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有仪式感

好运降林

<p>  有人问,仪式感究竟是什么?怎么才能让生活充满仪式感?</p><p> </p> <p>  仪式感其实就是对生活的重视,我的父母生活中就很有仪式感,我们家对所有的节日和每个人的生日都很重视,过年的新衣服,节前什么时间就开始割肉灌香肠、做腊肉,小年后准备各种炒货,每天厨房里不停的飘出各种香气。还有端午节的粽子,都一定是父母亲自购食材备料,然后把长得像扇子一样的棕树叶撕成合适的条绑在吃饭的方桌脚上,妈妈就坐在小板凳上,一只一只的把包好的粽子用棕树叶挨个绑好,做好一把又换一把......父母忙忙碌碌,孩子们嬉笑打闹,过节的喜乐感是那么的浓。以前不管生活再艰难,全家大大小小的生日都要吃鸡蛋长寿面,现在生活好了,除了生日蛋糕,不变的还是早上的鸡蛋面......一直到现在,只要是不到父母家过节,妈妈就会打电话嘱咐,一定要做些好吃的,要让孩子有过节的感觉,不要觉得现在生活好了,每天想吃什么都可以,就对节日无感,将来孩子对过节就会更加马虎。</p><p> 是呀,如今我们处在一个"仪式感缺失和匮乏"的年代,很多人的生活不再精致,很多事情流于形式,一点点让生活变得无趣。谁的生活没有纠结,没有无趣,没有忙碌,没有龌龊? 谁的生活不是一地鸡毛?婆媳关系,孩子叛逆,偶尔抑郁,生活本身,是有狼狈和辛苦的,但是,我们仍然要从无趣中寻找快乐,从柴米油盐中寻找诗和远方。王小波说过,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任何时候,都要尽量把日子过得精致。</p><p> 仪式就是使某一天跟另一天有所不同,让某一小时跟别的小时也有所不同的东西。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那件事情就会变成仪式,值得期待。朋友都知道我是著名的"花痴",只要是周末没有特别的事务,那一定会安排一到两天四处"寻花问柳",这个时间对我来说就是一个仪式。从周一开始就会对周末有个期盼,为了让行程变得更加的美好,也要做很多的功课,例如关注天气、了解花季、查找路线、采购食品、保养车子、搭配衣物、准备摄影器材......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的心情是非常愉悦的,每个工作日,因为有个美好的期盼而过得格外的开心。当这天来临的时候,当我嗅到花香的时候,所有的负能量都离我远去了,在我的眼里心里只有美好。其实所谓的看花看草只是给自己一个理由去亲近自然,去放松心情,让生活变得如花一样的灿烂。</p><p> 我还喜欢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去阳台给花草浇水,看花结了骨朵含苞待放,看它们一天天都有新的变化,心里充满欢喜。路过花店,买几束回家,修剪整理好把它们插到不同的花瓶里,放到房间的某一处。也有人会问我"你买那么多花花草草,有什么用?浪费钱,还不如买点水果吃。"问这些话的人觉得生活不应该有这么多没用的小情调,我却觉得,花一点额外的钱,换得身心的愉悦,是很值得的。生活中,尽量让人生的每一天都充满仪式感,每天都充满着惊喜和快乐,只要用心,日子可以过得很有趣。</p><p> 仪式感其实就是一种慢,一种把生活过得精致的奢侈,一种悠闲的心情,一种不凑合的生活态度。 如果是天气不好宅在家里的日子,我一定会泡一壶花茶,或是冲一杯咖啡,静静的坐在书房看看书或上上网,亦或写点什么发发朋友圈,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就发发呆,这样的时光,是用来滋养自己的。让每一个闲暇时光过得郑重又随意,充满仪式感。</p><p> 每周日下午都是我家全员大扫除的日子,儿子负责用吸尘器吸地,先生负责木地板的清洁打扫,我主要是厨房和卫生间的清理及家具抹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合作愉快,窗明几净,亮亮堂堂,每周的这个劳动日也是一种仪式。</p><p> 朋友千千每天晚饭后都会去散步, 定时定点,在别人看来只是个无聊的锻炼,但是他却能在一路上发现每天不同的云彩和晚霞,看见路边盛开的不知名的野花,江对岸的万家灯火,跨江大桥美丽的灯光秀,把这些美景用手机定格下来分享到朋友圈,让这平常的运动变得有趣、浪漫,充满惊喜和高雅的格调,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对生命和健康尊重的仪式。</p><p> 还有好友马铃儿,他是我认识的朋友里唯一一个每周至少坚持两晚去新华书店看书的中年人,每次去都会坐在固定的位置,选好几本书,或是找到上次没看完的继续读,每次读书结束后,会把书本整理好,并把它们放回书架,遇到有找不到原址的就去问工作人员,或请他们代为放回。我也问过他,为什么不可以把书借回家去看呢?他的回答是,因为看书只有在这个特定的环境和氛围里才会觉得比较郑重,是对文字和作者的敬重,也是对知识和书本敬重的仪式。</p><p> 仪式感和金钱无关,并非牛排红酒才是仪式感,仪式感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让内心的美缓缓绽放,是阳光、空气、清风、明月、水和食物,是生活中每一个趣味盎然的小确幸,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是精致地对待生活中的日常琐事。不需要花太多的钱,只要你有一颗诗意的心。</p><p>(文中有几句好的句子,引自忆初的作品,在此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