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賦第7讲:骈句和骈文的平仄特点与要求

南宫冰舞

<p> 初2第2讲 </p><p> 骈句和骈文的平仄特点与要求</p> <p>上一讲我们学习了骈句的基本概念, 今天要讲的是: 骈句和骈文的平仄特点与要求。</p><p> 我们知道,骈句的句式有长有短,节奏多变,这种朗读节奏给人以意境的美、情感的美、形式的美,其声音的高低起伏、气息有节律的转换,更彰显了音韵流畅的美感和铿锵通畅的气势。这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辞赋中骈句四字以上必须有虚词,且本句对句节奏点上的字平仄也遵循一定的规律。</p> <p>  </p><p> 一、平仄的定义</p><p>平仄是指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平仄是根据声调有无升降变化来定义的,声调平直的,就是平声;声调不平直的,就是仄声;在不平直之中,再加上升降与短促声调的区别,分别对应的就是上、去、入三个声调,这三个声调都归纳在“仄”声调,加上“平”声调,就成了我们中古音系的四声系统。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p> <p>  二、骈句的平仄 </p><p> 骈句的平仄包括三个方面:</p><p> 1、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p><p> 2、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p><p> 3、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p><p> 4、同一节奏内的字的平仄。</p><p>先看例句:</p><p>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p><p>蛟-凤;士-宗,电-霜,军-库,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p><p>蛟-电;凤-霜;士-军;宗-库,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是平仄相对。</p><p>宗-库,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p><p><br></p><p>映/弁峰/之峻,润/湿地/之清。</p><p>映-峰-峻;润-地-清,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领字单独划分节奏)。</p><p>峰-地;峻-清,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是平仄相对。领字不作要求。</p><p>峻-清, 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p><p><br></p><p>豪富石崇,邀客不空金谷盏;风流山简,驻军常醉习家池。</p><p>富-崇,客-空-盏,流-简,军-醉-池,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p><p>富-流,崇-简,客-军,空-醉,盏-池,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是平仄相对。</p><p>盏-池,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p><p><br></p><p>林中百鸟调莺唱,月下孤鸿带影飞。</p><p>中-鸟-唱,下-鸿-飞,本句中相连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但并没有严格到两两交替。</p><p>中-下,鸟-鸿,唱-飞,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是平仄相对。</p><p>唱-飞,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p><p><br></p><p>缭绕于/千山/之峰,&nbsp;飘颻于/一野/之毯。(颻,念yáo)</p><p>绕-山-峰,飖-野-毯,本句中相连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但并没有严格到两两交替。</p><p>对句:绕-颻&nbsp;,山-野,峰-毯</p><p>句脚:峰-毯</p><p><br></p><p>云浮/虚表/而卧,玉在/净空/将归</p><p>浮-表-卧,在-空-归,本句中相连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但并没有严格到两两交替。</p><p>对句:浮-在,表-空,卧-归</p><p>句脚:卧-归</p><p>以上例句,有的是两两交替,有的只是有交替,但不是两两交替,前面我们已经讲过,骈句一开始并不是十分工整的,后来才逐渐变得精巧和工整。这点我们要引起重视,我们自己在创作的时候,要尽量做到两两交替,这样的作品,拿出去以后才不会有人说三道四、指指点点。</p><p> 六朝骈赋,其声调应用比仅区分平仄两类应用更加细腻与复杂,尤其是在两句之间的骈对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六朝骈句在仄声调对仄声调时,允许上、去、入声调变化相对,这种现象,在句脚字上,尤其多见。唐代律赋中,用仄韵时,亦常见句脚以不同声调的仄字来做骈对,并没有严格到凡仄字必以平声字相骈对。但是同声调不能骈对的观念早已形成,即上声不能对上声,只能对平、去、入声调。</p><p>请看例句: </p><p>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纡,念yū)</p><p>本句:原-旷-视,泽-纡-瞩</p><p>对句:原-泽,旷-纡,视-瞩</p><p>句脚:势-瞩</p><p> 这里,势就是去声,瞩就是入声,这个骈句句脚上的字就是同是仄声,而是上、去</p><p>入方便寻求变化。 </p><p> 平仄在同一节奏内的应用,有个内容需要补充一下:</p><p> 骈句绝大部分都是两字为一个节奏,也有三、四字为一节奏的情形,此时,同一节奏里的字的声调,若全用仄声调字,亦要争取上、去、入三声变化。极少有一个节奏内,用三、四仄声字都用一个声调的情况,如:“上、上、上”“去、去、去”“入、入、入”,如此声调,实在难读。用平声字时,同一吟诵节奏内,亦较少见三或四个平声字排在一起的情况。这些声调运用规律,骈句与诗句原理是相通的。</p><p>结论:</p><p>骈句的平仄特点包括四个方面:</p><p>1、本句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而并非每个相邻的节奏点都做到了平仄交替。</p><p>2、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相对。</p><p>3、对句句脚上的字一般是声调不同。</p><p>4、同一节奏内不能出现三或四字同声调。</p><p> 对于第4条,上面的例句没有分别列出,那是因为赋句中三字及其以上为一个节奏的本来就不多,就以上例句来看,也只有“孟学士”“王将军”“金谷盏”“习家池”共四个,而这四个节奏的平仄分别为“去入去”“平平平”“平上上”“入平平”,而像“王将军”这样的节奏,在赋文中是极少见的,是特例,我们不能以偏概全。</p><p>归纳起来,无非是“韵同调,对求异”。即对诗赋而言,押韵字必须同声调,相骈对的字要求声调的不同。正因为如此,无论诗与赋,用平声韵时,其相对的字要用仄声的。而仄声韵时,除了可以用平声字相对之外,还可以用仄声字中的其余两个声调的字去骈对。但就声韵原理而言,两句之间无疑是“凡平以仄对”或“凡仄以平对”读起来更加铿锵有力。所以,在我们今后的创作中,我们要尽量做到这点。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无论放哪里都不会被挑剔。</p><p><br></p> <p>三、骈文的平仄</p><p> 上面已经讲了骈句的平仄,以骈句为构成要素的文体有骈文也有骈赋,骈文与骈赋、律赋在句脚平仄上的区别较为明显。骈赋和律赋的句脚平仄,在以后的讲义中会做专门的介绍。下面我们要讲的是骈文的句脚字的平仄。</p><p>前面我们在讲隔句的时候,我们介绍了马蹄律。马蹄律的概念与应用,最早起源于骈文。后广泛应用于骈文,多分句长联,及赋类隔句句式的句脚字平仄安排。要注意的是,在六朝以后,脚字平仄相对已是作骈文的规则之一,所以,真正的马蹄律,其开始平仄都是相反的,比如起句的脚字为平,对句的脚字就必须是仄,然后,相邻句的句脚字平仄与对句相同,比如:“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此往复。这就是清人说的“平顶平,仄顶仄”---第一骈中对句的脚字如果是平,那第二骈的出句脚字亦当用平,若是仄,第二骈的出句脚字也是仄。</p><p>骈文和骈律赋中“隔句对”的句式,其原理都是一样的。隔句句式总共有四个分句,每个分句的句脚字的平仄都是“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所以隔句遵循马蹄律。</p><p>我们知道,骈文是两句为一个骈对单位而串成文章的,马蹄律即是这个环境下,针对骈文句脚字平仄而言。它首先注重在一个骈对单位之内,其每句的句脚平仄要相对。若起为平,对即是仄,这是它的第一个规则。在这个规则之后,还要注重两个骈对单位之间的句脚字平仄协调。而这个协调方式,亦始终处于“对”的概念之中,即前一个骈对单位的句脚字的平仄,与后一个骈对单位的句脚字平仄相对。如以文章的横排版式来看,即“平,仄”(即第一个骈对单位的句脚字平仄),“仄,平”(第二个骈对骈对单位的句脚字平仄),如此即是马蹄律。骈文不可能仅此四句,再往后,第三个骈对单位又与它前一个单位(第二个骈对单位),在句脚字上发生“对”的关系,如此循环往复。所以,马蹄律的关键就在开始时的一个骈对单位之中。如开始时的骈对单位(两句)不能做到句脚平仄相对的话,则以后无法继续。</p><p>对于马蹄律,现在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这样说的:“马蹄律,简单地说,即“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这种规则之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就是仄仄,仄仄之后就平平。鉴于后脚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之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单仄。”</p><p>按照这个解释,马的行走姿态就变成了先运动一边的前后蹄,即此处说的“平平”,再运动另一边的前后蹄,即“仄仄”。而这显然与马行走的“斜对角迈蹄”规律相背离。所以,这种解释,是不尽完善的。</p><p>骈文的句脚字平仄亦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汉文字声韵学的不断完善而完善的,从发现“四声”(即平上去入)到研究“四声”,再到具体使用在各种文体之中,而后经过不断修正直到取得大致认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大抵从六朝开始到唐初或唐代中期才基本定型。</p><p>六朝骈文的句脚字平仄,与唐宋相比较,不尽相同。前面说过,六朝时期,在平仄字相骈对时,允许“上、去、入”求变相骈,且对于隔句对中分句的脚字声调安排,亦不及唐宋认识清晰。</p><p>先来看一段《哀江南赋》:</p><p>粤以戊辰之年(平),建亥之月(仄),大盗移国(仄),金陵瓦解(仄)。余乃窜身荒谷(仄),公私涂炭(仄)。华阳奔命(仄),有去无归(平),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仄),三日哭于都亭(平),三年囚于别馆(仄)。天道周星(平),物极不反(仄)。傅燮(xiè)之但悲身世(仄),无处求生(平);袁安之每念王室(仄),自然流涕(仄)。</p><p>昔桓君山之志事(仄),杜元凯之平生(平),并有著书(平),咸能自序(仄)。潘岳之文采(仄),始述家风(平);陆机之辞赋(仄),先陈世德(仄)。</p><p>从这些句脚字可以看出,常有数仄字连用现象,那是因为这个时期的骈文,还没有形成如唐宋骈文在句脚平仄上那样严格讲究“平顶平,仄顶仄”的马蹄格式,隔句对亦是如此。考其主要原因,大抵是六朝时期尚无较统一的“平仄”概念</p> <p>我们从上面段落可以看出,其句脚字虽常见仄声对仄声,但细考之下,其声调上皆有上、去、入声调的细微变化。如:“大盗移国(仄),金陵瓦解(仄)。”其中“国”是入声,“解”是上声。又如:“潘岳之文采(仄),始述家风(平);陆机之辞赋(仄),先陈世德(仄)。”这一隔句对,“采”与“赋”上下句脚平仄相对,“赋”与“德”分句句脚相对,其声调亦在上、去、入三个声调中求变。另要注意,此段凡是平声调的句脚字,其对应的句脚字皆是上、去、入三声,即仄声。通过看六朝骈文,句脚字以平声对平声的情况极少。可见骈对时声调求变的观念,在六朝更细,后世更笼统,就分平仄。后世仅仅区分平仄相对的方法更容易说明与掌握。另有一个现象,仄声句脚的声调相时,求上、去、入声调变化可以对的做法,在唐宋骈赋律赋中时常可见。相比较,唐比宋更加常见,愈后愈少。特别是在骈文中,较之骈赋律赋而言,唐宋时期骈文仄脚对平脚的概念已颇分明,相对较少见到此类上、去、入声调求变的做法。这符合文体发展规律,文的发展总是领先于赋一步。</p><p>所以说,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特点,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以严格的声调两分法的平仄概念去衡量六朝作品,无疑是不合理的。</p><p> 经历隋到唐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让我们先来看看唐代极负盛名的骈文《讨武氏檄文》:</p><p> 伪临朝武氏者(仄),性非和顺(仄),地实寒微(平)。昔充太宗下陈(平),曾以更衣入侍(仄)。洎jì乎晚节(仄),秽乱春宫(平)。潜隐先帝之私(平),阴图后庭之嬖bì(仄)。入门见嫉(仄),蛾眉不肯让人(平);掩袖工谗(平),狐媚偏能惑主(仄)。践元后于翚huī翟dí(仄),陷吾君于聚麀yōu(平)。加以虺huǐ蜴为心(平),豺狼成性(仄),近狎邪僻(仄),残害忠良(平),杀姊屠兄(平),弑君鸩zhèn母(仄)。人神之所同嫉(仄),天地之所不容(平)。</p><p>犹复包藏祸心(平),窥窃神器(仄)。君之爱子(仄),幽之于别宫(平);贼之宗盟(平),委之以重任(仄)。呜呼!霍子孟之不作(仄),朱虚侯之已亡(平)。燕啄皇孙(平),知汉祚zuò之将尽(仄);龙漦chí帝后(仄),识夏庭之遽衰(平)。 </p><p> 敬业皇唐旧臣(平),公侯冢子(仄)。奉先君之成业(仄),荷本朝之厚恩(平)。宋微子之兴悲(平),良有以也(仄);袁君山之流涕(仄),岂徒然哉(平)!</p><p> 是用气愤风云(平),志安社稷(仄)。因天下之失望(仄),顺宇内之推心(平),爰举义旗(平),誓清妖孽(仄)。南连百越(仄),北尽三河(平),铁骑成群(平),玉轴相接(仄)。海陵红粟(仄),仓储之积靡穷(平);江浦黄旗(平),匡复之功何远(仄)?班声动而北风起(仄),剑气冲而南斗平(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平),叱咤则风云变色(仄)。以此制敌(仄),何敌不摧(平);以此攻城(平),何城不克(仄)! </p><p> 公等或居汉位(仄),或协周亲(平),或膺重寄于话言(平),或受顾命于宣室(仄)。言犹在耳(仄),忠岂忘心(平)?一抔之土未干(平),六尺之孤安在(仄)?倘能转祸为福(仄),送往事居(平),共立勤王之勋(平),无废旧君之命(仄),凡诸爵赏(仄),同指山河(平)。若其眷恋穷城(平),徘徊歧路(仄),坐昧先机之兆(仄),必贻后至之诛(平)。试看今日之域中(平),竟是谁家之天下(仄)! </p><p>仔细观察下这篇千古骈文,其中“伪临朝武氏者”这句是散句,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每个句子的句末字平仄的玄妙。除起句与尾句的脚末平仄为单起单收之外,其余脚句平仄大抵是“成双”的,如把脚句字的平仄排列出来,即为: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这样看就明显了。而这样的骈文脚句平仄安排,几乎一丝不苟,这就是走马蹄。</p><p>由此可见,骈文的句脚平仄一定符合马蹄律!</p> <p>由此可见,骈文的句脚平仄一定符合马蹄律!</p><p> 骈句和骈文的平仄特点总结如下几点:</p><p> 1、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要有交替(但不是每个相邻节奏点都要交替)。</p><p> 2、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要相反。</p><p> 3、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要相反。</p><p> 4、同一节奏内的字的平仄不能有三连平,三连仄。</p><p> 5、骈文的句脚要走马蹄。</p><p> 以上五点也是我们以后造骈句和创作辞赋作品的要求。既然我们学习辞赋,当然也有理由要熟悉并掌握这些骈句的特点和规则,并且要按照这些要求来创作。当然,我们在学习的很多古人的辞赋作品,也可能会发现,有些作品并不符合这些标准,但是,请注意,不论历史和文学,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四声八病之说,南北朝才有,《平水韵》到宋朝末年才出现,而《词林正韵》清朝嘉庆年间才出台。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通过实践的检验,只有正格才能流传久远。这就好比蜡烛灯,煤油灯,电灯,一路发展下来,我们总没有理由到了现在还一定要坚持去使用某油灯。既然我们是初学,就要从正格学起,从严学起。有两句话说的好“负百斤而行千里。”,“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取法其下,法不得也!”。当我们开始学习辞赋时候,要求的严格,一旦卸下了这百斤,就可以轻装前进。</p><p>本讲提纲:</p><p>一、平仄的定义</p><p>二、骈句的平仄</p><p>三、骈文的平仄</p> <p> 初2第2讲作业</p><p>一、请用自己的话,简单明了回答下面的问题(尽可能不要复制讲义)</p><p>1、什么叫平仄?</p><p>2、骈句的平仄有哪几个方面的特点?</p><p>3、骈文的句脚平仄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之!</p><p><br></p><p>二、下面是王勃的《滕王阁序》,结合该部分内容请完成下列练习(首句是散句)。</p><p> 滕王阁序</p><p> 王勃</p><p><br></p><p>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qǐ)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chān)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p><p>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li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cān)騑(fēi)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有版本写作“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tīng)凫渚(zhǔ),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tà),俯雕甍(méng),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lǘ )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zhú).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ǐ)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p><p>  遥襟甫畅,逸兴遄(chuán)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è).睢(suī)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di)眄(miǎn)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jiǒng),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kuai)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hūn)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p><p>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yú)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p><p><br></p><p>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què)之长风.舍簪(zān)笏(hù)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tāo)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p><p>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yán)难再;兰亭已矣,梓(zǐ)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p><p>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p><p>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p><p>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p><p>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2]&nbsp;</p><p>熟读本文,请说出本文句脚字的平仄有什么特点?</p><p> 找出其中任何1例隔句,请从一下几个方面分析其平仄特点。</p><p>1)本句相邻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有什么规律?</p><p>2)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有什么规律?</p><p>3)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有什么规律? 4)同一节奏内的字的平仄有什么规律?</p> <p><b> 初二第2讲作业:</b></p><p>一、请用自己的话,简单明了回答下面的问题(尽可能不要复制讲义)</p><p>1、什么叫平仄?</p><p> 以现代汉语为标准,简单地说,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p><p> 以古汉语为标准,平声字为平,上声、去声和入声字都为仄。</p><p> 平,又分为阴平和阳平(对应现代汉语的一声和二声)。</p><p> 仄,包括上声、去声(分别对应现代汉语的三声、四声)、入声(可以看做是古人的方言)。</p><p><br></p><p>2、骈句的平仄有哪几个方面的特点?</p><p>1)本句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而并不是每个相邻的节奏点都做到了平仄交替。</p><p>2)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相对。</p><p>3)对句句脚上的字一般是声调不同,最好是平仄相对。</p><p>4)同一节奏内不能出现三或四字同声调。</p><p><br></p><p>3、骈文的句脚平仄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之!</p><p>骈文的句脚平仄特点是:平仄一定符合马蹄律,句脚平仄相对。</p><p>例如:</p><p>(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p><p>腾蛟起凤(仄),孟学士之词宗(平);紫电青霜(平),王将军之武库(仄)。【仄平平仄】</p><p>(2)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p><p>无路请缨(平),等终军之弱冠(仄);有怀投笔(仄),慕宗悫之长风(平)。【平仄仄平】</p><p><br></p><p>二、下面是王勃的《滕王阁序》,结合该部分内容请完成下列练习(首句是散句)。</p><p> 《滕王阁序》王勃</p><p>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qǐ)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chān)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p><p><br></p><p>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li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cān)騑(fēi)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有版本写作“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tīng)凫渚(zhǔ),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tà),俯雕甍(méng),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lǘ )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zhú).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ǐ)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p><p><br></p><p>  遥襟甫畅,逸兴遄(chuán)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è).睢(suī)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di)眄(miǎn)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jiǒng),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kuai)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hūn)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p><p><br></p><p>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yú)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p><p><br></p><p>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què)之长风.舍簪(zān)笏(hù)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tāo)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p><p><br></p><p>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yán)难再;兰亭已矣,梓(zǐ)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p><p><br></p><p>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p><p>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p><p>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p><p>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p><p><br></p><p>1、熟读本文,请说出本文句脚字的平仄有什么特点?</p><p>1)本文长句句脚上的字平仄相对。</p><p>2)隔句几乎都走马蹄律,但不尽然,如:都督阎公之雅望(仄),棨戟遥临(平);宇文新州之懿范(仄),襜帷暂驻(仄)。</p><p><br></p><p>2、找出其中任何1例隔句,请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平仄特点。</p><p>A:腾蛟/起凤(仄),孟学士之/词宗(平);紫电/青霜(平)王将军之/武库(仄)。</p><p>B:无路/请缨(平),等/终军之弱冠(仄);有怀/投笔(仄),慕/宗悫之/长风(平)。</p><p>1)本句相邻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有什么规律?</p><p> 相邻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有交替,但不是每个相邻节奏点上的字都要交替。</p><p>2)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有什么规律?</p><p>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平仄相对。</p><p>3)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有什么规律?</p><p>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p><p>4)同一节奏内的字的平仄有什么规律?</p><p>同一节奏内的字的平仄不能有三连平和三连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