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有诈(黎人文)

黎人文(冯波)

<h3><br> 前几日在书店淘到几本旧书,其中一本是巴金先生的《真话集》,闲暇时翻看了其中一篇名为《三谈骗子》的文章。初见篇目便让我有了阅读的冲动,不曾想这样一位大作家还会写以骗子为主题的文章,真想探个究竟,看看巴金先生是如何描写他笔下的骗子?我翻开淡淡泛黄的书页,认真的一行一行阅读,一口气便读完了全文。此文巴金先生写于1981年,开篇描述巴金先生看了电视剧《他是谁》及电视小品《似梦非梦》后的感想,两部作品均是讲骗子行骗的事,一个骗子冒充省委书记的儿子行骗,另一个骗子靠一张港澳同胞回乡证行骗。读罢全文,让我感觉到虽时代不同,不同时代也会催生出具有时代“特色”的骗子,虽骗术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旨在骗取他人钱财。 <br> 记得前几年,日常生活中出现较多的诈骗方式有封建迷信、丢钱分钱诈骗等方式。封建迷信的方式是骗子一般利用受害人愚昧无知、信奉迷信,在街头以看病问路等为借口主动与人搭讪,博取他人信任,然后骗说如不破财免灾,受害人本人或家人将会大难临头,为了驱灾避害,多数人往往上当受骗;丢钱分钱是骗子一般在广场、车站等人流较多处先由一人故意在他人面前掉下一叠大面值的人民币或钱包,有意让受害人发现拾起,此时便会有另外几名骗子上前以“分钱”为由,诱骗拾得人民币或钱包的受害人,利用受害人窃以为以“小利换大利”的心理,实际上拾得的钱除底、面两张是真币,其余都是假币。这样的骗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骗子通常会有几人,且分工明确,要寻找适合的“目标”,通常会选择老年人或是看起来社会经验不丰富的人“下手”,当受害人受骗时都会与骗子有正面的接触,被骗时受害人身边常常会碰巧的出现一些“好心人”。当遇到此种情况,不妨在心里多打几个问号,提醒一下自己,小心有诈。<br>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网络覆盖面也越来越广,电脑、手机也更加普及了,就算在农村,多数老年人也学会了通过手机玩微信、刷抖音,在城市那更不用说了。虽是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在这背后也隐藏着风险,正所谓“网上江湖亦险恶”。原来传统的诸如封建迷信诈骗、丢钱分钱等诈骗方式渐渐淡出了人们视线,行骗的方式也由线下转战到线上了,骗子们利用网络的虚拟空间实施诈骗行为,骗子与受骗者根本不需见面,银行卡里的钱可能就会不翼而飞了。当下网络上更是出现了众多诈骗类型,例如利用网络贷款、网络交易、网络拍卖、网络购物、网络交友、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冒充领导等等。并逐渐呈现了专业化、公司化的趋势,手段也变得更加智能,逐步形成了一套精细分工的完整链条,形成了网络诈骗的“新范式”。同时也出现了诸如“杀猪”、“狗推”、“跑分”、“刷量”、“网赌”等等网络诈骗新名词。近日在网上看见一篇文章统计,2020年上半年在贵阳市十大高发电信网络诈骗骗局,分别有办理信用卡、贷款、网络刷单、冒充客服、虚假消费购物、网络婚恋交友、冒充公检法、游戏装备、冒充亲友、冒充公司老总、虚假网站、连接等类型。这也仅仅是现下网络诈骗骗局的一部分,可能还有其它名目的诈骗类型。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骗子?也许正如巴金先生在《三谈骗子》一文中所言,可以说所有的受害者都是自投罗网的,而且他们推波助澜,推动骗子朝前走,使“他们”欲罢不能。骗子能够一再出现,而且到处吃得开,正因为我们社会里还有不少象飞蛾那样的人,也正因为我们的空气里还有一种类似旧小说中使人神志糊涂的迷魂香的东西。正如巴金先生所言,我们多数受害者就像飞蛾一样,心存侥幸,贪慕小便宜,谁知最后却烧毁了“自身”。切记,别忘了多提醒一下自己,小心有诈。<br>  记得大约三年前,我自己也有过遭遇骗子的经历。一日上午,手机上一个陌生号码的电话响起,出于礼貌或是怕是熟人所打,没太多想便接通了电话。电话一通,那头一个操普通话口音的男子出口便问:“你在哪里”,突如其来的一问,我心中一怔。虽未见其人,然从语气上便有一种如领导在面前的气势,听声音不像熟人,我问道:“请问你是谁?”。对方接着又说:“我是谁,我是你的领导啊”,听此一说,我心想我身边就没领导会这样给我打电话,立马断定是一个诈骗电话。由于当时正在忙于其它事情,也无时间多说,闲聊几句后,我说了一句:“我就是一个农民、又没有上班,哪来的领导哟”,对方见我未能上钩,立马便把电话挂断了。事后还心想,如不是因在忙,还真想与那骗子多聊几句,看看他到底能使出什么花样来。因我有防骗的意识,无论骗子使出什么花样来,我也是不会上当受骗的。但有时又实在想不通,像这样的电话,不管是什么人接到,如稍加分析分析,也能判断是一个诈骗电话。既然骗子们有生存的空间,也就说明仍有人上当受骗,才让骗子们更加肆意妄行。我们凡事提醒自己,小心有诈。<br> 我们常说:“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身边却偏偏有人不相信。如一个在校学生如被骗几百元或是上千元,那么他一个月或是几个月的生活费可能就没有着落了;如一个家庭被骗上万元、几十万元或者几百万元,这可能将是整个家庭全部的积蓄,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可能将会面临倾家荡产。试想,我们谁愿意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或亲朋的身上呢?当身边突遇“好心人”时,勿忘提醒自己,小心有诈。<br>  俗话说:“防患于未然”。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会,我们该如何防范呢?很多人可能会想,这事又没有发生在我的身上,我才懒得去管。假如你这样想的话,兴许你就错了。生活中可能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会上当受骗,但骗子们恰恰要骗的就是那百分之一的人。也许今后还会出现更多新型的诈骗方式,但只要我们从自身做起,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警觉性,切莫心存侥幸贪图利益,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让我们不要成为那最后的百分之一的受骗之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