓意、原文,书画采用的字体。<br> 为此,在动笔之前开始做大量的功课。<br> 我接触书法的经历,停留在小学描红的水平,我对字体的了解,只知颜体和柳体。那就不耻下问,带着问题遍访、遍问身边的朋友。从字体到篆刻......问题越问越多。我纵然可以沉浸其中,而别人的时间是宝贵的。那就从源头开始吧......</h3> <h3> 搜出相关的书籍,从听书开始,边听边记。<br> 中国文字发展史伴行的就是中国书法发展史,它们犹如一对双胞胎,书法美化了文字,同时又促进了文字的发展。<br> 了解了不同时期文字书法的特征,让我解读父亲书法的字体不再是难事。</h3> <h3> 倾听名人名家对历代诗人、词人的解读,更能体会他们作品的意境。</h3> <h3> 父亲篆刻作品中涉及的象形文字、大篆字体,是我解读时最费时费力的。<br> 中国出土的甲骨文字约有5000字左右,破解的约1500字左右,破解已到瓶颈期,现在每破解一字出价高达10万元。<br> 我在手机里下载了各种各样的字典来帮我破解象形文字。</h3> <h3> 曾经让我冥思苦想,后来靠字典解开的“字”。</h3> <h3> 对着一个个解不开的字,我可以翻遍所有已解开的甲骨文,逐字对照;同时也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倾心帮助......<br> 有幸在面对困难时还是办法更多些。</h3> <h3> 这些曾经让我抓狂的印章,再现时好像不再难以辨认,而且倍感亲切。只想再好好欣赏作品的细节,只想再推敲未解的疑惑。<br> 父亲的一对印章条幅,我遍访周围的朋友和采用百度的方式,依然没找到类似的作品,依然不知道作品的名称,依然不知道它的创作方式。留下的疑问,终会随着岁月被破解。</h3> <h3> 这是两枚刻章,曾对着它们呆坐半天,目不转睛,曾拿着它们四处求解,不厌其烦。</h3> <h3> 父亲从江南水乡,走到北京天安门—新中国的诞生地,85年的历程,留给我们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br> 我把父亲的书法作品梳理到今,不知父亲是否满意?但我尽心了。至今一些谜团我依然未解开,有些解读也未必是父亲的初衷,但通过努力保存了父亲的部分作品,在父亲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献上一份敬意和心意,让父亲的作品再现精彩!<br> 父亲的脚步已渐行渐远,而作品将永远留存!与父亲做了一次隔空交流,他的才华和勤奋将会血脉相承。<br> 在父亲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家人们打开尘封的记忆,展开一幅幅卷着的画轴,为悬挂的书画拂去尘埃,让思绪穿越世纪......再次被父亲的才华折服,再次为父亲的书法作品喝彩。<br></h3> <h3>看着父亲灿烂的笑容,他已在传承中重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