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之秋

陈士彬

<p>  近一个礼拜没出野外,村庄的草木和菜囿都变了样,枯叶也飘零了,冬白菜苗儿也长大了,一路上洋溢着桂花香。漫步田园时,会被稻谷渐渐发黄而感到欣慰。</p><p> 一年复一年,春秋轮回,从亘古至今,在长风猎猎下,人们总是期待秋收的到来,此刻闻到了一缕缕稻谷清香,金风送爽,似乎隐隐约约听见周围秋声四起,扑面而来!明天是中秋节,不知夜里乌云密布还是月朗清风,还是秋雨绵绵。清秋的夜长,秋虫呢喃,最使人难眠,总是把愁绪与喜悦寄予月和光。在野外,在山边,在水岸,这里的静,让你遐思,让你细察秋韵。不像城里从屋缝隙内难以触摸到叶子残败的秋气息,一片喧嚣。 </p><p> 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这是秋天的伊始,九十多天的秋色一天比一天浓,挡不住秋光如流,染透了层林红叶,一直到秋霜茫茫然。 </p><p> 儿时的秋,添衣换吃,伴随着我长大。七月七吃巧食,听牛郎织女的遥远爱情故事,七月半吃祭品,吃九层糕,白露天吃白毛鸡,中秋节最丰盛了,有月饼米粉拌肉汤等。秋天好比一个大舞台,一场戏接一场,站在台下的我都是盼望有好吃的来弥补我的嘴馋。至于中秋节的月亮,圆不圆,明不明,没兴趣顾及,更不知历代文人为月亮赋诗吟诵,仅一知半解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我脑海里萦绕。比不上如今的孩子看到月亮大喊,好美会吟几首诗篇。</p><p> 乡间的秋,最令人瞩目的是白露满野,在田埂行走,湿润了脚裤。这时,雄鸡啼得响,吵醒了勤劳人们,八月小鸡一群群跟着“咕咕”的母鸡在稻坛寻食。有时还看见昨夜放电影抽烟者丢掉的“上游”烟盒的粘满露珠。衣服添了,篾席换草席,拖鞋换解放鞋,蚊子少了,可苍蝇越来越多,引起秋季腹泻,我几乎每年都在这时拉和吐一次,大人们还开玩笑地说难得秋腹泻来排毒,大概爱吃不讲卫生吧。</p><p> 家乡的秋,逐渐深入,慢慢腾腾地改变,从热至凉,从凉变冷,一次下雨湿润了空气,不那么干燥,有时在室内真的辨不清是秋还是春。让你有所准备有所接受,不像北方过了八月十五就大雪纷飞,也不像海南那边十一月还是秋。 </p><p> 秋,很实在。先从丝瓜架上的藤叶枯萎和丝瓜稀少体会到秋来了,田间里河蟹肥了,脚被西风吹得痒痒而爬在稻田,随手可摸可撮。记得小时候,我在抽水沟里一下子捕捉到十几斤黑乎乎河蟹。这个只能当回忆,现实一去不返了。割好晚稻砌齐稻草堆, 忙碌着涂园里的活儿,打扒糖蔗叶,散种冬春菜蔬。没肥皂就摘充当篱笆墙的青园篱(木槿)的叶来洗衣服。时间流逝在泥土里,秋意如泼墨似的涂在泥土上,深深地烙印在人们心里去辛劳! </p><p> 老家的人,看不懂秋天的星星在闪烁什么,更不明白会有人对月亮诉说什么,最多知道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和潮水跟月亮走的自然规律,管什么叫秋悲。不过,有一个老农曾经对我说过,古人在秋天看云识马狗等来作诗,意思说秋云变化莫测,利于遐想。我从懵懵懂懂走来,如今确实敬佩那些先人留下秋的诗句给人灵魂震撼!秋,仓颉造字意在分明,用火烘烤万禾,使它们叶子发枯,使它们果实成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秋天,是收成的时段,也是最令人揪心的时候。 从一片黄叶到一轮明月,从一阵凉风到一声蝉鸣,从五千多年的那个秋到今时的眼前一派秋光,无疑是一次又一次地再现尘世原形与变迁多姿,恩惠人间,情落谁家。</p><p> “秋”这个字来自于农耕,在乡间味浓,在世界每个角落里都可以闻到秋的气味,唯有家乡的秋时时响起呼唤声,时时散发秋味!</p><p> (20200919发表于《钱江晚报》客户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