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杂技之乡吴桥”——听闻这个响亮的名号,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到吴桥看杂技”——也是心中久已有之的向往。</p><p>九月中旬,时值初秋,天气晴好,恰逢周末,适合出游,那颗未泯的“童心”又“蠢蠢欲动”……清晨六时半,晨光熹微,我们“小老两口”准时出发,驱车直奔“吴桥杂技大世界”。</p><p>“大广——衡德”,一路高速,“车子飞如跃”,一百三十余公里的路程,一个半小时,“吴桥杂技大世界”的牌楼已在眼前!</p> <p>简单吃过早餐,购票,入场,一切紧张有序,时间刚刚好,八点五十,隆重的开城仪式正式开演:锣鼓喧天,旌旗猎猎,仪仗整肃,鲜衣怒马的“开城官”以洪亮的嗓音、标准的京腔郑重宣告:“五湖四海的亲朋好友,父老乡亲们:吴桥老城今日启会,全城张灯结彩,放烟火,走江湖,官不禁夜,城乡百姓接亲迎友,普天同庆……”。吴桥人以这种传统、朴素而又热烈的方式欢迎着四面八方的来客,也是对我们准时到达的奖赏吧。</p> <p>“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玩艺儿(杂技),人人有一手”。果不其然,进了杂技大世界核心景区——“江湖文化城”的大门,来到一个宽阔的大院,传统建筑风格的“大戏台”、“杂技小院”、“绣楼”等等“形散而神不散”的坐落其间,也有街角路旁撂地卖艺的小摊……随着导游的引导和人流,我们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又好像回到了孩童时代“赶庙会”,东瞅瞅,西看看,目不暇接,看完一场又一场:“独台戏”(又称“扁担戏”,主要靠一个或多个木偶和一个人的口技来完成,是一个人连演带唱敲锣打鼓的小木偶戏)、“训小白鼠”、“耍猴”、“硬气功”、“内气功”、“上刀山”、“杂技唢呐——吹破天”、“蹬大缸”、“蒙眼飞刀”、“顶碗儿”、“双手绘画”、“滑稽动物表演”、“马术”等节目,错时演出,编排有序,忙而不乱。表演者既有七旬老者,又有精壮少年,还有几岁的幼童,人人都有“绝活儿”,个个都是真功夫,多个节目不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台上精彩纷呈,台下叫好声、呐喊声、惊叹声不绝,煞是热闹!</p> <p>如果要问哪个节目最精彩?我想说每个节目都很精彩!印象深刻的有很多:</p><p>乖巧听话,一动不动的小白鼠;看似调皮捣蛋不爱干活,亦或聪明配合演出的小猴子;被驯化得服服贴贴,徒具威猛外貌的大老虎;诙谐幽默,富有舞台感的“吹破天”;骨针由鼻孔穿过眼睛的“李傻子”,还有记不清名字的两个小伙惊险刺激的“口吞宝剑”、刀山上的“大鹏展翅”等等。</p> <p>极具震撼效果的,个人认为是“硬气功”的表演:“气功师”是一个说话逗趣,个子不高,貌不惊人,除了臂膀很粗,身材敦实,走在路上并不起眼的小哥。谈笑间,只见他将一块敲击作响的红砖,平放在条石上,然后蹲马步、运气,猛然发功,“嗨……嗨……”!“啪……啪……!”,没几下子,竟用手掌把整块砖硬生生的拍碎,一小块一小块的掉落在台子上!留意看了几眼碎砖块,断裂面焦黑,是那种“火候儿”很大的“内燃砖”!“太厉害了”——心里暗暗称奇!以前看过类似的表演,砖头都是一半搭在凳子上压实,另一半悬空,表演者攒拳将整砖击为两半而已,眼前的这位“小哥”可是将整块砖硬生生的拍碎!恍惚间觉得,气功师拍在砖块上的手掌,不是血肉之躯,分明就是“铁锤子”、“钢疙瘩”!稍后,在“公主抛绣球”演出现场,这位“气功师”又去客串表演,我有幸与他偶遇,打趣地说道“兄弟,如果是人,你这一掌下去估计就完了”!“小哥”莞尔……又特意握了握他那双大手,用力摁了摁手掌根部的“肉疙瘩”,硬邦邦的似石像铁!心想:看来不用怀疑了,武松确实能打死老虎的!</p> <p>惊险刺激而又逗乐的,当属马术表演。六匹据说来自蒙古的马,由五男一女六位骑手分别驾驭,面对观众站成一排,集体亮相,其中一匹做了一个还算标准的“前蹄腾空,站立咆哮”的姿势,如同军人的举手礼,武士的抱拳礼,这应该算是对观众的致敬和欢迎了。“礼”毕,骑手驾驭着各自的胯下马轮流绕场一周,利用快马跑过观众前面的稍纵即逝的机会,做出“倒立”、“飞燕”、“探海”、“蹬里藏身”、“肚下过身”、“射箭”、“一马双跨”等马上技巧。粗略看,除了颜色、高矮等外观上的些许区别,六匹马并无多大不同,但俗话说的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跑了两三圈过后,观众就看出了分别,哪一匹好,哪一匹孬,哪一匹刚,哪一匹柔,都显露无疑,原来每一匹马都不一样!跑的最快的是一匹灰马,如风似电,跑姿刚健、优雅,辨识度极高,远远的过来,观众就开始呐喊!欢呼!鼓掌!另一匹皮毛油亮,膘肥体壮的黑马,看起来高大帅气,但中看不中用,明显是太肥的缘故,跑起来体态沉重,不但慢了许多,而且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体力不支了;“大肥马”的骑手也是位略显笨拙的小伙,几个马上动作,做的不是不到位,就是失败,射箭也以脱靶而告终。后来,“他俩”刚一露头,观众们就三三两两的喊“大肥马过来了”,然后伴随着蹩脚的马术动作,是一片嘻嘻哈哈的大笑声……还有一匹体型略小的枣红马,大概是一匹年轻的小马,跑起来小碎步,裹足不前,头也抬的不高,犹豫不自信,好像小孩害羞不敢见人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p> <p>意犹未尽的看完马术表演,我们又在酷似“天坛”造型的漂亮剧场观看了大型舞台剧“江湖”,该剧以吴桥古艺人“打把势卖艺走江湖”为背景,把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杂技艺术串联起来,集中展示,舞台、布景、灯光等等都很棒,看完大呼“过瘾”,算是此行的一个高潮了。</p> <p>时间关系,据说不错的“鬼手居”表演、梦幻魔术宫、吴桥杂技民俗园等没来及观看,但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一天的时间,观看了这么多精彩的吴桥杂技艺术,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不虚此行!</p><p>天已近晚,该返程了,回头遥望“天坛”型剧场牌匾上两个醒目的大字——“江湖”,不免心生感慨:旧社会,吴桥杂技艺人走南闯北,“走江湖”,仅仅为了养家糊口;新社会,党和政府为吴桥杂技艺术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艺人们再不需要颠沛流离,在家门口一边专心钻研技艺,一边演出;四面八方的游客只需要来此一地,就可以集中欣赏到种类繁多的国粹杂技艺术表演,这真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一举多得,各方多赢的大好局面!</p> <p>如今,吴桥杂技艺术早已走向世界,大放异彩。杂技艺人学习、磨练杂技艺术,也早已超出了“卖艺谋生”的范畴,试问:靠杂技能发财致富吗?恐怕不能!何况“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练好一门杂技不知要流多少汗,吃多少苦?!“唯有热爱,方能坚持”,对杂技艺术的热爱,早已融入吴桥人的血液,正如舞台剧“江湖”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对白”桥段所吟咏的那样:</p><p>“哪儿的”?</p><p>“吴桥的”。</p><p>“干嘛呢”?</p><p>“练杂技”。</p><p>“练杂技干嘛”?</p><p>“挣钱儿啊”。</p><p>“挣钱干嘛”?</p><p>“娶媳妇”。</p><p>“娶媳妇干嘛”?</p><p>“养活孩子”。</p><p>“养活孩子干嘛啊”?</p><p>“练杂技”……</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