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摘要】 深入分析和梳理 0-3 岁婴幼儿身心发育的文献,阐述模仿、安全感、探索、体能 、感官 、表达、体验 、自理 、规则和尊重这十大领域对 0-3 岁婴幼儿的重要性以及发展特点。我们要注意0-3 岁婴幼儿学习指南的制定要尽可能全面具体,以便教育者能较为准确地判断婴幼儿的发展水平。</p> <p>1、模仿</p><p> 模仿是婴幼儿先天具有的一种学习方式,婴幼儿正是通过模仿融入世界的。同时在模仿的过程中,儿童体会着他人进行某种行为时所产生的内在感受,这极大地帮助了儿童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目的和意图。</p><p>模仿的发展特点:</p><p> 两三周大的婴儿能模仿成人的吐舌头和张嘴动作。6个月以后,婴儿的模仿行为有了明显的发展,而且成为学习的主要方法。7个月的婴儿开始能模仿着发出“嘘嘘”等无意义的音节,还会模仿着敲打玩具等。12 个月以后的婴儿不仅能模仿成人的简单动作,1 岁半以后的婴儿开始能够根据头脑中的印象,模仿不在眼前的事物,并出现模仿游戏。幼儿在 3 岁前的模仿更多是再现自己和他人简单的外部动作。3岁婴幼儿的模仿不再是简单动作的单个模仿,开始能将相关的活动都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定的情节内容。</p> <p>2、安全感</p><p> 安全感不仅包括对生理安全,也包括对心理安全。涉及人身安全、活动安全、危险性、威胁与惩罚、尊重、依赖、信任等方面。</p><p>安全感的发展特点:</p><p> 安全感并不是天生的,它的建立是在幼年,特别是在1岁之内。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指出,婴儿的看护人如能够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并且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婴儿就会觉得舒适与满足,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产生最初的安全感。</p> <p>3、运动</p><p> </p><p> 婴幼儿的精细动作的培养可以促进婴幼儿的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各方面的认知能力的提高。</p><p>运动的发展特点:</p><p> 婴儿的动作遵循一定的规律:3 个月会抬头,6 个月会坐,9个月会爬,12个月会走等。出生3个月的婴儿出现了手不随意的抓握动作。到了5到6个月,手眼协调促进了婴儿抓住物体的能力。他们的动作日趋灵活,出现了双手的配合,将物体乱敲、乱打、乱撕、乱扔成了他们的习惯性动作。9 个月的婴儿,手的动作进一步复杂化,开始借助工具来达到目的。1到3岁的儿童能逐渐根据物体的特点和功用,灵活熟练地运用物体,而不仅满足于敲敲打打;2到3岁的婴幼儿不但学会了行走,而且逐渐学会了跑、跳、攀登阶梯、越过障碍等复杂动作,开始学习自己系扣子、洗手、用筷子吃饭。超过3岁的儿童动作更加熟练、复杂化。</p> <p>感知觉(感官)</p><p>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从出生开始,婴幼儿靠感觉获取经验,感知觉的培养是婴幼儿时期最重要的需求,高级心理发展阶段是在感知觉发展的基础上,婴幼儿的认知、思维、记忆、兴趣等情感得到了发展,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p><p>感知觉的发展特点:</p><p> (1)视觉行为特征 婴幼儿出生时只能看到色块,喜欢明亮和跳跃的颜色,3个月时能大概区分彩色和灰色。4 个月时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特别喜欢红色的物体,4 到 8 个月, 喜欢暖色系, 不喜欢冷色系。2 到 3 岁时容易掌握红色和黄色,其次是绿色和蓝色。3 岁时婴幼儿能够区别红、黄、蓝、绿四种颜色。</p><p> (2)听觉行为特征 婴幼儿在不同时期会表现出听觉“偏爱”:1-2 个月的婴儿喜欢规律和谐的乐音;2-7 个月的婴儿喜欢优美舒缓的音乐,倾听催眠曲时会表示出愉快的情绪;7-11 个月的婴儿喜欢安详愉快的语调, 会合着节拍舞动双臂和身躯;12-15 个月喜欢欢快的音乐, 会配合音乐节奏做动作;18-24 个月的婴儿可以区分不同的节奏,听到电话声,门铃声兴奋;24 个月左右喜欢听自己说话的声音,喜欢与人对话。</p><p> (3)触觉行为特征 触觉是婴幼儿认知事物最重要的感觉, 尤其是在 2 岁之前, 在认知过程和人际交往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就是触觉。1岁前先天性的吮吸反应让婴幼儿以口腔触摸为主要触觉手段,随着身体发育,婴幼儿的主要触觉手段慢慢变成以手为主的触摸,双手的触摸慢慢变成了婴幼儿认识事物的触觉手段。</p> <p>5、表达</p><p> 表达是和照料者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 不局限于语言、情绪、动作、声音等。这里重点阐述语言表达和情绪表达。语言表达的重要性体现在婴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语言发展是婴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0-2 岁是儿童言语的发生准备阶段,即包括发音准备和理解准备两方面。情绪表达的重要性体现在于婴幼儿不仅发展喜、怒、哀、惧等基本情绪,还逐渐建立了害羞、内疚、嫉妒等社会情绪。婴幼儿的情绪发展障碍会导致社会性能力发展的严重偏差,增加与人交流的难度。例如普通儿童在父母的鼓励下能和陌生人打招呼、微笑,哭泣时能主动寻找大人的安慰;而高危情绪表达的婴幼儿不和陌生人打招呼,表现出焦虑或冷漠。</p><p>表达的发展特点:</p><p> (1)语言表达的发展特点 吴天敏等采用纵向法对 5 个婴儿从出生到 3 岁时期的言语发展做了记录,发现语言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有次序、有规律的过程:简单发音阶段(0-3 个月),连续音节阶段(4-8 个月),学话萌芽阶段(9-12 个月),正式开始学话、单词句阶段(1 岁-1 岁半),简单句阶段(1 岁半-2 岁),复合句阶段(2 岁-3 岁)。</p><p> (2)儿童情绪表达的发展特点 婴幼儿会大量地表达情绪,与成人相比他们的情绪表达更加频繁,限制也少。在儿童的成长中,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儿童满 1 岁时,对成人的依恋达到一个高峰,如,当父母离开时,儿童会用哭泣的方式吸引他们回到自己的身边。当陌生人出现,儿童会产生不安的情绪甚至会哭闹;在父母的鼓励下,会和陌生人打招呼、微笑。儿童还会借助肢体语言,如在开心的时候会拍手。19-24 个月儿童在悲伤的时候不仅仅靠哭泣来发泄,同时会主动寻找父母的帮助,如儿童摔倒后会跑到父母跟前哭泣。25-30 个月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此时的儿童不仅能够观察到别人的情感变化,而且可以用语言表达“开心”、“难过”等情绪概念,并且和身边的人讨论自己的情绪感受。31-36 个月这一阶段的儿童已学 会发 泄 不 良情 绪 , 父母可以通过转移其注意力的方式安慰他,儿童有时也会自行调节,如可以看到儿童哭泣之后,自己去玩玩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