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7月26日傍晚,我刚放下背包就随小弟上地里摘红豆了。因为樱桃树龄才一年多,所以红豆间作在樱桃地里。前几年村里才开始兴起栽种,我也是第一次认识红豆。红豆状与芸豆,墩生。因为雨水好,豆角结得“嘟噜八荚”的。小弟说,红豆得分茬摘,摘晚了就生芽了。</p> <p> 地块叫“庵上”,在村西南面的山脚下,周边几乎是连片的樱桃树,也有的地块是种的玉米或花生,长势喜人。</p><p> 西山近在咫尺,却朦胧在轻云薄雾中,快落山的日头偶尔从云缝露露脸,不知名的鸟儿清脆的叫声一下子为这丰收的田野增添了色彩和生气。</p> <p> 下来几天,和堂哥坐在过道里风凉拉呱。他说,今年虽然闹疫情,却是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雨水匀溜,没见过苞米长得这么好。他八十多岁,时常会不由自主的到苞米地头转转,用手量量苞米穗的大小。</p><p> 退休后,我几乎每年夏天都要回到村里住些日子。</p><p> 回到村里,心里很踏实,觉得这里才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家。当天晚上还诌了几句顺口溜说:“梦牵魂绕回乡里,深情满怀胸中激。天灾人祸西风恶,老屋老院心安逸。”</p> <p> 村里变化不大,依然是老年人的天下。六十岁左右的人是主要劳力,海上捕鱼的、养海参的养扇贝的和周边村养鸡的专业户争着抢着这些人去帮工。只要人勤快,挣钱的活很多。</p><p> 伏天,在早上4点多钟天就放亮了,可以看到人们在菜园、花生地、樱桃园等处忙碌的身影。老家的人习惯了,有事没事都要去地里转转,看见冒出花生蔓的草随手拔掉;从菜园回来的人提着满满一塑料桶的新鲜黄瓜、或菜豆、西红柿、芸豆、茄子样样数数足足有七八斤。自家吃不了就东家送西家给,可是谁家也不缺,看着放老了就剁剁喂鸡了。</p> <p> 村里有专职的卫生保洁员,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上午,在街上几乎看不到人。下午一点多钟,村东头、村西台上和后街的阴凉处才有两三摊打扑克的老年人,周围或站着或坐着一些看热闹的,谁出了臭牌或好牌,都会引来一片叹息声指责声或叫好声。</p><p> 好不热闹快活。</p><p> 傍晚时分,村里的广播喇叭定时播放时事政治或农业科技健康养生方面的知识。西山茂密的山松野草,蓝色的大海,漫山茁壮的庄稼和樱桃苹果树吸走了白天的热量,山风海风送来了凉爽。晚饭后,繁星满天。人们冲个太阳能热水澡,换上干净衣裳,拿着蒲扇和马扎子在一起乘凉拉呱。</p> <p> 远处传来同龄的哥哥自拉自乐的二胡声; “北山广场”有一群四五十岁的妇女伴着欢快的音乐在跳舞;有三三两两穿裙子的媳妇散步在村外的路上……。</p><p> 我走在街上,看着听着品味着眼前的一切,心生无限感慨,老家不变也在变。眼下,没有喧闹,恬静的村庄在人们劳作一天后有着不同于城市的生气和欢乐。</p><p> 村南的高架桥上不时有对开的动车呼啸驶过,才让我心里一动:时代的列车会很快把生养我的老家带向一个未知远方。</p> <p class="ql-block"> 烟台市政府已经把金山港两岸的十个自然村划归烟台高新区,将东至威海西至烟台的唯一没有开发的黄金地段定位为大学、科研城。在家住的日子里,村东正在搞基础设施建设,据说是铺设地下通讯、燃气管网。</p><p class="ql-block"> 村里人没有人关心和关注老屋老院隐藏的百年过往。七十岁以下的大多数人(女性占多数)希望住上高楼,过上城市人的生活。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对祖辈对村里的历史和人物也知之了了,因为他们当年对父辈也极少交流。</p><p class="ql-block"> 我不免有着太多的惆怅和惋惜。</p> <p> 我的二哥(我爷爷有八个孙子,他行二。)记忆力好,八十多岁还爱看杂志报章。他很感慨地对我说,咱村有两个“活字典”,一个是“之”字辈,一个是“绪”字辈的,他们都活到九十多岁,前几年才去世了,把一肚子的故事也带走了。</p><p> 当年,他在渔业队时,从一位长辈福之爷爷那里断断续续听说的一些事,虽然七零八碎,有的也无从考证,我还是觉得应该记下来写下来,历史的脚步应该留下印痕。</p> <p> 我们的村庄依山傍海。村东的海叉子有一条像弯弯的月亮一样的海沟,海沟与黄海相连,相连处的豁口,我们叫它“门子”。“门子”的名字很形象,渔船货船从门子进来,就像进了门回到家的怀抱一样,有了温暖和依靠。尽管外面的黄海风高浪急,进得门来却轻波荡漾,海叉子成了天然的避风良港,叫着金山港。</p><p> 百十年前至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金山港湾每天都停泊二十多对的“大小角子”。(“角子”是村里人的叫法。指三条桅杆或两条桅杆的木帆船。)最大的角子可以装载七八万斤的货物,小的装载约二三万斤。</p><p>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当年村上二百多户的人家有大小角子三十多。著名的有“花轿”、“通顺”、和“福义”。这些使大角子的,人们称呼为“班主”。他们是经风浪,见世面,熟航情,有着丰富经验的船老大。平日,以进出货物为主,捕鱼次之。</p> <p> 金山港的上游不远处有林北盐场,盛产海盐。这些大角子把海盐运送到东西港的码头,近的有烟台、威海,远的到庙岛(长岛)、大连、丹东、海参崴等港口,再从那里运回木材、棉布、粮食等。当年,金山港的码头成为重要的生活生产物资的集散地。</p><p> 渔汛到了,这些使大小角子的班主凭着经验和胆量,在金山港外的东西海域追赶鱼群,大显身手。有一年的秋季的一天,他们观察气象,判断会刮起大的东北风。于是,纷纷赶回金山港避风。“福义”行驶在离港不远的云溪村北面的海域时,班主根据海水的颜色发现有大的鱼群,急忙招呼伙计下网。这一网足足打上来一万多斤的鲐鱼。待东北风的风头刮来时,他们已安全回到了港里。班主高兴地说:“‘米袋子’”竖起来了。意思是说,这一网的鱼就可以满足伙计的一年工钱和生活费的花销。</p><p> 因为自然条件的恩惠,村里多数人家的日子过得比较殷实,还有四十多户人家养着骡子等牲口。远村的女子嫁到村里来,有的也是看好这个村日子过得富,是吃“船粮”的。</p> <p> 1949年6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军区部队,胜利结束了青(岛)即(墨)战役,至此,整个山东境内,只剩下长山列岛尚未解放。为了拔除国民党军在北方沿海的这最后一颗“钉子”,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张云逸决定主动请缨,发起长岛列岛战役,解放山东全境。1949年7月,攻岛前方指挥部从烟台、福山、黄县、蓬莱、牟平调集木帆船889只,船工3740人。</p><p> 这其中有我们村“宗”字辈的船老大七八人和他们的大角子。他们在村里的党员带领下,听从部队指挥,冒着守岛敌军的密集炮火,与战士同舟共济,并肩作战,拼命摇橹划船……为解放长山列岛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 二哥对我说,老一辈的人驾船出海,闯荡四方,眼界广,头脑活泛,看的远,所以村里读书办学风气盛。</p><p class="ql-block"> 他说,我们的太祖父是清朝廪生出身。他还记得太祖的碑比较庄重高大,上面有雕饰。父辈那代人大都上过辛亥革命时期办的新学。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曾看到过俺爹当年上学堂戴过的童子军的大檐帽;读的课本中还有插图,其中一篇课文中是哥哥指着一棵树对弟弟说:“风从哪里来?风从树上来。”虽然说得是一个表象,却是白话文了。课文也容易引起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思索。家里更多的是写书信和公文的各种文牍,记得哥哥工作后,给父母写信仍是按文牍中的格式写,信的抬头总是“父母大人安好膝下敬禀者……”。</p> <p class="ql-block"> 二哥说,我们父辈的授课老师是村里出高薪从本县高陵聘请来的曲姓的先生。先生的知识渊博,据说他读过的书用驴驮也得几驮子,四书五经能倒背如流,又写得一手好书法,深得村里的敬重和学生的爱戴。父辈那一代人大都有乳名、学名、和字号,在我的印象中,村里有几位斯文的长者,人们不管辈分大小,都以表字称呼他,以示尊敬。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村里出了第一个“宗”字辈的大学生,考上了号称“东方的哥伦比亚大学”的上海大夏大学。当年村里还有三户人家的子弟就读于烟台公办或民办中学。从中可见村里有着不一样的读书求学的文化氛围</p> <p> 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村里授课的还有一位先生姓周(好像是我奶奶的亲侄儿)。据说他的学生中有四五位同时参加了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分别在部队和地方担任中高级干部职务。私下人们猜想,周姓老师极可能是中共地下党员。</p><p> 新中国成立后,除了文革期间,年年都有学生考入大学,其中不乏像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长春地质学院、航天航空大学等名牌大学。</p> <p><br></p><p><br></p><p><br></p><p> 回想起前几年见到一位年已九旬的叔父说,他当年和我的父亲都在奉天谋生。我问,为什么又回来了。他说,家里有老人需要伺候。</p><p> “孝“字为大,“孝”为天,是他们一生遵循的信条。</p><p> 其实,父辈那一代人几乎每个人都有外出谋生的经历。他们大部分在大连、沈阳、长春、丹东、哈尔滨、齐齐哈尔、青岛等地为多。走出去的,天各一方,许多人把老人妻儿一家也接了过去,他们已在他乡生活了一代又一代。</p><p> 在与二哥的闲聊中,他说,从村里出去谋生的人比村里现有的人多得多了,也出了像桂之爷爷、柴绪哥这样不少响当当的人物。听人说咱本家兄弟曲逸绪曾任吉林延边州委副书记常务副州长主持工作,和张德江(后任全国人大委员长)搭班共事,后调任省科技厅厅长、省科协党组书记省政协常委等职。</p><p> 他说,还有多少咱不知道的呢!……</p><p> 是啊。北山村这棵大树吮吸着这方山水灵气,根深叶茂,硕果累累。</p><p> 北山村这本大书有多少需要记载的人和事呢。</p><p> 我把听到的见到的拉拉杂杂记下来。可是,我写不深写不透,只是蜻蜓点水,心中一直有着太多的遗憾和感慨。</p><p> 我虽然不懂韵律,还是大胆仿《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写下我的心境。</p><p><br></p><p>浩淼黄海潮起落,浪花阅尽秋月。</p><p>荣禄盛衰又一春,</p><p>崑嵛依旧在,几度朝阳跃。</p><p> </p><p>白发老翁街头坐,高谈天空海阔。</p><p>雁归燕来东逝水,</p><p>古村多少事,谁人能传说。</p><p> </p><p>2020年9月18日于东营</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