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开国少将余克勤,出生在大别山。他自幼家境贫寒,从8岁起就给地主家放牛,受尽了地主的打骂和剥削。16岁时(1929年11月份)在一个红军侦察员的引领下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到部队后,他积极参加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由于他聪慧、机灵,军事素质和政治思想觉悟得到极大的提高。他很快得到部队领导和战友们到认可,担任了部队的打旗兵,也是红军部队最基层的通信兵,他用旗子传递各种作战指挥信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猎猎红旗不倒,指引战斗的胜利</b></p><p class="ql-block"> 在多次战斗中,余克勤始终冲锋在前,保持红旗不倒,引领广大部队战士们英勇作战。红旗所到之处,就是战斗最激烈到中心;红军勇士们看到他高举的红旗,就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从商南暴动到关关山消灭地主武装,攻打瓦集庙、草集庙,余克勤参加了大大小小几十场战斗,他始终冲锋在前。此时商城独立连也扩大,逐渐发展成商城独立营,商城独立团。余克勤也完成了从战士、班长、排长的蜕变。他善于动脑,喜欢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研究战术动作。他总结了很多战斗经验,被团里推广应用。商城独立团归属红三十二师,该团战功累累,在大别山鄂豫皖苏区威名远扬。1931年11月,由于余克勤作战勇敢,缴获多且善于用脑作战。师领导选中他去“彭杨军政干部学校”学习,“彭杨学校”直属四方面军总部。一个大字不识的放牛娃,被师领导派去干部学校学习,对余克勤来说,真的是个天大的事。自此,“军校”一词和余克勤结了不解之缘。那时边作战,边办校,成为余克勤的常态。军事教育成为他毕生的事业。</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彭杨学校的创办者-徐向前元帅</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边学习,一边作战的军校生活</b></p><p> 彭杨学校是徐向前于1930年9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办的,专门培养军队干部。1931年2月,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军政学校第四分校。当年5月徐向前得知,澎湃、杨殷二同志被叛徒出卖,英勇就义的消息,就将第四分校改名叫“彭杨学校”,以纪念两位英烈。已经18岁的余克勤,开始学习文化知识,的确比较困难,但他不畏惧。他心里想,没有共产党,没有人民的军队,一个穷小子哪能有机会上学呐?他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领导的期望,以优异的成绩学成毕业。他白天学习,晚上一定把学习的内容在头脑中过边电影,熟记内容。在学校是一边参加战斗一边学习文化知识。学校经常转移,学习内容也非常丰富。经过三个多月的学习,余克勤收获颇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张琴秋</span></p><p><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红军31军军长--王树声</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两位老师的神相助</b></p><p> 结束“彭杨学校”的学习生活,余克勤返回商城独立团,此时独立团已被编入红25军73师。余克勤被留在师部,负责警卫排的工作。师政治部主任是张琴秋,是个文化程度很高的老革命。在部队作战、转移间隙,张主任非常关心余克勤以及警卫排所有同志们的文化学习,经常督促检查学习进度。成为余克勤第一个文化引路人。后来张琴秋被任命为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她是红军中唯一的女性高级将领。</p><p>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决定翻越巴山,余克勤所在的73师为先遣师,任务艰巨。师领导为了鼓舞士气,专门成立了宣传队,余克勤被任命为宣传组长。宣传队也是边打仗边鼓动宣传。余克勤居然根据自己的放牛经历编写了“放牛歌”,唱给部队听,以鼓舞士气,初步显示出他的战斗动员天赋。红四方面军翻越了巴山,也经过多次艰苦战斗,一路歼灭一万于敌人,自己保留了15000于红军骨干。1933年1月到2月,四方面军先后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三县大部分地区。此时,73师扩编为31军,王树声为军长。1933年7月余克勤由团转入党,并任王树声军长的警卫团交通队一排长,在王军长身边工作。为了传达军长的命令,多次骑马跨越战火生死线,圆满完成作战命令的传递工作。一次他和指导员聂凤智带领十名战士穿上敌军衣服冒充敌军督导队绕到一群敌人后面,全歼了敌人,缴获打量军用物资,获得王树声军长的赞扬。他在王军长的身边学习到很多东西,王树声军长可以说是他的第二个良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跟随红四方面军两爬雪山</span></p><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跟随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font></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长征对于红军战士来说是最好的大学</b></p><p class="ql-block"> 1935年4月蒋介石为了防止红军在嘉陵江到涪江之间建立根据地,又调兵遣将,希望将红四方面军消灭在油江、中坝一带。为了摆脱困境,红四方面军决定西进,希望尽快渡过岷江,以便尽早和中央红军汇合。一路上,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边作战,边行军。行军中余克勤不忘担任教员、宣传员的义务,帮助战友们认字,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他们还随着长征所走过的地方,记忆和学习了很多地理知识。</p><p class="ql-block">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到达了川北夹金山,夹金山终年积雪,也就是后来大家叫的雪山。翻过雪山后,无论去阿坝还是班佑,红军必须经过纵横百里的水草地。在翻雪山和过草地的过程中,余克勤也数次死里逃生,他总是凭着坚强的毅力走了过来。余克勤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四方面军由于张国焘搞分裂,又经受了许多不应有的挫折,那么难走的草地,我们竟然过了三次,雪山也爬了两回。部队一度在敌人的重兵围堵的情况下东奔西闯,伤亡惨重,前途难卜。在这逆境中红军战士的心中也不是没有疑问,但在思想上对革命是从来没有动摇过的。对于余克勤来说,长征是他对革命意志的最好磨炼,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学校。直到后来他退休后,经常给工厂、机关、学校作报告宣传毛泽东思想,回忆战争年代时对听众说:长征是他上过的最好的大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进军校</b></p><p class="ql-block"> 1935年12月到达天全、芦山时,余克勤被调到红军大学初级队任三区队区队长。红军大学前身是“彭杨学校”,红军大学简称“红大”。刘伯承任校长,张宗逊任参谋长,张际春任政治部主任。红军大学设高级队,训练师以上干部;中级队,训练团营干部;初级队,训练连排干部,队长是皮定均。余克勤的三区队,也称步兵连,专门对连排干部进行步兵的基础训练。同原来进军校相比,对于余克勤来说,有三大变化。一是:原来培训地点在根据地,目前在长征路上;二是:原来是自己设置训练场地,目前是与敌人实实在在,真枪实弹的打仗;三是:原来他是学员,目前是区队长,要组织好各种培训,打好每场战斗。余克勤经过几年的锻炼,不但完全适应了新环境,而且出色的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培训和所有作战任务。当然,这个区队长真不好当,学员中有老红军战士,也有很多有文化的学生兵,还有敌占区过来的学生。要想让全区队的学员信服,还要加强自身学习,比如:游击战、持久战,以及所有军事术语,自己必须记得滚瓜烂熟才让别人信服,这些他居然做到了,学员们都非常佩服这个区队长,说他知道的东西多,也很会做大家的思想工作。这些当然离不开他在彭杨学校打下的军事知识基础,以及跟着张琴秋和王树声两位良师益友学到的各方面的知识了。</p><p class="ql-block"> 在红军大学里,一边继续完成长征路,一边组织学员的学习,一边和敌人作战。1936年8月过了腊子口,到达哈达铺,第一批学员经过8个月的学习毕业了。又招了第二批学员。此间皮定均调任其他工作,余克勤接任红军大学初级队队长的职务,此时担子更重了,压力也大了,但余克勤不怕,继续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他努力工作为我军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比如:当年一个小学员,才14岁,叫苻先辉。后来成为我军高级将领,任第二炮兵副司令员。</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过腊子口</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中央红军到达延安</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一、二、四方面军会师</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随营学校继续搞军事教学和管理工作</b></div>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与一、二方面军会师,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1936年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一、二、四方面军加陕甘红军改为八路军,留守南方的游击队改为新四军。四方面军的“红大”与一方面军的“红大”合并,改名为“抗大”。原四方面军“红大”中的步兵营改为步兵学校,李子亮任校长,对内又称抗日军政大学六大队、抗大一分校。余克勤任二队队长(也称步兵连的连长)。后来这个步兵学校,也改成为129师的随营学校。<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在抗日军政大学(红军教导师)和战友们合影于庆阳城</font></h3> <p>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八路军东渡黄河,奔赴山西抗日前线。一方面独立开展游击战;一方面和国民党一起进行的联合抗日作战。此时“随营学校” 开赴山西五台山地区和山西孝义地区,基本跟随一二九师或八路军总部行动。因为学员来自各地,文化差异很大,为了解决教学上的难题,余克勤采取了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效果非常好。他经常以身示教。学员们的实弹射击,刺杀训练,战术配合以及政治理论都取得了好的成绩。在学员队管理上,他能严格要求,拒绝弄虚作假;在生活上关心、爱护学员,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各方面都问题。在数次与日军交战中,学员们也表现非常好,各个争当杀敌能手。期间余克勤根据校领导和总政民运部的指示,他以教官的身份奔赴山西孝义县保安队,积极巧妙做通保安队头目思想工作,并伺机让牺盟会派人插入,成功化敌为友,使这100多人成为一股抗日力量。由于余克勤的努力,牺盟会增填了新的力量,后来又成为远近闻名的晋西游击支队,余克勤被任命为晋西游击支队支队长和曹诚政委配合工作。该支队下辖三个队,队长都是原来牺盟会的骨干担任,活动在汾阳、中阳和交口一带,伺机打击敌人。余克勤的工作能力得到八路军首长的赏识。后来工作移交,回到学校。此时学校变化很大,领导也换了,学校仍叫抗大一分校,同时也叫太行一分校。校长是何长工、政委是黄欧东、副校长是周纯泉,教育长是韦国清。余克勤任三营营长,三营是个学员营。1939年初上级又让他离开学校,去赵谭支队任参谋长。</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谭甫仁将军</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赵基梅政委</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军校教官变参谋长</b></p><p> 八路军太原游击独立支队,司令员:谭甫仁,政委:赵基梅。支队由两位首长的姓组成,简称“赵谭支队”。 因为缺个参谋长,八路军首长从随营学校特意挑选余克勤来任参谋长。支队共有人员3000余人,下设3个大队,每个大队1000人(相当一个团);每个大队3个营。各个大队的队长、政委,营长、教导员都是老红军、优秀指挥员组成。余克勤到任后,积极配合赵、谭首长组织各种作战指挥。仗打得风生水起,消灭大量敌人。后来在河南林县、姚村、任村一带打游击,多次粉碎敌人的进攻,大量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1940年3月的一天,正在东进的二纵指挥机关在东兴寨被鬼子包围,为了保护二纵首长左权、黄克成、杨得志等领导(左权当时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兼任二纵司令员、黄克诚任二纵政委、杨得志任二纵副司令员)的安全,余克勤身先士卒,率领一个大队前往救援,在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从敌人后方杀了过去,在关东寨、上北村一线消灭了鬼子和伪军,救出了二纵的机关。二纵政委黄克诚后来说,多亏老余带人来解救,我们才能安全突围。自此余克勤能打仗、会打仗成为佳话,广为流传。</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黄克诚大将</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任团长转战沙区,血洒盘丘</b></p><p> 1940年5月余克勤调任新三旅七团团长。政委:黄会良,后来是胡华居。副团长:王昆玉。参谋长是杨士山。主要是在清丰、濮阳、南乐、滑县一带打击日寇和伪军。6月,日寇调集大量坦克、大炮,在飞机的掩护下,向冀鲁豫根据地进行扫荡。日军的战术是:数路合围、迅速紧缩,凭借优势武器装备企图寻找八路军主力进行决战,以摧毁新建立的解放区。面临严峻的形势。余克勤团长根据上级“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指示,为牵制向中心合围的敌人,率领七团及时转入外线,在濮阳以西,滑县以东大片地域展开游击战。但是外线缺少粮食、给养。他们采取截获日军供给的办法,屡屡得手,打击了日寇,武装了七团。他们还偷袭了日寇的医疗机构,获得很多药品和医疗器械。十分漂亮的一次截击战是在王伍寨。当余克勤得到敌人运输队的消息后,他随即在有利地形设了个伏击圈,敌人一个大型运输队完全进入包围圈后才让开火,消灭了所有押送物资的伪军,缴获了数十车战略物资,包括冲进王伍寨,拉回的物资。除了少量的粮食、药品、电台,全都是过冬棉衣,七团全部穿上新棉衣,剩余的大量棉衣、药品、电台送到八路军总部。后来得知,原来送八路军总部的电台是大功率电台,连军委电台的功率都没有这部电台功率大。据说这部电台被专门送到了延安,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指挥各大战役做出巨大贡献。</p><p> 在王伍寨大捷后,7团满载胜利果实,奉命返回沙区根据地,迎接军区为他们准备召开的庆功大会。他们兴致勃勃,经过一夜急行军,天将亮时来到了东西盘丘附近。这时,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说是日伪军正集中兵力对沙区进行大“扫荡”,让他们暂时不要回来,继续在外线打狙击。余克勤即令部下停止前进,在滑县中部的岳庄和东、西盘丘设防。不料,在一位民运干事押着俘虏去岳庄时,被鬼子发现并跟踪,迫使七团全都撤入西盘丘。</p><p> 不多久,敌人包围了西盘丘。双方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鬼子死伤惨重。他们气急败坏,又把调去“扫荡”沙区的部队调回不少,并动用坦克攻寨门。7团虽然也有重大伤亡,但大家为减轻沙区压力,无不越战越勇。鬼子无奈,开始用掷弹筒打出毒瓦斯,令人直打喷嚏;接着又打出催泪弹,令人直流眼泪。当时,八路军还没有防毒面具,为了对付毒气的袭击,只能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和嘴,用轮流闭眼的办法减轻毒气的伤害,同时继续坚持战斗。鬼子见两种毒气弹并没有减弱7团的抵抗,又使用了伤害性更大的窒息性毒剂。这种毒气弹在空中爆炸后,令人呼吸困难,张着大嘴喘不过气!这时,已近傍晚,余克勤见多名同志牺牲,加之伤员的增加和毒气的影响,战斗力大减。相反,鬼子却越聚越多。如果坚持下去,有全团覆没的危险,于是趁天黑率部队向滑固营方向撤去,七团各部趁着夜色都按预定方案到达赵湖,在赵湖做简单休整后,余克勤又带领七团,前出至浚县白毛集,伺机歼灭日军。他们在白毛集全歼鬼子一个小队。缴获不少物资。但是因为余克勤带领突击队在战斗中,一直冲到最前面,在攻打赵子铺据点的战斗中,被鬼子的子弹打中,腿部负了伤。负伤后,他全然不顾,打着绷带,继续看着地图准备下一次作战行动。杨得志司令员知道老余挨了枪子,还专门过来看望他,他向首长报告说:没大事,被蚊子叮了一下;请首长放心,我可以继续指挥七团作战。盘丘战斗再一次起到了“牵牛”作用,大大减轻了根据地反“扫荡”的压力,进而保护了军区领导机关,受到杨得志司令员的表扬。</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杨得志上将</font></h3> <p> 1940年8月,华北八路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在漫长的战线上,各个部队共同出击,开展了一系列的,大规模的交通破袭战。三个半月里,总计进行战斗1824次,毙伤日军20645人,毙伤伪军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俘虏伪军18400余人。摧毁敌据点2993个,破坏铁路948里,公路桥梁、车站、隧洞等260余处。缴获大量枪支弹药。沉重的打击了侵华日军,鼓舞了全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1940年12月,身为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认为余克勤很会打仗,并会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不断总结经验,培养了大批会与敌人开展游击战、破袭战、麻雀战的干部。特任命他去任第四分区司令员。还没到任。老领导赵基梅找到杨司令员,说老余不能走,我在七团任政委,只有老余还当团长,我才放心。余克勤也马上同意,放弃旅级单位的司令员,继续留在七团和赵基梅政委一起指挥作战。1941年1月下旬,七团奉命转战鲁西南。在山东菏泽、东明、定陶、曹县、成武、单县、巨野、郓城、鄄城、金乡等县的范围,加上河南的兰考、民权县的广大地域伺机歼灭日寇。七团根据冀鲁豫军区的要求,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打持久战的论述,积极开展游击战、麻雀战、破袭战,大大小小战斗打了不少,大量歼灭敌人,把敌人分割、孤立在各个据点中,使其形不成作战网、片。在此期间,杨司令员见老余伤病没有完全康复,行动不方便,不便指挥七团打运动作战。就让余克勤兼任联校校长,七团由副团长江海山指挥。这也算余克勤三进学校了,该学校是抗大一分校下属二分校的一个队,共三个班:一个干部班,培养部队基层指挥员;一个地方干部班,培养地方县、区领导干部;一个青年学生干部预备班。余克勤用他原来所学习的知识,精心培养了这批干部。后来,他们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把抗日作战当成战争课堂</b></p><p> 1941年7月,根据形势的发展,上级决定成立教导第七旅,调余克勤任代旅长(原定旅长是韩先楚,韩因其他工作,没有到位,余克勤临危受命代理韩先楚主持教导第七旅工作)。当时中央决定成立和改编作战部队为教导旅,就是根据毛主席打持久战的指示,让部队一边作战,一边学习战争,在战争中培养指挥员、战斗员。共产党领导的第十八集团军下辖一一五师、一二零师、一二九师。一一五师下辖七个教导旅。教导第一旅,旅长为孙继先,政治委员王麓水。教导第二旅,旅长为曾国华,政治委员符竹庭。教导第三旅,旅长为杨勇,政治委员苏振华。教导第四旅,旅长为邓克明,政治委员张国华。教导第五旅,旅长梁兴初,政治委员罗华生。教导第六旅,旅长为邢仁甫,政治委员周贯五。教导第七旅,余克勤先任副旅长,后任代旅长,政委是赵基梅,副旅长昌炳桂,参谋长李东潮,政治部主任谢福林。教导第七旅下辖三个团,为十九团团长汪家道,政委孙仁道;二十团团长江海山,政委胡华居、刘聚奎;二十一团1942年秋成立,团长罗赞成、罗参山,政委汪德清。代旅长余克勤和赵基梅政委配合工作,指挥领导三个团,积极开展打击日伪军的作战行动。三个团,品字形配置,相互依托,相互支援。同时各自寻找战机;教七旅还指挥地方武装,破坏日军交通线,端日军据点,大量歼灭日伪军,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物资,取得较大战果。他们在对日作战中,积极组织部队指战员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学习毛主席的军事思想,诸如: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十六字作战原则等经典论述。使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得到活学活用。余克勤和赵基梅真正把教导旅办成了一所能战能学的大学校,受到上级的嘉奖。</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抗大陆中</b></p><p> 1942年12月,为适应斗争的需要,中央决定精兵简政。教七旅与冀鲁豫七分区合并,教七旅番号撤销。冀鲁豫軍区为保存、储备、提高那些被精简下来的军政干部,同时也为了从一些优秀青年中培养杰出人才,组建了一所抗日军政大学陆军中学,简称“抗大陆中”,由杨得志兼任校长,任命余克勤为副校长,因为杨得志司令员是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校长他是兼任,所以由余克勤主持日常工作,这也算他四进学校了。</p><p> 余克勤上任后,首先和政委郑思群、教育长潘焱等人按照杨校长的指示,统一了思想,并重点采取了三项措施,即“烧官气”、“烧惰气”、“烧娇气”。所谓“烧官气”,是不准学员带战马、带警卫、带通讯员,放下官架子,以普通学员的身份参加学习,任何人不得搞特殊化。所谓“烧惰气”,是打掉某些教员、学员的“等、靠、要”思想,因陋就简,艰苦创业。没有教材,自己编印;没有教具,自己制作;没有教室,就在田间地头、打麦场上、树荫底下上课。届时,背包当凳子,膝盖当课桌,手指头当作笔,沙滩当纸张。上军事课时,无论男女学员,都常常在地里、沟里摸爬滚打,苦练基本功。所谓“烧娇气”,是当时部队和群众都严重缺粮,学校的供应也很差,每人每天定粮不过半斤,而且大部分是粗粮。为填肚子,只好发动学生采集树叶、野菜。由于长期缺乏营养,学员们有的得了夜盲症,一到天黑就犯愁;有的得了浮肿病,鞋子也穿不上,只好找条细绳系着。此间,日寇又不停地对中心区进行频繁“扫荡”,不得不天天行军,夜夜转移,常常是夕阳西下就出发,东方欲晓又开始宿营,平均每天行程60里左右;一遇刮风下雨,个个成了泥人……</p><p> 尽管如此,由于烧掉了“三气”,树立了正气,学校上下洋溢着团结友爱的互助精神、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在行军中,身体强的主动帮身体弱的同志背背包,男同志主动帮助女同志背行李;到达宿营地休息时,还要帮助老乡扫院子、挑水、干农活等。在上课空隙或助农劳动中,对群众进行抗日宣传。</p><p> 经过两年的边打仗、边行军、边上课,抗大陆中为冀鲁豫军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基层指战员。这些同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前线,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鲜血,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卓越贡献,其中不少还成为后来治党、治国、治军的杰出人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以致用,鏖战水东</b></p><p> “水东”是指河南的睢县、杞县、太康县三角地带。这里始称“睢杞太”,因在黄泛区东边,所以又得此名。日寇侵占水东后,彭雪枫、吴芝圃等人曾在这里创建了抗日根据地。不久,为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主力部队东移,留下的小部分武装组成独立团,就地坚持斗争。日、伪、顽、匪和会道门乘机群魔乱舞,被人称为“五鬼闹水东”,搞得昏天黑地,民不聊生。为此,上级曾先后派3位地委书记去加强领导。然而,他们刚到水东不久,却都英勇牺牲在那里。后来,新四军主力又转移到了津浦线以东,“水东独立团”遂与上级失去联系,孤悬敌后,举步维艰。</p><p> 1943年1月,水东地域划归冀鲁豫军区管辖。冀鲁豫军区遵照中央指示,选派余克勤和一个地委书记袁振率307人组成“南下大队”开赴水东。余克勤和袁振7月1日到达杞县北部的崔林,在与前来迎接的水东地方党政军负责人谈及下一步作战方案时,得知当地伪保安大队长贾宪德占据的杨城镇挡住了前进的道路,当即决定拔掉这个钉子,给水东百姓一个“见面礼”。经过精心策划,他们在当夜就向敌人发起了进攻,并一举端了他们的巢穴,活捉了贼首,缴获了大量武器。消息传出后,群众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好像盼来了救星一样。</p><p> 杨城大捷后的第三天,余克勤和袁振率的“南下大队”到达杞南,和水东独立团胜利会合。随后,遵照上级指示进行了整编扩建。整编后的队伍,仍用“水东独立团”番号,余克勤任团长、袁振任政委、王广文任副团长、李中一任副政委。参谋长是陈子植,政治部主任是苗丕一。一至三大队队长是:程政杰、王广文(兼)、毛春林。三个大队政委分别是:史煌、罗凤奇、宋俊。</p><p> 1944年7月上旬,水东独立团有了很大的发展,名义上是一个团,但人数比一个旅还要多。余克勤通过侦察分队了解到旱灾之年,长岗镇伪军储存有数万斤粮食和不少军用物资,准备供给日军使用;该镇由一些日军和100多伪军把守,配备有掷弹筒和重机枪,工事也很坚固。余克勤和袁振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之后,开始研定战略部署。接着,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先是拿下了长岗镇,击毙日军7名、伪軍100多名,并缴获了大量粮食和军用物资;同时马上调过头来,打了日伪军增援部队的伏击,把增援的骑兵部队基本完全消灭了。战后他们向当地灾民发放了大量的粮食,缓解了老百姓的生活压力。</p><p> 水东独立团紧接着又夺取了重镇河堤岭,并生擒了敌首孟昭炳,还利用他是睢县伪军头子孟昭华胞弟的特殊身份,打通了进入敌占区筹集药品、搜集情报的通道。这时,附近各县的敌人都相信余、袁的方针是专“拣最坏的打”,也纷纷撤离靠近八路军中心区的据点,躲在县城,不敢出来。经过几次城镇攻坚战,摸索出很多新的战法。他们的城镇攻坚战法在冀鲁豫军区得到了推广,也受到八路军总部的表扬。他们的战法成为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一段佳话。</p><p> 遵照上级命令,于1945年元月宣布了冀鲁豫军区12分区即水东分区成立,余克勤任司令员、袁振任政委,参谋长陈子植。下辖水东独立团(团长由王广文担任,政委是李中一)和县大队、区小队,兵强马壮。水东军分区成立不久,发现在太康西南一带出现了一支专以反共为职业的部队,其首脑机关为国民党“泛东挺进军豫东剿共总指挥部”,设在叶寨,人枪达2000之众,且装备精良。他们联合当地的日伪军队,对水东军分区虎视眈眈,并伺机围剿水东根据地。针对这一情况,余克勤、袁振和有关同志商议后,决定集中兵力,歼灭该敌。</p><p> 1945年2月19日夜,水东军分区按预定部署,从数十里地以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叶寨敌指挥机关压来。20日拂晓,完成了对叶寨的四面包围;天亮之后,余克勤下令强攻。经过26个多小时的激战,活捉敌中将总指挥张公达、少将纵队司令耿明轩、少将参议杨昌杰等3个将官,以及伪专员兼太康县长郭馨波等,共歼敌1600余人,缴获全部武器装备,其中有电台5部。</p><p> 这一战斗的胜利,扫清了八路军西渡黄河、开辟水西、向南发展的道路;打通了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交通;新开辟了扶太西(扶沟、太康、西华三县交界地区)、淮太西(淮阳、太康、西华三县交界地区)两个县,被延安报纸称为“豫东大捷”。由于余克勤、袁振带领的部队在水东地区,仗打的风生水起,名声很大,国民党的媒体曾经把黄河炸大堤的锅甩给“共军余克勤部”。其实1938年国民党部队炸黄河大堤,扒开花园口时,余克勤还在抗大一分校当教官哪。</p><p>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国投降后,日寇也感到自己的末日已经到来,开始进行垂死挣扎。他们派河南省伪保安联队头子侯殿卿占据了杞通(杞县、通许)公路南侧的大集镇欧阳岗,并企图以那里为基地,向四周疯狂“扫荡”。 余克勤等人经过反复商议,决定马上夺取欧阳岗,并采取“围点打援”的策略:一面围攻欧阳岗,一面设伏消灭可能来援的日军。</p><p> 果然不出所料,欧阳岗守敌在水东独立团强大的攻势下,很快就成了瓮中之鳖;驻通许县城的日军心急如焚,慌忙派一个中队分乘5辆汽车,向欧阳岗急驰救援。早已埋伏在公路两侧的独立团战士见时机已到,个个如虎扑食,吓得鬼子哇哇大叫着跳下汽车四处逃窜。然而,他们已陷入独立团预先布下的天罗地网,80多名日軍除3个被生擒外,包括中队长加木在内,全被击毙! 驻守欧阳岗的伪保安联队参谋长韩清云发觉自己沒了指望,首先打出白旗,宣告投降。接着,欧阳岗之敌全部缴械,计约轻机枪6挺,步枪800多支。</p><p> 这一仗,粉碎了敌人的“扫荡”,捍卫了解放区,有力地支持了水西軍民的斗争,为夺取抗日战争在河南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此,延安《解放日报》又专门发表了告捷喜讯,《冀鲁豫日报》也以醒目的大标题登出:“水东八路軍先机制敌,重克欧阳岗……”</p><p> 1945年8月,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时的余克勤,由于过度劳累而生病,被送到冀鲁豫軍区野战医院治疗。1946年春,他又被任命为冀鲁豫第5军分区司令员,除了同国民党的军队进行“拉锯战”,还参与了刘邓大军发动的大杨湖战役、巨野战役和鄄南战役……</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水东军分区政委--袁振同志</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威震湖西,再创辉煌</b></p><p> 1947年秋,余克勤调任到第3军分区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不久,改任湖西军分区司令员。政委由湖西地委书记陈璞如兼任。在那里,余克勤的“得意之作”主要有三:</p><p> 一是策动黄幼衡起义。黄幼衡是国民党83师特务营营长,颇受师长周志道器重。但是,他本人却是位进步青年。在抗日战争中,他曾同日本鬼子打过不少仗,并因战功不断升迁。抗战胜利后,他反对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更憎恶国民党军队无恶不作,决定投奔共产党。余克勤获悉这一情况,马上和陈璞如的叔叔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先是电告军区,把情况作了汇报;又把部队布防在起义队伍前来的路上,做好了接应准备;同时,通过内线约定黄幼衡于xx日以率部出城演习的名义,将全营官兵带出城。结果,如愿以偿。这次起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即将开始的淮海战役中的国民党军队树立了榜样。</p><p> 二是智取敌军汽车队。一天黎明之前,湖西軍分区的小队长张大勇带着几个战士正在陇海线上警戒,突然发现前面公路上有一大溜汽车正全速向他们开来。附近无部队,回去报告来不及,硬拼又显然寡不敌众,怎么办?队员们焦急地望着张大勇。</p><p> 张大勇也感到不好办。但是,“总不能让他们白白溜掉吧!”想到这儿,他突然把牙一咬:“看我的眼色行事!”说完,又给几个队员布置了任务。说时迟,那时快,敌人的头辆汽车已到面前。张大勇猛地跳到公路中间,厉声喝道“停车!他妈的,怎么掉队了!混蛋!”。司机还以为是自家的长官训自己,但不知自己又犯了什么错,正捉摸,又见张大勇一挥手,几个队员随他跳上车,接着命令司机:“开车!”司机不知所措,只好按他的命令启动了汽车。头辆汽车一开,后头的汽车也都紧跟着。就这样,没费一枪一弹,区小队竟把这几十辆汽车径直带到了我们的军分区驻地。车停后,张大勇命他们原处待命,自己到司令部去见首长。余克勤听罢他的汇报,又惊又喜。但鉴于分区的部队已派出去执行任务,这里只有一个警卫班,他只好上演 “空城计”:让张大勇带着警卫班,快步走到汽车停放的地点,向敌方喊话:“汽车上的官兵都听着,我们是解放军,你们被包围了!快下车,放下武器,集合!”汽车里的敌人这才如梦初醒,但一切晚矣,只好颤颤巍巍地从车上走下来,把枪放在指定的地点,老老实实地集合站队。余克勤一看,好傢伙!足有六、七十辆汽车、100多号人,不由得倒抽了一口凉气!暗想:“好险啊!”接着,他让人上车检查了一遍,发现里面装的都是汽油、炮弹、子弹和一些食品——在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这都是急需物资啊!</p><p> 待一切安排妥当,余克勤向冀鲁豫军区作了汇报,军区的领导乐得咧着嘴直拍巴掌……。后来,这批物资全部支援了淮海战役。解放军还用这批汽车装备了一个汽车团,开赴前线,为淮海战役的胜利立了大功;新中国成立不久,这个汽车团又跨过鸭绿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再立新功!</p><p> 三是县大队生擒敌戎。余克勤一向十分重视发挥地方武装的作用。早在“拉锯”期间,他就亲自召开民兵代表大会,具体布置任务。他还针对地方武装的特点,耐心地教育他们如何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政策。因此,各县大队不但打起仗来英勇顽强,在做统战工作方面也都相当出色。有一次,一个县大队俘虏了一位国民党军队的掷弹筒手,是位姓金的朝鲜族同胞。他们按照党的政策,除了生活上的优待,还耐心地对他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金深受感动,当即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县大队得知金同志打炮打得特别准,还曾被誉为“神炮手”,又开始把他视若珍宝。由于他腿部受过重伤,不能走路,他们专门绑了副担架,走到哪儿就把他抬到哪儿。 一天,县大队的十几个人从柘城回分区。路上,突然听见前面有一阵轰隆轰隆的机器声。仔细一看,只见三辆敌坦克全速开来;在坦克扬起的尘土中,还有一大群国民党士兵拼命地跑。县大队长马上断定:这一定是从我軍包围圈中窜出来的敌人!决不能让他们跑掉!于是,他命令大家迅速做好战斗准备,接着又问金同志:“怎么样?干掉那些坦克行不行?”“行!”金同志满有信心地回答:“没问题!”大队长立即让人放下担架,把炮支好。金同志走过去,略一瞄准,一发炮弹就打了出去。只听得“轰”的一声响,正好在第一辆坦克炮塔上开了花。接着又一发炮弹打过去,不偏不斜,又在第二辆坦克的炮塔上炸响了!仅仅两发炮弹,就把敌人炸懵了。本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他们,怕再挨炮,赶忙从炮塔上挑出白旗,不停地来回摇晃着。这时,余克勤率领的追兵已从后面赶上来,县大队也朝着坦克冲上去,前后夹击,敌人纷纷举手投降了!这次战斗,干脆利索,只用了两发炮弹,就缴获了敌人3辆坦克和50多支卡宾枪,俘虏了国民党两个师长、5个师参谋长和50多个士兵!数日后,湖西军分区、县大队及金同志,都受到上级的嘉奖和通报表扬。</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蒋介石的得意门生-匪首:王三祝</font></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独二旅旅长余克勤和战友们在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剿匪课的课堂在豫北</b></p><p class="ql-block"> 淮海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华东主力部队又日夜兼程南下,乘胜追击,百万雄师已做好了渡江准备。但是,蒋介石及其国民党残兵败将,却妄图凭借长江天堑做垂死的挣扎;同时,他们在华北的反动势力及土匪帮凶,也乘解放军主力南下而蠢蠢欲动。</p><p class="ql-block"> 为尽快解放全中国,中央军委决定派第四野战军南下。但是,盘踞在豫北地区的国民党残渣余孽却纠结在一起,专门截获运往前线的战略物资,杀害物资运输人员,给我军南下造成了很大障碍。为了彻底消灭这股反动势力,巩固后方,打开南北通道,华北军区决定从部分军分区抽调一部分部队,组建一个独立二旅,由余克勤任旅长,廖亨禄任政委,开赴豫北地区,执行清剿任务。</p><p class="ql-block"> 1949年2月,余克勤和廖亨禄率部到了新乡、安阳一带。新乡、安阳是华北地区两个较大的城市,又是平汉铁路线上的交通要点,驻防在这里的国民党的部队,除一个正规师之外,还有豫北剿共司令王三祝的一股顽匪,共1万余人。</p><p class="ql-block"> 王三祝是黄埔军校毕业生,蒋介石的得意门生,他心狠手辣,人称“地头蛇”。友邻部队曾多次计划歼灭他,但他行动诡秘,惯于流窜,每次包围圈还未形成,他就提前溜掉了。这次大军压境,他见势不妙,又趁着夜色,仗着地熟,溜出新乡,向西北方向逃窜。</p><p class="ql-block"> 余克勤获悉此情,立即派侦察分队跟踪追击,并派骑兵排予以配合,紧紧咬住不放。主力部队则根据侦察的情况,急速进剿,围追堵截。他们经渭南,过浚县,进林县,一直把王三祝追到太行山下。这时,王三祝掉头东去,独二旅又向东紧追不舍。</p><p class="ql-block"> 在连续21天的时间内,独二旅官兵行程逾千里,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没有按时吃过一顿饭。王三祝则跑来跑去,最终钻进安阳城里,再也沒敢回他的新乡防地。</p><p class="ql-block"> 两天后,华北军区14纵队奉命南下,包围了安阳。王三祝一伙也随之成了瓮中之鳖。</p><p class="ql-block"> 余克勤向新到的14纵队交待了王三祝的有关情况后,就又马不停蹄地返回新乡,准备迎接解放新乡的战斗。</p><p class="ql-block"> 由于新乡、安阳均成孤城,又相距最近,驻守在那里的敌军也便休戚相关。为尽量减少战争造成的损失,解放军曾与两处驻军头目分别进行了谈判。结果,安阳守敌冀鲁边区清剿总指挥兼专员赵质晨和清剿副指挥兼师长郭清首先表示不接受。于是,我军于 5月6日发起总攻,一举攻入城内。郭清被当场击毙,赵质晨被俘。</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王三祝,慌慌忙忙化了装,妄图从北门逃跑,结果被巡逻队抓获。接着,他被押解到新乡。经公审,处决了这个祸国殃民的恶魔。</p><p class="ql-block"> 在解放安阳的战斗打响时,独二旅和其他部队也开始攻打新乡。只不过新乡的国民党40军军长李辰熙在我军事、政治威慑下,接受了谈判条件,并于5月5日缴械投降,新乡和平解放。</p><p class="ql-block"> 为维护治安,清除隐患,独二旅又接受了一项新的任务:清剿敌人的“残兵游勇”和收缴武器弹药。他们在当地党政军民密切配合下,也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p><p class="ql-block"> 1949年12月,根据华北军区指示,独二旅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宣布撤销。余克勤重新回到湖西军分区任司令员。他又带领全体人员搞基本建设,亲自组织修建房屋,整治军分区大院。积极配合地方同志,做好军民共建工作,派出教员,展开识字运动。让夫人司同兰同志亲自任教,普及文化知识,湖西地区扫盲班成效显著。</p><p class="ql-block"> 1950年9月,余克勤调任68军副军长。当时没有正军长,他主持68军到日常工作。因为该军新组建,有大量的解放人员,工作头绪繁杂。他主要抓好部队的军事训练、政治思想以及后勤保障工作。经过艰苦的工作,全军各项工作都取得很大进步,为68军入朝参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余克勤在独二旅战前动员大会上讲话</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湖西军分区送余克勤赴68军工作合影</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任68军副军长时的工作证照片</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51年在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全班合影(坐在中间的是余克勤,他旁边是班长杨勇上将)</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担任31步校校长和政委牛克伦在检阅学员队</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洛阳步校校长余克勤和政委胡华居</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校长余克勤和政委胡华居55年均授少将军衔</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誉满军校</b></p><p> 1951 年2月,余克勤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去南京中国人民解放軍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1952年8月完成学业,被分配到第三十一步兵学校(校址在山西祁县)任校长。9月,该校改名 “第八步兵学校”。1955年,八步校迁入洛阳,又改称“洛阳步兵学校”,简称“洛阳步校”。</p><p> 洛阳步校在余克勤和他的同事们共同努力下,抓好校园规划与基本建设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洛阳西郊建设成一个非常正规的校园。整个校园分为南北两个区,中间由三道门隔开,以此划分为教学区和生活区;南区除了办公楼、教学楼、礼堂、十数栋学员宿舍楼,大操场,学员食堂,还有俱乐部、医院、修械所、养猪场、洗衣房、豆腐坊、游泳池等;家属院设在北侧,有家属楼,食堂、理发室、门诊部、幼儿园、小学、北操场;步校周围还建设了东、西靶场及演习训练场等。再就是強化教官的培养,并且自己编写教材;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领导们非常关心教员们和学员们的学习、训练和生活,满足他们的各项要求。教学工作开展的热火朝天。拥政爱民工作也非常到位,整个校园始终呈现出一派新气象。所以,前来参观、学习的中外各界人士也络绎不绝,仅1958年至1964年间,学校就接待了9批18个国家的101名外宾来校参观。其中包括波兰、缅甸、古巴、越南、刚果(布)等军事代表团,苏、波、捷、保、匈、东德、罗、印、印尼、阿联、朝、法、缅等驻华武官,日本、阿尔巴尼亚的友好人士,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等。我国驻外使节、武官都曾到该校参观过。 </p><p> 学校还举办过一些射击、爆破之类的实弹演习,党史、军史的展览和体育比赛活动,常请地方民众参观。仅1964年一年内,参观者即达30300人次。</p><p> 自1958年起,洛阳步校曾先后为河南省、西藏自治区、济南军区培训了射击代表队,造就了一大批射击运动骨干。同时,还设立“地干队”,帮助山东、安徽、山西、河南、上海等省市培训地方干部470多人,民兵骨干1566人,民兵3万多人。</p><p> 1963年,部队掀起了大练兵、大比武高潮。其间,洛阳步校又是出类拔萃,硕果累累,受到了总部和大区首长及兄弟院校、部队的表彰和赞誉。</p><p> 军委各总部和广州、武汉、济南等各大军区首长,十分关心洛阳步校的成长和建设,罗荣桓、聂荣臻元帅,黄克诚、谭政、杨成武、许光达、张爱萍、彭绍辉、张宗逊、肖华、杨得志、陈再道等领导同志都曾莅校作过指导。总参谋部军校部孙毅、杨秀山等诸领导也都曾亲自听课,现场指导教学和训练,更使学校誉传四方!余克勤同志在校任职十七年,共为我军培养了13841名军政指挥员。这些学员分赴全军和祖国各地,是共和国建设的中坚,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军队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p><p> 余克勤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銜,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8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1984年离休,享受大军区副职待遇。1988年9月 14 日,因心脏病突发,医治无效,在洛阳解放军132野战医院去世,享年75岁。</p><p> 余克勤,放牛娃出身,能够成为一名杰出到军事教育家,得益于革命军队的培养,和他自己的刻苦努力学习,再经过无数战争的洗礼,战火中锤炼,才得以成正果。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设新中国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在战争中以及和平年代为我军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他的光辉事迹永远载入共和国的史册!</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在学校党代会上发言</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在示范刺杀动作</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在训练场上</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示范操作无后坐力炮</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在示范托枪动作</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接待外军参观团</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学习毛主席著作谈体会</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和战士们一起劳动</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不忘初心--还是农民的儿子</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担任校外辅导员</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和老领导杨得志上将合影</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和孙毅在龙门合影</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周总理的命令</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黄克诚、谭政两位大将来洛阳步校指导工作</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他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民军队的一成员,始终做到英勇顽强、骁勇善战、刚直不阿、光明磊落、两袖清风、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几十年来,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中,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教育家,为我军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让我们怀念他,讲述他的故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