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引子。</p> <p>漳州市区文昌门。</p> <p>新华西路。</p> <p>(二)漳州市区新华西尚书府。</p> <p>漳州市区新华西路中段北侧内街以北,市级文保,潘尚书府第。</p> <p>尚书府。</p> <p>漳州市高新区颜厝镇马州村水仙尊王庙前广场潘荣塑像。</p><p><br></p><p>2016年马州村民为纪念传说中潘尚书为马州“水仙尊王”获皇帝赏予12面“黑地白月旗”的功德和弘扬潘荣忠心为国、爱乡惠民的精神而建。</p><p><br></p><p>立像以泉州白石雕制,高6.03米。</p><p><br></p><p>潘荣,1419~1496,享年77岁。字尊用,号疏庵,明代龙溪县十二三都潘田社(今漳州高新区颜厝镇宅前村官田社)人,苦读出身,明正统年间进士及第,官至南京户部尚书。</p><p><br></p><p>1419年(明永乐16年),潘荣出生。</p><p><br></p><p>明正统13年(1448年),时年29岁,考中进士。</p><p><br></p><p>明制,选进士的能文工书者为翰林院庶吉士,经3年考试,留院的按二三甲分授編修、检讨,不留院的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p><p><br></p><p>潘荣依制奉命到广东劳军。</p><p><br></p><p>回京后,受任吏科给事中,负责抄发章疏,稽查违误。当时朝廷以群臣言事多违忤皇上旨意,令礼部凡遇建言要加审察,如果存心报复,就要治罪。</p><p><br></p><p>景泰4年(1453年)9月,时年34岁,潘荣以朝廷此令容易阻塞言路,使朝臣丧气,不敢言事。遂上书力谏,要求广开言路,明令御史台要知无不言,缄默者有罪,并敕阁部勿得搜求语言疵病,亏伤国家求治的体制。此疏只报收到,没有效果。</p><p><br></p><p>明英宗天顺6年(1462年)3月,时年43岁,明朝藩属国琉球国(今属日本冲绳县地)中山王尚泰久逝世(一说两年前逝世),三子尚德遣臣来朝,为父王尚泰久告讣,并请求按照以往惯例由明朝廷封袭继位,册封尚德为王。</p><p><br></p><p>明王朝鉴于琉球国自“永乐以来,国王嗣立,皆请命册封”,按惯例于四月间作出决定:“派遣吏科右给事中潘荣、行人司行人蔡哲为正副使节”,“假以玉带、蟒衣、极品服色”,往琉球国祭奠故王尚泰久,并册封世子尚德为琉球国王。</p><p><br></p><p>当时官场视航海历险为畏途。一怕遇上倭寇、海匪,御赐之物遭劫;二怕台风频繁,风涛叵测,舟破人亡。</p><p><br></p><p>但潘荣是闽南人,漳泉海上贸易频繁,航海之事,视为寻常。</p><p><br></p><p>他领旨后,便到福州船坞监造大艘“封舟”,认真选用素质良好的随行人员和熟谙水道的水手、富有操舟经验的掌舵等,组成一支近400人的使团,于天顺7年(1463年)6月,乘一艘大型封舟,从福州马尾港启航。封舟航行七昼夜后才到达琉球国。</p><p><br></p><p>潘荣在琉球国登陆后,即遵旨谕祭了故王尚泰久,册封了世子尚德为中山王。在守候信风返国期间,他细心访查琉球国各方面情况,发现年轻的嗣王尚德,虽然“资质敏捷,才利过人”,但“知谋自用,不纳贤谏”,且“巧言饰非,擅杀良民”。因此,潘荣在与尚德多次会谈中,反复宣扬“天朝的威德”,并按诏万卜予以褒奖,希望新王能广开言路,省刑薄敛,治好邦国。可惜尚德王未纳良言,六年后琉球国果然发生宫廷政变。</p><p><br></p><p><br></p><p><br></p><p>潘荣将在琉球国的游览考察情况,写成《中山(琉球国)八景记》一文,记录出使所得。</p><p><br></p><p>潘荣完成使命后于10月回朝,以出使有功,擢升任都给事中。</p><p><br></p><p>成化6年(1465年)3月,时年46岁,与同官上言,近来雨雪失期,灾害屡见,皇上虽降诏自责,并令大臣尽言,却不能上格天心,应是政令乖宜,下民失所,崇尚珍玩,费用无度,滥施爵赏所致,呈请皇上日临便殿,召问大臣缺失,加以改革。当时万贵妃专宠,许多贪侫的人夤缘进贡宝玩,官赏冗滥,所以潘荣等才有此疏。</p><p><br></p><p>这年潘荣外调南京太常少卿。</p><p><br></p><p>成化13年(1477年),时年58岁,潘荣升户部右侍郎,嗣改任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南京粮储,兼理屯田事宜,在职4年(1477—1481年),清理积弊,得米数万石,以备荒年。</p><p><br></p><p>成化17年(1481年),时年62岁,朝廷召回潘荣任户部左侍郎,权理部事。当时有英国公张懋等43人诉苦,有司削减他们的岁禄。潘荣等对这些权臣的妄求,坚决抵制,建议不许其请,此事遂作罢论。中官赵阳等一干人,不顾国法规定,请给两淮盐十万引(大引400斤,小引200斤),宪宗已经准许,潘荣等人奏言,最近禁止势家卖私盐,赵等屡次违犯,应该治罪。宪宗只好斥责赵阳等作罢。</p><p><br></p><p>成化19年(1483年),时年64岁,潘荣升任南京户部尚书。</p><p><br></p><p>弘治元年(1488年),时年69岁,潘荣辞官归故里,居新址龙溪县城厢宫保坊(今漳州市区新华西路北街中段北侧潘尚书府第)。退休后,朝廷依制给他俸米、岁夫。</p><p><br></p><p>弘治9年(1496年),潘荣逝世,时年77岁。追赠“太子少保”。赐祭葬。</p><p><br></p><p>其墓在今漳州高新区九湖镇岭兜村后的小山上,地名因此叫做尚书岭,墓碑篆文为“明故资善大夫南京户部尚书赠太子少保潘公墓”。墓前路口有一个半月形的池塘,面积约3亩左右,人称为“尚书潭”,至今尚存。可惜的是,原有墓前仪制石羊、石马🐴、石翁仲,及社口路头一座三丈多高的墓道碑,于“文革”时被破坏。有人也乘机挖掘墓穴,见潘荣尸身完好,袍服如故,尚未腐烂(见空气后不久,袍服即化为灰),旋即又将其掩埋。棺中出土宝剑一把,光彩如新。</p><p><br></p><p>《明史》有传。</p><p><br></p><p>潘荣服官40年(29岁—69岁),历事英宗、代宗、宪宗三君四朝(英宗两朝为帝),为人恬淡、敦厚、谨慎,遇事敢言,奉职无过。</p><p><br></p><p>与潘尚书有关的漳州史迹。</p><p><br></p><p>①,尚书府。略。</p><p><br></p><p>②,尚书巷。潘尚书府第通大街的小巷称为“尚书苍”。</p><p><br></p><p>③,给事巷。潘荣明正统年间进士及第,任吏部给事中,其故居旁小巷取名为“给事巷”。</p><p><br></p><p><br></p><p><br></p><p>④,渔头庙。给事巷旁有“渔头庙”,位于今漳州市区北京路北段(已毁)。渔头庙原是潘府的家庙,因庙址在鱼🐟盐市场上,从前流经漳州的九龙江西溪水,可以从南河通达东西闸口贯通城里。</p><p><br></p><p>⑤,都宪坊。庙前原有个“都宪坊”,是明嘉靖年间朝廷为他立的旌表牌坊,现已不存。</p><p><br></p><p>⑥,尚书岭。略。</p><p><br></p><p>⑦,尚书潭。略。</p><p><br></p><p>⑧,官田社。颜厝镇官田社,原名潘田社,为潘荣故里。因潘荣官居尚书而改名为官田社。</p><p><br></p><p>⑨,马洲村、官田社的贡船旗。略。</p><p><br></p><p>轶事典故,</p><p>故乡纪念,</p><p><br></p><p>端午节期间,厦台航海界“七海扬帆”计划研究人员,在漳州高新区颜厝镇马洲村和宅前村官田社的龙舟上,发现了只有在琉球(今日本冲绳)古画上才能看到的贡船旗。经过一个多月来的查阅史书和田野调查,初步认定这一古老民俗来源于500多年前明英宗御赐册封使潘荣史实,为古代闽南与琉球的友好往来提供了实物证据。</p><p><br></p><p>官田社是册封使潘荣故乡。九龙江西溪流经颜厝镇河段水域宽广,这里四年一度的端午节龙舟赛,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持续到初七才结束,其间歌仔萦耳,商贩云集,锣鼓喧天,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上狂欢周”。</p><p><br></p><p>这种景象在漳州地区本来不足为奇,奇特的是各船艏挥舞着的长条形旗帜,并非通常闽南龙舟上的五色旗或蜈蚣旗,而是只有在琉球古画上才能看到的贡船旗(马洲村为“黑地白月旗”,官田社为“乌龙白日旗”)。由于颜厝镇是明代册封使潘荣的故乡,研究人员便从潘荣出使琉球国史实入手进行考证。</p><p><br></p><p>官田社、马洲村当地民间传说:潘荣衣锦还乡时,带着皇帝赐给他的12支省旗(因潘尚书主管12个省),他回家看划龙舟看得开心,就将其中的两支旗分别赐给马洲村和官田社。因为官田是老家,马洲是外婆家,所以官田的“乌龙白日旗”比马洲的“黑地白月旗”更加尊贵。两者的区别为头尾颜色不同,前者为红色,后者为白色。</p><p><br></p><p><br></p> <p>(三),颜厝宅前官田社—潘尚书故里。</p> <p>距漳州市区东南方向3公里处,漳州市高新区颜厝镇宅前村官田社,是潘尚书的故里。</p> <p>《宅前村》,官田(原名瓜田、潘田)属于宅前村下面的一个自然村社。</p><p><br></p><p>据该书记载,宅田村官田社,</p><p>①,大约在北宋时期(960—1127年),由鲜卑族的“瓜田氏”前来开基建社,故名“瓜田社”。</p><p>②,尔后,由进入漳州的潘氏禄二房第五世孙潘世祥,大约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派往瓜田社,改名“潘田氏”。</p><p>③,嗣后,大约在明万历24年(1596年)左右,由居住在碧湖村的吴氏第七世孙吴敦隆进住潘田社,改名“官田社”。</p><p>至今前后已有900多年的历史。</p> <p>鲜卑族陶俑。</p> <p>鲜卑族服饰。</p> <p>瓜田氏,复姓,以凉州、瓜州为郡望,后多改为单姓田氏。</p> <p>宅前村地形图,西北角为官田社。</p> <p>官田社正顺庙,供奉水仙王。此庙坐东南朝西北,庙前小广场临九龙江西溪,与西北面碧湖生态园对望。</p> <p>宅前村官田社正顺庙方位图。</p> <p>庙前左右两侧各有一棵百年大榕树。</p> <p>圆山碧映,正顺雄姿展;</p> <p>西溪长流,合境人丁旺。</p> <p>壶屿七世,移徙踞碧湖;</p> <p>吴氏九世,五子居潘田。</p> <p>漳州台商区角美镇西边村壶屿社。</p> <p>正顺庙。</p> <p>正直忠君,万古芳名传史册;</p> <p>顺时报主,千秋艳迹表华堂。</p> <p>庙内主要供奉“广应圣王”、“水仙尊王”等神像。</p><p>相传,水仙尊王为屈原化身。</p> <p>尚书古居,吴氏好儿郎;</p><p>龙溪郡望,礼仪世代传。</p><p><br></p><p>沅水湘水,舞袖弹衣汨罗江;(屈原)</p><p>钦赐黑(乌)龙,日月锦旗江上扬。(乌龙白日旗)</p> <p>官田社的乌(黑)龙白日旗相传为皇帝赐予。</p> <p>(四),潘荣册封琉球国。</p> <p>明英宗皇帝像。</p> <p>潘荣率400人使团从福州马🐴尾港出发前往琉球国册封。</p> <p>明天顺1462年,潘荣代表朝廷带领400人使团,从福州马尾港出发,渡海赴明朝附属国“琉球国”(今日本国🇯🇵属冲绳县地)册封国王“中山王”。</p> <p>冲绳周边图。</p> <p>今日本冲绳县地图。9个空港机场。</p> <p>日本冲绳县。</p> <p>日本冲绳县。</p> <p>日本冲绳县琉球博物馆馆藏古画上的贡船,有黑地白月标志。</p><p><br></p><p>从琉球博物馆馆藏古画中,可以看到“奉旨归国贡船”上的旗帜,与马🐴洲、官田的龙船旗,长宽比例基本一致,同为深色底,外部都有窄窄的框,上面也有白月、白日。古画上的贡船旗是大明皇帝所赐,潘荣出使琉球立功后还朝,皇帝把相同款式的旗赐给他以示表彰,应在情理之中。</p><p><br></p><p>册封琉球。</p><p><br></p><p>潘荣作为闽人第一任册封使,其所著的《中山八景记》是流传下来最早的一部册封使录,弥足珍贵。</p><p><br></p><p>早在隋朝,中原与琉球的商贸发展、人民往来已十分活跃,朝廷曾派出大臣朱宽劝说琉球王进贡臣服。</p><p><br></p><p>明洪武5年(1372年)12月,明太祖即派遣杨载出使琉球,通知即位建元,同时承认中山王察度的国王地位,此乃册封琉球之始。</p><p><br></p><p>后来,琉球国王嗣立,皆请命册封,形成制度。</p><p><br></p> <p>(五)潘荣外婆家—颜厝马洲村。</p> <p>官田社往东5公里处,是潘荣的外婆家—漳州高新区颜厝镇马洲村。</p> <p>马洲小学。</p><p><br></p><p>闽南与琉球。</p><p><br></p><p>闽南与琉球一衣带水,在明代以前就有了密切的交往。据考古资料,在石垣岛出土的闽南白瓷碗,其年代属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p><p><br></p><p>到明洪武年间,明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管理对琉朝贡贸易。在晋江口岸设立来远驿,专门接待琉球贡使。当年的月港、泉州港是中琉交往的重要港口。就琉球所购物品来说,有众多产自闽南,如漳州的天鹅绒、永春的夏布、德化的瓷器、惠安的苎麻。</p> <p>马州村龙树(水仙)尊王庙方位图。</p> <p>民俗掌故。</p><p><br></p><p>与官田社往东5公里的马洲村,是潘荣的外婆家。在这里,每年农历五月初四晚上,游江的各龙舟要挂保家灯、架八仙桌,把庙里供奉的水仙王请到船上,并派穿青长杉的老家长专门侍候。当地人说“龙舟夜游”这一古俗也是源于潘荣。</p><p><br></p><p>潘荣母亲姓庄,系马洲人氏。有一年端午节,她带小潘荣回娘家,白天看划龙舟,晚上到庙里烧香拜水仙尊王(即屈原的化身)。</p><p><br></p><p>由于人太多,小潘荣一不小心被挤进九龙江中,幸好袖口挂在一竹排上,才没被冲走,但右手却被竹杈划了一个大口子。小潘荣得救后指着水仙尊王神像对大人说:是这个老爷爷把我托出水,我才没让水冲走!人们一听都说:水仙王显灵啦!是水仙王救了小潘荣。</p><p><br></p><p>由于潘荣不辱使命且盛宣朝廷威德,明英宗皇帝大悦,于天顺7年(1463年)夏末秋初举行国宴庆祝。酒宴上,英宗看到潘荣手臂上的疤痕,笑问其故,潘荣如实回答,并说:“如果没有马🐴洲水仙王,可能也不会有今天的潘荣。”英宗金口大开:朕给他加封,赐“黑地白月旗”,让水仙尊王保护马🐴洲百姓安康,合境平安。因此,旧时每当漳州划龙舟时,必须让这“黑地白月旗”先过新桥,这是定例。</p> <p>马🐴洲村水仙尊王庙。相传小时候潘荣随母亲回外婆家看划龙舟,落入九龙江,为马洲水仙尊王所救。水仙尊王据传为屈原化身。</p> <p>《水仙尊王庙碑记》。</p> <p>水仙尊王庙。</p> <p>水仙灵气扬漳郡,</p><p>王庙威严镇玛江。</p> <p>爱国忠君真气节,</p><p>离骚天问大文章。(屈原)</p><p><br></p><p>《离骚》、《天问》为屈原所作。</p> <p>湖北武汉东湖屈原塑像。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p> <p>水仙尊王。</p> <p>水仙尊王,</p><p>岁次乙未(2015年)初夏。</p> <p>每年端午节划龙舟比赛,马洲村龙舟上特有的旗帜—黑地白月旗,与潘荣出使琉球国所乘船及船旗有关,相传为皇帝所赐。</p><p><br></p><p>马🐴洲人以拥有黑地白月旗而自豪。</p> <p>据《宅前村》一书记载:</p><p>潘荣受明英宗皇帝之命,代表明廷前往琉球王国册封新国王。据说:回国时,该国王赠给若干面该国“黑地白月”国旗,回朝缴旨时,将此旗呈与英宗皇帝。英宗皇帝观后龙颜大悦,并将此旗恩赐给潘荣,后来潘荣又将此旗分别赠与潘田社和马🐴洲村。时至今日,每年官田社、马洲村划龙舟时,此“黑地白月”旗依然在九龙江上迎风飘扬着……</p> <p>(六),尾声。</p> <p>《潘荣专辑》。</p><p><br></p><p>潘荣出使琉球的意义。</p><p><br></p><p>历史上,因为“福建地邻琉球,当避嫌”,所以历来明朝选册封使时都把闽人排斥在外。潘荣成为闽人第一任册封使,说明明廷已意识到福建与琉球的密切联系是中琉友好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番荣作为琉球册封使的重要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闽籍册封使和闽籍航海人员结合有利无害的实例,从而为闽籍官员担任册封使开辟了道路。”</p><p><br></p><p>后来清朝8次册封琉球,其中有4次由闽籍官员4人分别担任正副册封使。他们之所以成行,这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潘荣的开路之功。</p><p><br></p><p><br></p><p><br></p> <p>①,漳州高新区九湖岭兜村。</p> <p>位于岭兜村后面的尚书岭,潘尚书安葬于此。</p> <p>九湖岭兜尚书岭,潘荣潘尚书墓。</p> <p>②,位于官田社南侧的漳州市奥体中心。</p> <p>漳州市奥体中心游泳🏊🏻馆。</p> <p>③,在建中的漳州市区东环城路马洲大桥。</p> <p>东环城路马🐴洲大桥。</p> <p class="ql-block">海澄黎明村。</p> <p class="ql-block">尚书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尚书桥,在海澄黎明村田尾与八斗交界处。相传明户部尚书潘荣返祖地仁美祭祖时,目睹乡亲需搭渡船前往祖庙,为方便两岸村民的出行,潘尚书慨然捐资建造石桥。由此叫尚书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田尾村为潘氏族群聚居区,始祖潘节,唐初随陈政入闽,平乱建漳。传至彦珷,开基仁美,即田尾。其后裔星散多地,人才辈出,明户部尚书潘荣即是其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潘尚书潘荣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