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封面摄影:谢昭光</p> <p><br></p><p> </p><p> </p><p> 前 言</p><p> </p><p><br></p><p> 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一周年,浙江省兵团战友摄影家协会节前发出通知:要求每个会员以“讴歌祖国,热爱生活”为主题上交新作品,拟出版《会员作品选·国庆专刊》(美篇),向祖国母亲献上一份亲手做的生日礼物。</p><p> 广大会员无不感到欢欣鼓舞。</p><p> 在今年四月召开的浙江省兵团战友摄影家协会第二次会员大会上,本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办会的主旨和口号:“不忘初心,快乐摄影,努力地把有兵团人文特色的夕阳红摄影事业推向繁荣和进步”,受到会员们一致赞许,并积极践行。除本省各市县外,许多会员行摄足迹遍及福建、云南、贵州、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江苏、安薇等地,有的甚至参加省内外各类摄影比赛活动,其中不乏名次奖项,可喜可贺。</p><p> 今天,经过一个月时间的征稿和选编,会刊《浙兵摄影》2020年总第5期(会员作品选·国庆专刊)终于如期与大家见面了。其所发表的作品,均为每个会员今年来的新片,也是他们经过精心挑选才选出自己最喜欢、最满意的作品。但他们都非常谦虚,说是上交的“作业照”。</p><p> 需要说明的是,浙兵摄影家协会自2018年3月15日成立至今只有短短的三年半时间,加上会员间由于摄影经历不同、所掌握的摄影技艺各异,因而每幅作品的质量水平参差不齐也就在所难免。好在我们摄影界都是自家人,“快乐摄影”成了共识。欢迎社会各界尤其是摄影界的摄影大家、摄影老师和同行给予热情指导,不胜感谢!</p><p><br></p> <p> 《东方红,太阳升》,摄影:方杰。</p><p> 【点评】伟大的祖国,如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屹立在世界东方。此片摄于陕西榆林的波浪谷景区内。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无数三脚架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一字排开,摄影师们长途跋涉、起早摸黑,为的就是拍摄那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一瞬间。而对欣赏者来说,评判一张片子好不好,有的时候靠的还真是“感觉”,这就涉及一个“审美能力”的问题。其实,在摄影界除了光影一直都还遵循着一条规则,那就是“点、线、面”(点,就是焦点;线,就是线条;面,即整体或整个画面),所以一张照片如果有了其中一项,即为“不错”,倘若全有了,那就是“佳作”。从这个审美意义上说,该片点、线、面三者倶备:焦点是红日,数条游龙似的山脉线条在晨曦中依稀可见,整个画面晴岚缭绕,霞染群山,场景壮阔,气势磅礴,并且暗部处理有细节,还有前景,是一幅不可多得的日出风光大片。</p><p> </p><p><br></p> <p>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摄影:吕世平。</p><p> 【点评】就内容表达而言,此片与首片正好词句对接,可谓为“珠联璧合”。中国革命向何去处?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构图推陈出新。一块巨石占据了几乎整个画面,右侧有株小青松,旁枝逸出,拂石其上。背景是蓝天白云。整个画面在逆光下显得坚定不移、从容不迫。</p><p><br></p> <p> 《使命》, 摄影:金枝先。</p><p> 【点评】画面上是一个硕大的中国共产党党徽,她顶天立地,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机位正确,构思出众,构图大胆,色彩丰富,而且主色鲜红。</p><p><br></p> <p> 《国之大法》,摄影:王鉴青。</p><p> 【点评】毛泽东说过:“治国须有一部大法”,那就是宪法。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是在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下脱稿,在杭州诞生的。该片系正面构图,毛主席塑像居中,使人备感亲切,也给瞻仰人以无限的崇拜和怀念!</p><p><br></p> <p> 《黄河,祖国的母亲河》,摄影:李国强。</p><p> 【点评】 慢门作品。看壶口瀑布片,就立刻让人想起抗战时期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歌曲慷慨激昂,雄壮有力,曾在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中起到鼓舞人心和斗志的作用。慢门拍摄,关键在于通过时间压缩将画面变化的过程记录下来,是一种静态展示的方法。壶口是黄河最慑人动魄的一段。当黄河水像千军万马一样冲到了这里,此时壶口因为口小便受到了瀑水的巨大压力,出现了像唐代诗人李白所说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的那种震撼的场面和气势,因此作者根据曝光三要素将相机作了精确设置,包括可能使用ND镜,开大光圈或增加曝光时间,使快门速度放慢,从而使汹涌澎湃的瀑布变得像丝绸般有流动感的静态画面。该片机位到位,俯仰适中,光比正确,效果好。</p><p><br></p> <p> 《宝塔圣光》,摄影:金枝先。</p><p> 【点评】《宝塔圣光》是一幅灯光夜景片,从审美的基础上说,有“点”、有“线”、有“面”,拍得相当好,而且画面清晰,暗部有细节。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宝塔圣光》片体现了“追寻先驱足迹,传承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弘扬延安精神”的主旨。</p><p><br></p> <p> 《呼儿嗨哟……》,摄影:金枝先。</p><p> 【点评】《东方红》歌曲第一段后两句是歌颂领袖的词:“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反映了陕北人民对毛泽东主席的朴素而深厚的感情。这是一幅侧逆光片,取景、构图均到位,光影效果好,人物表演情景交融,背景道具与画面十分协调。</p><p><br></p> <p> 《当奥运火炬传递到了杭州》,摄影:卢宝泉。</p><p> 【点评】这是一幅体育运动纪实片。当奥运火炬传递到了杭州,这时候,人间天堂龙飞凤舞,明珠熠熠,群山沸腾,万民欢呼,一洗百年耻辱!是纪实摄影高手,取景、构图朴实,细节不肯放过,画画上涌动的人潮,有显著的众寡对比。</p><p><br></p> <p> 《少年强,则国强》,摄影:卢宝泉。</p><p> 【点评】“耶,中国加油!”一个占据画面正中、手肘猛往下一拉、双脚跳将起来的青少年运动员十分霸气地喊道。作者眼快手紧,同时把这个镜头抓拍了下来。居中构图,画面漂亮,背后是国旗和把小国旗贴在脸上的年青一代,给国人有种磅礴的力量和油然而生的自豪感!</p><p><br></p> <p> 《高铁时代》,摄影:熊庆华。</p><p> 【点评】祖国现代化建设一日千里,突飞猛进。作者善于发现,一见到高铁列车进站,她的创作灵感就来了,同时按下了快门。从“点、线、面”的审美基础上说,此片三者俱备,构图到位,画面透视感强,题目贴切,显示了我国建国七十一年以来国民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p><p><br></p> <p> 《最圆的美丽乡村:菊径》,摄影:李国强(飞龙在天)。</p><p> 【点评】看了(此大作)着实为之心动,整张画面使观者眼前一亮。整幅画面以冷调为主,且有冷暖对比,暗部细节可圈可点,光带完整形状如环,主体村庄典雅的徽派建筑凸显眼球,亮部与暗淡对比鲜明,慢门拍摄中光带轨迹可寻。无论从构图、光与影、色调、机位、慢门的处理均显露出摄影之技术,乃是我所学之。(方杰)</p><p><br></p> <p>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摄影:史久光。</p><p> 【点评】阳光是多么地灿烂,生活是多么地美好。画面简单而可爱。有蓝天,有大海,有沙滩;有色彩,有光影,有线条;有欢声,有笑语,更有树立初心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自信!</p><p><br></p> <p> 《摩梭船工一家子》,摄影:李国强。</p><p> 【点评】画面美丽而活跃。同心协力,主桨如舵;幸福一家,快乐摩梭,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盛世少数民族划船工的新生活、新气象和新面貌。</p><p><br></p> <p> 《模特秀》,摄影:骆景松。</p><p> 【点评】巷里走来了个模特秀,画面风情万种,有故事,令人浮想联翩。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人们特别是城里的年轻人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是一幅亮眼的街头人文片。</p><p><br></p> <p> 《巴拉藏文化中心一瞥》,摄影:李国强。</p><p> 【点评】整齐划一的白塔,向人们展示的是一种别具风情的藏文化。藏族的白塔是佛塔。佛塔可以盛放圣贤的舍利,也可以放置活佛骨灰或遗体以及经书等圣物。更重要的是,西藏佛塔就其结构而言则有着深层次的象征意义:一般佛塔最下面的四层象征四念住、四正断、四正足和五根;佛塔宝瓶的下方象征五力;宝瓶象征七觉支;宝瓶的上方象征八征道;佛塔上的十三相轮象征十力和三念。因此,我们所看到的藏地佛塔,既是供藏族信徒朝觐的和崇拜的对象,又是风格独特的藏传佛教建筑雕刻艺术,反映了藏区古老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高超技艺。画面依塔斜线构图,背景压黑,使画面显得干净利落。</p><p><br></p> <p> 《街头游人众生相》,摄影:吕世平。</p><p> 【点评】这是一个祥和、快乐的街头场景。在侧逆光的作用下,街头一隅,游人的种种神态和情绪,都被表达得淋漓尽致。画面光影效果特好。</p><p><br></p> <p> 《一丝不苟》,摄影:熊庆华。</p><p> 【点评】这是作者参观浙江龙泉宝剑厂时所抓拍的一个镜头。宝剑锋自磨砺出。画面上,磨剑师傅正认真地在磨着剑,且全神贯注,旁若无人,难怪精工细作的龙泉宝剑天下闻名。片子有特点,简约、黑白;简约能使主题集中、黒白能使表达深刻。</p><p><br></p> <p> 《环球中心之夜》,摄影:方杰。</p><p> 【点评】杭州西湖文化广场的环球中心是一个地标性建筑。作者特别有经验,他选择了一个灯光之夜,还选了个容易出片的机位和仰摄视角,快门响起,一举成功。整个画面居中直构,环球中心大厦的尖顶直冲云霄,而大厦两侧两条线条似的窗格灯光则沿边落地,在视觉距离上,桥两边的灯柱也一见钟情地向中心倾身,大有群星烘月的效果。</p><p><br></p> <p> 《虎跳峡》,摄影:李国强。</p><p> 【点评】这天下,还有什么会吓住俺老虎?于是它尾巴一甩、脑袋一歪,纵身一跳,哈,“虎跳峡”因而得名。作者采用慢门拍法,使长江的急流猛浪在镜头中慢条斯理地通过,获得了一种平滑如绒的艺术效果。</p><p><br></p> <p> 《旷野》,摄影:吴荣(球)。</p><p> 【点评】场面开阔、气势雄浑,特别是蓝天上的白云,仿佛大海中汹涌澎湃的波涛。其实,更重要的是那一对站立在土丘上令人艳羡的红衣美人儿,把一个偌大的凄苍场景映衬得如此激动人心、神采飞扬。这在构图方法中叫“点构图”,是把一点小的颜色或景物(如一点红),安排在片子中最重要的位置,足够以吸人眼球。换言之,这个点不可或缺,如果去掉了它,整个画面就失去了灵魂。《旷野》因“点”而活,乃西南大片矣。</p><p><br></p> <p> 《人寿年丰》,摄影:吴荣(球)。</p><p> 【点评】构图有创意。一块巨大的“寿石”,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画面,而一位晨练老人却只能在四分之一的余地中回旋,这不可谓不大胆,整个画面的布局虽出乎意料,也在情理之中;明暗对比强烈,且恰到妙处,折射出国泰民安、人寿年丰的幸福人生。</p><p><br></p> <p> 《瑰丽桦树沟》,摄影:方杰。</p><p> 【点评】桦树沟,是陕西甘泉县雨岔大峡谷中的一条沟。整个峡谷面积较大,除桦树沟外,还有花豹沟、龙巴沟、牡丹沟、一线天等景点,其中以桦树沟景色较为出彩。据地质史记载,几亿万年前,一场强烈的地震将这座黄土大山分开一条大裂缝,经过几百年雨水冲刷,慢慢地形成这样一条峡谷。这里神奇的地质地貌被誉为中国的“羚羊峡谷”,吸引了无数游人纷纷前往。当你走进这片神奇的峡谷中,曲直交错的线条流畅划过,光影变幻莫测,魅影惊艳无比,不禁令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诚如其然,在陕西晴边县也还有一条相同地质地貌的波浪谷。据说去波浪谷、雨岔谷拍片,要凑个晴天中午去,因为这个时候阳光直射谷内,映红了砂石,才会获得如此奇妙、瑰丽的景色。</p><p><br></p> <p> 《共和国同龄人的今天》,摄影:沈可。</p><p> 【点评】这是一幅用Photoshop图像软件制作的片子,一发到协会群里,就有摄友来问,说“这张照片拍得真好,漂亮、大气”,又说“你的背景是做上去的吗?是七星北斗加上月亮和美女,很好看。”作者回复:“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这张就算共和国同龄人的今天吧。”他俩的对话很有趣,有点像“脑筋急转弯”,言下之意,作者的年龄:北斗星+月亮=71。画面设计合理,人物排列上有夸张性的大小对比,符合审美观。</p><p><br></p> <p> 《乱云飞渡福运门》,摄影:裘祖林(牛行万里),</p><p> 【点评】此片同样是慢门片,摄于浙江建徳梅城古镇(旧时称“严州府”)。拍摄时,由于天时、地利俱备,通过曝光三要素的合理设置,最终获得了天上“乱云飞渡”的特殊效果。</p><p><br></p> <p> 《炊烟袅袅有人家》,摄影:吴荣(球)。</p><p> 【点评】题目富有诗意,源于唐诗“白云深处有人家”。江面上似乎很静谧,清风徐来,碧波荡漾,倒影婆娑。岸边有规则建筑的几座木板瓦房,很有特色,想可能是聚居的少数民族。瓦屋上炊烟袅袅,靠岸的水上还停泊着几条小船……作者选取了这个镜头,不言而喻,是因为他看上了这里的环境优美、风光旖旎。</p><p><br></p> <p> 《山野》,摄影:吴荣(球)。</p><p><br></p> <p> 《流光溢彩》,摄影:周建民(周围)。</p><p> 【点评】就“线”而言,《流光溢彩》这片拍得不错,线条流畅,画面很美,名副其实。从“点”上说,只要在片中加入稳定的一个“点”,整个画面就会产生差异化的视觉效果,点和线也会因此形成对比。我们说,每个人的摄影理念可以不同,摄影手法可以多样,但是,任何好片都离不开“点、线、面”的规则,因为这是审美的基础,车轨片、灯轨片更是如此。也许大家都拍过车轨、灯轨,但你有没有觉得:自己拍的片子在“点、线、面”上是否三者俱全,如果没有,问题就在于你拍的车轨或灯轨片只注意了“线”而忽略了“点”和“面”。照此说来,包括多重曝光、摇晃片、慢门片、爆炸片、意识流片等等,无论什么片,都必须有一个“点”是清晰的。至于《流光溢彩》,仔细地看,在画面左上角S形的车轨上作者可能无意中捕捉到了一辆红色小轿车,也就是一个点,可惜它模糊了,但仍不失为车轨佳作。</p><p><br></p> <p> 《今年杭城第一场雪》(中国新钢笔画),作者:蔡国梁。</p><p><br></p> <p> 《人民卫士》(中国新钢笔画),作者:蔡国梁。</p><p><br></p> <p> 《春江水溢西子湖》(中国新钢笔画),作者:蔡国梁。</p><p><br></p> <p> 《西域净土》,摄影:鲁忠道。</p><p> 【点评】少女与骆驼,如同美丽的传说和神话,把一个干巴巴的、缺乏女爱的沙漠变成一片绿洲。于是,少女被感动了、留下来与憨厚老实的骆驼一起守护着敦煌这片神奇的“西域净土”。作者点“女”成金,画面单调而不失浪漫,色彩简明而勿忘对比。难怪作者在游罢大西北做了个美篇,题为《诗与远方》,任由你想象……</p><p><br></p> <p> 《星空坠落的珍珠》,摄影:鲁忠道。</p><p> 【点评】隔远望去,那月牙泉,多么地像少女的眼睛,美极了。歌星田震唱过的一首歌,叫《月牙泉》,使没去过的人们尤其是青年男女听得如痴如醉,一见就钟情。整个画面四平八稳,构图别具一格,一条L形小路将眼下这小块绿地和月牙泉池塘构成了一个美丽的神话。</p><p><br></p> <p> 《新年祈福》,摄影:贾晓玉。</p><p> 【点评】祈福如愿,皆大欢喜。高机位片。大凡摄影师都有这样的拍摄体会,当你端着机子与众人轧堆的时候,不妨像作者一样爬到高处,另辟蹊径,因为居高临下,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p><p><br></p> <p> 《喀什顽童》,摄影:蔡心炜。</p><p> 【点评】画面很朴素。两个顽皮的喀什儿童,彼此在自家的窗台上相互嬉戏、说笑,情趣盎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心细眼亮,除了主题,还将与主题密不可分的、悬插在窗前的国旗也一并摄入镜内,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新疆维吾尔族人的爱国情怀!</p><p><br></p> <p> 《澄清门前》,摄影:裘祖林(牛行万里)。</p><p> 【点评】框式构图,点、线、面三者俱备,而且有景深、有光影、有明暗对比。</p><p><br></p> <p> 《开窗推出旭日景》,摄影:裘祖林(牛行万里〉。</p><p> 【点评】和上片一样,此片同为框式构图,所不同的是,它有两个并排的窗框,毎个窗户都有一个大红灯笼高高挂,十分醒目。也很对称,外亮里暗,且亮部有景而暗部不失细节。</p><p><br></p> <p> 《新生的南大街》,摄影:裘祖林(牛行万里〉。</p><p><br></p> <p> 《一个和三个》,摄影:吴建平。</p><p> 【点评】这张片子拍得很有思想和情趣,《一个和三个》,原来那三个是音乐演奏家的雕塑,是“死”的,可在摄影师的镜头里却是有生命力的。而活的则是他们唯一的观众。虽然是巧合,抑或好奇,也反映了新时期老百姓对于音乐、对于雕塑艺术的欣赏。黑白片,斜线构图,小光圈取景,环境交待得比较清楚。</p><p><br></p> <p> 《在雨中》,摄影:吴建平。</p><p> 【点评】画面极为普通,却意境深邃,主要是作者选取了一个雨天镜头:雨雾迷濛,江对岸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隐隐约约,依稀可见;而江这边的栏杆前,则站立着两个撑伞人。雨天摄影有雨天摄影的优点,一是下雨天本身色温就高,二是可以拍出水中倒影,三还可以拍慢门中移动的伞,有动感等等。从画面上看,撑伞的是两位老年夫妇,在雨中尽情地感受着钱江两岸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p><p><br></p> <p> 《一米阳光》,摄影:陈平。</p><p> 【点评】一米阳光?偌大的海面,周围漆黑一片,仅仅漏出一束光亮,笼罩着一叶扁舟。此片意境幽深,颇有艺术氛围,属暗调片。</p><p><br></p> <p> 《波光粼粼》,摄影:鲁忠道。</p><p> 【点评】乍一看画面,似是把一位漂亮的姑娘丢在了贴水面的小滑板上,有点儿于心不忍,可仔细一瞧,原来是个着衣单薄的女模特儿嘻嘻哈哈地正跟着摄影师们在滑板作“摆拍”。阳光灿烂。该片的特点,就是焦点清晰,有景深,水面上波光粼粼,两条小水龙似的小喷水在女模修腿两边各自纷飞,形成美丽的曲线。</p><p><br></p> <p> 《渔获》,摄影:陈平。</p><p> 【点评】在金黄色的画面上,渔民一手拉起渔网,网中的鱼虾顿时活蹦乱跳,收获不小,作者因此命题为《渔获》,名副其实。画面清丽、影调可人。</p><p><br></p> <p> 《打渔归来》,摄影:陈平。</p><p> 【点评】画面淡雅清新,属对角线构图。图中右上角的红树林,与左下角船只及海水形成呼应,也有浓淡之对比。</p><p><br></p> <p> 《这是我家乡的天一广场》,摄影:史久光。</p><p> 【点评】天一广场的灯光夜景是多么地美啊,所以作者就自豪地说:“这是我家乡的天一广场”,赞美之情即溢于言表。小光圈,画面有景深,远景也很清晰。</p><p><br></p> <p> 《曙光碑前拍曙光》,摄影:史久光。</p><p> 【点评】两块紧紧相依、气宇轩昂的石碑从曙光中拔地而起、高耸云天。背景的云彩仿佛风卷残云,惊涛拍岸。如果从点、线、面的审美基础来分析,这张照片拍摄的主体是线条,但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到,利用星光的“点”,交代了两根石碑间所透出的亮光“线条”的出处。那么,这个点和线条也就一起被作为了主体。而从面上来看,该片则是使用了“倒T”形构图,即石碑与地面构成“丄”形,使垂直的石碑和平行的地面形成了对应,突出了整体的线条。这就是一幅由“点、线、面”结合在一起的好作品。</p><p><br></p> <p> 《西湖春色》,摄影:周莉萍。</p><p> 【点评】此片的拍法有点特殊。从命题上看,《西湖春色》的主体一般被认为是那株弯弯的、如小蛮腰少女般的小樟树,其实,作者却一反常规,把焦点转移到了手划桨船的西湖船娘雕塑头部上,于是小蛮腰便变成了配角(前景)。这叫“焦点转移法”或“主体转移法”。理论认为,一些人拍的照片不好看,通常问题就出在“视野太过于局限”。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取景时只注意到最初级的“点”,即当看到了一个事物便迫不及待地把它作为焦点来拍摄,殊不知却忽略了其他(线与面),故其所拍出来的片子往往就很单薄、很一般。而《西湖春色》则由于主体转移后,其“点”就落在了西湖船娘头部,也就是说,利用西湖船娘头部的“点”,由此向下延伸直至水中的船娘倒影连成线条,这样既交代了“线条”的出处,又显示了与小蛮腰(线条)构成了向背对比、粗细对比,最终是把这个点和线就一起当作了画面主体。</p><p><br></p> <p> 《集贤亭》,摄影:周莉萍。</p><p> 【点评】集贤亭,位于杭州湖滨一公园,这里游人如织,络绎不绝,但此片中的集贤亭及附近却空无一人,可见作者的耐心和功夫。居中构图,上下对应,左右匀称,四平八稳;整体看,色彩淡雅,画画清秀,隔远望去,那亭榭犹如“出水芙蓉,天然去雕饰”。</p><p><br></p> <p> 《柳浪闻莺》,摄影:周莉萍。</p><p> 【点评】此片摄于富有诗意的柳浪闻莺,与作者上幅片子《集贤亭》一样,属同种风格。湖中有两个“墩”,一大一小,有对比;慢门拍摄,使天上的白云显得有动感。</p><p><br></p> <p> 《风雨来临之前》,摄影:吴建平。</p><p> 【点评】此片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风雨来临之前集贤亭里居然还有一个人在静观其变。任凭风云变幻,胜似闲庭信步。画面居中直构,快门放慢,使亭榭上空的风云产生动感。</p><p><br></p> <p> 《落日彩虹桥》,摄影:王式康(阿康)。</p><p> 【点评】这是一幅美丽的钱江夕照图景。画面上,两个“倒U形”大桥架高高竖立,斜拉索似网,背景是林立的高楼和隐约可见的远山,落日则悬浮在山影之上,还有倒映在江中的夕阳余辉。构图亦美,标准的黄金分割法,暖色调给人以暖洋洋的感受。</p><p><br></p> <p> 《钱江新城夜景》之一,摄影:王式康(阿康)。</p><p> </p><p><br></p> <p> 《钱江新城夜景》之二,摄影:王式康(阿康)。</p><p><br></p> <p> 《我爱你中国》,摄影:周建民(周围)。</p><p> </p><p><br></p> <p> 《彩虹桥夜色》,摄影:周建民(周围)。</p><p><br></p> <p> 《高山仰止云若飞》,摄影:陈建业(陈年醋)。</p><p> 【点评】把焦点对准岩柱,并利用长焦段把高山坡拉近成为锅底状曲线。同时由于快门是慢速的,也就造成了高山静止不动而焦点清晰、白云在天上快速移动而镜头模糊。整个画面,动静对比明显。</p><p><br></p> <p> 《缙云山水》,摄影:陈建业(陈年醋)。</p><p><br></p> <p> 《缙云小赤壁》,摄影:熊庆华。</p><p> 【点评】缙云小赤壁,顾名思”位”,是在浙江缙云县仙都景区的入口处,临溪一面绝壁,陡峭如削,红白相间,犹火烧过,故名。由此及彼,想起了杭州的“老市长”苏东坡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然,此赤壁非彼赤壁,是《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火烧赤壁”,而缙云小赤壁则属丹霞地貌,即所谓“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画面拍得富有情趣,绝壁下有一对个衣着鲜艳的中年男女被摄入了镜头,给作品平添了几分人文色彩。</p><p><br></p> <p> 《独秀》,摄影:严军。</p><p> 【点评】这张片子拍得不错。一是取景、构图到位,靠一侧架构,点、线、面俱备,符合审美观。二是拍法不落俗套,背景处理恰当,颇有新意。三是主题突出,花瓣零落,一瓣独秀,表现了一种风骨和气概。</p><p><br></p> <p> 《荷星人》,摄影:吴荣(球)。</p><p> 【点评】作者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摄影眼”。该片推陈出新,特有韵味、特有意境、特有想象力!</p><p><br></p> <p> 《秋荷》之一,摄影:徐志潮。</p><p> 【点评】秋天的荷花,大多已开始由盛而衰,但作者却紧紧地抓住秋天的尾巴,今天拍朵、明天拍朵,基本上天天都拍,并做成早安心语发在协会群里,受到欢迎和好评。《秋荷》之一、之二,就是其中的两幅。</p><p><br></p> <p> 《秋荷》之二,摄影:徐志潮。</p><p> </p> <p> 《荷塘月色》,摄影:吕世平。</p><p> 【点评】题目取自于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同名散文。一钩弯月,清静的银辉洒落在池塘里残枝败叶的荷花上,意境幽深,发人联想。构图到位,剪影清晰,整体感觉,妙不可言。</p><p><br></p> <p> 《黄河第一桥:中山桥夜景》,摄影:贺福锦。</p><p> 【点评】中山桥,位于甘肃兰州市,是一座跨黄河的铁桥。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初名“兰州黄河铁桥”,后改称为现名。建桥工程师是美国人满宝本和德国人德罗,施工负责人为天津人刘永起。建桥铁材全来自德国。历时三年建成,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美誉。</p><p><br></p> <p> 《三女观瀑》,摄影:王汉章(山大王)。</p><p> 【点评】这是一幅二次取舍片,源于作者《天台山大瀑布》全景,其中三女观瀑只是画面中的前景。《国庆专刊》征稿时,作者却把原来的题目改为现题《三女观瀑》,这样无意中就将整个片子所要表达的主体也随之改变。有鉴于此,画面则以体现“三女观瀑”为主,同时舍去了原片天台山大瀑布大部,只留下中下段局部瀑布当作背景。与原片相比,截取后的瀑布依然气势磅礴、激情飞扬。</p><p><br></p> <p> 《渔家新宿》,摄影:王汉章(山大王)。</p><p><br></p> <p> 《PS新作》,摄影及后期:许鑫荣。</p><p> 【点评】近段时间来,作者一直对照片的后期处理和修图感兴趣,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是他在节前制作的一幅PS片,即将一位红衣女郎嵌进了佛像之前的空间。人物的缩小,以显示佛的伟大;人物的浮足,以显示仙的灵气。整个画面表现出仙境神秘,佛法无边,一束阳光从佛像胸前洒下,远眺洞外,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p><p><br></p> <p> 《春色满园》。摄影:章继红。</p><p> 【点评】此片可以用花团锦簇四个字来形容。几个“花拱门”连在一起,依次连向背景蓝天白云,使得画面十分漂亮,有纵深感。</p><p><br></p> <p> 《改革的脚步》,摄影:章继红。</p><p> 【点评】把此片题为《改革的脚步》,是因了眼前的高楼大厦始建于改革开放年代。你看,建筑上那一块“留白”空间,还有玻璃幕墙上的凹陷部分,都是人的脚印,可见设计者的匠心独运。整个画面比较清新、淡雅。</p><p><br></p> <p> 《父女同乐》,摄影:罗震伟。</p><p> 【点评】摄影人拍摄影人,有的时候也是一大乐趣。画面中,父女俩同时爱上了摄影,而且在摄影当中全神贯注,精神可嘉。构图到位,主体突出,背景层次丰富,影调自然。</p><p><br></p> <p> 《脱贫造福》,摄影:罗震伟。</p><p> 【点评】片子中偌大一个“福”字在山岰的盆地上平展,令人眼晴一亮。</p><p><br></p> <p> 《天斧沙宫》,摄影:陈德人(德国佬)。</p><p> 【点评】天斧沙宫,位于甘肃兰州安宁区九合镇北环路天斧砂宫地质公园,是距今约2500万年的红色砂岩,类丹霞地貌,如天斧凿城,因而得名。片子中的这块巨大砂岩,侧看宛似单脚伫立,拔地而起,乃天斧神功矣。</p><p><br></p> <p> 《独坐敬亭山》,摄影:陈德人(德国佬)。</p><p> 【点评】敬亭山,古名昭亭,位于今安徽宣城市北,“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片子的名称源于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绝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诗,表面上看似写诗人独游敬亭山的情趣,实则饱含着他生命历程中的怀才不遇和旷世孤独感,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往事越千年。如今独坐敬亭山,远眺山麓广阔城廓,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p><p><br></p> <p> 《天柱山晚霞》,摄影:陈德人(德国佬)。</p><p><br></p> <p> 《祖国万岁》,摄影:李宗慧(新开心老虎)。</p> <p> 《大家庭》,摄影:沈锦钊。</p><p> 【点评】这是一幅“全家福”,反映了社会主义祖国和谐盛世、人寿年丰的幸福生活图景。四世同堂,其喜盈盈;儿孙绕膝,其乐融融。就拍摄而言,拍全家福照要有点景深,前后几排的人都要拍得清清楚楚,至少人的头部不能被遮挡(脸面清晰),不能太拥挤,更不能让其中任何人有眼睛闭着,就算成功了。这幅全家福片,上面的几个要素都有了,拍得很不错。</p><p><br></p> <p> 《水乡夕照》,摄影:金静洲。</p><p> 【点评】天色向晚,夕阳的余辉洒满了乡村民居的黑瓦白墙上,并且连同蓝天白云、村树绿荫,倒映在平静如镜的水面清晰无比,美丽如画。该片取景恰当,构图到位,影调协和,是一幅江南水乡风光的美丽图景。</p><p><br></p> <p> 《祖国山河》,摄影:沈锦钊。</p><p> 【点评】尚未融化消尽的雪山,被金色的阳光和灰暗的云层笼罩着,云端为蓝天,雪山脚下是绵绵起伏的云涛。画面很美,构图到位。</p><p><br></p> <p> 《温馨》,摄影:朱月贞。</p><p> 【点评】画面看上去很温馨,给人有种幸福感,满满的。也很美丽,一是光影效果好,二是有明暗、有疏密、有颜色对比,三还有清晰的倒影。</p><p><br></p> <p> 《美丽家园》,摄影:朱月贞。</p><p> </p> <p> 《西湖晨拍》,摄影:严军。</p><p> 【点评】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话对于摄影人亦在理,即所谓“天道酬勤”,付出总是有收获的。《西湖晨拍》是许多摄影师摄影生活的真实写照。逆光下的黑白剪影更能表达这个主题。</p><p><br></p> <p> 《傍晚的洱海》,摄影:严军。</p><p> </p> <p> 《井·女人·洗汰》,摄影:张婉凤。</p><p> 【点评】井、女人、洗汰,这其实是一幅里弄街坊的生活图景,内容生动、氛围熟悉,许多城市尤其是水泥森林城市已看不到了。取景、构图都十分地到位,色彩、影调养眼。</p><p><br></p> <p> 《九堡大桥雄姿》,摄影:张婉凤。</p><p> </p> <p> 《丝绸之路》,摄影:贺福锦。</p><p> 【点评】光影效果较好,有明暗对比。把片子命名为《丝绸之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p><p><br></p> <p> 《鸣沙山驼队》,摄影:贺福锦。</p><p> 【点评】眼前这支驼队,齐刷刷地向着沙漠深处扬长而去。蹄过生风,沙尘扬起,一片驼铃鸣沙山。取景有度,影调协和。</p><p><br></p> <p> 《迎国庆,备亚运》,摄影:贺福锦。</p><p> </p> <p> 《日月同辉》,摄影:金枝先。</p><p> 【点评】光比正确,影调到位,画面拍得十分清晰。</p><p><br></p> <p> 《英雄归来》,摄影:徐平(牧童:牛)。</p><p> 【点评】图为浙江省人民医院抗疫英雄平安凯旋的集体照。就合影而言,人物排列,整齐有序,个个“抛头露面”,即无一人脸面有遮挡或头部有重迭,而且焦点清晰、表情丰富,是一幅有一定的水准的集体照作品。</p><p><br></p> <p> 《相见恨“晚”》,摄影:徐平(牧童:牛)。</p><p> 【点评】一个特写镜头,把抗疫归来的英雄与亲人见面时的激动情景表达得淋漓尽致。抓拍及时,纪实性强。</p><p><br></p> <p> 《鲜花送英雄》,摄影:徐平(牧童:牛)。</p><p> </p> <p> 《伸向无边的海》,摄影:骆景松(沙漠劲松)。</p><p> 【点评】画面简单而意境深远。</p><p><br></p> <p> 《海湾湿地上空的云》,摄影:骆景松(沙漠劲松)。</p><p> 【点评】白云虽然厚重,却如棉絮般飞翔在蓝天。画面清新,小光圈取景,使得远山近水清晰可见。色彩有对比。</p> <p> 《果满枝头》,摄影:鲍鸿。</p><p> 【点评】手机随拍片,作者说,重在参与,并附诗句:“金秋十月硕果累累,欢庆国庆五星耀辉。”</p><p><br></p> <p> 《物欲横流》,摄影:谢昭光。</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