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重大工程项目”科考日志—第一篇

陈晨

<p>2020年9月17日,天气晴。乌鲁木齐市新冠疫情复工10天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杨维康研究员课题组筹备了许久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新藏线的行程也拉开了帷幕。今天的行程是从乌鲁木齐到库车,全程约757 km。</p> <p>人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南疆不知新疆之大。为了赶路,考察队一行8名成员在杨维康研究员的带领下早晨8点(相当于东部的早晨6点)即分乘两辆越野车开始了第一天的征程。一路上,沐浴着秋日的阳光,感受着新疆荒漠的广袤苍凉,我们马不停蹄。穿天山,钻干沟,经和硕、焉耆进入塔里木盆地的库尔勒,继续沿天山南麓西行约300km,于傍晚8点才抵达库车。</p><p><br></p> <p>乌鲁木齐和库车虽被天山南北分隔,但两地均是古丝绸之路北线和中线的重要站点。据史料记载,乌鲁木齐在汉朝属车师人的地盘,库车属于古龟兹国。乌鲁木齐是现今中国新疆的首府,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龟兹是汉朝“西域都护府”和唐朝的“安西都护府”的治所,是古代中央政府统辖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商贸中心。</p><p>往事越千年,这一地区先后涌现了凿空西域的张骞,直为斩楼兰的傅介子,投笔从戎的班超,抬棺出征的左宗棠等不朽的英雄传奇。就像新疆广袤的荒漠一样,即使再荒凉也有绿洲的存在,显示着顽强不屈的生命精神。</p> <p>2020年9月18日,天气晴转阴。今天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开启了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正是先辈们的艰苦奋斗和建设让我们今天得以继续见证新疆的“大”和“美”。早晨9点,考察队在杨维康研究员带领下继续赶路,从库车出发沿吐和高速、三莎高速,经阿克苏、三岔口、巴楚、莎车等地,于下午6点30分左右抵达叶城县,全程773 km。</p><p><br></p> <p>自古以来南疆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文化艺术的交融为南疆添加了别具特色和风情的人文景观。因此有了“北疆看风景,南疆看人文”之说。绿洲是新疆各族人民生息繁衍的摇篮,绿洲以只占新疆总面积的8%却集中了新疆90%的耕地,而水是绿洲的生命源泉。例如渭干河滋养了灿烂的龟兹文化,对中国隋唐及以后的宗教、文化和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p><p><br></p> <p>今天的目的地,昆仑山北麓的叶城县便因叶尔羌河得名。叶城是新藏公路的起点,0公里彩门立柱壁上刻的“天路零公里、昆仑第一城”的字样是文化学者余秋雨2011年的题词。</p><p>此外,叶城素有 “中国核桃之乡”之称,已有2000多年的核桃种植历史,叶城核桃以质优、丰产、壳薄而闻名。</p> <p>叶尔羌河孕育的莎车绿洲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与古代华夏文明存在很深的渊源。《山海经》里有关于昆仑山的故事,而张骞则把和田河、叶尔羌河作为黄河的上源,并得到汉武帝的背书,从而有了“玉出昆仑、河出于阗”的典故。自张骞出使西域,班超二度凿空,到近代左宗棠平定阿古柏,直到新中国成立,2000多年的来该地区一直在新疆的历史舞台上占据重要的位置。</p><p>据了解,叶尔羌河滋养着下游的绿洲,却是新疆洪灾最多、防洪负担最重的河流。每年5~9月的汛期,流域内90%的农村劳动力都要放弃农活参与防洪,物资投入数以亿计,多数又被冲毁,年复一年。为根治水患,总投资109.86亿元、被誉为“新疆三峡工程”的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主体已于2019年9月5日完工,让静静的叶尔羌河成为现实。</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