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900年8月30日,张闻天出生在上海浦东祝桥镇邓三村张家宅。祖辈都是普通种田人。这是1984年故居原貌。</p> <p>这宅整修过的房子如今是张闻天故居。</p> <p>张闻天就出生在这里。</p> <p>张闻天从小爱读书,他在家乡读过3所小学(养正小学、作新小学堂、南汇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图为“南汇一高”。</p> <p>高小毕业后,凭着优异的成绩,本可以接着读普通中学,由中学再升大学,可是家庭条件不够,因此他考了一个免收学费、宿费的职业学校,这就是宝山吴淞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简称吴淞水产学校。)</p> <p>1915年时的吴淞水产学校。</p> <p>1915年4月教职员学生合影。前排左10为张闻天。</p> <p>由于晕船不适应海上作业,读了将近两年无法坚持下去,正在这时,从上海“申报”上看到“河海”的招生广告,在了解了这所学校由张謇建议创办、黄炎培筹办以后,1917年7月15日至17日以同等学历报考了“河海”,7月20日的“申报”上,张闻天以第22名的成绩被录取。</p> <p>张闻天1917年9月到南京去读书。图为1917年“河海”在南京碑亭巷附近太仓园的旧址,那时条件十分艰苦。</p> <p>当时的学生宿舍。</p> <p>“河海”的老师都有真才实学,热心培育人才。校长许肇南、主持教务的李仪祉和除国文外各科教师均为留学欧美的归国学子。“河海”注重文化基础的广博和坚实,对英文的教学与训练也很重视,另外,还专设两年英文教程,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河海”也重视体育,张闻天在校运动会上得过一百码冠军和四百码亚军,他还是“河海”足球队的主力。照片为19岁时的张闻天。</p> <p>“河海”是张闻天的思想启蒙发端之地。“河海”有着播种先进思想的深厚土壤,张闻天进入“河海”后,《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在图书馆公开陈列,为学生阅读新文化运动的读物提供了可能和方便,《新青年》对他的触动特别大。这是他对青年时期觉醒过程的一段自述。</p> <p>“河海”在南京率先成立了校友会(学生会、学生自治会),张闻天来校后不久,被选举为校友会评议部评议,结识了比他高一级的时任校友会音乐部的沈泽民(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13人之一,后来是张闻天的入党介绍人),成为至交。照片为1920年夏张闻天(中),沈泽民(右),沈雁冰合影。</p> <p>1919年5月4日,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了!张闻天积极投身反帝爱国斗争,成为“河海”乃至南京最为活跃的学生之一。</p> <p>张闻天自己说过,自己在南京参加五四运动时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宣传,南京学生中的一群有识之士,从6月23日起,创办了《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这份刊物比著名的同类刊物《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都要早二十多天,日刊连续出版了70号。张闻天是编辑科科员,該刊的重要撰稿人。</p> <p>在现存51号《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里,有15号载有张闻天撰写的文章,包括政论3篇,“随感录”,“杂评”29则,是发表评论最多的作者之一。这些文章是张闻天五四运动期间社会政治活动和思想状况的真实记录,跳动着五四时代的脉搏。</p> <p>1919年8月19日至21日,张闻天在《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上连载《社会问题》一文,译介《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十条纲领(即十条措施),同时译出马克思、恩格斯的说明文字,他的《共产党宣言》译介,比李大钊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马克思研究号”的出版(1919年10月)、陈望道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的出版(1920年5月)还要早一些,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先驱性贡献。</p> <p>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创办的《少年世界》月刊于1920年1月创刊,张闻天为校勘负责人之一,并在该刊上连续发表文章。</p> <p>张闻天在《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的活动显示了他日后成为理论家、宣传教育家的才华。在五四运动中,以思想、理论方面的成绩而言,张闻天是全国最先进的青年学生之一,他最初写下的这些战斗篇章是他伟大一生的光辉起点。</p> <p>1919年12月,张闻天经左舜生、黄仲苏介绍参加了五四时期著名进步社团“少年中国学会”,这是《少年中国》刊登张闻天、芮学曾、毛泽东三人的入会消息。</p> <p>1921年7月,张闻天和沈泽民又一次从上海来到南京,出席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大会,他们在南京活动期间,推进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建团工作,对外公开活动用“马克思研究会”的名义,带动了许多“河海”学生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如严俦、曹壮夫等走上革命道路。“河海”在当时被称为“红帽子大学”。三排右1为张闻天。</p> <p>虽然张闻天在“河海”的学习只有两年,但“河海”謹严朴实的校风,采用英文教科书和引进外国新科学技术的教学方法,已为张闻天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脱离“搖篮”后,张闻天用“河海”给予的翅膀,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装,在苍茫的大地上起飞了。</p> <p>“河海”有张闻天这位杰出校友,不仅是学校的光荣与自豪,更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教育資源。2000年在学校举行隆重的纪念张闻天诞辰100周年大会。</p> <p>会议邀请了95岁的刘英奶奶参加。这是刘英奶奶与张闻天班的学生在铜像前合影。</p> <p>刘英奶奶参加张闻天陈列馆省级德育基地揭牌仪式。</p> <p>我到“河海”至少有4次。</p><p>第一次是1985年,参加“河海”张闻天生平陈列室建成。</p> <p>认真参观张闻天生平陈列室。</p> <p>第二次是2015年应邀与“河海“”部分后人参加100周年校庆。第一排自左至右:朱业旺(曹锐外孙)、仲维畅(许肇南外孙)、胡以滔(胡步川女儿)、汪胡玮(汪胡祯女儿)、李晑(李仪祉之孙)、张秀君、张凤君、《李仪祉传》作者。</p> <p>观看大学生的大型团体操表演。</p> <p>李晑(李仪祉之孙)在看台上。李仪祉是建校初期“河海”的教务长,参加过辛亥革命,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水利事业的开山人物。</p> <p>第三次是2016年去南京参加张闻天生平事迹巡展暨《长征中的张闻天》首发式。</p> <p>我与舅舅、舅妈合影。左1为张闻天故居奚国标主任。</p> <p>河海大学与浦东张闻天故居互赠画作。</p> <p>部队官兵一起观展。</p> <p>官兵们对这支手枪感到兴趣。这是1935年遵义会议后朱德送给张闻天的手枪,张闻天带在身边直到“文化大革命”,大约在1967年交给中央警卫局,现存中国革命博物馆。</p> <p>2020.8.29日第四次去“河海”参加活动,今年是外公诞辰120周年。</p> <p>校园里张闻天的宣传栏。</p> <p>座谈会现场。</p> <p>徐辉校长致辞。</p> <p>思想政治教育特聘导师受聘仪式。</p> <p>孙女张东燕发言。</p> <p>上海海洋大学档案馆宁波教授发言。</p> <p>思政課教师代表李宁教授发言。</p> <p>张闻天班学生代表曹园发言。</p> <p>唐洪武书记讲话。</p> <p>与会者发了学校出版的画册“回忆张闻天”及人民出版社的“200位老人回忆张闻天”。</p> <p>这本书是“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写的。</p> <p>座谈会后向外公铜像献花。</p> <p>与张闻天班师生合影。据老师介绍,进张闻天班的学生都是品学兼优的尖子生,能够进张闻天班是最高的荣誉。</p> <p>参观张闻天生平陈列室,与师生合影。</p> <p>到河海马克思主义学院给博士生、硕士生做报告:“共产党人的楷模 革命知识分子的典范_深切怀念外公张闻天”。</p> <p>介绍了外公毕生勤奋 知识渊博;求真务实;人格高尚;坚定的信仰;廉洁奉公几个方面。</p> <p>报告结束与部分师生合影。</p> <p>在河海参会期间接受专题片《张闻天》的拍摄,在南京,大家都称张闻天是江苏人,因为他是在南京读书,在南京参加五四运动的。</p> <p>我还抽空拜访了外公早年留美时的好友,著名的水利专家须恺的子女:须沁华、须清华。后排是“河海”档案馆的刘顺老师。</p> <p>在下雨的夜晚,档案馆的刘顺老师、李舍梅老师、李宁教授陪着我去了碑亭巷。外公1917年考进“河海”的时候,学校就是在这里,现在这里是南京市第九中学。</p> <p>现在的河海大学(西康路校园)。</p> <p>校内的闻天楼。</p> <p>每年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p> <p>真正是薪火相传!</p> <p>2019.3.22接受凤凰卫视采访,做“五四青年”专题片。</p> <p>这次采访在故居进行。</p> <p>2019年5月为纪念外公写的“五四运动中的张闻天”。</p> <p>关注“河海”、热爱“河海”!祝“河海”越办越好!</p> <p>《南京篇》的制作过程中,得到“河海”档案馆刘顺老师的大力支持,彩照都是他拍的,100周年校庆等照片也是他提供的,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