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感来自哪里?_读《缺爱》

马大建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缺爱”本质上是缺失存在感</b></p><p> <b> 像自卑、缺爱这些心态,本质上是缺失存在感</b>,于是我们跟随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去看了看存在感是如何在父母接纳、家族接纳、社会群体接纳中构建起来的。</p><p> 你是否有这样的情况,明明自己身在其中,但就是感觉格格不入?《缺爱》这本书告诉你这是存在感在作祟。一个人永远不会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存在感,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积极生活。</p><p> 法国知名心理学家,罗伯特·纳伯格(Robert Neuburger)在《缺爱》这本书里将告诉你怎样建立自己的存在感。</p><p> </p> <p>  <b>“我感觉得到心脏的跳动、肺部的呼吸、身体的活跃,但却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b>一位遭遇过性侵的年轻姑娘说道。“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这是多么无助的话语啊,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可我们却感知不到自己的存在。<b>《缺爱》这本书从存在主义心理学角度,解释了现代人的“缺爱”其实是存在感的缺失,指出我们没有安全感、极度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同的原因,帮助我们重新定义存在的意义和自我价值,找到自己的闪光点,骄傲自信地活下去。</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存在感不是天生的</b>,而是在与他人建立联结的过程中,一点点构建起来的。<b>整个构建过程由三个步骤组成,分别是:父母的接纳,家族的接纳,</b></p><p><b>社会群体的接纳</b>。人的存在感,就是随着被父母、家族、社会群体之间越来越多的认可而构建起来的。</p><p>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生活环境轻松自由,那么存在感主要靠我们自己来构建,也就是通过彰显个性和自由表达来获得。比如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宽松而自由,年轻人可以用图文、视频等方式,肆意地表达观点,刷存在感。而当生活环境等级森严的时候,存在感就要靠有话语权的人支持你才能获得。比如在封建时代,官员的存在感要靠皇帝的恩赏,百姓的存在感要靠豪绅的支持。就像红楼梦里,刘姥姥的存在感就是靠贾府在大观园里款待她来获得的。</p> <p>存在感是怎么构建起来的,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它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p><p>作者说,<b>存在感会受到四种人与人之间基本关系的影响。</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这四种关系分别是:</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哺乳关系、权威关系、兄弟关系、恋爱关系。</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造成存在感的缺失的原因</b></p><p> 前面我们说过,存在感要仰赖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也就是说,当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就有可能丧失存在感。这些问题则可以分为两大类:<b>一类是原生问题,一类突发问题。</b></p><p><b>原生问题主要是指人在童年以前没有得到过认可,或没有被爱过。</b>像是孤儿,或常被父母虐待的孩子,都有这种问题。他们的存在感在构建的第一个步骤里,也就是父母接纳的那一步就戛然而止了,这会导致他们终其一生都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玛丽莲梦露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梦露一出生就惨遭遗弃,在孤儿院里长大,从没感受过父母的爱。长大后的她虽然风华绝代,却为了追求更美而不惜抽掉两根肋骨,并且长年酗酒糟蹋自己,这种极端心理背后的真正根源,就是找不到存在感。</p><p><b> 突发问题则包含很多状况。最常见的有失恋、生离死别、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等。</b>比如失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你都会沉浸在回忆里不再关心自己,像行尸走肉一般麻木,觉得没人在乎你。再比如生死离别。当挚爱的人去世时,我们会有种人生如梦的虚无感。觉得命运无常,根本就没有什么能够掌控,甚至认为人生根本就是一种可笑的存在。</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丧失存在感后会有哪些表现呢</b><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p><p> <b> 主要有三种表现,分别是自我归属的赌博、在死亡边缘试探、迷恋和成瘾。</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自我归属的赌博</b>,听着有点拗口,简单说就是吸引眼球、自欺欺人。它指的是没有存在感的人,会用贬低他人、攻击他人,或是远离他人的方式,在内心建立起一种虚假的、不能长久的存在感。具体则有四种表现:攻击性,逆反性,不文明行为,以及遗世独立。</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攻击性是说,丧失了存在感的人会靠羞辱和贬低别人,来骗自己能施加影响力,它的本质是从更弱小的人那里掠夺存在感。</b>就像西方一句俗语说的那样,爱闹情绪的人都缺少存在感。</p><p>逆反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青春期的叛逆少年,他们逆反只是手段,展示力量才是目的。这种力量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不文明行为,指的是没有存在感的人,会故意用不文明行为来吸引别人的注意。</b>比如小孩子被忽略时,会故意用打碎东西、骂人来引起注意;青少年则会用故意说脏话、穿奇装异服来吸引注意。</p><p>最后是遗世独立,也就是常说的不合群。表现出来就是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冷淡姿态。</p><p>(<b>请听下面的读书音频</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如何找回存在感</b></p><p>既然我们前面说过存在感要依靠和他人的联系,那么找回存在感的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回归到各种人际归属关系中。为此,<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作者给出了4点建议,它们是:</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回归到家族归属关系中,回归到兄弟归属关系中,回归到意识形态归属关系中,回归到创造表达归属关系中。</b></p><p> 我们先来看看回归到家族归属关系。</p><p>家族归属关系最独特的价值是传承性。家族历史就像一根绳子,每个成员都是绳子上打好的结,顺着绳子往过去看,你就能知道父辈和祖辈的故事,知道家族的来历,也就能在家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进而在上一辈人的期望中初步明确自身的价值。当有一天你在社会上遭遇了挫折,自我怀疑的时候,家族归属关系就能给你兜底,给予你坚持下去的勇气……</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u>(请听音频对本书的介绍)</u></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回归到意识形态归属关系</b>。</p><p>所谓意识形态归属,说的是我们按照宗教、科学、政治、文化、艺术等意识形态所组建的群体,比如某种教派、某个兴趣小组等。在这种群体里,你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兄弟,也能找到情趣相投的爱人,还能获得一种在家族里才会有的归属感。也就是说,意识形态归属关系,能从多个角度增强你的存在感。比如经历了生离死别的人,会觉得人生无常,这类人重新找回存在感的方式,往往是加入某一个宗教团体,和一群有着同样宗教信仰的人抱团聚在一起,互相安慰、互相扶持,以寻找人生的答案。</p> <p>  <b>简单总结分享的内容</b>:</p><p>首先我们知道了像是自卑、缺爱这些心态,本质上是缺失存在感,于是我们跟随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去看了看存在感是如何在父母接纳、家族接纳、社会群体接纳中构建起来的。我们还知道了影响存在感的四种关系模式,也就是具有强烈依赖感的哺乳关系,具有对立性的权威关系,具有分享精神的兄弟关系,以及综合了前三者的恋爱关系。</p><p> 两种会让人丧失存在感的原因,一种是原生的,比如在童年时的不幸遭遇;另一种是突发的,比如感情上遭受了重创,或是经历着生离死别的折磨。我们还知道了丧失了存在感的人会通过贬低他人或者故作清高,以及拿生命博眼球和吸毒、赌博等行为来假装找到了存在感,但这一切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它们带来的都是虚幻的泡影,无法长久。</p><p> 最后,我们知道了只有回归到四种归属关系里,才能找回存在感。这就如同去打一场争夺存在感的战争:家族归属关系就像是粮草,是你最坚强的后盾;兄弟归属关系就像是士兵,会一直跟随你,是你最有利的武器;意识形态归属关系就像你的信仰,能引领你去打一场正义的战争;创造表达归属关系则像你书写出的历史,能在时空中留下你存在过的痕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