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 舍——参加湛江市“送课下乡”项目系列活动有感

曦尹

<h3> 总会想起大学王老师的那句话:一篇课文里能讲的东西很多,一节课不可能全部都讲,授课老师必须有所取舍。取舍的不同,就出现同课异构。取舍的标准就是课程标准加老师的喜好和功力。<br></h3><h3> 听过无数公开课,领略不同老师的各种性格特点和课场魅力,深知有的课可以模仿,却永远无法刻录。毕竟每个人都是唯一的。东华中学王玲老师的这节《遵守规则&nbsp; PBL项目式学习》,就是这样一节课。</h3><h3> 这节课里,没有花俏的课件,没有出乎意料的惊喜,没有眼花缭乱的教具……只有娓娓道来、信手拈来、水到渠成。</h3><h3> 虽然参加很多初中道法的活动,但是我的职业敏感却在帮助我捕捉小学语文课里能运用的各种方式方法和理念,他山之玉,怎能弃而不用?北师大研究生毕业、东莞初中道法领头羊的王玲老师,一身好本事,我是必须开启“蜥蜴人”般的狂吸模式的。</h3><h3> 学科融合是一个趋势,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我总结一下从这节道法课中汲取到的语文养料:</h3><h3>一、立中心、树重点</h3><h3> 整节课只有一个中心——规则,只有一个案例——高空抛物。整节课就是围绕这个中心和案例展开,从生活中来,自然而易懂,多视角多层次分析,最后回归生活当中去,指导生活。学有所用是学习的最终目标。</h3><h3> 这不仅仅是道法课,语文课不是更需要这样吗?多少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最后不会写字、不会写文章。我们只是为了教完教材吗?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教完教材何用?</h3><h3> 反思自己的每一节课,上完后学生学会了什么?我想让学生学会的是什么?他们学会了吗?哪怕只有一个知识点。如果没有,那不是学生的问题,是我的设计出问题了。什么都想要是一个毛病,明确目标和重点才是关键。</h3><h3>二、允许多样性的存在</h3><h3> 王老师课里,当学生分析高空抛物的危害时,很多学生都在揣测老师要的标准答案,什么致人受伤、需要赔偿之类的答案都来了。</h3><h3> 我听课时候的第一个反应是,学生都找到关键点了。王老师接着说,我希望听到不同角度的回答。我一下子懵了,这个高空抛物的视频有不同角度?一直被标准答案教育下的我们都习惯于寻找标准答案,思维不知不觉中已经被禁锢了。</h3><h3> 多少公开课里,老师都希望引导学生说出那个自己心里的答案,说不出来老师心里那个着急呀。可是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为什么不能够打开自己标准答案的心结呢。我们在使用教材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而不是非得把这个答案塞到学生的脑瓜子里。个别脑回路出奇的孩子,不正好提醒我们教学方式可以多样化吗?条条大道通罗马呀。</h3><h3>三、关注生活</h3><h3> 王老师这节课最吸引人的是王老师对生活中各种事例案例的使用,信手拈来,看似无意,却处处用心。从规则上升到法律要求,再引导学生思考对于一些已经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身边有哪些不断修改、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呢?学生一下子想到开放二胎,这真的是水到渠成呀。现在初中的孩子,不正是在迎接自家因为二孩开放而到来的弟弟妹妹吗?王老师这一波操作,真是一下子打开孩子们的话匣子了。</h3><h3> 反观我们的日常教学,很多课文都可以拓展和延伸到生活中很多事例的。上周五我上《将相和》时,刚开始天真的孩子们嘲笑蔺相如就只会说,秦王怕廉颇干嘛,直接开战去抢和氏璧不就可以了吗。</h3><h3> 缺乏生活经历和不知世事险恶的孩子们,此时需要的仅仅只是分析课文吗?他们不理解弱国无外交、不知道打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明白战乱的可怕和平的难得。我马上停下,和孩子们聊聊如今的时事政治,用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很多事情并不是这么天真可爱的,学会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不仅对语文学习有益,对做人也是很有帮助的。</h3><h3>四、学习是永恒的</h3><h3> 从大学初识终身学习到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以为这个概念已经是人人皆知的事情。可惜,知道和做到从来就不是一件事。</h3><h3> 这次活动很难得,特别是邀请了从东莞东华中学来的王老师,这节课全程无尿点,环环紧扣,层层上升。这样的课很难得,这样的机会真的不多。可是坐在我前面的两位美女老师,全程在聊天,忘我地聊天。不想揣测两位美女的教学水平怎样,安静听课是一种修养。</h3><h3> 我们教导学生安静听课,认真学习,可是有多少老师培训听课的时候不用心呢?老师做为成年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学生还未成年,也做不到不是很正常吗?自己都不爱读书,学生不看书不正常吗?</h3><h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上梁不正,还不允许下梁歪?</h3><h3>&nbsp;</h3><h3> 才不足以耀世,唯有潜心学习,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不会迷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