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0年秋天,65岁的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发现患了膀胱癌,住进北京301医院。这天,曾一同参加过大庆石油会战的一个老战友来看望他。在闲谈中,当他得知这位老战友是河北省霸州人时,忽然脸上显得十分激动。忙问:“你们县南部与文安县交界之处,有个苏桥镇,座落在大清河畔的千里堤上。解放前属文、霸两县管,也叫苏家桥,你知道吗?”这位战友问他如何这样关心苏桥。他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动情地说:“我和苏桥有不解之缘,在战争年代,那里曾是我脱险再生之地,一辈子也忘不了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岁月的风尘可以冲谈许多往事,但却冲淡不了康世恩对苏桥的深深怀念。从繁忙的工作第一线走进了洁白安静的病房,这暂短难得的时刻,他回首自己走过的革命道路,思绪万千,想的很远、很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15年4月20日(农历乙卯年三月初七),康世恩出生在察哈尔怀安县(今河北省怀安县)西湾堡乡田家庄一个大户人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3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设在北平(今北京)的河北省第七中学(后改名河北省立北平高中,简称北平高中)。在这所学校读书期间,他有一个要好的同学叫靳金,是河北省霸州苏家桥(今文安县苏桥镇)人。两个人志同道和,成为至交好友。靳金对时局形势的分析,一直受到康世恩的敬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华北局势出现了严重危机,日寇从东北侵入关内,蚕食冀东,觊觎平津,在中华民族濒临亡国灭族的关头,全国人民包括广大青年学生,对民族存亡忧心如焚,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爆发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12月9日,积愤已久的北平各大专院校上万名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向政府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华北自治”,并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等口号。会后,学校成立了学生抗日救国会,康世恩被推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二·九”以后,国民党政府加紧了对爱国学生运动的镇压,学校当局悍然宣布开除康世恩等10名学生抗日救国会领导人的学籍,并叫来警察和宪兵,把他们押解出校。全校同学奋起罢课抗议。靳金等60多名同学自动携带行李和康世恩等10名同学一起离校,投宿北大学生宿舍,受到北大同学的热烈欢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6年春天,康世恩度过了一段难熬的日子,躲避国民党当局的通缉,手头十分拮据。3月初,转道张家口去天津。靳金慷慨相助,把自己仅有的15个银圆送给了康世恩,以解燃眉之急。这15个银圆伴随着他从天津转南京最后又到了上海。康世恩离京后,靳金转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不久参加了民先队,投入了革命工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8月,康世恩以扎实的理工基础知识,考上了清华大学地质系。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他告别上海,只身一人乘船北上天津,转赴北平。在船上,他遇到了清华大学中共党组织负责人蒋南翔。到了清华大学,蒋南翔帮他办好入学手续,并委托一个年青的小伙子帮他具体办理各项入学关系。这个小伙子叫靳鹤年,也是这年刚入学的物理系学生,高高的个子,两只不大的眼睛总是笑眯眯的,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两人一说话,使康世恩意想不到的是,靳鹤年也是霸州苏家桥人,而且与靳金是当家的兄弟。靳鹤年听说康世恩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并被警方通辑的情况,内心十分敬佩,两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谈的十分投机,成为十分要好的朋友。后来虽然天各一方,但始终剪不断那份深深的思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7年7月7日,发生了芦沟桥事变,日寇大举进攻北平,二十九军奋起抵抗。当时学校正放假,学生大半离校。学校党组织决定成立清华抗敌后援会,康世恩被选为主席。7月29日,北平失陷,康世恩按照党组织的安排,组织后援会有计划地疏散学生,使大部分学生平安离开北平,到全国各地参加抗日工作。根据清华党组织负责人李昌的通知,康世恩撤离北平后,先到保定,和学校取得联系,然后到太原集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康世恩告别水木清华、荷塘月色的美丽校园,从此开始了人生的重大转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康世恩从北平乘汽车到天津后,顺大清河改乘木船西去保定。哪知天有不测风云,不料匆忙之中上了一条贼船,船上的水手全是土匪。当船行至苏桥镇时,天色已晚,这伙船匪便抢劫了船上所有乘客的衣服钱物,把人赶上岸开船跑了。康世恩身上仅穿着一条短裤,只好上岸到镇上求救,走到街中心一家大户门前,急促地敲响了门环。事真凑巧,他找的这家户主叫靳延年,是该镇商会会长,还掌管400多人的商团,为当地著名士绅,而且本人倾向革命,积极参加抗日活动,两个儿子和一个侄子都参了军。康世恩进门说明了情况。当靳延年得知他是清华大学的学生,对他十分热情,又是让座,又是倒水让饭,说他有个亲弟弟也在清华大学读书,原来就是康世恩的好朋友靳鹤年,这真是亲人相逢,十分高兴。靳延年全家热情招待康世恩,整整说了一宿话,第二天给康世恩备足了衣服和路费,恋恋不舍地送他踏上了革命的征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康世恩来到了保定时,学联已转移,他即赶往太原,参加了“平津流亡同学会”。1937年9月,八路军一二○师北上抗日,他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span></p> <p> 作者简介:冯秉顼,学者、作家,1952年6月出生于河北省文安县。出版专著27部,300多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发表于全国各级报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