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对仗[duì zhàng]</span></p><p><b>对仗指(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b></p> <p>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对仗要求</b></p><p><b>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宽对</b></p><p>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p><p>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邻对</b></p><p>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称为"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p><p>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自对</b></p><p>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p><p>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p><p>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借对</b></p><p>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借对有两种借法。</p><p>1、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如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p><p>2、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示乙词(字)。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错综对</b></p><p>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p><p>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这便属于错综对。</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流水对</b></p><p>近体诗对仗的一种。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p><p>如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合掌对</b></p><p>合掌对,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毛病。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p><p>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这种对仗为“正对”,是一种拙劣的对仗。他在文中言明:“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p> <p>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p><p>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p><p>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p> <p>格律诗对仗规则:</p><p>(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p><p>(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p><p>因此,像《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对仗口决</b></p><p>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p><p>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p><p>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p><p>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p><p>律诗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p><p>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p><p>基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p><p>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p><p>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p><p>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p><p>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p><p>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p><p>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p><p>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p><p>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p><p>仄平韵脚救五字,本上两句全救清。</p><p>特殊句式仄仄脚,互换五六两字通。</p><p>律诗基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p><p>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p> <p>写格律诗二十八句口诀解释</p><p>注:本口诀以七言为例,同样适合五言。如"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就变成"小拗三字可不救,大拗四仄下三平"。</p><p>另;关于"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虽不严谨,但对初学者还是应记住的。</p><p>前面讲过了写绝句与律诗共十六种句式,大家记起来及参照写诗很杂乱。本人整理了如下句式就全部包括了。A,B,C,D共四种基本句式。例如;写仄起平收入韵式七绝,那么就参照如下B式句的"BDAB",(前四句)如写律诗就为"BDAB十CDAB"(全句)</p><p>如写五绝及五律,就去掉每句前两字既可。如A式句,就为"(仄)仄平平仄"</p><p>(A式)</p><p>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p><p>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p><p>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p><p>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p><p>(B式)</p><p>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D:(平)平(仄)仄仄平平</p><p>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p><p>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 仄平</p><p>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平 仄 仄平</p><p>(C式)</p><p>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 仄平平</p><p>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p><p>C:(仄)仄(平)平平 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 平</p><p>A:(平)平(仄)仄平平 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p><p>(D式)</p><p>D:(平)平(仄)仄仄平平 B:(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p><p>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 仄平平</p><p>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p><p>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 平</p> <p>一:《韵》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一韵到底应平声写格律诗要依平水韵,以《佩文韵府》为准。(今韵也可,但要注明),平声韵,一韵到底。注意入声字</p><p>二:《声》</p><p>句内平仄相间错</p><p>1:句内平仄相错(既二,四,六分明),如"风光不与四时同"光,与,时为平仄平。</p><p>2:联内平仄相对,</p><p>联内平仄要对应</p><p>如:</p><p>"待月西厢下,</p><p>迎风户半开。"</p><p>联内的上句"月与风,厢与半"相对(平仄相反)。</p><p>3:两联之间要相粘,</p><p>两联之间粘相处</p><p>既上联对句与下联上句平仄相同(指二,四,六字),如:</p><p>秦时明月汉时关,</p><p>万里长征人未还。</p><p>但使龙城飞将在,</p><p>不教胡马度阴山。</p><p>这里上联的"里","征","未"与下联的,"使","城","将"对应平仄相同。</p><p>4:中间两联对仗行</p><p>如是律诗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绝句可对可不对)</p><p>以毛主席七律《答友人》为例:</p><p>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p><p>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p><p>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p><p>我欲因之梦廖廓,芙蓉国里尽朝晖。</p><p>这里中间两联对仗。颔联中的"斑"对"红"形容词对形容词,"竹"对"霞"名词对名词,"一枝"对"万朵","千滴"对"百重"是数量词对数量词。颈联中,"洞庭"对"长岛",地名对地名,"涌"对"歌""连"对"动"都是动词对动词。"天"对"地",天文对地理。"雪"对"诗"名词对名词。所以这首诗,对仗很工。</p> <p>三:关于拗救就四种情况;(以七言为例)</p><p>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p><p>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p><p>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p><p>1;对句救</p><p>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p><p>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p><p>仄平韵脚五字救,本上两句全救清。</p><p>A式句既"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笫六字可拗,第五字拗为小拗,第六字拗为大拗。既变仄,但一定在下句中第五个字为 "平"。这叫对句救。</p><p>如:"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何人无再青。"这里上句"一身报国有万死"为A式句,"有,万"二字应平,但用的是仄声,拗了。在下句"双鬓何人无再青"中"无"本为仄,用平字"无"补救了"有万"二字,这就是对句救。</p><p>2:本句救;</p><p>本句自救仄平脚,</p><p>三拗五救很轻松。</p><p>B式句中"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可拗,既变仄,但第五字一定要"平",这叫本句救,七言诗称"三拗五救"。</p><p>如:"眼见四朝全盛时"为B式句(只有B式句能自救)句中"四"字应平,但拗了,第五字"全"字平救了"四"字,这叫本句自救。</p><p>3;特殊句救:</p><p>特殊句式仄仄脚,</p><p>五六互换三应平。</p><p>特殊句式是C式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六两字可互换。但前提是第三字必须平。</p><p>如:"况是清平好天气"为C式句,"仄仄平平平仄仄"这里"好"应平,"天"应仄,但互换了,允许,第三字必须平,"清"字。</p><p>4:可救可不救,</p><p>小拗五字可不救。</p><p>在A式句中的第五字拗了,称小拗。可救可不救。以上就是孤平拗救的四种形式,掌握了,写诗时就宽松多了。</p><p>律诗基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p><p>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p><p>综上三大点,记住了也就掌握了写格律诗的基本原则。</p> <p>1、《平水韵》,现把它的106个韵列出来。</p><p>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p><p>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p><p>上声: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雨、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槛</p><p>去声:一送、二宋、三绛、四真、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杩、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p><p>入声: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p> <p>每个韵包含的字数,有多有少。因格律诗用韵甚严,每首诗的韵脚只有从一个韵中选字,所以包含字数多的韵(主要指平声韵)选字余地大,比较好用,叫做"宽韵"。宽韵有:支、先、阳、庚、尤、东、真、虞。有的韵包含的字少,叫做"窄韵"。窄韵有:微、文、删、青、蒸、覃、盐。还有的韵,可选用的字很少,叫做 "险韵"。险韵有:江、佳、咸。其余的韵,称为"中韵"。</p> <p>过去科举考试,一般是命题限韵作诗的。所谓"限韵",就是只准从指定的韵中选字押韵。诗人互相和诗,以对方用过的韵和字来作诗酬答,叫做"步韵"或"次韵"。</p> <p>2、《诗韵新编(新十八韵)》</p><p>是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为基准,参照黎锦熙(1890~1978)先生在四十年代初所编《中华新韵》,分为十八韵部,每部分平、仄两类,平声分阳平、阴平,仄声分上声、去声及旧部之入声。</p><p>十八部中有些韵部可与某他部通押(下表中列于同一行),这样,与十三辙相近。而关于入声的通押,有两种主张,一主张分三组(麻波歌皆、支齐、鱼姑),各组通押;另一主张仄声字一律通押。</p><p>一麻:a ia ua</p><p>二波(通歌):o uo</p><p>三歌(通波):e</p><p>四皆:e ie ue</p><p>五支(通儿、齐部):i</p><p>六儿(通支齐部):er</p><p>七齐(通支、儿部):i</p><p>八微:ei ui</p><p>九开:ai uai</p><p>十姑(通鱼部):u</p><p>十一鱼(通姑部):u</p><p>十二侯:ou iu</p><p>十三豪:ao</p><p>十四寒:an</p><p>十五痕:en in un</p><p>十六唐:ang</p><p>十七庚:eng ing</p><p>十八东:ong</p> <p>3、《现代诗韵》</p><p>秦拟(好像是语言学家王力的儿子吧)著《现代诗韵》一书,1979年修正版的。不仅着眼于现代的诗韵演变,又兼顾了古代的音律,尤其好的是,它还对每个韵的组词做了一定的归纳。</p><p>用现代汉语的韵母而言,韵可以分为以下十三类,术语称为十三辙,意思就是十三个韵部,为了让你好记,还从每一类韵部中挑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字来代替数字,这样比较形象--,如:一花;二歌波;三些;四姑;五衣、居;六开;七飞;八高;九收;十山、天;十一根;十二方;十三东声。</p><p>1、花部:a;ia;ua</p><p>2、歌波部:o;uo;e</p><p>3、些部:ie;ue</p><p>4、姑部:u;</p><p>5、衣、居部:i;ü;er</p><p>6、开部:ai;uai</p><p>7、飞部、ei;ui</p><p>8、高部、ao;iao</p><p>9、收部、ou;iu</p><p>10、山天部:an;ian;uan</p><p>11、根部:in;en;un</p><p>12、方部:ang;iang;uang</p><p>13、东声部:eng;ing;ong;iong</p> <p>新韵(今韵)</p><p><br></p><p>新韵指现代普通话语音的音韵,韵书主要是《中华新韵》,2010年由中华诗词学会推出。</p><p><br></p><p>《中华新韵》以现代普通话为依据,按韵身(主元音和韵尾,也有人叫韵基)分出14个大韵部,里面再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没有入声。</p><p><br></p><p>《中华新韵》除将个别旧韵分开外,合并了《平水韵》的许多韵部,所以韵部相对少,每一韵部的字就相对多,写诗歌可选押韵的字就比较多,非常宽松。</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何为韵?何谓押韵?何谓"韵律"?何谓韵脚和白脚,二者区别?</b></p><p>1、何谓"韵"?答:"韵"的基本定义是,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的汉字,按照一定的间隔规律,放缀在不同句子的最末一个字的位置,以造成和谐、顺口、流畅的朗诵效果,这就构成了"韵"。</p><p>刘勰于【文心雕龙】说:"同声相应谓之韵"。换句话说,"韵"即是"同一收音"称之为韵。如"东、公、空、通、同、聪、烘、红、隆"等字,皆以ong为收音,即同属一韵。而取"东"字为代表,称之为 "东"韵。又如"先、天、填、年、千、煎、绵、延、前"等字,皆以ian为收音,亦同属一韵,而取"先"字为代表,称之为"先"韵。粗浅地理解,"韵"就是一系列韵母相同的字。</p><p>2、何谓"押韵"?答:在写作格律诗的过程中,把一些韵母相同的字(同韵之字),用在一定句式的固定位置(一般都是最末一字)出现,以形成一种节奏美和音韵美,就称之为"押韵",押韵也就是韵的使用方法。</p><p>3、何谓"韵律"?答:格律诗词中对韵的运用规定称之为"韵律",这和我们平时理解的韵律一词的意思不一样。韵律有两种解释,常见的某人跳舞很有韵律啊,韵律操啊方面等,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含义。但实际的解释就是:"平仄和押韵规范",所以在格律诗词中它就是专业的术语。</p><p>4、何谓"韵脚"和"白脚"?二者何分别?答:押韵必然押在那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就像人躺下来,放在脚底一样,因此有韵的那个地方(那个字)又称之为"韵脚",反之不押韵的那一句最后那个字就叫做"白脚"。很显然,"韵脚"一定是平声,"白脚"一定是仄声,这叫做"脚分明"。如果"白脚"写成了平声,就犯错误叫"踩脚"。</p><p>韵脚好比穿了袜子,白脚好比光着没穿。</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注:来源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