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以实现资源共享,使各层面的教师都能够有自己的收获,最终收到“教学相长,提高全体教师整体素质”的目的,9月18日上午,道德与法治组的老师们齐聚录播室,聆听王瑜老师执教的《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p> <p> 上课前,王瑜老师提前几天备好课把教案发到群里,老师们以接龙的形式各抒己见,根据老师们的建议修改教案,再次整理。</p> <p> 四年级学生对垃圾暴增的现状及其危害没有深入的了解。因此王老师在第一个环节,从“你在哪里见过垃圾?你知道他们是怎么来的吗?”这一问题入手,调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身边实际出发,大胆交流。并引导孩子动脑思考“这些垃圾可以避免吗?”,学生在深思熟虑后表达自己的观点,由此老师总结出:有些垃圾的产生是可以避免的,有些是不可避免的。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学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身经验得到利用、加工、丰富和提升。</p> <p> 课堂节奏松紧有度,给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的空间。</p> <p> 在讲到垃圾在处理过程中会对土壤和环境产生巨大影响时,王老师做了一个科学小实验。课堂一下子被点燃,五十多双小眼睛炯炯有神,亲眼目睹了被浸泡过的碘伏把沙子污染的过程。这一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垃圾危害的认识,认识到节约资源必要性。正是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注重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的关系,凸显明理、徇情、导行的特点”这一理念。</p> <p> 在交流“家庭、学校一天产生多少垃圾时,王老师带领孩子紧凑有序地计算出产生的垃圾量;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垃圾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危害......整节课,体现着现在学科融合、贯通的教育理念。</p> <p> 孩子们积极回答问题,小组合作兴趣高涨。</p> <p> 老师们认真聆听并做好记录。</p> <p> 第二节课,老师们围坐在一起评课。经验丰富的徐老师就“计算家庭、学校一天产生的垃圾量”这一环节提出问题。这引发了老师们的思考,老师们畅所欲言,经过讨论和商量,决定将抽象的概念转变成具体的形象。比如,将“计算出的吨数”改变成“用计量垃圾车来装”,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p> <p> 骨干教师充分发挥了带头示范作用,在教学中很好地落实了智趣课堂教育理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件设计和制作对达成教育目标起到了有效的辅助和补充作用。骨干教师的教学示范让老师们感悟到了应该如何向40分钟要效益,较好的调动了任课教师教研教改的积极性,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有效的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