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瑞士,乃至整个欧洲,大概我是为数不多的管自己婆婆叫妈妈,管自己公公叫爸爸的儿媳妇吧。我也不知道他们是否觉得我特“肉麻”?正常情况下,儿媳妇与公公婆婆之间都是互相直呼对方名字的。但在这一点上,我无法做到入乡随俗,我保留了我的中国风格,当然公公婆婆也貌似很愉快、很自然地接受了我的“肉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作为一个定居在瑞士的中国儿媳,我和我的瑞士婆婆之间没有任何婆媳问题或者婆媳矛盾。当然,放眼整个欧洲,也找不出几个可以真正称得上“婆媳问题”或者“婆媳矛盾”的婆婆与儿媳妇。归根究底,是婆婆与儿媳妇都生活得相当有“边界感”,而这个“边界感”贯穿了生活的方方面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瑞士,一个已婚男人在被问到自己的“家庭”的时候,这个家庭通常指他自己的“小家”,他的媳妇儿、他的孩子和他自己,不泛指包括原生家庭在内的“大家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婆婆和儿媳妇之间,彼此都不会去对方的世界里指点江山、品头论足。大家都在自己的领域里,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随心所欲地生活着、快乐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和先生每次要拜访公公婆婆,都会提前预约,这个预约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以及饭否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婆婆的家里,她就是女主人,儿媳妇就是客人,除非婆婆直接要求帮忙,否则儿媳妇都是不会在婆婆这个女主人的地盘上“大显身手”的。也因此,每年的圣诞大餐,我、先生、先生的姐姐(当然我依然不会入乡随俗地叫她名字,而是叫她家姐)姐夫都穿戴整齐,心安理得地坐在桌前享受婆婆烹制的美味,然后愉快地交换圣诞礼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作为儿媳妇,我不会去婆婆的地盘喧宾夺主;作为婆婆,她也不会要求我做任何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反之,婆婆如果来我家,亦如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婆婆不会把我当成她的亲闺女,觉得我有义务鞍前马后伺候着或者赡养她终老。即使我愿意,她老人家也会觉得非常奇怪。当然,就算是婆婆自己的亲闺女,即便是她们之间,双方也并不会觉得理应如此。在英文里面,儿媳妇叫做“daughter-in-law”,按照字面意思直译成中文就是“法律意义上的女儿”。尽管有句话叫做“视儿媳妇为亲闺女”,但儿媳妇就是儿媳妇,她并不是自己十月怀胎所生以及亲手拉扯大的女儿,婆婆自然也是非常地清楚这一点,那么在对待儿媳妇的问题上,婆婆始终是那个举止得体、气度优雅且不会轻易流露情绪的婆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也不会把婆婆当成亲妈,婆婆就是婆婆,亲妈就是亲妈。在亲妈面前,我可以蓬头垢面睡到日上三竿,再撒娇地要一碗麻辣小面,在亲妈面前,我可以大放厥词不必担心“言多必失”,我可以把脚翘到茶几上,心安理得地接过她剥好的橘子,遇到伤心难过,我甚至可以扑在他的怀里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放声痛哭,哭尽所有委屈,然后在她的怀抱里睡着,就像小时候的自己一样。但是,在婆婆面前,我不会。在婆婆面前,我所有的言行举止代表了我在娘家所受过的教养,代表了我作为一个成年人该有的成熟、修养和体面,代表了适宜的克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当然,西方的家庭,有着与中国家庭完全不同的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记得有一次,先生外祖母的葬礼纪念日,仪式选择在一家天主教教堂举行。纪念仪式结束之后,在一个租的活动场地就餐。整个大家族去了一百多号人,餐饮都是提前定制的,每个人的饮食,包括餐前冷盘、主食、甜点和餐后咖啡都是一样的。餐会结束之后,家族中有一个人负责收取餐食费用。费用采取平摊AA制,每个小家庭按照出席人数付费。公公很自然地掏出钱包付了他和婆婆的费用,姐夫支付了他和家姐的费用,我们家先生付了我们的费用。我也见怪不怪地异常淡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瑞士的孩子成年之后,父母便给予了对于一个成年人极高的自由与尊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瑞士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双轨制教育”做得比较成功的国家。在高中毕业前夕,子女是要选择上大学,还是选择走职业技能路线,父母只告知希望和建议,由孩子自己决定。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选择走职业技能路线,日常是会获得部分薪酬的。选择上大学的话,虽然不会有高昂学费,但衣食住行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然,有部分父母会全额或者部分“赞助”自己的孩子直到他们大学毕业,也有些父母则完全交给孩子自行解决。有相当数量的父母,态度则是“我可以赞助你,但我更希望你具有自力更生的能力和办法”,比如我的公公婆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上个世纪90年代,先生是服完兵役之后进入大学的。但在进入ETH本硕连读之前,他已经在为自己的大学经费而准备了,他去自家附近的餐厅作服务生,去参加管弦乐演出,去农场帮忙,等等,从而赚取一定酬劳。整个大学期间,他都是半工半读,他和同学合伙做了一个小小的公司,帮客户设计网站,帮客户写程序,有多余的时间,他还走街串巷做电工......大学期间,他所赚的收入,除了覆盖自己所有的开销之外,还有盈余。他去美国留学的时期,就更不用说了,完全的“自负盈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先生19岁的时候,便用自己课余工作赚的钱购买了一辆原本属于自己父亲的闲置车,用作代步工具。虽然,中国人听起来会有“匪夷所思”的感觉。但在瑞士,这实在稀松平常,父亲的资产就是父亲的,在他百年之前,他所拥有的一切都和子女没有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婆婆是她所在州知名的服装设计师,客户群体多是电台支持人或者地方名人这类高消费群体。婆婆也曾多次为“瑞士小姐”的参赛选手设计并制作服装。已74岁高龄的婆婆,其工作室依然还在运营,婆婆每天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忙忙碌碌,很是自得其乐。尽管婆婆经济条件不差,但她对子女有着自己的原则,那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她的孩子都相当独立,在自己的奋斗过程中,没有一个依赖父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瑞士,子女成年之后,是要选择有偿和父母居住,还是搬离父母居所自力更生,孩子可以自由决定。当然,如果要选择和父母居住,往往不会意味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是要分担一部分生活成本和家务劳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子女在选择对象的时候,自是不必理会父母的喜好。而作为父母,亦不会干预子女择偶的自由,更多的是一种“你选择的人生,你就要自己承担自己负责”的态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至于儿子儿媳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个人兴趣爱好,婆婆从不评论,更别说“以爱的名义行掌控之实”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当然,婆婆也绝对不会有“养个儿子就必须买房给他娶媳妇儿”的这种思想。这种思想,在瑞士婆婆的眼里,大抵就是一种不可理喻的“洪水猛兽”吧。儿子娶不娶媳妇儿,娶什么样的媳妇儿,作为母亲,瑞士婆婆自然也是有期望的,但这微微的期望,在对自由的尊重面前,基本不值得一提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婆婆也完全不会“催房”,不会觉得儿子儿媳成家了,得赶紧买房有个属于自己的窝。在瑞士,自有住房率大约在1/3左右,是否有自购住房也不能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富有的标准,所以不会有人对“买房”或“租房”有太多的执念。因此,是听不到父母“催房”的声声念叨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瑞士,婆婆也不会“催婚”,更不会“催生”。对于成年子女和伴侣的生活模式,是同居的“合伙人”模式,还是传统结婚生子模式,是丁克模式,还是自己生孩子或者领养孩子,等等,婆婆是不会干预的。当然,若儿子和儿媳妇决定生儿育女,于婆婆而言,那是他们的决定,而不是自己“抱孙子”的需求,也更加不是自己家族“传宗接代”的需求。孙子孙女对婆婆来说,很清楚很重要的一点是,自己只是祖母,不是父母,所以肩负养育+教育重任的人是儿子和儿媳,不是自己。至于,儿子儿媳要忧工作谋事业,如何兼顾下一代的照管问题,这就不是瑞士婆婆需要考虑的范畴了。对于瑞士婆婆而言,谁决定生孩子,谁就必须自行负责到底,这也包括对于孩子出生之后所有的家庭规划,而这些都不是她的义务。毕竟当婆婆还不是婆婆,还只是儿媳的时候,她也是“自力更生”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瑞士,婆婆和儿媳妇都十分清楚,婆婆若愿意出钱或出力帮助儿媳妇的小家庭,那是情分,但不是她作为婆婆的义务。她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圈子、自己的规划,这些并不包括她必须要为儿子儿媳倾其所有、当牛做马地做家务或者照顾他们的孩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面对儿媳时,婆婆不会有“儿子被另一个女人抢走了”这种奇怪的想法和失落感。婆婆甚至觉得,当儿子结婚成家以后,他更多地在乎媳妇儿的感受才属于正常。对于儿子儿媳“秀恩爱”的亲密举动,婆婆不会忿忿不平,反而会觉得开心和放心,因为这意味着她的儿子生活得很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所以婆婆跑到儿子儿媳的生活中去挑衅儿媳或者对儿媳各种挑剔甚至挑拨儿子至怒火升腾这种情况,从未听闻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也没有媳妇儿会质问自己的丈夫“你妈和我掉河里了你先救谁”这类愚不可及的问题。首先,与其问如此愚蠢的问题,不如自己学会游泳,在特殊情况下有自救的能力。其次,在水中救生的一个常识就是,先救距离自己最近的人。当然,更不会有媳妇儿因为丈夫总是向着自己的母亲而伤怀郁闷,在瑞士的这种文化下,不太容易会出产“妈宝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很尊敬我的婆婆。当然我也用我的中式家庭思维影响着我的先生,多关心、探望公公婆婆,尽量争取多一些时间在他们方便的情况下陪伴他们。我记得公公的所有偏好和习惯、我也知道婆婆的喜好和爱憎。婆婆是个兰花控,爱极了兰花。每逢一些重要节日,我都会准备好兰花,让先生送过去。哪怕是我和先生还在中国的时候,我都会督促先生在网上预定了送去给婆婆。我尊重公公婆婆,尊重他们的一切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公公婆婆也给予了我极大的尊重与充分的包容。公公80岁,婆婆74岁,他们是一对传统而老派的瑞士老人,却始终包容着我的那颗天马行空free style的“中年童心”。一次旅行的时候,我想拍一张饮品和雪山的照片,公公比了V手势在镜头前,这一陪着我疯闹的孩子气举动,把婆婆和先生都惊呆了。他们不可思议地看着公公,而公公站在那里像孩童一般乐呵呵地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瑞士,婆婆和儿媳都可以在各自的小世界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生活,婆婆不以爱的名义行掌控之实,儿媳不对婆婆存有“非分之想”起依赖之心。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婆婆和儿媳,彼此都不会向对方索取多过“边界”的情感。大家互相关爱、互相尊重,又保持着得体的距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不管东方还是西方,不管文化和环境多么不同,婆媳之间,把握好边界,拿捏好分寸,意识到并主动放弃自己的掌控欲望或者依赖欲望,真诚地去关心和爱,不索取不求回报,那么就会领会一个词语的真谛,这个词语叫做“和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