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子 戗菜刀 <p> 前几日,听到楼下几声“磨剪子来,戗菜刀”的吆喝声,不由得把思绪牵回到八十年代。</p><p> 这声音似曾相识,又觉得似有不妥。记忆中的吆喝,似乎如此,又不全然如此。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对这样的吆喝声,是再熟悉不过了。吆喝就是当年最流行的广告语。最经典的,应是这“磨―剪子来―,戗―菜刀―”了。看过《红灯记》的朋友们,想必应该都熟悉这句经典台词吧。</p><p> 磨刀匠多为裹着皮围裙的老年男子,一条四脚长板凳,两块磨刀石,一组特制的戗刀,几乎便是其全部家当。随着三五声吆喝,闻声出户而来的多是中老年妇女。磨刀匠一见来了生意,便放下板凳,骑在板凳上,把钝口的菜刀或剪刀拿在手中,先用戗刀刮下一层铁屑,使刀刃变薄,再在粗石上打磨,然后用细磨石慢慢磨出锋利的刀刃。刀磨完了,老人们眯着眼晴,迎着阳光,仔细检验,絮叨打趣一番。该付钱了,从衣兜里,小心翼翼地掏出手帕,放在掌心,一层层地展开,从里面捏出一角或贰角的纸币,交由磨刀匠。一单单生意就顺利完成了。</p><p> 今天的“磨剪子,戗菜刀”,虽吆喝相似,但工具已是升级版。借助电动砂轮,磨起刀来,火星四溅,已是别一番场景。</p> 卖小鸡 <p> 送走了“磨刀匠”,又记起了“卖鸡人”。“小――鸡来卖,卖――小鸡了”,每年春季,这声音都在乡间回荡。那年月,家家户户大概都要养上几十只鸡吧。小鸡的来源有两种,一是用自家母鸡孵化小鸡;另一个途径便是从这卖小鸡的小商饭手中购买了。</p><p> 卖鸡人用的工具也很简单,一辆自行车跨着两个驮篮,或是一辆独轮车推着三两筐小鸡。几番吆喝,便引来了人们的围观议价。一边是热烈的讨价还价,一边小鸡叽叽喳喳,走街串户的生意人中,最不寂寞的恐怕就是这卖鸡人了吧。讲定了价钱,人们仔细地挑选,把选好的小鸡放入篮子或纸箱子里。最佩服的就是,有些老人居然能从一个个外观极其相似的、毛绒绒的小鸡中辨识出是公鸡还是母鸡来。</p><p> 买回家的小鸡有笼养的,但更多的还是散养。散养的方式也很有趣,把买来的小鸡混入家里孵化的小鸡群中,由老母鸡统一领养。老母鸡倒也“豁达”,不分亲疏,每天喔喔的领着一群小鸡在房前屋后觅食消谴。 </p><p> 各家各户,为了防止自家的小鸡与别家的混淆,各出奇招,都给小鸡做上特有的标记。通常的做法,是调配一种叫“洋红”的颜料,把小鸡的某个部位统一染上颜色。扮上了独特妆容的小鸡,若是走错了队伍,认错了妈妈,也很容易被主人寻回来。</p> 卖冰棍 <p> 聊完了小鸡,再来聊聊冰棍。 现在,冰棍可不是什么稀罕物,大小商店几乎家家售卖。那时节,冰棍儿可是稀罕物,只有城里国营食品厂生产,乡里有统一的售卖点。卖冰棍的从售卖点领了冰棍,用自行车驮着一个白色的箱子走乡串户串卖。箱子里面放上一层泡沫类的保温箱,再包一层棉被,防止冰棍儿融化。</p><p> 卖冰棍的人一路扯着嗓子吆喝:“冰棍儿——,国营的冰棍儿,——奶油小豆儿的冰棍儿——,五分钱一根儿!”这声音具有无上的魔力,吸引了一群群孩子追逐围观,其中不乏光屁股的泼小子。有的奔回家要钱,买上一根,美美地品食;更多的,吃不上一根,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小心翼翼地舔食,只能吮吸自己的手指头解谗。</p><p> 麦收时节,骄阳似火,是卖冰棍生意最火爆的时节。在骄阳的炙烤之下劳作,这卖冰棍的吆喝声听起来就清凉。停下手中的麦镰,吞上一块冰棍,凉气直透心底,浑身上下似手每一个毛孔都凉爽,那滋味有难以言表的美妙。今天,偶尔也吃上一块“老冰棍”,空调房内,再也吃不出当年清清凉凉的感觉。</p> 香油梆子 <p> 招揽顾客不一定光用嘴,比起上面几种行当,卖香油的“吆喝”就轻巧的多。他们的“吆喝”,不用嘴而用一种叫“香油梆子”的工具。一根短小的木杆,一个梆子,敲起来,邦~邦~邦~,倒也清脆响亮。人们常打趣地说“卖油的梆子――挨敲打的货”,大概就是由此而来吧。</p><p> 听了梆子响,人们闻声而来,亦或是闻香而来。购物的方式大多很原始,芝麻换香油。读过欧阳修先生《卖油翁》的人,对于卖油人打油的方式,想必不陌生吧。虽不是人人都有卖油翁精巧的手法,但动作倒也都娴熟麻利。</p><p> 说来也怪,今天超市里有各式各样的香油,但其香味似乎都不如当年的浓郁。同样是香油、青椒、大葱拌老咸菜,似乎再也吃不出当年香喷喷的感觉。想来,可能是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嘴吃馋了的缘故吧。</p> 拨楞鼓子 <p> 在乡间,比起这香油梆子更诱人的,当数小货郎的“拨楞鼓”了。一个手持的油皮鼓,两边悬垂着两个小鼓锤,摇起来“咚咚― 咚咚……”作响。</p><p> 可不要小瞧了这鼓声,它可是最吸引大姑娘、小媳妇和孩子们了。听闻鼓声,不用说是小货郎走乡串户来了。这些小货郎,多半挑个货郎担或是推个货郎车。担子里的东西五花八门,小女孩用的红头绳;大姑娘用的绣花针,雪花膏;小孩子玩的小风车,玻璃球,小弹弓;妇女们用的针头线脑等等,不一而足。</p><p> 或许这首经典的货郎歌,最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吧: </p><p> “哎.....打起鼓来,敲起锣来,</p><p> 推着小车来送货,</p><p> 车上的东西实在是好阿!</p><p> 文化学习的笔记本、钢笔,铅笔,文具盒。</p><p> 姑娘喜欢的小花布,小伙扎的线围脖。</p><p> ……”</p><p> 这《货郎歌》今天想来还是挺温馨的。</p><p> </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从前的生活挺慢的,“吆喝”挺长的。一番闲话,已逝几十年的时光。</b></p> 蔡成领(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