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东北育才学校校歌《我们从这里启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题图书法:育才校友朱学东(汉襄)</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庆贺东北育才学校建校75周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母校情怀四部曲之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记忆中的老校门</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引 言 </b></p><p class="ql-block">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的母校——东北育才学校与共和国一起诞生、一起沧桑、一起辉煌,也迎来了70周年的校庆。为庆贺校庆,作为在育才学习11年的我,从2018年以来,陆续编写了母校情怀四部曲《育才前世红缘》《记忆中的老校门》《记忆中的老物件》《老校园全家福》,阅读量达6.5万人次。今年,母校75周年大喜之日即将来临;这里,将这四篇专题文章补充修改后,再次转发校友与读者。感谢您们的关心、关注,让我们再次一起回眸、分享、怀恋东北育才学校的厚重历史与辉煌印迹。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母校的老校门呢?反映了充满红色基因的校魂在不同时期的经典演绎,老校门似乎已成为记忆中的化石令人怀恋,如同涓涓的泉水,甘甜而又从未枯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1:跨世纪的老校门演变(高伟佳提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母校历程概述</b></p><p class="ql-block"> 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第四野战军挥师入关,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此时,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成立干部子弟学校。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长张闻天为学校命名--东北第一育才完全小学校。1948年末开始筹建,1949年5月1日学校正式开学。学校由中央东北局办公厅、东北财经委员会、东北行政委员会办公厅直接领导,李力群出任第一任校长。当时的校址选在了日伪时期的千代田小学,也就是通常讲到的育才学校西楼(2014年已拆除)。建校初期的学生是中共中央和东北地区党、政、军高级干部子弟,以及革命烈士后代。开学时有一至四年级4个班,学生190人。</p><p class="ql-block"> 2009年版的《东北育才学校志》对学校发展的划分了几个阶段:党政军干部子弟学校时期(1949--1956年);改为普通校后的发展时期(1957--1965年);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年);"拨乱反正"时期(1977--1984年);创办特色学校时期(1985--2001年);坚持科学发展时期(2002--2009年)。而后的十多年,育才学校发展强劲,社会影响力巨大。</p><p class="ql-block"> 漫漫75年,母校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达十多万人。如今的育才,依然那么年轻;依然充满活力。这里,让我们简要回顾育才校名演变的脚步,铭记带领育才风雨前行的领路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2:历任学校主要领导图片(缺文革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母校情怀四部曲之一的《母校前世红缘》中对校名演变暨历任校长或书记有这样介绍:东北第一育才完全小学校(1949--1954年),李力群、夏柯、马志英;辽宁省沈阳市育才完全小学校(1954--1955年)夏柯、洪波,从毕业证书校章显示辽宁省育才完全小学校;沈阳市育才学校(1955--1967年)段洪范、冯佩铭、吕桓仁;沈阳变压器厂育红学校(1968年--1970年)赵福讲;沈阳市第一二一中学(1970--1977年)李长白、郑吉昌、杨全林;沈阳市教育学院附属中学(1978--1980年)王茂华;沈阳市育才学校(1981--1990年)王茂华、王宝玉、张志良、葛朝鼎;东北育才学校(1991--2024年)葛朝鼎、吴延玉、李世和、苏文捷、高琛,2001年组建东北育才教育集团,核心实体为东北育才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记忆中的老校门</b></p><p class="ql-block"> 每一幅照片都是一首诗、一首歌,都有着一段故事。来吧,就让我们走进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回味那跨越七十五年的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3:1950年女学生阎安立戴红领巾与校牌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这是育才学校组建初期的校牌,原来我的判别是悬挂在主楼,显然,这是受到照片模糊所致,判别并不正确。"图3"这幅照片以及"图4",可以清晰地看出当年悬挂校牌的"墙墩"是很厚实的。端详这两幅老照片,有如下疑问:是谁题写了"东北第一育才完全小学校"的校名呢?照片中戴红领巾的小女孩是谁呢?为什么1953年这幅照片,"墙墩"上没有悬挂校牌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位老校友微信里说,1949年朱学范先生</span>(1905—1996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题写了校名。这是令人兴奋的消息,"图45"文字中,对朱老先生有了简述。看到的资料显示,1948年朱老先生来到了东北解放区。作为与我党有着密切联系的著名民主人士,为育才这样一所特殊学校题写校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若如此,一所名校,一位名人两次题写校名,这是极其难得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幅照片在2009年出版的《永远珍藏的记忆》中出现过。时间的推移,当本文在育才学校多个校友群发布时,还是引起了老校友们的热议。2021年1月12日晚网名为"无忌"的校友在北京校友会群里说:站在校门口的小女孩是严安利。而后,这位小女孩也在群里有了回声。她的正确名字叫"阎安立",是育才1954届的老校友。"无忌"的真名是方无忌,她比阎安立高一届,是育才1953届老校友。建校初期学校首批190名小学生在校读书,方无忌和阎安立都在其中。激动的阎安立老校友很快写给了李大彦一段文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公众号通联部76届李大彦(竹韵) :你好!站在"東北第一育才完全小学校"校牌旁的小女孩是我阎安立,本群昵称小立。那是2009年学校60周年校庆时我提供的照片,庆幸它成为见证学校校名的珍贵资料。《记忆中的老校门》使我兴奋和激动,引起我对71年前校门的回忆:记得那是1950年8月底即将开学时,妈妈送我上学校,走到育才学校南大门口时看见崭新的校牌和校名,高兴的站在校牌旁,妈妈给我拍摄下这珍贵的照片。1949年9月入育才小学时只有一至四年级,1950年建立起五至六年级成为完全小学校。命名为"東北第一育才完全小学校",其中"第一"可能是第一所之意。感谢東北育才学校对我们的培育之恩!谢谢作者的辛劳付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4:1953年5月1日临近校门南侧双人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幅照片的上方有个标识,文字是“沈阳中山公园留影纪念”。后面的背景是育才学校正门,依稀可见西楼礼堂,校名左侧房屋顶上有一个红五星,校门前停一辆吉普车,但并没有见到悬挂的校牌。2021年1月13日上午,方无忌老校友在北京校友群里留言:这两个女同学,他们自己认出来了,是安幼华和许世坦。方无忌、安幼华、许世坦都是1953届的同班同学,班主任是胡肇兰。她们既是首批入学的学生,又是首批毕业的学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5:建校初期,欢快的小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 育才建校初期,西楼和主楼之间的校园隔有砖墙。我的中学班主任翟丽华老师,1952年毕业于辽宁省实验学校师范班,分配到育才。她所带的第一个班级的学生多是1944年出生的,多数来自延安保育院,他们1950年入学。这些老学长们有一个微信群,好像群名叫"马背摇篮"。多年前,看到这幅照片时,我曾猜想是不是日本孩子?"马背摇篮"中的老校友有这样回忆:这幅照片反映了五十年代初期的校园生活。当时,砖墙的中间有一个门,两个院子相通。滚铁环这个院子是足球场;墙的那面,冬天是滑冰场。学校组织学生劳动中,拆掉了那堵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6:1954年教师在校门合影。前排(左起):陈金琢、刘俊泉、沈念芳、颜开华、宋俊芬、周宗复、刘?、王资力、胡远青、薛振中;中排左起:马丽、李成玉、?、李爽、翟丽华、崔君贤、苏德育、王金茹、彭叔璋、来晓松、王淑兰、张月茹、凌春云、邓云林;后排左起:郝洁芳、王传励、孙宏博、王长喜、秦福昌、孙兰英。</span></p><p class="ql-block"> 王传励老师1951年来到育才,翟丽华老师1952年到育才;据我所知,他们是目前健在的在育才工作时间最长的两位老教师。对这幅老照片,翟老师回忆:好像是1953年或是1954年,1954年可能性大些。当时还没跟育英小学合并,赵(葵阳)校长他们还没来呢。照片是在校门口拍的,有两三个人认不准。这幅照片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包括翟丽华老师在内的多位女教师系着红领巾。是不是"六一"儿童节所拍照呢?</p><p class="ql-block"> 时间的长河流淌了七十年,翟丽华老师的青春记忆还是那样的清晰,这让我很折服。我还非常折服的是,现在已经九旬高龄的翟老师,对手机的驾驭能力是那样的轻车熟路。</p><p class="ql-block"><b> </b>2021年1月25日共和国同龄人马秀林老学长来微信告诉我,目前<span style="font-size: 18px;">健在的在育才工作时间最长的老教师还有他的母亲</span>李绍珍。这位老妈妈五十年代初是保育员,去世时高寿99岁。老妈妈的女儿马玉华是我的同班同学,1977年毕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7:1954年教师在校门内攀爬架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15日"北京校友群"孙丽虹(1956届)老学姐发了一篇文章《往事如潮》,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这篇文章2009年刊登在《永远珍藏的记忆》一书中,再次阅读,仍是那样的亲切。发了这篇文章之后,孙丽虹老学姐又发了这幅老照片。1977届校友曲少臣在"朋友圈"转发了老照片,他写到:"这是东北育才小学建校初期时(50年代)师生们合影。这张照片让我想起了育才校园南院墙内(靠近马路)操场边上有一个特殊造型的体育锻炼器械,这个器械由非常多的铁杠子组成,当时有人告诉我这是一种苏联式的锻炼器械,当时我们在学校用的也是苏联式的联式座椅"。曲少臣在"北京校友群"里与孙丽虹对话,留言到:"这个金属攀登架在我小学和中学期间一直在育才学校的校园里,而且是有两个,一个是在南大门附近,另外一个在假山防空洞山坡边,我对它们印象深刻,因为我在育才一共度过了9年的少年时光"。</p><p class="ql-block"> 网名为"巧巧"的老校友与孙丽虹对话:"这个四五层的金属攀爬架我印象很深,我当年很喜欢爬,爬到最高处向四周看"。孙丽虹回话:"巧巧你说的对。尤其是男同学爬在上面抢老尖。刘歌就是从顶上掉下来,摔得很重,进了医院。老师们纷纷给他献血,救回一条命"。</p><p class="ql-block"> 老范当日与翟丽华老师微信联系,翟老师说:"我有这张照片,上午小萍发给我了,也发到摇篮群里了。这是1954或1955年的照片,这里面好多人都走了,有的上大学了,有的调走了;东北局撤销,一些北京来的老师都回北京了"。从老师们衣服及红领巾判别,6和7两幅照片,很可能是同一天先后所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图8:1955年翟老师(前排右)与女学生在攀爬架上</b></p><p class="ql-block"> 1950年入学的老学姐龙小苹在《来自马背摇篮的故事》一文,对那时师生感情有一段描述:四年级的时候,因有同学患了传染病"猩红热",全班同学被隔离。只能活动在教学楼一楼东边阅览室及附近的几间屋子,还有楼东门外的一块小院子里,班主任翟老师和教自然的王传励老师管我们一切。男女生分住两屋,铺榻榻米睡在地上,我们照样上课,同步作息。患"猩红热"的同学不断增多,连王传励老师也被传染上了。一直被隔离了三、四个月,我们与翟老师同吃、同住、同玩耍,听翟老师讲故事的时间更多了。在隔离的日子里,我们不能上所有的课,自然有时间读书,老师也觉得我们大了,就从图书室精心挑选了一大摞书交给我们,许多孩子学会了静静读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9:记忆中五十年代校园手绘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是1950年入学的耿冀英老学长亲手绘画的记忆中的老校园。在耿学长的记忆中,学校有四个校门,东侧两个,南侧一个,西侧一个。西侧隔小马路是学校的医院。校志记载的1969年被中华剧场所占用的就是医院位置,面积达1200平米。老校友高燕燕在微信群里介绍到:以前的育才西墙外有一条小路,而中华剧场在小路西。那里曾有个大院子,是露天大市场,中华剧场扩展占的是那个院子,但始终与育才相隔一条小马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东楼是1960年动工兴建,1962年建成使用;但在老学长记忆中,他们在校时东楼地基已存在了。讲到操场,耿学长手绘中,特别标注"冬天溜冰"。学校正门(即南门)由南至北,无疑是游戏区域,浪木、滑梯、攀登架。"图8"就是攀登架上的欢乐场景。</span></p><p class="ql-block"> 66届6年6班周桥老学长在一篇短文里写了他们在学校时的场景:育才学校场地宽阔,有郁郁葱葱的假山,有高高荡起的秋千,有方形圆形的攀登架,有儿童眼睛里超长的跷跷板,有波浪状的长滑梯,有小伙伴抱起才够得着的健身用的单双杠,有五彩缤纷蜂蝶飞舞的花坛,有飞得像小飞机一样快的"大绿豆"蜻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西楼(2014年已拆除)的标注出现了"学生宿舍"字样,这说明,五十年代对干部子弟(学生)照顾很好。我在育才上学时间长达11年(1966-1977年),1968年复课后,小学在西楼读书;我们中学七七届毕业时也在西楼。西楼三层是木质结构,好像是灰兰色,据说,这里还曾是年轻老师的宿舍。不过,中学在西楼读书时,二楼西侧是钢筋条制的门,三楼堆满杂物,印象最深的是石膏块(曾经"雕刻"过粗糙的熊猫)。2007年6月毕业30年,我们七七届十班的同学回到了西楼一楼北侧老教室。还在西楼操场留下集体合影。这时,西楼已是两层了,三层木结构早已拆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10:六十年代初有"育才夏令营"字样主校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是七十周年校庆时校友提供的。本照片右侧隐约可见五角星,且校牌有"辽宁省沈阳市"字样,半圆形架体固定在校门墙柱上方,上面有"育才夏令营"五个大字,架体上方左右各有四面红旗,最上面五角星前好似大型徽章,有模糊的文字。这个集体合影,二排左四应为女老师。学生胸前好像是红领巾,但从模糊的学生面孔看,不像是小学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11:1966年主校门</span></p><p class="ql-block"> 这是66届卢铁军老学长转来的同班同学(9年2班)梁建所珍藏的照片。梁建微信写到:上个月关于育才校门的微信调查有沒有定论?我回沈阳还真翻出了一张学校当年正门(南门)的老照片。我想检验一下自己"痴呆"的程度,回忆育才曾经的校门,觉得应该有三个,不知正确与否:除正门(南门)外,还有东、西两个。西门正对着西操场,应该是为学校的交通运输工具所设(当时学校有一台苏联产的嘎斯51卡车、一辆美国造黑色轿车和一挂纯国产的马拉大车)。上小学时我常翻过西门到校外玩,不远处有个刻有日文的半截石头桩子,好象是纪念或供奉死亡军人的物件。东门未见开过,也许是储运冬煤时用过吧。现在正门的位置曾有个废弃的大门遗迹,我见到时只剩两个门垛被砌在围墙里了,只能在院子里捉蛐蛐,出不去。</p><p class="ql-block"> 这张校门照是1966年6月张连生抓拍的,校牌是"辽宁省沈阳市育才学校"。当时相机档次很低,摄影水平太差,"猴子"不会调光圈焦距正抓耳挠腮,见我出了校门就直接摁了快门拍照,真正的抓拍。尽管照片质量不好,我也沒舎得销毁,今天还有用了。 感谢"猴子",怀念"猴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12:1966年主校门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这是66届孙伟老校友保存的照片。孙伟回忆说:当时我借来个照相机谁都不会用,就和张连生、崔云鹏特意跑到太原街的五福照相馆请教师傅,掌握了一些拍照的基本要领,准备毕业前与同学们合影留念。張连生兴致极高,对相机爱不释手,乐此不疲,自顾给别人拍照却没留下自己的身影,忘我精神令我难忘。在我提醒下他调整了相机的功能后拍出了效果较好的照片,校牌的字清晰可辨。学校全称是"辽宁省沈阳市育才学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13:1966年校门口西侧假山</span></p><p class="ql-block"> 66届卢铁军老学长回忆说:1966年中共中央下发了"5·16"通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不久,学校开始停课。当时,我们初三,面临初中毕业。几位同学来到了校门西南侧的假山,留下了纪念照,背景是主楼和东楼。照片左孙伟(辽宁中医学院教授)、右李林(已经去世),我们三个人是班级团支部成员。</p><p class="ql-block"> 1966年卢铁军老学长们初中毕业的时点,本文作者即将念小学。我是1966年9月入学,入学不长时间受大环境影响,学生都回家了,应该不少于一年。我的记忆中,假山下面就是防空洞。小学期间学校组织"防空",多次进到防空洞,既感到新奇,又有点紧张与害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14:1969年6月沈变育红校牌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20年11月24日77届刘大荔发来这幅照片,她说,这是省社科院七十多岁周复光研究员发给她的。大体上,1968年秋季至1970年夏季,育才校园曾有过五幅毛主席巨幅画像(校门口3幅,主楼1幅,东楼1幅)。作者在育才念书11年,我一直以为五幅画像,均出自美术老师谷安左。谷老师1961年沈阳市和平区中师毕业后来到育才,在育才任教41年,今年79岁。在与谷老师电话交谈中得知,他与陈复澄老师和变压器厂丁师傅先后参与过五幅画像的临摹绘画。其中,校门口《毛主席去安源》以及主楼和东楼画像是他为主所画。陈复澄老师比谷老师小一岁,1962年大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到育才任教;1972年任沈阳市圆路国画厂厂长;1978年考取四川大学历史系古文字学专业研究生。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家,"复澄"紫砂壶极负盛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说来很巧,2020年11月26日育才校友公众号"青春岁月老照片"栏目刊登了76届3班王莉发的相同照片。王莉写到:"这是我们班第一批加入红小兵的同学,在学校大门口合影留念。第二排右一是班主任关老师,前排右一是我。"这幅照片的校牌是"沈阳变压器厂育红学校",1970年更名为"沈阳市一二一中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15:1970年夏季学年足球队员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珍藏几十年的育才小学部学年足球队老照片。我的"球技"一般般,算是后卫,偶尔开个大脚,解个围也有过。前排左起:马晓伟、丁力军、郭杰、?、徐宏、曲少臣;后排左起:王宏伟、吕明良、张庆桐、关颖、门西洞、范东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16:老校园五幅毛主席画像(高伟佳制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68年秋季至1970年夏季,育才校园曾有过五幅毛主席巨幅画像。校门口3幅(图左上、左下、右下),主楼1幅(右上),东楼1幅(左中)。主楼这幅照片是我国著名女摄影家侯波1964年拍摄的,广为流传的名称为"毛泽东在北戴河"。</span>作者在育才念书11年,我一直以为五幅画像,均出自美术老师谷安左。谷老师1961年沈阳市和平区中师毕业后来到育才,在育才任教41年,今年79岁。在与谷老师电话交谈中得知,他与陈复澄老师和变压器厂丁师傅先后参与过五幅画像的临摹绘画。其中,校门口《毛主席去安源》以及主楼和东楼画像是他为主所画。陈复澄老师比谷老师小一岁,1962年大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到育才任教;1972年任沈阳市圆路国画厂厂长;1978年考取四川大学历史系古文字学专业研究生。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家,"复澄"紫砂壶极负盛名。</p><p class="ql-block"> 网络对《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有介绍,这是一幅以毛泽东到安源组织工人运动(1921年)并举行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2年)为表现题材的油画。该画"开创了无产阶级美术创作的新纪元",文革期间在中国美术界具有和样板戏一样高的地位。该画的单张彩色印刷数量累计达9亿多张,被认为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张油画",创造了中外美术史上的神话。1995年10月执笔者刘春华将该画交中国嘉德公司拍卖,拍卖达605万元(含拍卖佣金),拍得者为建行广州市分行。当时,建总行行长为王岐山;据说,此油画一直由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收藏;我想应该享受着国宝级"镇行之宝"待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17:1970年秋季校学生干部合影。姜力华、张济民两位学长认定了名单,前排右起:孙琦、张济民、王世荣、李小民、?、张林;二排右起:李志坚、李静老师、邓春英老师、于洁、徐岩、张桂荣、张敏、郭永春;三排右起:范东刚、孙瑞雪、张玉华、高玉凡、?、姜力华、王文清、刘凤霞老师、蒋潜、粘强。</span></p><p class="ql-block"> 应该是1970年初秋,学校团总支、红卫兵团老师与学生干部校门合影,红小兵团成员也参加了。那时,大家的服装都几乎是黄上衣、白衬衫,黄或兰裤子。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左胳膊袖子佩戴红卫兵或红小兵袖标。这里,小学部同学为:蒋潜(五年)、孙瑞雪(四年)、范东刚(三年,后排右1)、粘强(二年)。几位70届校友参加了活动,原红卫兵团主任,70届葛本亮已经离开学校;这时的红卫兵团主任(第二任)是71届的姜力华(后排右6)。邓春英老师(二排右三)是我小学第二任班主任,多年前病逝。</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点的校门左右均有校牌,右侧为"沈阳市一二一中学革命委员会",左侧不完整,估计应该是"沈阳市一二一中学红卫兵团"。从照片看,临近校门的巨幅毛主席画像已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18:1971年初佩戴校徽照</span></p><p class="ql-block"> 这是2020年11月9日75届刘毅所发,他是在校友群所见到。71届校友姜力华回忆道:照片是71届校友,时间约为1971年初。那时学年为营,四个班级为一个连;图左1是18连连长刘金荣。这里的几个细节值得注意:一是可观察到校区锅炉房及大烟囱;二是学校操场地面似乎抬高;三是三位女同学胸前佩戴校徽,应该是"沈阳一二一中";四是校牌为"沈阳市一二一中学",没有了"革命委员会"字样。</p><p class="ql-block"> "文革"是新中国的特殊时期,育才也不例外。1967年7月军宣队进驻学校;1968年8月沈阳变压器厂工宣队进校,成立了革命委员会;而后红卫兵团成立,教学班改为军队的营、连、排模式。笔者与74届范光学长边讨论边梳理,以1970年春季为节点,那时学校有六个营,号称亚洲第一大中学。一营为小学部二三年级(对应为79-78届、77届);二营为小学部四五年级(对应为76届、75届);三营为中学六年(对应为74届);四营为中学七年(对应为72届);五营为中学八年(对应为71届);六营为中学九年(对应为70届)。71届马天荔学姐讲到,营以下设连,以71届为例,当时学年组为第5营。共分4个连(即15、16、17、18连),每个连又有4个排(也就是班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图19:1971年初夏校门右侧有宣传口号照片</b></p><p class="ql-block"> 1971年初夏71届18连4排(2.4班)的几位男生,打完球后在校门口合影。这幅照片的特色在于墙体上有刷写的宣传口号,这与当时的形势环境相契合,只是辨认很有难度。是不是"学校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20:1972年野营拉练归来</span></p><p class="ql-block"> 刘国焕老师回忆说:我当时是沈阳市的先进人物,我带的班级也是学校的先进班级。1972年野营拉练暨学农劳动回到学校,工宣队师傅提议在校门口集体行进中拍照。举旗的是团支书于晓峰,被红旗遮脸的是班长夏丽,走在前面左侧的是刘国焕老师。七十年代校友曾有过相同的经历:这就是变压器厂学工劳动、挖战备壕、新民法哈牛和苏家屯蛇山学农劳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21-1:七十年代破旧的校门</span></p><p class="ql-block"> 这幅照片你会感受到一种沧桑或是破旧,校门左侧也有个牌子,但文字分辨不清,可能是校办工厂的牌子;可以看到校园里左侧的收发室与平房。讲到收发室,估计上世纪七十年代毕业的校友一定会与冬季捡粪联系在一起。所捡到的大粪交到学校,收粪的老师会给一个粪票。</p><p class="ql-block"> 记得1973年夏季从小学部升入中学,当时翟丽华老师与爱人佟明光从黑山县李屯回到沈阳不久,翟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他们有两个女儿梅梅和欣欣,临时的家就在这里,照片里能看到的那趟平房。七七届十班同学是幸运的,而后的四年多,不少班级打乱、班主任更换,而我们的班主任一直是翟老师;数学一直是肖先瑞老师。</p><p class="ql-block"> 杨建国老校友在微信群里这样介绍到:一进校门左侧的小平房是收发室,直到1966年我们小学毕业都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21-2:1977年77届李绍贤和孟庆春校门留影。与图21-1对比,校门内的收发室有了门和窗户。校门上方有红灯笼,估计时间为五月前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22:76届足球运动员</span></p><p class="ql-block"> 70届徐念东学长微信里介绍:照片里多是76届的学生,照片年限不详,他们都在育才小学部读书。他们身穿足球运动服,胸前有"沈阳一二一中"字样并有号码。据徐学长介绍,这拨学生成为学校足球队主力时取得了好成绩。</p><p class="ql-block"> 讲到足球队,一定会与金文山老师联系在一起,他培养出一批批足球运动员,可以说,影响到辽宁足坛。照片左起:邱亚东、刘西库、汪跃进、最右边沈钢军。这幅照片左侧校牌文字是"沈阳市第一二一中学",右侧校牌文字是"沈阳市一二一中学红卫兵团",折射出一个特殊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23:1975年秋季张葵手推自行车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当年的家庭以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为自豪。自行车有三大名牌:凤凰、飞鸽、永久。燕把凤凰26自行车又有立凤与卧凤之分,有这样的新车,是当年女青年的最爱。七七届张葵的爸爸、妈妈用外汇劵在秋林公司给女儿买了这辆心爱的自行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24:1977年77届17班送同学参军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1977年初寒冷时节,一个班级比较完整地汇聚在校门留影。77届十七班班长赵文学回忆说:1977年改革开放号角尚未吹响,但一些社会变化令人心动;尤其是招兵,对于只有上山下乡一条路的九年级学生来说,无疑产生较大影响。当时,学年通过班级选举推荐了四五十名同学当兵;另有十二位入选了技术兵种(时称"小兵")。我们十七班李辉、李冬侠作为大兵穿上刚刚发下来的军装来学校告别之时。班里的智多星邓威提议合影留念,得到班主任杨学敬老师的同意。于是请来了白莹同学的父亲(在太原街某摄影器材商店工作),在校园大门口拍下了这张班级合影。崭新的军装、未来的前程令许多男同学艳羡不已。个别大胆的女生争抢着与帅哥李辉拍"单照",引来不少人私下议论猜想。校门上方铁架子木条板上张贴的横幅"一九七六年……比赛大会"中间文字看不清,赛字用了简化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25:1977年程铁力个人照</span></p><p class="ql-block"> 程铁力与我同班(77届十班),是学习委员,他不仅学习很好,矮小的个子,居然十分喜爱打篮球。我班个头高的同学比较多,我当时身高一米八左右,也只排第九第十,郭志军一米九五以上。程铁力在大个子中间运球、过人游刃有余,他的跳起投篮也挺有一套。程铁力介绍说,照片应该是快要接近毕业的1977年初夏所拍。相机是他家的,几位要好的同学相互拍照。但记性非常好的铁力也记不清还有哪些同学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26:1977年77届16班奕老师(后右3)和班级团员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27:1977年8月78-79届女民兵照</span></p><p class="ql-block"> 从现有的照片看,大约1970--1980年期间位于南侧中部的主校门一直没有变化,其特点是角钢焊接的钢架高高地链接在墙柱上方,木板固定在钢架上。一些重大活动时,可悬挂或粘贴横幅。这幅照片记述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1977年8月12日党的十一大胜利举行,华国锋当选为党的主席,文革正式结束了。两个大红灯笼高高悬挂,民兵派头的女学生穿着整齐,手持长枪,很有一种不爱红装爱武装的精神头。这个学年的学生(不少校友称之为78--79届)幸运地在校期间参加了高考。1978年夏季有的同学九年毕业;也有的同学继续就读到1979年高中毕业。78--79届的校友亲历了学校名称由"沈阳市一二一中学"到"沈阳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28:1978年教育学院附中校牌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本文收入这幅照片是基于反映了当时校门左侧还开了个小门。19</span>71届李明光学长微信留言:"当时大门后面是一趟平房,给一些老师当宿舍,那个小门应该是为平房里住户早晚出入开的。1979年时李金声老师在家里给我补习高数就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有一段时间忘记了这幅照片是谁提供的,可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本文2021年1月12日在若干校友群发布后,这幅照片的提供者原来是我所熟悉的七七届一班戚郁同学。她微信里讲,照片左为张云萍、右为卢坤,她们都是一班同学。照片时间大体为1978年4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29:1978年王智离校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30:1980年暑期,七九届高二·一班部分同学回母校与物理老师季柏青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21年1月21日78--79届修伟微信里发来了名单,前排左起:解长有、修伟、崔枫林、陶伦;后排左起:付跃尘、李向泽、李佳、季柏青(物理老师)、孙宏、李汀。</span>照片中校门有两个校牌,即"沈阳市教育学院"和"沈阳市教育学院附属中学",两个牌子很清晰,反映出归属关系。品味着照片中的校牌,觉得很有趣,这就是大大的"附中",小小的"学院"。四十年过去了,大牌子演绎出大作为。校牌是谁的书法呢,好像是个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31:1981年冬季79届学生与老师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1981年冬季79届学生回到学校看望<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又齐和朱玫汀老师,并在校门留影纪念。修伟提供了名单,前排左起:林欣平、李向泽、李佳、韩晔、修伟;后排左起:崔枫林、王又齐(班主任)、李磊存、孙宏、曾惠林、朱枚汀(化学老师)、孟吉利。这一年9月1日经沈阳市教育局研究决定,恢复"沈阳市育才学校"原校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32:1982年物理组老师合影。这是王凤云老师女儿发来的照片,前排左起:王占仁、王树珍、王凤云、高慧芳;后排左起:赵信世、王克、季柏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33:1982年校领导与数学竞赛选手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 1978年3月,育才学校发生了管理体制变化。3月初王茂华出任沈阳市121中学校长。3月下旬沈阳市一、三教师学校合并,成立沈阳市教育学院,院址设在121中学,并将121中学改名为沈阳市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王茂华校长亲历了学校三个名称的变化(即121中学、教育学院附中和市育才学校)。这幅照片的起因是,1982年7月高二·一班苏平参加全国数学竞赛,取得好成绩,王茂华校长(右三)及部分老师与苏平同学合影。此时的校牌已是"沈阳市育才学校"了。照片由王茂华校长的女儿礼彤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34:1983年日本千代田校友参观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83年6月大友太郎一行16人组成的"日本童年时代千代田小学同窗会访华团"来学校参观访问。赵葵阳副校长负责接待工作,照片右一为王茂华校长。照片由王茂华校长的女儿礼彤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35:1983年薛淑香老师班级学生获奖时,学校领导班子与受奖师生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36:1984年4月军旅诗人胡宏伟回母校</span></p><p class="ql-block"> 1983年8月7日25集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在全国引起轰动,反响空前热烈;纪录片中的主题曲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观众的喜爱。当时中央电视台收到大量观众来信,纷纷建议给《话说长江》的主题音乐配上歌词,进一步表现中国人民与长江的紧密联系和深厚情意。在播出最后一集时,中央电视台决定向全国征选主题歌词。育才70届校友胡宏伟当时是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歌舞团的创作员。在得知此消息后,作为纪录片忠实观众的他酝酿了两天后,深情地写下了自己为纪录片创作的歌词。1984年元旦,他将歌词稿寄往北京;3月,他的歌词从近5000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最佳创作奖,并被纪录片节目组定为纯音乐《长江之歌》的歌词。4月,母校专门邀请胡宏伟回学校座谈,请他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歌词的创作与形成的心路。座谈活动结束后,学校领导和老师与胡宏伟在校门留下了难忘的合影。右起:张俊、王宝玉(校党支部书记)、胡宏伟、王国汉(校语文组组长)、张迪、张静珍、孙云香。回到学校,胡宏伟还见到了自己的班主任王永信老师。</p><p class="ql-block"><b>长江之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胡宏伟/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你从雪山走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春潮是你的风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你向东海奔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惊涛是你的气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你用甘甜的乳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哺育各族儿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你用健美的臂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挽起高山大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我们赞美长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你是无穷的源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我们依恋长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你有母亲的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你从远古走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巨浪荡涤着尘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你向未来奔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涛声回荡在天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你用纯洁的清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灌溉花的国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你用磅礴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推动新的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我们赞美长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你是无穷的源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我们依恋长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你有母亲的情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37:1984年5月18日学校团委成员合影。前排左起:陈联、王文革、吴戈、邓大为;后排左起:林莹、宋志红、李秀兰老师、邢长艳老师、李亚菊、武昊。邓大为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38:66届校友与老师在主楼前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66届老校友卢铁军回忆说,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赵葵阳、朱玫汀为代表的许多老教师纷纷要求恢复育才老校名。学校党支部在1979年4月向市委文教部、市教育局打报告,要求恢复老校名。校志记载:1981年9月1日市教育局决定恢复"沈阳市育才学校"原校名。这是66届9年2班部分同学回到学校,在主楼前与王传励老师、朱玫汀老师、王又齐老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39:校门悬挂校办工厂牌子照</span></p><p class="ql-block"> 这是很少见的有两块校办工厂牌子的校门。石墨密封材料厂成立于1981年,赵葵阳老校长介绍说:当时石墨器材生意好,新产品供不应求,主要生产密封各种型式、型号的石墨垫,為学校创造了财富。与文革时期的校门对比,位置没有变化,但墙柱已经翻修一新,墙柱上方有了玻璃框装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40:1986年学校机关党小组照。年逾九旬老校长赵葵阳生前回忆道:这是1986或1987年学校机关党小组几位同志留影(右起:赵葵阳、王宝玉、邹明起、王传励、李静、范秀清、林淑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41:66届校门合影。二排左三位徐玉林老师,左四为赵葵阳老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 蒋纯在微信里写到:这张照片记忆中好像是八十年代初照的。当时我们班同学(66届6.1班)小聚,在中山公园"红领巾"塑像前拍照后,去育才学校门前合影,正好赵主任在收发室值班,所以就一起在学校门口留下了这张合影。因为赵主任是我们年级的教导主任所以印象深刻,他还陪我们同学一起参观了学校主楼,并且在我们曾经学习的教室还拍照留念……(注:从左侧"宽体"校牌、右侧还有牌子[应为校办工厂牌子]来分析,笔者认为时间应为1986年前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21年1月13日零时,远在美国的七七届牟晓虹校友隔空向七五届蒋潜问到:"二排右一是你哥(蒋纯)吗?" 蒋潜回复:"穿空军制服的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42:1987年5月,66届6年6班同学回母校与班主任张奉临老师(前排中)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回忆是美好的,余东蔚、杨建国在校友公众号上写到:1987年5月我们班级20多名同学去看张老师。张老师已经是南京一校的校长了,张老师把我们让进校长室和我们一起畅谈在校时的美好时光,还叫出每个同学的名字,鼓励我们要好好工作为国家作贡献!之后我们步行来到育才学校校内和门前合影留念,留下美好记忆!咱们班的同学普遍都有较好的文学功底,和恩师的辛勤培育是分不开的。记得张奉临老师每教一篇课文,对其中的重点段落都要问我们,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记得学习"人民英雄纪念碑"一课,张老师就要求我们写苏联英雄纪念碑。我们到南站纪念碑细心观察,铜嵌图、碑身、基座……一篇内容详实的作文脱笔而出,启发同学们的文学思维。张老师的语文教学生动活泼,和同学们积极互动,在全市都有名气!经常有外校组织的老师来我们班观摩 ,并一致给予极高的评价。我们班同学也为自己是张老师的学生感到自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43:1988年主校门东迁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88年主校门已经由校园南侧中部转为南侧东部。高高大气的混凝土门柱,配以崭新的淡黄与褐色瓷砖贴面,显得既典雅又稳重,让人不可小视。门柱底部还裸露水泥本色;"宽体"版校牌悬挂于右侧门柱,这是谷老师的作品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44:1989年71届学生与李静老师校门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21年1月13日李静老师微信里说,看到了文章,非常好,想到了手头的一幅照片。原来,1989年十一前,原校文艺队的几位同学相约回校专程看望李静老师等。这几位同学都是71届的,经李静老师和张敏老校友确认,照片左起:张燿中、张林、李静老师、段志荣老师、黄和胜老师、李晶、刘世颖。校牌为朱学范题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45:1991年李苏皖在朱学范题字校牌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 照片是马背摇篮群主,57届校友李苏皖1991年7月8日由上海回沈阳在育才校门所拍。此时,校牌名称是"沈阳市育才学校",时隔仅两个月,学校恢复为"东北育才学校"。本照片校牌是由是我国杰出的爱国民主战士和政治活动家朱学范(1905—1996年)所书。他是中国工会领导人,第一任邮电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创始人与领导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21年1月21日57届耿冀英学长转来了李苏皖老学长的一段话:"范东刚所写育才学校老校门蛮好的,我在群里看到爱民发的这个微信了,这个小校友啊,还真是不错,很有心,他把整个育才学校的历史都给勾画出来了,真是不容易,你有机会带我问他好,为他的作品点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李苏皖是翟丽华老师的学生,1944年4月出生于延安中央医院。当他二三年级时朝鲜战场胜利消息不断,两国领导互访活动较多,他参加了给刘少奇、金日成、贺龙等领导人的鲜花活动。他在《金色的童年》一文中写到:"</span>在几次献花当中,我看到了刘少奇瘦瘦高高、一脸严肃的样子;贺龙腰板直挺、身材魁梧,留着很有风度的胡子,一脸笑容;我印象最深的是金日成。那天学校用车把我们十几个献花的同学送到沈阳南站的贵宾室,每人发了一束鲜花。列车很快进站,我们在李爽老师带领下很快跑到站台。列车徐徐地停了下来,我们看到金日成满面春风、志在必得的样子,好像是说美帝国主义被我们英雄的中朝人民打垮啦!我第一个跑了上去把鲜花献给他,他把我交给他身边的一个人,那人马上把我抱到肩上,我看到了满车站欢乐、热情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46:1991年夏季几位老教师校门合影。照片是孙兰英老师女儿辛俐明发给邓大为的,邓大为转发过来。左起:薛振中、苏林、刘敬泉、肖先瑞、孙兰英、秦福昌、王传励、陈金铎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 网名为"老赵"的校友[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首屆毕业班的赵德崑</span>]在北京校友群中联系了李大彦:学友,你好!你发的照片中前排笫二人是体育老师秦福昌,他是从北京挑选的优秀教师调到育才的。中间是数学老师肖先锐,她是由革命老前辈徐特立推荐而从湖南省调到育才学校的。肖老师是省市的劳动摸范和优秀教师。她讲的数学深入浅出,让我们這些学子受益一辈子。至今虽已过去了70年,我还是记忆深刻。肖老师永远是我最尊敬的一位老师。育才60周年挍庆时编的一本同学的回忆录中,有专门几篇文章回忆肖老师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47:周培源题字照(1)</span></p><p class="ql-block"> 1991年9月恢复原校名"东北育才学校",我国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原任校长周培源题写了校名---东北育才学校。</p><p class="ql-block"> 75届校友宋锦春在《恢复"东北育才学校"校名的一段回忆》中写到:</p><p class="ql-block"> 90年代初,我公派赴英留学回国,单位派我去北京出差。父亲知道我要去北京,让我替他去拜访一下我们的老校长李力群。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选派了一批优秀青年,为国家建设和理论探索培养后备力量,派遣他们赴苏联中央团校学习。1951年选送的第一批学员不到30人,我父亲是其中东北地区唯一的一个。1951年,我父亲学习结束回国,组织上安排他在东北局工作。受到了东北局领导的器重,后进入东北团委学校部供职。从这时开始与育才学校校长李力群有了工作联系。</p><p class="ql-block"> 20世纪90年代,政治气候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宽松。父亲让我去登门拜见李力群老校长,可见他想要了解老人家当时情况的良苦用心。时间已经是初冬,我买了一只烤鸭和一个大个的哈密瓜去看望她老人家。我父亲写了一封信,信封上标注着老校长家的地址,是在西单附近的一条胡同里。到了老校长家一看,是过去的王爷府,双层套院,院子很大,经过通报才进了老校长家。从房子的外形看,和故宫里的房子是一样的,都是建在离地一米多高的石头台上。而进了屋,房子的内部结构则是现代的装修形式。</p><p class="ql-block"> 我向老校长递交了父亲写的信,转达了父亲的衷心问候。交谈中,她提到了葛朝鼎校长让她写个证明材料,用来恢复校名。我见李力群老校长提到此事时面露难色,于是我就建议老校长还是写一下吧,我们都是您的孩子,育才的学生。于是她老人家就找出信纸,当着我的面写了一页纸。我想应该是有关东北育才学校成立时的相关情况吧。写完后装入信封也没封口,交给我带回沈阳转交给了葛校长。不久后,东北育才学校恢复了校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48:1999年5月3日三位老校长回校参加育才学校五十年校庆活动,右起:马志英、李力群、夏柯在校门留影。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追思育才第二任校长马志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21年4月25日上午,我的班主任翟丽华老师发来微信,翟老师说到,"这位走了的校长就是马志英校长。刚去世,这是她儿子发到"摇篮"群里的消息。现在学校里认识她的恐怕只有王传力和我了。我有幸在马校长领导下工作。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平易近人,对老师,对学生特别和蔼,总是含着笑脸跟人讲话。特别关心我们这些新分配来的小老师。今天在群里看到老校长走了,心里特别难过,愿老校长一路走好!在天堂里安息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21年4月24日东北育才学校第二任校长马志英的儿子周海在"马背上的摇篮"群里写到:妈妈走了。妈妈于2021年4月20日辞世,享年96岁。根据丧事从简的原则 ,没有举行任何仪式,已于今日火化。1941年她从上海到苏北盐城参加了新四军,进入抗大分校学习。后在山东转入八路军115师。日本投降后随部队经海路从山东到达东北,后服从组织调动任东北育才学校副校长(后任校长)。1953年她调入北京,在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工作,后任校长。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对学生倾注了她的全部爱心。她团结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创造了实验一小的时代辉煌。因此受到老师和学生们的爱戴。这几天,许多同学们对她的逝世表示了关注。在此我表示深深的谢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东北育才学校校志》有这样记述:马志英:女,汉族,上海人,出生于1925年2月13日。1941年参加革命,1948年11月与李力群一起在东北野战军南岗子弟学校和东北军区政治部后勤子弟学校的基础上筹建东北第一育才完全小学校,1949年5月1日任副校长,1952年10月任校长。</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图49:1999年小学同学照</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99年5月8日小学部74届五年八班同学聚会,纪念小学毕业25周年。这一天也是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美国轰炸的日子。</span></p><p class="ql-block"> 讲到育才学校老校门,七八届林青写到:第一次看到育才校门大牌子是1968年春节后的一天。那年我八岁了,到了报名上学的时候,我家当时住在沈阳市和平区中兴街一段二里十二号(马路湾公社八委五组,省委延安大院三单元4楼1号),按当今流行说法是育才学区房。1968年3月1日,我走进沈阳市育才中学(小学部),从此在这个校门口往返十年,经历了校牌从"沈阳市育才中学(小学部)"变为"沈阳变压器厂育红学校(小学部)",又变为"沈阳市第一二一中学(小学部)"。1974年9月升为初中,1978年快毕业时,学校更名为"沈阳市教育学院附属中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50:周培源题字照(2),主校门重新设计新建,周培源题字雕刻在朱红色大理石墙面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51:2007年老教师校门留念,左起李静、范淑青、赵葵阳、孫云香、高淑芳、鲍存华、钱雅琴、周德华、原洪霞、曾秀华、王占仁、王又齐。2007年9月教师节后,住在北京的钱老师和鲍老师回到沈阳,几位老教师相约回到学校,在校门口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52:2009年校庆六十周年时,65届9年2班同学回到母校,在校门口幸福满满地留下了欢快的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三、新校门,我们回来了</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53:2013年68届校友照</span></p><p class="ql-block"> 66届卢铁军老学长回忆说,这幅照片的具体时间可能是2013年,为纪念初中入学50周年。赵葵阳老校长、王又齐老师、赵纹英老师参加了我们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54:2014年大年初六,育才77届三百多位老同学相聚,12班马晓伟同学[后排左4]回到母校,与学年许多同学留下了幸福瞬间,这是与本班同学校门口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55:2016年育才小学部66级5年4班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2016年9月10日,育才小学部66级四班同学举行相识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他们的班主任依次为丁正、邓春英、刘素琴。刘素琴老师的女儿蔡宏大姐[育才62级]参加了活动;大家还特别请来了王贵卿老师[前排中间],分享浓浓的师生情意。</p><p class="ql-block"> 老范记述了这次活动:下午3点多钟,这帮老同学们走出校门徒步来到了马路湾新华书店北侧的华人国际大酒店。大概五点左右,"东北育才[小学部]五年四班老同学相识五十年欢乐大聚会主题班会"正式举行。副班长徐丽担当起了主持人角色。酒店四楼宽敞的"秦汉厅"的正前方是宽大的屏幕,右侧则是主题班会的红色横幅,横幅上方的一段黄色文字是老范的精心"制作",记录了跨越五十年的美好时光:"1966欢乐少儿怀揣天真梦幻走进育才老校园;2016天命之年追寻往日情怀相聚华人大酒店"。主题班会内容非常丰富,让每位老同学都有魂牵梦绕之感。首先,范东刚开始点名,同学们分分洪亮地回应:到!在班级同学中,已有七八位同学英年早逝。我们这个班级先后有三任班主任,这就是丁正、邓春英和刘素琴老师;其中,刘素琴老师带我们时间最长,应该有三年时光。刘老师早在1998年病逝了,在我们这帮孩子眼里,刘老师就是自己的妈妈。随着老范点名之后,"秦汉厅"的大门打开了,大家都没有想到,刘老师的女儿,大家都很熟悉的蔡宏大姐出现了。这是老范与王佐的精心安排。大姐与这帮小弟弟、小妹妹们握手拥抱,幸福的怀旧的激动的眼泪……这场面,我敢说只能在电视剧里见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56-1:2017年是77届毕业40周年,老范、李梅建议下,各个班级纷纷举行纪念活动,这是8班同学校门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56-2:2017年9月10日,七七届十班举行毕业四十周年暨翟丽华老师从教六十五周年纪念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57:2019年部分老师校门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老范在朋友圈里写到:70年的育才华诞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召唤。八九十岁的老教师们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育才老校区,来到了华人大酒店,他们相互问候、相互祝福,真是满满的幸福。68届72届74届75届76届77届78届的学生们也来到了老师的身边。在火爆的气氛中,2019年4月20日的师生欢聚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这是老师们与部分同学合影于校门口。前面轮椅者为语文老师丁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58-1:2019年共和国同龄人马秀林校门前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58-2:2019年校庆70周年时,1964届9年2班部分同学在老校区合影,前排左四为王流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64届学姐王流芳朗诵马秀林诗歌《我与母校同龄》</span></p><p class="ql-block"> 编写《记忆中的老校门》过程中,无意间在微信里看到了马秀林老校友的留影(图58-1),这是2019年校庆七十周年时所拍。我把这幅照片收入进来,同时,配发了马秀林老校友的诗歌《我与母校同龄》。他是育才1962届小学、1965届初中学生。诗歌前几句这样写到:<b style="font-size: 15px;">七十岁古稀人已老/七十岁学校正年轻/"育才"与共和国同岁/我和母校同龄……</b></p><p class="ql-block"> 2021年初,年逾九旬的赵葵阳老校长给我来了微信,他说:"记忆中的老校门看过,较完整的介绍了育才老校区的发展过程和各阶段的人和事,图文並茂,真是难得的记叙文章。辛苦了,並致谢积极参与贡献素材的学友们。马秀林的文章抄彔了。他是原育才老职工马鸣岐的长子,是班干部与优秀学生,住育才四号小楼,母亲李绍珍是保育员,负责住宿生工作"。</p><p class="ql-block"> 讲到李绍珍老妈妈,马秀林老学长在微信里说:"由于我父母都曾经是育才学校的老职工(李力群年代就在,王传励他们都认识),我小时不光上课,即使玩儿也都在校园里,因此,育才学校真的是我的摇篮,感情极深!""那些老的住宿学生都认识她(她也认识那些学生)。您曾经公布的照片里有一张有我母亲(我已经珍藏了)。我母亲现在97岁,仍然健在"。真是一个好消息,我在《记忆中的老校门》讲到在育才学校工作时间最长,并且还健在的老师有两位。现在至少应该修正为还健在的老教工有三位。</p><p class="ql-block"> 2021年2月6日马秀林老学长忽然微信里问我,你们班级女同学中有叫马玉华的吗?我很惊讶。原来,老学长就是马玉华的哥哥。就这样,与班级同学失联多年的马玉华有了音信。兄妹还有97岁的老妈妈健在,真是幸福,也真令人羡慕!</p><p class="ql-block"> 2021年1月下旬,老范与64届学姐王流芳微信联系,请她来朗诵诗歌《我与母校同龄》。她是辽宁省朗诵艺术协会会员,中国互联网朗诵联盟会员,沈阳市和平区图书馆圆梦朗诵艺术团副团长,喜马拉雅FM主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59:2019年校庆校门签字</span></p><p class="ql-block"> 77届十班任平同学旅居美国,校庆前她曾说要回国参加校庆活动。没想到,任平同学四月三十日真的专程赶回沈阳,还来不及倒时差,五月一日便来到学校,参加了东北育才七十华诞校庆活动。当我和任平签名时,发现了第一个签名的是同班同学,旅居日本的马玉华(即图57所介绍的马秀林的妹妹)。当天的校园,可谓人山人海,自然不见马玉华的踪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60:2019年校庆1957届老学长们校门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 2019年5月1日,我联络的57届老学长们来到了育才老校区,他们都七十六七岁的老人了。他们正是翟丽华老师1952年刚刚来到育才所带的第一个班级的学生。这些老校友4月30日参加了辽宁省实验中学的七十周年校庆活动。当听到育才在5月1日举行老校区七十华诞校庆老校区观光活动,非常激动地来到了校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61:2019年5月七十周年校庆老教室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幅主楼老教室照片,林青(后排右1)回忆说:2019年5月1日上午10点,东北育才首届高中78--79届优秀学子李佳(前排左7)、崔枫林(前排左5)、张铁民(前排左9)等参加校庆,因纪律约束,未能在校门前留影,他们相约在主楼三楼当年快班(9年2班)教室和高琛校长、苏振敏副校长及部分师生合影留念。一个学年三位同学成长为省部级领导干部,十分难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62:2019年校庆"校友回家"签字留影。2019年5月1日校庆七十周年,巨幅的"校友回家"签字展版吸引了每位回到母校的校友。这是七七届十班吕程签下了自己的名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63:2019年5月1日校领导与五十年代老校友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19年5月1日育才学校充满了喜气,处处是人浪,七十周年校庆活动中,校友们纷纷回到母校,留下一幅幅美好回忆的画卷。高琛校长、苏振敏副校长特意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毕业的老校友们合影,合影中多数老校友头一天参加了省实验七十年校庆,第二天便回到育才参加母校隆重的七十周年纪念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64:2019年70年校庆历届校友百人大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19年5月1日育才校园处处都是老校友的身影,主楼外墙二十米长的红色横幅十分醒目,上面的文字是"天南地北竟绽芳华,山长水阔欢迎回家"。在校门口,以主楼为主背景,东北育才学校七十华诞历届校友百人大合影诞生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65:老校区新大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老校区东南侧时尚大气的崭新校门,链接着两座教学楼。东北育才学校几个金属大字镶嵌于校门中间部位的大理石上,电动收缩门在金属大字两侧。恢宏的校门既在迎送一批批育才莘莘学子,也在拥抱社会、回报这个美丽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66:育才老校区西南侧校门,南一马路100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67:七十五年中部分老校牌(高伟佳制作)</span></p><p class="ql-block"> 印刷体的校牌多出自谷老师之手。谷老师1961年来到育才,任教41年,2002年退休。退休后钟爱音乐,79岁的谷老师每天与乐器为伴,身体健康。比较校牌照片,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1981年9月恢复"沈阳市育才学校"名称时,校门墙垛的图案与建校初期的墙垛图案极为类似。还应该说明,"沈阳市育才学校"校牌有"瘦体"版与"宽体"版(本图片为"宽体"版),时间上,"瘦体"版在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68:东北育才学校浑南主校区校门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后 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2020年9月19日初稿于云南旅游途中,一同旅游的77届吴江和郭淑梅同学成为了首选读者。这几年,采访了赵葵阳老校长、翟丽华、王贵卿、刘国焕等老师;采访了五十年代耿冀英、六十年代卢铁军、70届胡宏伟、71届姜力华、74届范光、78-79届林青、八十年代马平等几十位校友;还向林青借阅了《东北育才学校志》,受益良多。777届高伟佳提供与制作了部分图片;朱学东校友为本文挥毫题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本文参考资料来源于《张闻天年谱》《东北育才学校志》《永远珍藏的记忆》《东北育才学校全球校友总会公众号》,校史馆资料、赵葵阳老校长提供的学校领导任职时间表、老师与校友的微信采访、网络文章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20年12月7日·大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21年1月、4月修改;2022年1月20日补充修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24年4月24日再次修改·重新发布于丁香湖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题图书法:</b><span style="font-size: 15px;">"老校门"为朱学东(右一)校友所书。朱学东(笔名:汉襄),1975年入育才学校,毕业后长期在军队和政府机关工作。1990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系,系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姚哲成先生入室弟子。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辽宁省分会会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理事、沈阳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沈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导师,东北育才学校校友书画院院长。</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简介:</b><span style="font-size: 15px;">范东刚1958年出生于沈阳,1966--1977年东北育才学校读小学、中学,1977年知青下乡辽中县,1978年考入辽宁大学经济系,1982年锦州电视大学任教,1984年以来供职于建设银行沈阳暨辽宁分行,2018年退休。投资金融研究成果曾获市级、省部级奖项,著有纪实文学作品《真集》。2023年3月荣获育才“优秀校友贡献奖”。</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修伟:@范东刚 范老兄辛苦了,看着熟悉的校园大门、主教学楼、我们的老师、同学,也包括收发室、攀爬架等,非常亲切,仿佛就在昨天。也感谢学长用了我提供的两张老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东林:@范东刚 阅毕《…老校门》。实感该校有你这位学子应该是老天注定!也是母校与全体育才同学的幸事。你把热爱和感恩母校变成了一种自觉的责任。耗时费力真是下了不少功夫,投入了无限的热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