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古人云:“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p><p> 又是一度中秋之夜,又是一轮圆月高悬,又想吃月饼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儿时的中秋记忆</p> <p>1954年春,曾祖母、祖父、祖母、二叔、大哥、二哥在祖屋前留影</p> <p>1959年五一节,与祖父、祖母、二叔全家、姑姑及孩子们在成都合影,前排左四为作者</p> <p> 月是故乡明,情是故乡浓。</p><p> 儿时,在家乡沁源与爷爷奶奶为伴。小孩子们非常盼望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因为,每逢中秋,可以品尝到各种档次的月饼和水果。</p><p> 沁源的中秋月饼,大体分为三类。</p><p> 按计划供应的叫“细月饼”,即从供销社买回来的月饼,每户农家只能定量购买到一卷儿6个,被视为全家中秋节最珍贵的美味佳肴。</p><p> 爷爷还要托街上打烧饼的店铺,代加工土月饼,也叫“二细月饼”,皮儿和馅儿均没有“细月饼”考究,口感自然也比“细月饼”粗糙浮浅,但毕竟也是有模有样烤制出来的,也别具一番风味。</p> <p> 另外,奶奶还要蒸两笼素月饼,也叫“粗月饼”。即用白面做皮儿,用自制玫瑰糖将核桃仁、花生仁、南瓜籽仁、葵花籽仁、芝麻仁、青红丝搅拌成馅儿,饼面上用菊花模型按个印花儿,中间再点个红点儿,经旺火蒸腾而成。这种蒸制月饼,虽然少了油腻感和烘焙感,却亦是自家手工精心炮制的上好食品;虽然不登大雅之堂,却亦漾溢着农家喜庆丰收的满心欢愉。</p> <p> 中秋之夜,奶奶要在院中央摆一张小桌子,供上瓜果和“细月饼”,燃香跪祭,虔诚祈祷月明爷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全家平安。</p> <p> 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中秋祭祀仪式结束后,方可进入晚餐程序。爷爷要炒一盘“肉片白菜炒粉皮”,这也是家家户户必备的一道菜。爷孙仨围桌而坐,共享春耕、夏锄、秋收的果实——和子饭,共同品尝各种档次的月饼,爷爷还要小酌几杯“高梁白”。</p> <p> “细月饼”数量有限,爷孙仨只能分享1个,剩下的5个“细月饼”留给走亲戚用(走亲戚时,一般是2+4模式,即2个“细月饼”再搭配4个“二细月饼”)。自家分享的这个“细月饼”要一分为四瓣儿,爷爷奶奶各分享一瓣儿,我可独享两瓣儿。我早早就望眼欲穿,垂涎三尺,一但得手,便狼吞虎咽起来。爷爷则告诉我,要细嚼慢咽,仔细品味月饼中各种食材的味道,品味烘烤的火候。接着,每人可分享“二细月饼”和“粗月饼”各一个。尔后,便进入分享苹果、黄梨、大枣、葡萄等水果的程序。</p> <p>1959年五一节,与二叔、姑姑的孩子们在成都人民公园留影,左2为作者</p> <p>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的晚餐中,爷爷奶奶总会念叨远在异地他乡的亲人,缅怀已故的亲人,回顾人生的如烟往事。他们经历过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大动荡,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经历过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大变迁。岁月悠悠,世事沧桑,终于享受到了国泰民安的晚年生活。</p> <p>1959年国庆节,与祖父、祖母、姐姐在北京颐和园留影,右1为作者</p> <p>沁源麻巷村祖宅前的老井(摄于1999年国庆节)</p> <p> 中秋之夜的晚餐,是农家一年中最有韵味的晚餐。在一轮清朗的圆月之下,咀嚼着这块汇萃人间美好寓意的月饼,回首人生的蹉跎岁月,展望幸福安康的未来愿景,这也是很释怀的一种滋味。</p><p> 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准的提高,中秋月饼亦五花八门应运而生,南北东西的味道应有尽有。在度过了六十多个春秋,品尝了六十多年月饼之后,还是念念不忘儿时的味道。</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魏氏饼模雕刻世家</p><p> 为了追寻儿时的中秋月饼味道,我专程走访了老月饼模具雕刻世家——壶关县后河村老手艺人魏氏家族。</p> <p> 从魏氏后人的叙述中得知,魏氏第一代饼模雕刻作品背面留有“子”款,系清末时期雕刻师。第二代饼模雕刻作品背面留有“习”款,系民国时期雕刻师。第三代饼模作品背面留有“治”款,系共和国时期雕刻师。现在魏氏第四代已改行,受聘在郑州一家企业负责经营管理。闲暇之余,偶有手工雕刻作品留世。第五代在苏州恒力集团度假村做厨师。</p> <p> 在这里,观赏到了内涵不同、大小各异的月饼模具,有“福”字模,有“喜”字模,有“五仁”模,有“八仙送福”模,有“潞酒”模,还有其他各种寓意、各种字号的模具。</p> <p> 总之,雕刻师们都是将人间的所有美好愿景,用心力、用眼力、用手力,一刀一刀刻在模具上,再让这些模具转化为人间美食,再通过人的感官升华为物质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应该说,散落在民间的这些传统手工艺人,亦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一分子。</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秦记老月饼世家</p><p> 去年中秋之季,在一次朋友聚会的餐桌上,第一次品尝到了“秦记老月饼”。</p><p> 据说,这款月饼是完全按照传统配方、传统手工加工而成。于是,我便用心咀嚼这款老月饼的味道:圆圆的饼儿上,突显着清晰的“五仁”字样,菊黄色的皮儿浸透出油光润泽的质感,同时散发出面香、馅香、油香混合而成的诱人神魂的浓郁馨香,用手掰一块放入口中,细细咀嚼,瞬间,齿间、舌尖、两腮全部的味蕾,被传统老月饼特有的香、甜、酥、爽的味道弥漫滋润。</p> <p> 今年中秋节来临之季,我专程走访了秦氏老月饼作坊。</p> <p> 据秦红岩先生回忆,秦氏第一代面点师秦宽生,民国时期即是壶关县乡间有名的面点师傅,四邻八乡每有红白大事,或赶集庙会,都能领略到老秦师傅蒸煮煎炸烘烤的面点美食。特别是每年中秋节打月饼,用的就是本县后河村魏氏“子”款、“习”款、“治”款饼模。老手工饼模加上老传统技艺,秦记月饼老早就香飘四野,誉满城乡。</p><p> 秦红岩从小跟随父亲走村串乡,绕案围炉,耳濡目染,也学得一手面案绝佳手艺。上世纪六十年代,潞安王庄煤矿招聘厨师,秦红岩应聘就职厨师班。为了改善矿工的膳食结构,满足矿工的饮食需求,他在做好日常蒸煮煎炸食品的同时,还主动开辟了烘烤食品,如:烧饼、月饼、糕点等等,受到矿工们的广泛好评,连年被表彰为矿、局、全省煤炭系统先进工作者,并于1990年被山西省商业厅、山西省劳动局评定为“一级面点师”。</p> <p> 秦红岩师傅2008年退休后,继续弘扬传统手艺,经有关部门审批,在“世纪春天”小区开办了手工作坊,专门烤制“秦记老月饼”。</p><p>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这家小作坊,走访了秦红岩师傅。</p><p> 现在正是中秋临近之际,秦师傅率领一家老少,有的负责调馅儿,有的负责捏饼团,有的负责打模子,有的负责烘烤,有的负责包装,有的负责营销,整个生产线一条龙运行,忙而不乱,井然有序。</p><p> 秦师傅还展示出魏氏几代人雕刻的老饼模,展示出各种图案的成品月饼,琳瑯满目,满屋子的月饼盒,满屋子的月饼香,果真是一个月饼的世家,月饼的世界。</p> <p> 听主人说:“秦记老月饼”在长治一带已畅销近百年,我们祖孙几代人秉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理念,坚持用良心做月饼,坚持沿用老配方、老工艺、老模具做月饼,保持了纯正的老月饼风味。近几年来,每到中秋时节,总会有一批老食客电话联系定货,有的是企业发福利,有的是商店预定,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由于生产能力有限,我们只能定点给老顾客和金威超市供货。现在正考虑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p> <p> 从“秦记老月饼”小作坊出来,回到家中还是满身老月饼的香气。在这香气的熏陶中,写出了这篇文字。</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代袁景澜有《咏月饼》诗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形殊寒制具,</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名从食单核。</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巧出饼师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貌得婵娟月。</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入厨光夺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蒸釜气流液。</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揉搓细面尘,</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点缀胭脂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戚里相馈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节物无容忽。”</p><p> 该诗维秒维肖地描绘出制作月饼的过程,饼师的匠心,以及中秋节期间亲友交往的和睦礼俗。</p><p> 谨将此诗赠给所有为创造幸福生活而辛劳的人们。</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张治云</p><p style="text-align: right;">2020年中秋之月于潞州</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