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 无锡地处江苏省南部、太湖之滨,北临长江,南接浙江、安徽两省,西邻常州市,东靠苏州市。著名的贯通中国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前几次来无锡走马看花,未及探究,只戏闻“无锡锡山山无锡”。这次来无锡略一探历史,不由大惊。2500多年前,春秋五霸之一吴国的都城就在这里,想当初吴国马踏郑州城下,船抵钱塘江边,兵占鄱阳湖岸。2008年全国历史考古专家论证确认,在无锡滨湖区马山考古发现的古城遗址即为吴国阖闾王城。阖闾王朝是吴国成就霸业的强盛王朝。其子夫差继位后,逼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宠越女西施“忍辱负重”的故事千古传诵,吳文化始从这里起步。(现阖闾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旁设有遗址博物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是8月30日自驾赴无锡,住无锡滨湖区灵山民宿,灵山距无锡市区17公里。民宿近大佛景区,出门即可抬头见佛。办完登记入住,午歇至傍晚,去游览附近的“拈花湾”景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拈花湾景区是2015年建成开放的新景区,地貌北靠山南临湖,山湖间滨水湖湾,区域狹长,状似五瓣莲花,素有“净空、净土、净水”之誉。“拈花湾”的命名就源于灵山会上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的经典故事-拈花一笑,故拈花湾的文化创意充满禅意,“懒度庸人意,且拂明镜台。我自拈花笑,清风徐徐来。”</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香月花街是拈花湾的禅意主题街,行走其中,木制的和风建筑与桥梁,让清雅禅意扑面而来。</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拈花塔是具奈良和风的木结构楼阁式五重塔。四方五层,由须弥座台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宝塔高27.98米,有东南西北四门,塔身高21.28米,塔刹为唐代风格,高6.7米,由覆钵、仰莲、相轮、华盖、三花蕉叶、宝珠、刹链、风铎等组成,黄铜铸就,外贴金箔。拈花塔是拈花湾小镇主街区——香月花街的最高点,古朴庄重之中融合了传统、和风和禅意。</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入夜,五瓣佛莲间一街串起的四个广埸都有灯光秀表演。</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五灯湖广场水中莲花芯中,伴着空灵的旋律,仙子起舞,喷泉摇曳,水幕变幻。</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拈花塔前唐乐声起,佛门弟子禅舞翩翩。</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微笑广場18米高的动态雕塑分合变幻,300架无人机编队在天空中打出各种灯光图案。</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次日上午进灵山大佛景区。灵山大佛在1994年开始奠基,1997年落成开光,在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鼎力支持下建造而成,圆满了赵朴初先生提出“五方五佛”的宿愿。(东为无锡灵山大佛,南为香港天坛大佛,西为四川乐山大佛,北为山西云岗大佛,中为河南洛阳龙门大佛)</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大佛坐落于无锡马山秦履峰南侧,之所称灵山大佛,源于1000多年前的唐代,相传玄奘西天取经归来,游历东南到此,见“层峦丛翠”,景色非凡,大为赞赏,曰“无殊西竺国灵鹫之胜也”,于是就给此山起名小灵山。印度的灵鹫山,就是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地方,是著名的佛教圣地。玄奘随嘱大弟子窥基在这里主持开法。小灵山寺就由此逐渐发展。</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进入口处,过“如来如愿”广場,即入灵山大佛景区,首先矗立在前的是五智门。众生修行成正觉后具有五种智慧,门上所书,欲修成正觉所必遵循的六种行为准则,即“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寓意游客跨入五智门即达佛的境地,首先迎面是九龙环绕之中的一尊高耸的莲花座。</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定时点,莲花瓣会徐徐打开,显露出缓缓升起的释迦牟尼佛幼童的雕像,全身鎏金,高7.2米的佛像会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寓意佛祖巡视四方。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据释迦牟尼佛简史记载, 佛祖于公元前623年降生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蓝毗尼,(现尼泊尔境内)。小王子降生时天落香花,有九龙吐水为其沐浴;降生后即周行七步,脚踏之处涌现七朵莲花;举目四顾,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自言自语:“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小王子名: 悉达多,是吉祥及一切功德成就的意思。</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九龙灌沐广场后方是一面照壁。照壁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灵山大照壁全长39.8米,最高处7.2米,规模为全国之最。照壁的南立面“灵山胜会”大型石雕,取材于佛经上,佛祖西方灵鹫山说法,诸佛菩萨秉承听经的典故,这组石雕上会聚了佛祖、四大菩萨二弟子、五百罗汉等佛教人物。</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照壁的北面为“唐僧赐禅小灵山图”,这是关于灵山的一段历史典故。相传唐代贞观年间,唐僧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归来前往江南传法,特往马山拜会长安旧交杭恽右将军,杭恽是马山人,朝中为官数载后解甲归田于马山,唐僧来到马山,感觉这里的山峰像西方的灵鹫山,就赐名小灵山,而笃信佛教的杭恽也捐出这处山田作为寺产,造了小灵山寺,从此香火代传,在小灵山刹旧址上再造大佛像后,所以这里就取名灵山胜境。</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绕过照壁进入寺前广场。广场中轴线上立有阿育王柱和释迦牟尼佛立像,侧旁有大佛手和百子戏弥勒雕像,广场后方即为千年古刹--祥符弹寺。祥符禅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为玄奘法师赐命“小灵山”后,其好友马山杭恽将军出资修建“小灵山刹”,由玄奘首徒窥基出任住持。北宋祥符年改命为祥符禅寺。古刹在三十年代毁于战火,于1995年旧址重建落成。</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寺后即为矗立在小灵山南麓的灵山大佛。大佛脚下的长阶梯,称之为“登云道”。登云大道一共216级,共分七个平台,从下往上看,只见台阶不见平台,从上往下看,只见平台不见台阶,寓意 “救一生灵,胜造七级浮屠”。登云道中间有七幅巨型石刻,组成了一副灵山史卷,记载着灵山从唐玄奘弟子窥基法师开寺弘法到灵山大佛开光的辉煌历史。</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灵山大佛的塑造,依据佛经如来三十二形相的记载完成。大佛慈颜微笑,广视众生,右手"施无畏印"代表除却痛苦,左手"施与愿印"代表给予快乐,均为祝福之相,整个佛像形态庄严圆满,安详凝重而细致,显现佛陀慈悲的法相。</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灵山大佛通高88米,其中佛体79米,莲花瓣座9米,加上三层基座总高101.5米。大佛佛体(不含莲花瓣)由1560块6-8毫米厚的铜壁板构成,焊缝长达30余公里。大佛铸铜约725吨,铜板面积达九千多平方米,约一个半足球场大小。从基座底层有电梯可达莲花座面,佛像脚趾高2米,抬手扶摸佛脚俗称“抱佛脚”。</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从灵山大佛转回九龙灌浴广场,恰逢巜佛之诞》音乐奏响,巨大的六片莲花瓣又徐徐绽开,再现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鎏金太子佛像,从莲花中缓缓升起。这时四周环绕的九龙口中一齐喷射出数十米高的水柱,为太子佛像沐浴。顷刻间,广场四方鼓乐齐鸣,喷泉百态千姿。太子佛像在巨幅水幕中顺时针环绕一周,象征着“花开见佛”、“佛光普照”。随着乐声渐弱,莲花花瓣包裹着太子佛像缓缓合拢。</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灵山大佛景区内,与大佛、祥符禅寺、九龙灌沐中轴线并行的东侧也有一组建筑群,北为梵宫,南为五印坛城。</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灵山梵宫占地5万平方米,建筑面宽150米,纵深180米。整个建筑依山而建,建筑形式突破传统,以石材等坚固耐久材料为主,大量运用高大的廊柱、大跨度的梁柱、高耸的穹顶、超大面积的厅堂等,既体现佛教的博大精深与崇高,又将传统文化元素与鲜明时代特征相融合。梵宫内珍宝荟萃,光彩四溢,充满着博大精深的佛教艺术气息。精雕细琢的东阳木雕、敦煌技师的手工壁画、光灿夺目的琉璃巨制、精致典雅的瓯塑浮雕壁画、技艺精湛的扬州漆器、恢宏大气的油画组图、古雅精丽的景泰蓝须弥灯、精美的景德镇青花斗彩缸……这些汇集众多文化遗产、众多艺术瑰宝的艺术珍品遍布灵山梵宫的各个区域,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佛教中,琉璃的地位也非常特殊。追根溯源,作为佛家七宝之冠,它吸纳华彩却又纯净透明。琉璃澄明的特质契合佛教的“明心见性”,几乎在所有经典中,“形神如琉璃”都被视为佛家修养的最高境界。梵宫中大型琉璃浮雕作品“华藏世界”是灵山梵官的镇馆之宝。“华藏世界”,又称莲花藏世界。“华”指莲花,“华藏世界”意即从莲花中出生的功德无量、广大无边的世界。人类所居住的只是其中的一个世界,称为娑婆世界。华藏世界光明灿烂,娑婆世界里的人类人人皆有佛性,作品要表现的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和谐欢乐,庄严慈悲的理想境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艺术大师们精心设计,历经制模、窑烧、冷却等工艺考验,镶嵌了黄金和猫眼、翡翠、珊瑚、玛瑙、红蓝宝石等珍贵宝石,以表现“七宝”和琉璃的完美融合。现在展现的琉璃浮雕有100平方米,共160多块,大件的尺寸为1x0.5米,琉璃的澄明和透彻正是经历了“水里来,火里去”的精湛工艺才有了一切的庄严与美好。</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梵宫内部各建筑空间独立且可相互贯通。其中梵宫圣坛具有举行大型国际会议和演出的功能,非会议期间游客可观看大型情景剧“觉悟之路”,演出在环180度半圈舞台和中央可升降舞台上进行。“觉悟之路”讲述古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虽在宫中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但痛感民间疾苦和对老死的悲痛,毅然在他29岁时抛弃锦衣玉食的宫迋生活,告别娇妻和爱子,独自去寻求解脱和解放之路。历经百般苦难,终在6年后于菩提迦耶的菩提树下觉悟一切真理,完成无上正觉的故事。从此世人就尊称悉达多王子为佛陀,埾号为释迦牟尼佛。</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琉璃壁雕前面有一座很大的雕工精湛的木制佛坛,在举行祭佛仪式时,在庄严的颂佛声中,佛坛中会缓缓升起一座宝塔,宝塔中间的小金门打开,显露出塔内转动着相背而坐的两尊小佛。信徒手捧小莲花灯绕塔一周,献上莲花灯。全场肃默,合掌礼拜。礼成,金门闭合,宝塔渐渐下降,隐于佛坛中。</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五印坛城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高31.55米,共计六层。坛城内供奉五方五佛,即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东方阿閦佛、中央的毗卢遮那佛。其外观庄严而辉煌,耀目的金顶、巨大的鎏金宝瓶、醒目的经幢和经幡交相辉映,突显出藏族古建筑的迷人风采;其内饰圣洁而绚丽,完美融合了彩绘、壁画、木雕、唐卡、壁饰、镀金等藏族装饰技艺,美仑美奂地展示了独特的坛城艺术。游客可在其中参加点燃酥油灯、推转玛尼经筒等互动民俗活动。</b></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碍于时间,我们沒有入内参加)</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三天(9月1日)上午我们来到无锡市区鼋头渚景区,现在鼋头渚景区扩充很大,总面积538公顷,囊括了突入太湖西北岸的整个半岛,共有十大景点,是国家级5A景区。在景区入口处可乘坐景区观光车,停靠景区制高点鹿顶山和老鼋头渚牌坊两个中转点。</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鹿顶迎晖”是景区十大景点之一,鹿顶山高96米,是鼋头渚景区最高处。山顶建有舒天阁,高24米。站在阁上环廊,鸟瞰湖景山色,仰望天光云影,远眺太湖、蠡湖及远处城市楼宇错落有致的天际线,可谓赏心悦目。</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山上车站续乘观光车前往鼋头渚。</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鼋头渚因巨石突入湖中,似浮鼋昂首而得名,“鼋渚春涛”是景区成名最早的十大景点之一,渚峙鼋头尽纳湖光绿野,誉为“天然画图”。清未无锡县令廖纶在临湖石壁上大书“包孕吳越”,字体雄厚,意景博大,面对浩瀚太湖,气象万千。</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湖岸处有游船码头,可登船前往太湖仙岛。太湖仙岛原名三山,为湖中三岛,俗称乌龟山,距鼋头渚2.6公里。它是太湖七十二峰中的著名山峰,面积12公顷。</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主山名“三峰”,高49.8米,山上树木葱郁,遮天蔽日。沿登步道直上“登云梯”。至半山有楼阁,阁顶有匾,书有“摘星亭”。</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摘星亭左旁是“天街”,右侧可达“天都仙府”。过天街,续登山道,中有亭阁名“摩云”。山顶建有灵霄宫,七层四角,高38米,南望太湖水域辽阔,水天一色。</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主山东南端是“大觉湾”,来时不知,到时一惊,此处竟有这般颇具规模的佛像石窟群。石窟佛像造型艺术和风格酷似河南龙门石窟唐时开凿的佛像,但实际形成时间不祥。</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卧佛前有二天将,合力扛着一只石制浴盆,浴盆中坐着沐浴的悉达多王子,二天将各伸一手指,一指指天,一指指地,此造型罕见。</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湖边有一座新塑老子坐像,据说造型取自福建泉州的老子塑像。</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山不高,石窟旁竟还有一挂小瀑。</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9月2日上午我们去往惠山古镇,惠山古镇地处无锡市西、锡山与惠山的东北坡麓,距市中心仅2.5公里,京杭大运河紧靠其北流经。</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抵达后,刚从停车场转入古镇惠山浜水街,一场大雨兜头泼下,急忙就近进入徐氏宗祠躲雨,雨水从屋檐口成串流注。那成想,门不起眼堂不宏暢,但还很精致的徐氐宗祠,竟是一门赫赫大家,墙上有徐氏宰相录和徐氏科甲考两块红匾介绍,徐家自东汉至清未入朝为宰相有27名(包括清朝大学士5名,其中大学士、军机大臣2名);自唐至清科举殿试状元13名,进士及第424名,不由肃然起敬。</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再经探查,惠山古镇真的不同凡响,古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尤以惠山古镇祠堂建筑群其数量之多,密度之高,类别之全,风貌之古朴为国内罕见。古镇不大,但始建于唐而盛于明清,先后出现了118处祠堂建筑体,涉及80余姓氏,180余名历史人物,其中不乏历朝名相,如楚相春申君黄歇;唐相李绅、陆贽、张柬之;宋相司马光、王旦、范仲淹、李纲;清代李鸿章。是寻根问祖,追根溯源姓氏文化的露天博物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00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惠山古镇祠堂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惠山祠堂中的华孝子祠、至德祠、尤文简公祠、钱武肃王祠、淮湘昭忠祠、留耕草堂、顾洞阳祠、王武愍公祠、陆宣公祠、杨藕芳祠等10座祠堂为全国文物保护重点祠堂建筑。</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惠山古镇布局由古运河惠山浜水街和五里香塍祠堂街(直街)两条水陆古街为轴线,通向惠山脚下,千年古刹惠山寺与天下第二泉的景观核心。</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雨没下多久即停,我们回到浜水街。如同江南其它古镇,浜水街建筑也沿河两岸而建,不同是几无商铺,也少廊棚,宗祠和大户院落鄰此接彼,现在家家敞开,欢迎入内参观。</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河岸边大伞邻接,茶桌长排,饮客多为当地百姓,三五围坐,春茶一杯,纵论天下,吳语乡情,悠哉乐哉。</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浜水街至惠山下,惠山横街止,街头高耸大牌坊一座,上书“嚴壑夔龍”,穿过牌楼迎面一座字壁,“山色溪光”为清-康熙帝所书。</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惠山古镇另一条古街称直街,直街一端也高耸大牌坊一座,上书“五里香睦”,故现在直街也称“五里香睦祠堂街”。惠山古镇景区主入口就设在大牌坊外的拐弯处。直街另一端直达惠山下的千年古刹“惠山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五里香睦祠堂街”,顾名思义也如同浜水街,祠堂、家庙、深宅大院鄰此接彼。但直街毕竟是古镇景区游客的主通道,两旁也开设很多特色商品销售店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此户祠堂前建有牌访一座,一为感恩圣上赏识,二为光宗耀祖。牌楼横匾书“龍图閣學仕”,顶匾书“埾恩”。</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直街到惠山横街也止,直横街交叉角有新搭建老楼一幢,名“绣嶂阁”,系异地拆装迁移至此。绣嶂阁对街有全国文保单位“钱武肃王祠”,又称钱王祠。钱王祠南邻寄畅园、北傍惠山寺,原是吴越王钱谬(852-932年)迁锡裔孙,为祭祀先祖钱武肃王和后三朝五王祖先所建的宗祠,祠堂内主堂称“五王殿”。</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直街正前方即“锡惠胜境”风景区。(现在游客进惠山古镇没有门票,但进“锡惠胜境”需另购门票)</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锡惠风景区是惠山古镇集自然、人文的核心景区,景区内居中为惠山寺,寄暢院在东侧,天下第二泉在西侧,还有华孝子祠,邵宝书院等自然人文景观。出“锡惠胜境”西侧出口,即进入公共的锡惠公园。</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寄暢园”位于惠山南麓,锡惠景区的东侧,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古典园林建筑。明嘉靖初年(约公元1527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秦金得之,辟为园,名“凤谷山庄”。秦金死后,园林一直递之归属秦氏族亲,并历经修葺扩建,凿池叠山,但园名一直未改。明万历年间,园归属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广巡抚秦燿。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秦燿因座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回无锡后,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疏浚池塘,改筑园居,构园景二十。并改取王羲之《答许椽》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句中的“寄畅”两字作为园名,以抒情怀。</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清顺治末康熙初,秦耀曾孙秦德藻加以改筑。延请当时著名的造园名家张涟(字南垣)和他的侄儿张轼精心布置,掇山理水,疏泉叠石,园景益胜。康熙、乾隆两帝各六次南巡,均必到此园,是为寄畅园的鼎盛期。辛末年(公元1751年),乾隆首次南巡,指定寄畅园为巡幸之地,喜其幽致,携图以归,于北京清漪园万寿山东北麓仿建“惠山园”,即今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至今寄畅园中尚保存着康熙“山色溪光”、乾隆“玉戛金枞”(玉戛指流泉,金枞指假山)御书石匾额各一方。</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52年秦氏后人将园献给国家,无锡市人民政府进行整修保护,逐渐恢复古园风貌。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从寄暢园侧门一拐就进入惠山寺,惠山寺的历史更早。南北朝时,惠山就建有"历山草堂",是为江南名刹惠山寺前身。古时 "慧、惠"词义相通,有智慧即有福德,故锡惠山麓又以"惠泉福地"名播天下。唐朝著名诗人李绅年轻时在惠山寺读书,作有《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他还把惠山亲昵地称为"家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可惠山寺的经历却很坎坷。“历山草堂”至宋扩建为“华山精舍”,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扩建为“慧山寺”。此后六毁六建,至明万历二十四年,无锡吳姓坤士捐千金重修,其子继承,规模始成。清康熙帝于1684年南巡时,在惠山寺漪澜阁品泉,后无锡周姓人士力加修治。再后乾隆帝六下江南,六到惠山,特为“惠山寺”题额,可终毁于太平天国战乱年间。解放后,人民政府历经整修,2008年1月6日,隆重举行重建落成暨全堂佛像开光庆典,终使惠山寺佛光重现。</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惠山寺西侧有“天下第二泉”,相传经中国唐代茶圣陆羽亲品其味,誉为“天下第二”,故一名陆子泉,经乾隆皇帝御封为“天下第二泉”。惠山泉为唐大历元年至十二年(766-777)无锡令敬澄所开凿。惠山泉水源于若冰洞,呈伏流而出成泉。泉池先围砌成上、中两池。上池呈八角形,由八根小巧的方柱嵌八块条石以为栏,池深三尺余。池中泉水水质很好,水色透明,甘冽可口。中池紧挨上池,呈四方形,水体清淡,别有风味。</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至宋代,又在下方开一大池,呈长方形,实为鱼池。明代雕刻家杨理特在下池池壁雕刻了一具螭首,这螭首似龙非龙,俗称石龙头,中池泉水则通过石龙头下注到大池之中,终年喷涌不息。池前建有供茶人品茗的漪澜堂,苏东坡曾在此赋诗曰:"还将尘土足,一步漪澜堂。” 宋徽宗时,此泉水成为宫廷贡品。元代翰林学士、大书法家赵孟頫专为惠山泉书写了"天下第二泉"五个大字,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泉亭后壁上。</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午后离惠山古镇返回宿地灵山,途经马山,顺访阖闾都城遗址博物馆。自此结束此番满满当当三天半的无锡之行。以前走马看花来过无锡,本以为此番安排近四天走进无锡,有个深度了解,没成想无锡的文化底蕴太深,连连给我惊奇,虽走进了无锡,却又感雾里看花,期待下次再进无锡。</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