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之缘 <p> 记忆追溯至大一的某日,吾独行于校门口附近,偶遇一女三男,左挡右阻问我借钱,并恳切表示第二天即还。打量四人着装,与心目中的坏人模样有区别,于是决定助之,然而自己身上现金仅五十有余,其中一人恳请向同学借一借,如此,另借两百,给予他们,并被“谢谢”两字感动地忘乎所以,以为活雷锋现身。然而,次日,我赴约校门口,却始终不见四人踪影。得知真相后的二姐无奈感叹:“我还有这么一个傻妹妹呀!”</p><p> 第一次背上债务。无奈,我选择了家教谋生。记得,结束第一次家教,女孩的妈妈将五百元递到我手中,从谋生角度来说,这是我人生第一桶金,值得高兴,然而,钱在我手中却失去其原有的吸引力,我更关心的是女孩进步了吗?内心也准备了两种选择:进步,我欣然接受;没有进步,果断拒绝。这种感觉隐约暗示着自己的职业倾向,从此,家教的目的不再仅是谋生,更是因为一种内心召唤而产生的驱动力。</p><p> 后来,经过山路十八弯,终于抵达三尺讲台,开始和“教师”结下不解之缘,和学生情感交织……</p><p><br></p><p><br></p><p> </p> 一个“六一” <p> </p><p> 一块红丝布,一个小女孩,一个六一节,一曲《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记忆有美好,有酸楚,正因无味参杂,才深刻!</p><p> 记得,在担任班主任的几年工作中,每到六一儿童节,我喜欢选择合适的节目,让每一位孩子都参加。</p><p> 她,是一位活泼开朗的女孩,在我确定班级六一民族舞蹈节目后,她却羞答答地走到我面前,胆怯地说:“方老师,我不能参加表演。”话语带着忧伤,泪水浸湿了眼眶。“怎么了?”我小心翼翼地俯下身,害怕自己的言语戳中孩子内心的伤口,我又补充,“没关系,有什么困难,方老师都会帮助你解决的。”这时,女孩轻轻地卷起自己的衣袖,孩子手臂大面积伤疤褶皱不堪,入目痛心。回忆起女孩的穿着,我瞬间明白孩子为何在炎炎夏日仍长袖遮臂,很显然,孩子经历过大难!我克制着心里的痛,迅速下拉孩子的衣袖,以回避周围异样的目光,并坚定地说:“可以参加的。老师用红丝布给你扎着,你一定可以在舞台上看到自己最好的表现。好吗?”女孩迟疑后高兴起来,并反复问:“老师,这样行吗?我真的可以参加吗?”“当然可以!”我安慰着,鼓励着。孩子顺利参加了学校表演。六一节后,女孩走到我身边告诉我:“老师,这是我第一次走上舞台参加表演,我好高兴啊!”看着女孩幸福的模样,我的心既温暖又心疼……我知道,孩子的这次快乐是短暂的,但我相信这次经历带给的温度却是永恒的!</p><p><br></p><p><br></p> <p> 今,特意再听《美丽神奇的地方》,虽不见孩童模样的你们,也不见年轻的自己,但一切美好都在记忆中,除了一个小女孩,还有很多很多我和孩子之间的故事,我想用时间慢慢回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