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父母去旅行

云水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年冠状肺炎疫情严重,本来我带薪休假期间是不准备出去旅行的,但是在家白白呆上20天又觉得时间浪费的有些可惜,就央求有为带我出去走走,也没抱太大的希望。让我没想到的是有为已经暗暗做好了去张北草原天路自驾旅行的计划。临行前,他征求我的意见,问我想不想带上父母。带上父母自驾游一次一直是我的心愿,但考虑到双方家里的具体情况,我实在是说不出口,没想到这件事他却想到我的心里去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赶紧给父母打电话,年迈的父母听到这个消息快乐的像个孩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9月18日一早,我和有为开车回营口接他们。一路欢歌、一路笑语带着父母踏上了去往草原天路的旅途……</span></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在路上……</b></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张北草原天路</b></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草原天路位于张家口市张北县和崇礼区的交界处,西起尚义县城南侧的大青山,东至崇礼县桦皮岭,是连接崇礼滑雪区、赤城温泉区、张北草原风景区、白龙洞风景区、大青山风景区的一条重要通道,也是中国大陆最美丽的十大公路之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草原天路全长132.7公里,犹如一条蛟龙,盘踞于群山峻岭之颠,蜿蜒曲折、跌宕起伏,绵延百余公里。蓝天与之相接、白云与之呼应。行走在天路之上,就像是漫步在云端,故而得名"草原天路"。这里是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边缘,平均海拔1400米,年均气温只有摄氏4度,素有"天下十三省,冷不过桦皮岭"之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天路蜿蜒曲折,河流、山峦、沟壑、草甸纵横,牛羊遍地,骏马奔腾,景观奇峻,展现出一幅百里坝头优美的自然画卷。</span></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大境门</b></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境门位于张家口市区北端,建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具有350多年历史,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并称为万里长城"四大名关",在历史上曾有重要地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张家口市区长城是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修建的,全长450公里。其中属于桥西境内长城全长3700米,皆沿山势修建,就地取材,以石垒筑,灰浆勾缝而成。大境门外东、西太平山巍然对峙,地势十分险要,历史上这一带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门,连接边塞与内地的交通要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境门是中国万里长城众多关隘中一个十分特殊的关口。我国万里长城的关口都以"关""口"称谓,而只有张家口的这个关口被称做"境门",这其中即包含着"商文化"和"武文化"的魅力,也流淌着民族融合的历史渊源。从明朝隆庆5年起,张家口大境门外元宝山一带,逐渐形成了在历史上被称为"贡市"和"茶马互市"的边贸市场。来自蒙古草原和欧洲腹地的牲畜、皮毛、药材、毛织品、银器等在这里换成了丝绸、茶叶、瓷器和白糖,大境门外成为了我国北方国际易货贸易的内陆口岸。封建王朝以长城和门为界,做生意的外族人只能在城外交易。"境门"意思是指边境之门。1927年察哈尔督统高维岳在大境门门楣上书写的"大好河山"四个颜体大字,苍劲有力,颇为壮观,更为大境门增添风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战争与和平,生命与死亡,繁荣与凄凉,在这里周而复始,更迭演绎。大境门历尽沧桑,是张家口历史的见证,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与大境门密切相关。大境门既目睹了旧中国的贫弱,也目睹了新中国的兴旺和塞外张家口的历史巨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起兵反清,康熙征召塞外八旗兵于张家口,大批骁勇的八旗兵从大境门源源不断进入中原,赶赴南方。张家口大境门为平"三藩之乱"起了重要作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第三次北征噶尔丹,其主力部队就是从张家口大境门誓师出发的。平定噶尔丹后不久,张家口晋籍文人张自成被长城内外祥和繁荣的景象所感动,于康熙五十二年(1709年)挥笔写下"内外一统"四个大字,镌刻在大境门外的石壁上,表达了长城内外广大民众对祖国统一的要求和对和平的热爱。在"内外一统"的摩崖石刻下有满、汉、蒙、藏、梵等六种语言文字。自此,张家口二百多年来无战事,终于发展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陆路商埠,出现了著名的张库商道,这条商道的集散点就是大境门。张库商道南承京津,辐射湖广,北面一直延伸至俄国恰克图和毛斯科洼(今莫斯科),影响直达欧洲和西亚。在鸦片战争前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张库商道是中俄贸易的唯一通道,张家口成为中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基地和皮毛集散地,被誉为"陆路商埠"、"皮都"。当时,在长城脚下,在大境门内外,店铺林立,牛马驼成群,各类货物堆积如山。甚至到19世纪末,张家口依然十分繁华,贸易额曾达到1.5亿两白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张库大道的繁荣,清廷把第一条国有实用铁路修到张家口,1909年由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长城大境门不但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塞和陆路商埠,而且在中国近、现代革命战争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何孟雄等就在大境门内外展开革命活动,1925年在大境门外东湾子建立了农民运动协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爱国将领吉鸿昌率领数万抗日同盟军宣誓出征,北出大境门,抗击日寇,收复失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5年8月,我冀察主力部队一举解放了被日伪蒙疆政府统治了八年之久的张家口,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从日本侵略者手中夺取的第一座较大城市,八路军雄赳赳开入大境门,成为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性记录,大境门一时成为"第二延安"、"东方模范城市"、"文化城"的象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8年12月我军在大境门外的西甸子、乌拉哈达等一带山谷中围歼国民党官兵54000多人,一举从国民党手中夺回张家口,取得平津战役西线张家口战役的辉煌胜利。解放军的威武之师就是从大境门进入市区的,可以说大境门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之门,是中国革命的凯旋之门。</span></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宣化古城</b></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宣化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市辖区之一,古称"上谷郡",位于张家口市区东南28公里处,北靠阴山、南临洋河,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素有"京西第一府"之美誉。著名景点有清远楼、镇朔楼、拱极楼、辽代壁画墓群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次旅行因为时间比较紧,我们只参观了清远楼和镇朔楼。在清远楼上,远远地就听见楼下公园里休闲的市民正在表演的当地戏曲,虽然听不懂,但那悠扬的唱腔却为这座古城增添了很多浓浓的烟火气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清远楼,位于古城宣化正中,是一座气势雄伟、造型别致、结构精巧的高大古楼,被人们誉为"第二黄鹤楼"。清远楼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全楼高25米,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的高大建筑。楼建在高8米的十字券洞上,南与昌平,北与广灵,东与安定,西与大新四门通衢。楼内有明嘉米,重约万斤,用四根通天柱架于楼体上层中央。镇城钟钟声悠扬洪亮,可远传40余里,故清远楼又俗称钟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镇朔楼是宣化古城内最高大、最宏伟的古代建筑,修建于明代早期,历史悠久,与当时大规模的城工同时兴建。镇朔楼因明代宣府镇总兵例佩的"镇朔将军印"而得名,是宣府军事冲要之地的标志。</span></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清 远 楼</b></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镇 朔 楼</b></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鸡鸣驿古城</b></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鸡鸣驿古城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洋河北岸的鸡鸣山下,是一处建于明代的驿站遗存。该驿因山而得名,因驿而设城,以驿名定城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驿站在中国历史上曾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线,古代传递消息和发放官文都用快马,因马的体力和奔跑的距离都很有限,要完成数百公里的传递不得不中途换马,所以就在沿途建立许多马站,后来这种马站又演变成接待过往官员、商人的临时驿站,同时完成传递信息和邮件,也起着军事城堡的作用。在北京周边地区,鸡鸣驿是规模最大的一座驿站,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驿站,鸡呜驿也是北京通往张家口的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塞。</span></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在路上……</b></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暖泉古镇</b></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暖泉古镇位于蔚县,因镇上的小溪流淌着温泉水,四季不冻,于是便有了“暖泉”如此温暖的名字。小镇建于元代,明清不断修建,镇上现在还保留很多古老的建筑,古色古香。其中西古堡便是一个古老城楼,古堡建于明朝,站在城楼上可以俯瞰古镇风光,镇上还保留了曾经大户人家的院子和戏楼。走在石板路上,街道两旁的剪纸铺、小吃铺,古韵十足。打树花是当地的社火活动,将通红的铁水打到城墙上,便会呈现出“火树银花”的景观,很多游人来到暖泉古镇,就是为了看打树花的表演。</span></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易水湖</b></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易水湖位于易县城西南25公里处,距北京150公里,距雄安新区80公里,上连"拒马奔涛",下启"易水寒流",南望"郎山竞秀",北界"云蒙叠翠",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保定十佳景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易水湖山水相间,水域面积约27平方公里,山势雄奇险峻,林木繁盛茂密,具有南国风情。湖中碧波荡漾,荡起双桨沿湖面东行,可看到易水湖"小桂林"藤萝倒挂的悬崖峭壁和九龙山上的怪石林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易水湖畔,带着老爸、老妈住在农家院、吃农家菜,让他们切身感受一下久违了的农家生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铁锅炖鱼、油炸花椒叶、丝瓜炒肉……平时在家里吃不到的农家菜,他们吃的津津有味,赞不绝口。</span></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直隶总督府</b></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直隶总督署又称直隶总督部院,是中国一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原建筑始建于元,明初为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改做大宁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参将署。1730年(清雍正八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建立总督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共59人66任,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方观承等,直到1909年清朝末代皇帝逊位才废止。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驻此。</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直隶,因其直接隶属京师而得名。清王朝问鼎中原后承袭明制,在全国继续推行行省制度,地处京师附近的北直隶被改为"直隶省"。清初所设置的直隶省,至光绪年间,其辖区包括今河北、北京、天津和山东、山西、河南、辽宁、内蒙古的一部分。明代临时性的军事官职"总督",逐渐成为清代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乾隆年间督抚制度日趋成熟后,直隶总督因直隶省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名列全国八督之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直隶总督权重位显,集军事、行政、盐务、河道及北洋大臣于一身,其权利已大大超过直隶省范围。因直隶地处京歌,拱卫京师,稍有动乱,便会危及朝廷,故直隶总督一衔非重臣莫属。直隶总督统兵除了维护地方安全外,还负责保卫京师的重任,因此当时有诗云:"三资辅为政,屏藩卫帝京。" </span></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山海关</b></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 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 (现已发现的明长城起点是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虎山镇的虎山长城) ,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天下第一关”的匾额长5米,高1.5米,每个字都一米有余,相传是明代成化八年进士、山海关人萧显所题,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山海关城周长约4公里,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山海关长城历经洪武、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六朝修筑,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前后用二百六十三年时间,建成了七城连环,万里长城一线穿的军事城防系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末女将军秦良玉镇守过山海关。李自成与吴三桂在此激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山海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民国十一年(1922年)夏,直、奉军阀大战于石河西岸,1924年秋再战于山海关外的关家坟、威远城、姜女庙一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日寇占领山海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八路军冀热辽部队配合苏联红军攻占并解放了山海关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山海关保卫战。</span></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老龙头</b></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龙头坐落于河北省山海关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滨,这里是明长城的东部起点。老龙头地势高峻, 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所建的"入海石城"犹如龙首探入大海,弄涛舞浪,因而得名——老龙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石城里修有河北长城第一道关口南海口关,第一座敌台靖卤台,后来又在城垣上建起了一座高达10米的澄海楼。当时戚继光是为防止蒙古骑兵趁退潮或冬季枯水季节从海边潜入,动员士兵修建这座海上石城的。这座海上石城的基础非常牢固,历经海水几百年的冲刷而不毁。据说初建时,在海底反扣了许多铁锅,用以减少海水对石城的冲击,这种独特的建筑方法曾经被载入建筑史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明初洪武年间到明末的200多年中,老龙头不断修建,逐步完善。直至清代,长城内外成为一统,老龙头从此失去了军事防御作用,成为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观海览胜的绝佳去处。康熙、乾隆等五个皇帝都多次到过老龙头,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墨宝。令人遗憾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山海关 ,老龙头首当其冲,城池被毁。1984年,邓小平同志发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山海关人民重修了入海石城、澄海楼、靖卤一号敌台、南海口关、宁海城等建筑,使老龙头重现了当年雄姿。&nbsp;</span></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全程结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