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前些天,因为老同事聚会,勾起往事记忆,挖出旧文一篇,又觉意犹未尽,再次提笔写了《南电忆旧》续篇。发出后,想不到阅读数还不错。有些南电老友看了文章,还希望我把旧文再发一遍。今遵嘱,将前文做些修改后发出。<div><br></div><div>需要说明的是,我在南电毕竟只待了三年,而且那时浑浑噩噩,留下的记忆相当模糊。若有偏差,或者偏颇之处,还望老友们海涵。</div><div><br></div><div>当年,几千人的大厂,拥有雄厚的机加工设备,大批有真才实学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产业工人,最终却被败家子们几经转卖,最终落得个彻底衰败,实在令人唏嘘。可以说,南平电机厂的辉煌和衰弱,就是我国国企改革历程的见证,也是中国社会变迁历史的一面镜子。只可惜我经历太少,笔力不逮,不然,将有关南电的故事写下来,真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映像啊!</div> 南电,南平电机厂简称,我供职的第一个单位,任厂党委宣传科理论干事。昨夜无眠,忽忽忆起些许往事,记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肉 包</font></b></h3> <br>初到南电,最深的印象是会多。各种会,党系、政系、团系的会,都要宣传科派员出席。 有类如今,大小领导开个莫名其妙的会,说些不痛不痒的话,搞个假模假式的调研,都要派记者参加一样。<br><br>彼时,一周固定要开四五场会,常常还要应付各种临时加的会。而会议内容,绝对无聊,以至于直到今日,我对贵党会议之多之烂还深恶痛绝。<br><br>不过,有一个会议,我倒没有抵触心,甚至还十分期盼,那就是每周的生产协调会。因为会议期间,有热腾腾的肉包供应。那肉包,个大、皮薄、肉多、油水足,香气扑鼻,好吃异常。我一直认为,到现在也是这样认为,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肉包,没有之一!<div><br></div><div>当然,如果非要找一个堪比的,大概延平城区胜利街原一中路口的林金财鱼丸店旁的大肉包,或勉强可算。当年,我在闽北日报供职时,每逢下班,便和陈师傅、叶少、得开每人各买一个肉包,边走边吃,招摇过市。但这是胜在气势和造型,若论味道,比南电肉包差的绝对不止一条胜利街!<br><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蝇 蛆</font></b></h3> <h5><font color="#167efb">老旧公厕,大抵都是这个样。</font></h5> <br>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切还很落后,厂里职工宿舍只有水房,没有厕所。如厕需到公厕 ——那种老式的、蹲坑式的厕所。蹲坑倒不算什么,神奇的有两点。<br><br>一是,如厕的人太多,尤其是每天清晨,大解的人排成队,厕所冲水设施常常闹罢工,以至于厕所弥漫各类扑鼻气味,香飘十里。<br><br>二是,蝇蛆,也就是苍蝇的幼虫。咱宿舍边的公厕,粪坑依次排列,粪便顺一条斜坡滑向粪池。这就给蝇蛆的繁殖生长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每到夏天,洁白的蝇蛆便在粪坑深处热烈地繁殖,然后,在某一天清晨,顺着斜坡往上爬,爬出粪坑,爬出公厕,爬向它们想去的任何一个地方。那不是几只、几十只、几百只,而是成千上万只,它们蠕动着,涌动着,细听,还可以听到它们沙沙、花花的脚步声,那样的壮观,那样的势不可当! <br><br>最令人钦佩的是,居然有人对这些蝇蛆视而不见,他们“吧唧吧唧” 踩着蝇蛆,踩下一地尸体和粪汁,然后,在粪坑上蹲下,任蝇蛆爬过脚掌,甚至钻进裤脚,爬上大腿根部……<br><br>自那以后,我改变了清晨如厕的习惯。 <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未脆事故</font></b></h3> 王国生是厂劳工科的安全员。闽南人,在上海待过,又因南平人多半会说福州话,所以,国生兄会说四种国语——闽南话、上海话、福州话,以及南平话。见到哪里的人,他便会用哪里的话和人聊天。<br><br>国生兄还深谙红白喜事之道,懂各类婚丧嫁娶的礼数、程序,以及书写喜幛挽联等等,一个“奠”字尤其出神入化,楷、草、隶、篆各体写就,颇有功底。我科的老孙因患肺气肿,在我进厂的第二年便过世了,国生兄亲自操办了一切丧仪,调度经办,合度有序,丧家甚感周全,也让我钦佩不已。<br><br>国生兄个瘦弱,留一撇仁丹胡,眼小,偏爱叉一副金丝边小眼镜,看人时,目光都是越过镜片,让被看的人多半不自在。他还有一习惯,走路时好踱方步,且,踱三步,必以双手夹腰部,做提裤子状,似乎裤子随时处于掉落状态。<br><br>我科有技术员,名唤张忠铵,管闭路电视修理的。某日值夜班,搞来一录像带,当然是毛片,趁夜深人静,独自在机房内播放。谁知,百密一疏,居然忘了关闭播出开关,结果当晚,有很多不眠的人都看到了那活色生香的毛片!好在五六分钟后,有人向张技术员通报了情况,那片才没有让更多人面红耳赤流口水。<br><br>第二天一早,全厂轰动。在生产协调会上,大家少不得议论这话题。国生兄吃了一口肉包,满嘴流油,顾不上擦,目光越过镜片,一字一顿地用带有闽南口音的普通话说:“这是一起未脆(遂)事故!”说完,又习惯性地提了提裤腰带,全场愕然!<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line-height: 1.5;">(按,后有知情人纠正,说应该是王国声之误)</span><div><br><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黄科长</font></b></h3> <h5><font color="#167efb">《编辑部的故事》牛大姐形象。</font></h5> <p><br></p><p>我科科长姓黄,福州女。第一眼看到她,觉得相当和蔼可亲。说话柔和,甚至带点甜腻,尤其是各级领导来科里视察时,就更加如此。</p><p><br></p><p>黄科长最大的特点,或者说,最与众不同之处,便在于她的装扮。本来嘛,爱美是女人的天性,虽说90年代初还不够解放,但起码早就告别了蓝灰色和军绿色。可奇怪的是,黄科长永远喜欢穿一身绿军装和一双解放鞋。偶尔套一件碎花的外套,也必定加一副袖套。</p><p><br></p><p>因为这样的装束,黄科长就经常受到厂领导的揶揄。恰好那时热播《编辑部的故事》,有个牛大姐,人称“马列主义老太太”,这雅号自然就套在了黄科长的头上。偏偏是,每当厂领导调侃她是“马列主义老太太”时,黄科长必定呢呢<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延平福州话,意说话软糯)</span>地说:“哎哟厂长,不要这样七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福州话,奚落的意思)</span>人嘛!”</p><p><br></p><p>但老实说,除了装束太过保守,黄科长还确实是个好人,特别是,她的业务能力让人敬佩。当年,南电宣传科因为有他和小周二人,每年在《福建机械报》《闽东电机报》的发稿数都非常惊人,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报道组,就连《中国机械报》发稿数也很多。</p><p><br></p><p>可惜我当年太过轻狂,没有正经向他们学习,几乎没写过像样的稿件。更加没想到的是,当我离开南电多年,到福清下海打工,上岸回到延平后,居然做的就是记者编辑的工作,这真是有点山不转水转的意味了。</p><p><br></p><p>不知我的第一个领导,现在好吗?听说,有人不久前还见过她,依然穿着那无比朴素的衣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