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依旧】 《走进大凉山(1)索玛花开了》

我心依旧

<p class="ql-block">  8月10日,我和陈明、爱国在阮老师带领下赶赴大凉山采风。我们一行从镇江坐动车,途经合肥、武汉、重庆等16站,耗时12个多小时,于当晚9点半左右抵达成都东站。夜宿成都。11日清晨乘大巴至西昌,再包车到目的地拖觉镇。</p><p class="ql-block"> 在该镇我们逗留 到13号。14日一早即辗转去美姑县城,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直到8月17号返回成都。在大凉山期间,我们先后到了西昌、昭觉、布托、巧家、美姑县(市),农作、茂祖、拖觉乡(镇),嘎锅、菲角、伟木、茂祖、沙洛、卡鹅、彩嘎和马红村。对那里进行了入村到户的深度采风。</p> <p>  大凉山地区到处群山环抱,一出县城或是小镇,映入眼帘的就是峰峦叠嶂,悬崖峭壁。如今虽说建起了很多公路,但受地域条件限制,我们下去采风的村子公路大多狭窄、陡峭,不少地方基本呈九十度的急弯。而且有的路面坑坑洼洼,因连续下雨的缘故,沿途泥糊糊的,还不时可见塌方坠落下来的泥石。</p><p> 然而,最让人心惊胆战的还是在我们走出大凉山的时候。</p><p> 8月17日,我们完成了在大凉山的深度采风,搭乘大巴返回成都。汽车开出去20公里左右,忽然下了高速,驶上一条废弃的公路,据说是高速塌方,无法通行。刚进这条公路,我的心一下子就悬起来啦!那是条什么样的路哇!巨大的深坑随处可见,汽车走到坑边都要开得很慢很慢,一点点地蹭过去。路面很滑,车行驶在上面好象在漂移。公路外侧不时可见塌方,而那锈蚀的护栏就那么孤零零地悬在空中。最危险的是在会车的时候,这时汽车紧靠悬崖,最近的时候车轮离塌方的悬崖不足半尺。我真担心那路基会因塌方而松动,那旁边可是深不见底的峡谷啊!就这样,我们的车歪歪扭扭,慢慢吞吞地一路前行,100公里左右的路程,竟然走了5个多小时。而在这段时间里,我的心始终悬着,眼晴几乎一直盯着车窗外,眨都没眨。</p><p> 这是过了那段废弃的险路后,在等待换车换司机时,陈明老师为我们三个人拍的合影。</p> <p>  大凉山的路虽然难行,但沿途风光却旖旎壮美!在采风途中,经常可以看到那青山碧野,云雾缭绕,宛如仙境般的人间美景,吸引我们的眼球,使我们不时停车拍摄,将那独特的彝乡风光收入镜头。</p> <p>  这是把我们从西昌送到拖觉镇的司机,彝族兄弟何木甲,他告诉说,他太太也是彝族人,他们一共生了7个孩子,活下来的有4个。一路上,他为我们介绍大凉山的点点滴滴,使我们了解了很多大凉山的故事。</p><p> 分别时,我和何木甲的合影。</p> <p>  阮老师在拖觉镇上有个多年的老朋友,可惜去年患病去世了,才50来岁。阮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去他家看望了他的家人。沿着淌着脏水的泥泞小道走了好一会儿,才算到了他们家。一进院子,就看到前后两排泥屋,南面的是居室,北面的是猪、羊圈和堆杂物的地方。院子里公鸡母鸡四处乱窜,只要呼吸就会有一股酸臭味钻进鼻子来。居室没有隔间,倒是显得宽敞,但却没有什么家具和陈设。居室靠里一点有个比脸盆稍大些的圆形凹坑,那是烧火的灶塘。女主人好客地让孩子们在火塘里为我们烤洋山芋吃。盛情难却,我们都尝了一点。</p><p> </p> <p>  我们和女主人的姐姐及儿女一起聊天。</p> <p>  晚上,我们请阮老师朋友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小聚,他们的母亲说是在忙家务没能来。聚会时,大家喝了一些啤酒,边吃边聊。在这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三个孩子中,哥哥已从中专旅游专业毕业,女孩刚考取西昌的民族学校,很快就要开学了!我们几人都从各自的角度考虑,给他们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p><p> 聚会快结束时,我拿起相机为他们留下了这难忘的一幕。</p> <p>  到拖觉的第二天一早,在阮老师带领下,我们就开始了深入的摄影采风。</p><p> 山石戳脚的崎岖小路上,不时走过挑着担,赶着羊,牵着牛或怀抱婴儿三三两两的乡民。</p> <p>  下山进城去!</p> <p>  在山路上遇见了她们,我打听道,你们去哪儿?她停下脚步说,带着大姑回娘家耍耍。</p><p> 这个姑娘才21岁,看上去给人的感觉至少有30岁了,我想也许是多年辛劳的缘故罢。</p> <p>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晨起的老牛是我同伴。这个不到10岁的女孩,每天和她弟弟一起放牛,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我问她,你能行吗?女孩点点头。又问,你们累吗?她摇了摇头。</p><p> 临走时,我给了他们一把糖。</p> <p>  走过一户人家,站在院门口,只见院子挺大,几只猪崽正在欢快地就槽吃食,旁边一群鸡也在抢食吃。我们三人本想进去看看的,但院内没人,还到处臭烘烘,烂乎乎的不知道是泥巴呢,还是猪粪,实在没处落脚。没办法只好走去另一家。临离开时,恰好看到有个年轻人边抓着馍在啃,边探出半个身子在偷偷看我们。我赶紧举起相机按下快门。</p> <p>  这几年,来大凉山采风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当地乡民的态度也有所改变,从几年前的配合摄影,到如今的不愿曝光。其中原因很多,除了羞涩,不好意思和经济因素外,还有就是不愿被外人打扰,不愿影响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我拍的这张照片就是如此。当小女孩同奶奶一起出来抱树枝回屋生火时,看到我们举起了相机,她马上就转过头去了!</p> <p>  在这个姑娘家拍照片时,她也捂住了自己的脸。</p> <p> 他们在准备吃午饭,锅塘里篝火正红,那里有十多个在烤着的洋山芋,这是他们的主食。铁锅中刚倒入少许水,可能是要做盐汤吧。这里的人条件差些的,一般都是洋芋就辣椒盐水。家里殷实些的会有白馍、面糕(荞麦面蒸糕),也有炒菜和菜汤。</p><p> 这家的女主人脑子好象不太灵,始终傻傻地盯着我们看。</p> <p>  见我们打招呼走了,她特地站起来,走到门口目送着我们远去。</p> <p>烧火的老人和她的孙子。</p> <p>  孤独的抽烟老人。</p><p> 在大凉山,不仅男人抽烟,很多中老年妇女也抽烟。只不过,当我们发烟的时候,女人们伸手过来拿烟多少有些犹豫或腼腆,绝没有男人们的干脆、率直和理所当然。</p> <p>  父子三人围坐在一起,他们吃的就是白面馍馍了。</p> <p>  女主人忙完活计回来迟了,刚开始吃饭,女儿坐在一旁和她聊天。</p> <p>  大凉山地区彝人较多,他们家中主屋至少有三间长,宽度比较宽,但基本都没有隔间。家里很少有什么家俱,空空荡荡的。一般彝家在屋中间稍偏一点的地方,用石块垒起一个窝塘,那就是烧水煮饭的灶塘。沿着一面墙,根据人口情况,用木板木棍从下往上搭起几层来当床,就是一家数口睡觉的地方。</p> <p>  喂奶的妇女。</p><p> 这个女人20多岁了,已有一个男孩刚又添了个孩子,才几个月大,还在哺乳期。我们接触到的彝族朋友大多属于多子多孙,最多的一家,夫妇俩生了10个孩子!</p> <p>  孩子们在玩耍,他们没什么现代玩具,但即使最简单的玩具,孩子们也玩得兴高采烈,不亦乐乎。</p> <p>  有的小朋友比较调皮,当街打起架来!</p> <p>  现在还是暑假,而且防疫工作也要求学校停课。所以目前这里的孩子和山外的一样也都呆在家里,无所事事。</p> <p> 奶奶坐在地上,幸福、开心地看着她的孙子们。</p> <p>  父亲抱着儿子坐在门坎上和村民聊天,不知谈到什么有趣的事了,坐在旁边的女儿笑得那么灿烂!</p> <p>  哥哥在聚精会神地看书,妹妹也站在一旁看着。什么书哇?如此引人入胜!</p> <p> 那天早上,我们进村拍摄。走到村子的拐弯处,见迎面蓝色铁门开了半扇,门口地上坐着一个中年男子,就走过去探头朝门内张望。只见一个挺大的院子里,有排四五间的房子,一群孩子正围着两个妇女象群鸭子似的叽叽呱呱地吵闹不停,不时还传来一片欢声笑语。我们心想这几家人孩子不少哇!刚拍了两张照片,院内的孩子往外走,我们急忙退回来。当大人小孩走到门口时,纷纷与坐着的男人打招呼。这时才明白,原来他们是一家人,那男的是这10个小孩子的父亲!呃,我的个乖乖—— 我心里想!</p> <p>  在嘎锅村采风时,进村就见到了这个抱着孩子的姑娘,回头又遇见她了。走过身边时我问她:这是你的宝宝?不是,她回答。是我哥哥家的,他们四个小孩,忙不过来,我帮着带的。接着小姑娘又解释道。</p><p> 我咂了一下嘴,挥了挥手离开了。。</p> <p>  这户人家的大人都不在家,他们是弟兄三个,沉默寡言,基本不怎么说话。临走的时候,他们都站在门口目送着我们离去。</p> <p>  虽然从大凉山回来已经三个多月了,但是,这个小男孩的音容笑貌却仍然很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中。他是我在那里遇到的最爱笑,最爽直,也最健谈的孩子。</p> <p>  真的是“靠山吃山”,彝山的乡民家里烧水煮饭用的都是从山上检回来的枯草树枝,那里的妇女老人几乎每天都要上山去拾草检树枝,然后捆好背回来。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的院门口都整整齐齐地码着一堆堆的干树枝,那是备着冬季和阴雨天用的。</p> <p>  这户人家门口码着的树枝。</p> <p>  你好!烧饭呐?</p><p> 是的。</p><p> 用什么烧的呀?</p><p> 干树枝嘛!</p><p> 噢!谢谢!</p> <p>  乡民出行,身上总会背上一个小背篓,就象城里人逛街喜欢背个双肩包一样,轻松、方便。</p> <p>  这对母女刚从自己地里刨了洋山芋,背上往家走。大概是因为丰收了的缘故吧,两人一路上都满脸带着喜悦的微笑!</p> <p>  我站在山坡上早就注意到这个负重前行的少年,只是他始终埋头登高。快走到我面前了,他似乎意识到了什么,蓦地抬起头来,我迅速将此瞬间定格,然后他又低下头走了。</p> <p>  爷孙双喂猪。</p> <p>  牧羊暮归。</p> <p>  我割花椒去。</p> <p>  烧猪食</p> <p>  早上在村里看到这姐妹俩为猪忙的,快中午时,我从山上下来,在小溪旁又遇见她们在洗洋山芋。我问道,这是你们中午要当饭吃的?俩小姐妹看着我笑,就是不开口。</p> <p>  彝乡多山路,遥远,难行,故有条件的彝民家里会饲养一两匹马,以代步或负重。</p> <p>  播种的妇女。</p> <p>  上山劳作还背着幼子。</p> <p>  打场。</p><p> 那天,我们在路上看到很好的风景,就停车摄影。拍完照片,我回头看去,山脚下两个妇女在打场,不知道打的是什么。</p><p> 举起相机定格了这一场景。</p> <p>  见我相询,正忙着的老妇抬头回答,对的,是花椒,要拿去卖的。</p> <p>  手上忙碌着的母女俩。见我走进来,她们一齐停下向我行“注目礼”。</p> <p>  二小放牛郎。</p> <p>  应该是在沙洛村吧,我们看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主人要给老牛套犁耕田,老牛罢工,死活不让套。男主人急得团团转,结果一家三口齐上阵才算搞定。</p> <p>  男主人自己也笑了。然后他就去赶牛耕田了。</p> <p>  田间小憩。</p> <p>  老牛看着主人:你不管我了!</p><p> 在大凉山采风期间,我们注意到,当地人随地坐,随地睡的现象比较普遍,不太讲卫生。大人小孩手上衣服上都是黑黑的,沾满了泥巴、灰尘。无论家里还是个人给人的印象就是脏乱差。</p> <p>  我打你!— 天伦之乐!</p> <p>  不聊啦,烧饭去喽!</p> <p>  背着背篓上街。</p> <p>  我们是来卖菜的。两个小姑娘回答我的询问。</p> <p>  </p><p> 我们住在美姑县城的时候,宾馆附近有一个家禽集散地,每天都可以看到很多彝乡的妇女、老人,背着竹篓,步行很远进城卖鸡。那可真是标准的土鸡呀!绿色环保。有一次,我们专门买了一只大公鸡,拿到店里烧了一大锅。吃了不到一半,肚子饱了吃不掉了,说存在饭店第二天再去吃。结果因为安排问题,来不及赶回来吃晚饭,那半只烧鸡公估计便宜饭店老板啦!</p> <p>  卖山货的彝族妇女。</p> <p>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第一天采风。</p><p> 那天到嘎锅村拍摄,结束后大家往回走,途中我看到来时遇见的那个背着弟弟眼睛会说话的小女孩。当时她不让我为她拍照,现在又碰到了。不料小女孩却主动发问:你要走了吗?我说:是啊!她说:那你帮我拍张照片吧!我赶紧举起相机,对着她按下快门。小女孩指着旁边的两个同龄人又说:她们是我的好朋友,你也帮她们和我一起拍一下吧!我答应了。</p><p><br></p> <p>  三个小姑娘挨在一起,打着V字手势,脸上露出甜美的微笑。我连着拍了三四张,告诉她们:好了,拍完了,挺好的。然后和她们告别。刚走出十几步,小女孩们在后面齐声问:你还回来吗?我转过头去回答:我会再来的。她们说:一定吗?我说:一定!三个小家伙又说道:如果你不回来怎么办?我站在那,想了想回答:如果我不回来就请你们吃好吃的!她们齐声说:一定哦!我远远地看着她们,使劲挥了挥手,姑娘们也举起手不停地挥动着。</p><p> 我慢慢地走了,快到路口时我回过头去,暮色中,那三个单薄的身影依然站在那看着我。见我回望,她们再次挥起手来。不知怎么我的眼睛湿润了……</p> <p class="ql-block">  从西昌出发阮老师就告诉大家,这条路上有一处书写着一条标语,你们看了能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到了地方一看,我们都傻眼啦!“脱贫攻坚瓦吉瓦,习总书记卡沙沙”。大家不约而同地都看向阮老师,等着他揭开迷底。阮老师笑着告诉说:这句标语的意思是,脱贫攻坚好得很,衷心感谢习总书记。</p> <p>  在中国革命史上, 大凉山地区的人民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尤其是红军长征路上面临国民党围追堵截的情况下,中央选择经大凉山彝族集居区跳出包围圈时,当地彝民给予了全力支持,彝族首领小叶丹并和刘伯承歃血为盟,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p><p> 全国解放后,国家对大凉山给予了很多支持。但受多种因素影响,该地区群众的生活依然相对贫困。因此,2018年春节习近平主席到大凉山视察调研时明确指出,要加大对这里的扶贫力度,责任到人,全力攻坚,确保按期脱贫。从那开始,彝乡的脱贫攻坚战就如火如荼地展开了。</p><p> 这是停在路边的载重卡车,沿途这种满载各种物资的大卡车络络不绝。</p> <p>  大型机械开进了马红村。</p> <p>  田间、村内到处都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p> <p>  近几年来,中央在大凉山投入巨资,着重做了三件大事:修路、送电、建房。</p><p> 一是修路。 阮老师告诉我们,6年前他第一次来大凉山,这里根本就没有路,一出乡镇所在地就要步行、爬山。如今,大凉山已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高速公路也是四通八达,从而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彝民出行难的问题!也大大发展了当地的物流,为实现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p>  崇山峻岭间蜿蜒的公路,把大凉山和全国各地连结起来了。</p> <p>  二是送电。在这方面,国家的投入是非常惊人的。我们看到几十万元一座的输变电铁塔,在大凉山建了成千上万座。</p> <p>  送电上悬崖。</p> <p>  有的地方,为了把电送到位于高山上的彝村,即使这个村只有几个人,一路上树起十几甚至几十座铁塔,也要把电送上去,保证彝家百姓户户通上电。l</p> <p>  三是建房。几年来,政府拨出专款用于帮助彝族同胞建新房,采风过程中,到处可以看到崭新的彝民小区,崭新的彝家新居。我们所到村落,随处可见在建的新房子,人们带着喜悦奔走忙碌,热气腾腾,兴致勃勃。</p><p> 这是新房建设中的一个工地。</p> <p>  在伟木村拍摄中,看到这栋新建的两层楼房门口,主人正站在那向外张望。我同他打了个招呼,问道,你建的楼房花了多少钱?他告诉我,这房子是就地翻建的,自家出了两万多元,其他都由政府包下来了。</p> <p>  伟木村原村委会主任李代彬告诉我,村里根据每户家庭经济的不同情况,确定相应的建房补贴标准,并张榜公示。家庭困难的补贴多,有的甚至政府全包下来,家庭情况好的补贴就少。截止目前,该村80多户村民,已有70多户迁入新居,剩下的按照脱贫攻坚计划,今年年底前也将全部住进新房子。</p><p> 前面是新瓦房,后面就是旧土屋,新旧对比如此直观,如此强烈。李代彬还说,这些简陋的旧屋不久都会被拆除。届时的伟木村又会是另一番景象!</p> <p>  又是一户迁入新居的。他们家养了几匹马,专门搞运输,经济条件较好,政府补贴就少了。</p> <p>  新规划的民居小区。</p> <p>  悬崖上的新彝村。</p> <p>  政府在建设新彝村时,还规划了体育健身项目。这是新居前的蓝球场。</p> <p>  这些都是和新彝村配套的体育健身设施。</p> <p>  建设中的蓝球场。</p> <p>  你看,孩子们玩得多嗨!</p> <p> 中国电讯的讯号覆盖彝山,手机进农家,彝族儿女也走在现代化道路上。</p> <p>  在集镇上买卖也用手机支付宝结账了。</p> <p>  带着孩子们,欢天喜地走亲戚。遇到熟人了,女人很高兴地和对方聊着。</p> <p>  穿着盛装逛街购物的彝族妇女。</p> <p>  自驾出游的彝族青年。</p> <p>  记不清是哪天了,采风返回途中遇到一户彝民在办丧事,离得很远就听到响成一片的鞭炮声。到现场后我们停车拍片,那场面实在是热闹,起码扬州一带是见不到的。那一片新楼房后的空场上,几百个男女老少挤在一起,有几个年轻人手里抓着,肩上扛着四四方方盒子包装的天地响炮竹,边跑边放。更多的人追着主家去争抢那漫天撒着的红包、糖果、香烟,争着、抢着、笑着、看着。无论是谁,无论在干什么,人人都兴高采烈,到处都是欢声笑语,那场景也感染了我们。</p><p> 在路上,司机告诉我们,按彝族的习俗,如果是结婚,那事先要准备10头牛,20头猪,30头羊。到那天,四邻八乡,亲朋好友,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都可以上门来凑热闹,蹭吃蹭喝蹭拿,没人会干涉,没人会不快。这就是彝家。。</p><p> 不过,他也说了大实话。认为就是这种铺张浪费的陋习,使不少家庭陷入贫困,否则大凉山地区的经济会好很多。我想想也是,如果平均一个家庭有三个孩子,那么加上老人,这一辈子婚丧喜事需要准备多少头猪牛羊!得花费多少钱啊!</p> <p>  这个年轻的妈妈一定遇上什么高兴事了,满脸笑容地背着孩子,兴冲冲地快步从小镇上走过。</p> <p>  芳草萋萋碧绿的山坡上,马儿在悠悠然地吃着草。牧马的孩子坐在草地上远眺那群山连绵,云卷云舒的美景。或许是被我相机的快门声惊动了吧,他俩同时回过头来。</p><p> 好一副彝乡田园图哇!</p> <p>  在拖觉镇时,每天晚上都有10多个中青年妇女,在空地上跳广场舞。那欢快的音乐,轻盈的舞姿,总会吸引大家的眼球。这哪象是在彝乡,恍惚中,仿拂是回到了江南水乡。这样的夜晚,这样的生活多好哇!</p> <p>  我们在美姑县期间的美女司机吉所石伍。</p> <p>  应我们的要求,在她卡鹅村老家穿上民族服装让我们拍照。</p> <p>  盛装美彝姑 —— 吉所石伍。</p> <p>  美姑县城的大幅标语。</p><p> 在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们也丝毫没有放松扶贫攻坚工作!做到两手抓,两手硬。</p> <p>  背篓的妇女带着两个孩子,走过“扶贫攻坚有多难,党员干部有多拼”的大标语。</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在大凉山采风短短的几天里,接触了许多人,看到了很多感人的事,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彝族的百姓真心地感谢共产党,感谢习主席。无论遇到的司机、乡村干部还是普通村民都无一例外!细想也是啊,这几年,党和政府在大凉山下了多大决心,投入了多少资金,帮助当地彝民解决了多少祖祖辈辈都没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人们怎能不感受到党的温暖,政府的关怀呢!</p><p class="ql-block"> 这位乡民新居客厅正中的墙上并排张贴着毛主席和习主席的画像,向人们表达着自己发自内心的情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可以算是我此次大凉山采风的第一张照片吧。</p><p class="ql-block"> 8月11日傍晚,我们刚到拖觉镇,还没入住,正往宾馆走去,路旁几个小朋友嘻嘻哈哈地在一起玩耍。我和陈明老师,爱国老师都赶快抓镜头。这时恰好他们围着在看手机,似乎是看到什么有意思或是刺激的场景了,一下子都惊呼起来。就在这时,我连续按下了快门,记录下了小朋友们那纯真、快乐、各异的表情。事后,陈明老师和爱国老师看了这张照片都给予了肯定。他们说,你有了这张片子,大凉山就没白来。后来我想想,他们这句话是有深意的,既是说的照片,或许也看到了照片背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的确,这些可爱的孩子是彝家的未来,是大凉山的希望。在6天的采风活动中,我们遇上了好几位考上省、市大学、民族学校等的青年。他们中的一些人学成后,将会陆续走出大山,用学到的知识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也有一部份同学会返回彝乡,反哺家乡的父老乡亲,为家乡的发展和经济繁荣,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这应该是另一种方式的扶贫,甚至是更重要的扶贫。三年时间,国家投入海量的资金资源,修路、建房、送电,极大地改善了大凉山人民的生活和环境。习主席在2018年春节的视察中还有的放矢地指出,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适合本地条件的产品和项目,扩大特色农副产品生产,促进地区经济繁荣。下一步如果再加大知识扶贫,精神文明扶贫的力度,提高彝族人民的综合素质,彻底改变百年流传的陈规陋习。到那时,美丽的大凉山一定会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和各族人民一道,昂首阔步地前进在祖国改革开放,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大路上,</p><p class="ql-block"> 我不由得想起刚进大凉山时,司机何木甲对我们说的话。明年五六月份你们再来大凉山吧,那时索玛花(我们叫杜鹃花、映山红)就开了。层层叠叠,五彩缤纷。500米以下有红的、紫的、粉的,海拔再高一点就基本都是白色的了。可无论怎样,那索玛花就是大凉山一道最靓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记得阮老师曾经在摄影刊物上发表过大凉山的组照,标题是《从悲情到索玛花开》。离开大凉山的时候我知道,如今,那里的索玛花已经盛开了,五色斑斓,鲜艳夺目,漫山遍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后记:从大凉山回来时我就计划整理相册,当时计划分三集:索玛花开了、彝家风情、彝乡风光,但最终因各种活动和杂事拖延下来。当然最主要的是,我始终觉得,虽然自己尽力了,却还是没能拍出满意的照片,没能拍出大凉山和彝家儿女的完美风貌,也没能拍出党和政府扶贫攻坚的丰硕成果。直到在阮洪森老师一再催促的情况下,我才加快了进度。</p><p class="ql-block"> 此次大凉山之行多亏了张爱国老师的一句话。当时我提议去青甘线采风时,阮老师拿出了两个方案,一是去甘南,一是去大凉山。爱国说,还是去大凉山吧,迟了原来的东西就什么都看不到了。现在看,幸亏选择了那里!我们这次拍到的彝民生活场景,到明年就基本看不到了,因为今年底,他们全都要搬进新居,很多旧房子都要拆除,有些还会复垦。在党的一系列政策的扶持、支持下,在各级领导和广大基层干部的努力下,大凉山人的生活将发生更大、更喜人的变化。所以,我们算是“抓住了大凉山过往的尾巴”。</p><p class="ql-block"> 就我自己而言,在这段时间的采风活动中,得到了阮洪森老师多方面的指导,尤其是他对摄影艺术的执着,对大凉山的热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阮老师6年中5进大凉山。刚来的时候根本没有公路,全靠两只脚翻山越岭,丈量彝山。他深入彝民家中,与他们共同生活,还交了很好的朋友,结下了帮扶的彝民。他的这种精神,感动、影响着我和我们,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在摄影的路上克艰前行!与此同时,我也很庆幸,能跟随在陈、张二位老师身边,聍听他们的教诲,得到他们的帮助。对我拍的照片,陈明老师总是诚恳地提出看法,悉心指点,提出建议,给予鼓励。爱国老师和我同房,闲来无事,他毫无保留地谈他多年摄影的经验体会,谈后期制作的方法,谈照片的影调、明暗、虚实、冷暖。从多方面给我以启迪,给我以信心。对此我心存感激。我想,摄影人都应该是这样的吧:与人为善,真诚待人,执着追求,精益求精。不管别人怎样,我觉得他们都做到了。</p><p class="ql-block"> 本相册共收入照片100张,其中大凉山照片98张。 最后,对未能拍摄出更好的作品,制作出更好的相册,特向愿意浏览《走进大凉山(1)索玛花开了》的朋友表示真诚歉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摄影:我心依旧。</p><p class="ql-block"> 2.文字、制作:我心依旧。</p><p class="ql-block"> 3.审核:陈明、张爱国。</p><p class="ql-block"> 4.终审:阮洪森。</p><p class="ql-block"> 5.日期:2020年11月30日0点15分。</p> <p>  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