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我去看那山那水~丽水金沙

lucky

<p>金沙江畔某大型水力发电站附近的自然风光</p> <p>几代水力发电站的建设者们,每天清晨都是伴着滚滚的江河流水声与山林的喃喃私语,在云雾缭绕的山谷中醒来的。</p> <p>虚无缥缈的晨雾似薄纱悄悄裹覆着茫茫山峦,雄壮的横断山脉平添一份柔美的朦胧诗意。</p> <p>云雾渐浓便会飘来霏霏细雨🌨</p> <p>滋润着山坡上层层叠叠的农家梯田,不是仙山却是乐土。</p> <p>云雾渐渐褪去,营地旁的小村庄与山脚下蜿蜒曲折的金沙江渐渐露出真容。</p> <p>山谷中的又一个小村庄在晨曦中迎来热闹繁忙的一天</p> <p>常年累月转战在这样的雄山大水中,却仍然向往着瑞士山间的徒步之旅,诗意永远在远方!</p> <p>眼前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艰苦卓绝的奋战。</p><p>金沙江畔激战酣(某水电站施工现场局部)</p> <p>载重量好几十吨的红色、黄色自卸大卡车,象玩具车一样排着队奔忙在施工道路与工作面间,现场工作人员渺小得象沙粒一样,场面之宏大可见一斑。</p><p>金沙江上某水电站施工现场局部</p> <p>将镜头拉近些再近些,才看清了自卸大卡车的模样与奔忙着的施工人员。</p> <p>在大山里建水电站,修路筑桥是首要任务,方便自己的同时造福一方山里百姓。山民们从此可告别“对面能说话,相隔得半年”的囧竟,逐步摆脱祖祖辈辈“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的生活方式,走出封闭了千年的大山脱贫致富。</p><p>金沙江上某水电站旁一座普通跨江施工大桥</p> <p>延绵不断的横断山脉青翠苍茫,山脚下是向南流去的金沙江。长江上游云南境内段,因江水富含金沙水色金黄,被称作金沙江。</p> <p>从电站建设营地一路朔江而上,便可到达著名的万里长江第一湾石鼓。</p> <p>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携手一母同胞的姐妹澜沧江、怒江奔腾南下,进入云南境内后三姐妹肩并肩并流了170多公里,造就了三条大江“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地理奇观。图片选自网络,蓝色的细线为河流流线。</p> <p>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携手并流到丽江附近的石鼓镇后,金沙江受到雄壮的横断山脉三面阻击,别无它路只能选择近乎180º的华丽转身向东北流去,至此形成了闻名遐迩的长江第一湾。此后它在中华大地上蜿蜒缠绵了4千余公里后才注入东海。避免了象澜沧江、怒江那样,一路南下远走他乡。流入四川省后金沙江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叫做长江。</p> <p>毅然急转北上的金沙江,在河湾两岸冲刷出大片肥沃平坦的河滩。大山里的云南人把山与山之间这样大片的坪地叫做坝子。长江第一湾的坝子处,后来渐渐形成一个背靠大山面对金沙江的小镇。小镇上因有一个诸葛亮南征时立的汉白玉鼓状雕刻石碑而得名石鼓镇,镇子主要位于长江第一湾的右岸。</p><p>长江第一湾畔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的石鼓镇</p> <p>群山怀抱宁静古朴的石鼓镇</p> <p>诸葛亮南征时立于石鼓镇的汉白玉鼓状石碑</p> <p>贺龙领导的红二方面军1936年从石鼓渡过金沙江北上抗日,小镇旁至今矗立着纪念这一历史时刻的雕塑。</p> <p>一条条依山而建的青石板小路通往小镇各个角落</p> <p>小镇旁挺拔的大山脚下是万亩良田</p> <p>告别万里长江第一湾,沿着横断山脉中蜿蜒曲折的盘山路继续朔江而上,便可遇见世界闻名的长江第一峡~虎跳峡。</p> <p>横断山脉延绵不断</p> <p>奇雄险峻沟壑纵横,真正是山外有山!</p> <p>溪水潺潺</p> <p>走过万水千山我们也曾青春激扬</p> <p>终于到达虎跳峡上游峡口附近</p> <p>陡峻山体中凿出的狭窄栈道,是进入虎跳峡大峡谷的唯一通道。</p> <p>传说曾有猛虎借江心这块巨石,从玉龙雪山一侧一跃跳到哈巴雪山一侧,故此石取名虎跳石,大峡谷得名虎跳峡。</p><p>从上游高处俯瞰大峡谷中的虎跳石</p> <p>虎跳峡大峡谷深3900米,是世界最深大峡谷,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2133米)还深1767米。石碑上有关虎跳峡大峡谷的数据,都是水利水电工程师们多年辛勤勘查得来的结果。</p> <p>这是一个枯水的季节,从现场水位线看江面已经降落5~10米左右。虎跳峡大峡谷全长17km,由上、中、下三段峡谷组成,全程水位落差达213米,即使是枯水季江水依然羁傲不训咆哮奔流,远观虎跳石仅露出一点点真容。</p> <p>虎跳峡大峡谷处咆哮奔腾的金沙江</p> <p>水电人的孩子从小便跟随着父母转战于雄山大水间,与山水为伴接受大自然的熏陶与洗礼。</p> <p>踏勘路上远眺丽江坝子的主要水源地拉市海</p> <p>烟雨濛濛的拉市海湿地风光</p> <p>近观拉市海环境优美水质清澈</p> <p class="ql-block">拉市海中随波逐流的海菜花俗称水心阳花,是中国特有植物,只有在特别洁净的水中才能存活,足见拉市海的水质是多么的优质。</p> <p>跨上马儿跟随父母去踏勘,体验一下水电老前辈艰苦的踏勘旅程,今天的踏勘任务是探寻拉市海源头。</p> <p>中途休息时</p> <p>踏勘途中不忘与绿水青山合个靓影</p> <p>玉龙雪山脚下这些咕嘟咕嘟流淌的山泉便是拉市海的源头,被当地老乡们称作“丽江源”。</p> <p>风餐露宿是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人员们在野外工作时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高速交通的发展、通信技术的发达,现在露宿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是外出踏勘时,风餐还是不可避免的。袅袅炊烟升起,山脚下这唯一的一户守山巡山人家,便是勘測队员们今天暂借午餐的地方。</p> <p>守山老乡忙着为勘测队员们煮土豆闷饭(云南人称洋芋闷饭)。今天勘测队员们是幸运的,可以借助老乡家的炭火吃上一顿热乎饭。否则,就只能饮山泉水啃干粮充饥了。</p> <p>勤劳的守山人在山脚下修建了一个池塘</p> <p>清澈见底的玉龙雪山泉水才能养育出对水质要求极高的红鳟鱼</p> <p>辛劳的野外勘测队员总是会意外滴获得些美味的犒劳。除了原生态的农家土豆闷饭外,纯天然雪山泉水红鳟鱼才是今天工作午餐的硬菜。</p> <p>踏勘路上,水电人会遇见、走过无数个村村寨寨、坝子与古镇,丽江坝子无疑是其中最独特且富饶美丽的。</p><p>踏勘路上远眺富饶美丽的丽江坝子</p> <p>丽江坝子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乐园,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纳西族是这片乐土最智慧聪明的主人之一,他们不仅拥有自己的语言,还创造了古老灿烂的东巴文化文明及悦耳动听的纳西古乐。</p> <p>勘查大军回到涑河古镇</p> <p>在那些经济落后、交通通讯闭塞的年代,水电人遇见过的是最原生态本真的丽江古城,那里曾是纳西人真正的家园。“养在深山人不知”依山而建的纳西人家小院,才是水电勘查队员们踏勘路上真正喜爱的“家”。</p> <p>去往纳西人家的石板小路沿山而建</p> <p>游牧时代,纳西先民逐水草而生,视水为生命的源泉;农耕时代,纳西人引水入村尽享临水而居的舒适与方便。玉龙雪山上引来的清泉水绕行于纳西人家的门前屋后,纳西人世世代代在这样的古村、镇里生活、繁衍,宁静而悠闲,远离世俗的喧嚣。</p> <p>纳西人还创造了一水三用的“三眼井”用水文化,家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一口三眼井,这是纳西人智慧用水的写照。一井三眼,将一股清流分为三塘井水。图中从右至左:第一眼井水为饮用水,第二眼井水洗菜、淘米,第三眼井水为洗涤用水。一水三用,充分展现了纳西人民的用水智慧及珍爱环境的优良传统。</p> <p>涑河古镇中的这口三眼井不知何时俨然已成为了一个热门景观,旁边已悄悄立起了一块解说牌。</p> <p>在没有冰箱的焱焱岁月里,勘查队员们入住纳西小院后,最渴望喝到、吃到纳西人家用箩筐装着,放到门前屋后流淌着的雪山泉水中冰镇好的汽水、西瓜……等等,这些原始纯朴的生活方式随着商业浪潮的到来渐渐消失殆尽。看到图中白色的绳索了吗?那就是纳西人家当年用来栓冰镇箩筐用的,遗憾的是照片没有照全,所有图片都印着那些年代的印记~不够清晰。</p> <p>踏勘大军中的娘子军与党代表</p> <p>晨曦雾霭中的大研古镇(俗称丽江古城)</p> <p>行走于现在的丽江古城内,你几乎见不到真正的纳西人了。街上挤满行色匆匆的游客,外地人甚至歪果仁承租的酒吧、餐馆、客栈及各种时尚小店布满古城。夜晚灯火通明,通宵达旦的喧嚣与狂欢,丽江古城早已物是人非换了一副模样。</p> <p>踏勘路上远眺丽江新城,水电人已与它渐行渐远……</p> <p>谢谢欣赏!🌹🙏下集《澜沧江》敬请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