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 福州史氏家族的记忆简史 )</p> <p class="ql-block"><b>京兆史氏溯源</b></p><p class="ql-block">黄帝时期的史官仓颉后代中就有一支姓史,春秋战国时期有诸多史官后裔有的以官为姓。溧阳一世祖崇公一支,是西周初年史佚,以官为氏传承下来的。史佚一生在镐京(古名京兆郡今西安市)为官,故其后裔称“京兆史家”。东周时有一支迁鲁之济北,称“济北史家”。传至西汉时史恭,被封杜陵侯又从济北迁回长安南郊杜陵,称“杜陵史家”。再四传才到一世祖崇公,举家从陕西杜陵迁居江苏宣州(溧阳旧称)东汉时被封溧阳壮侯,称 “溧阳史家”。</p><p class="ql-block">史氏以3000年前西周的史佚为始祖,根据各地分支谱及有关史料记载,史佚传十三世至春秋卫大夫史鱼,史鱼再传十七世至西汉武帝时史世宗。世传史恭的先祖史角是周平王时的史官。公元前771年,狄人攻破镐京。公元前770年(即周平王元年,为辛未年),周朝被迫迁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周室东迁后,鲁国人准备到东都(洛阳)举行郊庙之礼,周平王就派当时的太史官史角(史佚的后人,因秦始皇焚书而导致世系失传,未知史角是史佚的几世孙)到鲁国担任太史官,同时劝阻鲁国人,要求鲁厘公申不要再到洛阳郊祭了。史角的子孙世代均为史官而载入正史,其后世居鲁之济北(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见之于简册的有史克、史晨等。史晨是春秋战国时期名垂青史的鲁国丞相,他所写的祀孔子文章东汉时被刻于山东曲阜孔庙前的“史晨碑”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崇公是溧阳史氏开族始祖</b></p><p class="ql-block">全国最大第二个的史氏发散中心就是江苏溧阳。溧阳史氏自东汉至唐末的1000年时间里,除东汉时六代人世世继承侯爵外,因功而被封爵的就有二公、十侯、一伯、一男,成为继杜陵史氏之后至赵宋王朝之前,全国史氏中最大的一个望族。</p><p class="ql-block">习之子崇,幼时就意气激昂,年长学习军旅事务,文武全才,立身清正,临战勇决,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平定赤眉(西汉末年,赤眉军在陕西华阴拥立年仅15岁的牛吏刘盆子为皇帝)于杜陵,攻破王寻(王莽废掉初立幼主婴,而自已亲政)于昆阳;有这样的功勋却推让给元帅,但皇帝(指光武帝刘秀)仍授其右将军、青州(今山东德州)、冀州(今河北)剌史,加骠骑将军,食邑一万户,封为溧阳万户侯(今溧阳、溧水、高淳都是西汉时溧阳县境),也称为宣州(溧阳的旧称)史氏,迁居江苏溧阳。</p><p class="ql-block">东汉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一世祖史崇举家从陕西杜陵迁居江苏宣州(溧阳旧称),开始到任办理县政,探求百姓疾苦,他治理县政崇尚宽简,不需威势而人民就受到教化,耕种渔樵互相谦让,桑树、梓树茂密成荫,即使卫青、霍去病、龚遂、汲黯皆不能超过他。正要象廉颇、李牧一样刻石封山,不幸患病,在新镇(今旧县村)逝世(据《溧阳县志》及路发今所撰《侯庙》记载:崇公是在洮湖上追捕盗贼时,因年老体弱不敌盗贼,不慎落水身故),享年79岁(生于西汉元始甲子即公元4年7月15日,卒于东汉章帝建初壬午即公元82年5月初5),船夫放桨,桑女丢篮,所有听到消息的人无不挥泪!皇帝颁诏封赠使持节徐兖二州剌史、右将军加骠骑将军、司空,谥号“壮”;其英名可谓流传千古,后来许多名人(海瑞、朱熹等),历届江南官宦、史氏后人名爵显仕者皆来拜祀他!</p><p class="ql-block">史崇是史氏开族始祖,今天全国各地所称的溧阳第几世孙,便是以崇公为一世祖开始称呼的。二世颢,公元86年嗣爵为溧阳侯。三世茅,公元116年嗣爵为溧阳侯。四世洽,146年嗣爵为溧阳侯。五世泽,158年嗣爵为溧阳侯。六世铉,171年嗣爵为溧阳侯,后改封兰山侯。七世藻,208年嗣爵兰山侯,随后天下三分,改朝换代,子孙遂为溧阳人。史崇传至七世兰山侯,史藻的三子嵩、懿、隐,始分为三大宗支。</p><p class="ql-block">溧阳长支右族史嵩的后人,二十二世惟肖从埭头迁终南,二十六世体元之后人三十世惟则、怀则兄弟迁嘉兴,惟则子成迁慈溪再迁四明鄞县(今宁波)下水隐遁洗马桥东为四明始祖;三十九世仁孙迁淮南,四十一世鉴迁贵州;二十六世俨自终南迁四川眉山青神为始祖;三十世怀则后人迁河南祥符,著名人物有四十九世史可法。</p><p class="ql-block">溧阳二支八世史懿之后,至二十一世处权徙居高淳杜埠,其子史子实留居高淳为始祖;二十二世子珉迁诸暨花山为始祖;二十二世子华迁定海为始祖;二十二世拱迁真定为始祖,至三十四世伦迁河北永清为始祖,三十七世天泽又迁真定为始祖;二十四世有则迁江西上饶为始祖;二十六世谦恕因官迁安徽歙县篁墩为始祖;三十世彦虬后为二大支,长支庭祚居埭头为大宗祖,至四十二世史舒六迁江西永新县城南沙溪,至四十四世文蔚又从沙溪迁吉安府泰和县为始祖;二支庭胤为小宗支祖,其后人三十九世升祖迁夏庄为夏庄始祖。溧阳三支八世隐,其子史楚迁居江西南昌丰城为始祖。</p><p class="ql-block">各时期的史氏,当有后人。而崇公迁溧阳后,兴旺发达,分迁更广。溧阳史氏分迁到全国各地的有几百个分支,一百多万人。其中1至30世之间就有十多个外迁分支。溧阳侯史崇的后裔从唐代开始就不断地从溧阳向四周迁徙,其后人不但遍布江苏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吴江、昆山、江阴、扬州、淮安、金塘、句容、高淳、松江、宜兴、丹阳等各大县市外,而且奔向浙江的诸暨、绍兴、嘉兴、镇海、宁波、安吉;江西的饶州、鄱阳、九江、永新、浮梁;湖南的长沙、龙阳、沅陵、常德、衡阳、宝庆、益阳、安福、宜章、桂阳(今汝城)、安徽的歙县、当涂、贵池、宁国、宣州;湖北的德安、武昌;山东的乐陵;河北的真定、蓟县;河南的汲县,四川的眉山,陕西的终南,云南的大理,甘肃的武威等地,成了全国史氏的第一大宗。现存的全国史氏宗谱都尊称史佚为始祖,杜陵侯史恭为先祖,溧阳侯史崇为一世祖。溧阳史氏宗谱上称的几世孙,就是以溧阳侯史祟为一世起称呼的。</p> <p class="ql-block">溧阳埭头镇史侯祠的神道头门</p> <p class="ql-block">史侯祠的正殿《海嶽堂》</p> <p>《海嶽堂》内观</p> <p class="ql-block"><b>鼎盛显赫的南宋四明史家</b></p><p class="ql-block">史氏发展过程中的第三个巨大的发散中心是浙江宁波史家。宁波在南宋时称为四明,所以又叫四明史氏。四明史家的始祖是史惟则,三十世惟则,字天问,其先是迁到终南(今陕西咸阳东十里凤栖乡)的史惟肖。惟则是惟肖的九世孙,是五代后唐集贤院待制直学士。与弟怀则仕同官、隐同居、卒同葬,兄弟二人于五代后晋天福四年(即公元979年)从终南山卜居河南枋头(今河南浚县)。不久迁到浙江嘉兴思贤乡史家村。怀则(字从绳)的后人留居史家村,其七世孙中有一人入赘到史家村对面的吴江,并在那里繁衍,因此又称“吴江史氏” ,著名的南明大臣史可法就是30世怀则的后人,为溧阳侯49世孙。惟则之子成迁到慈溪,后又迁到鄞县洗马桥东为始祖(惟则在宋太祖赵匡胤隆庆年间,即公元960—962年,曾撰修过《古藤史氏宗谱》,详述过惟肖迁终南以后至惟则迁四明的情况,该谱比彦虬公所辑的《仁宗朝辑》早了近100年)。</p><p class="ql-block">惟则娶余氏生二子:长子史咸,生史翰(隐士),翰之后迁诸暨为始祖;次子史成,生史简,家贫,在郡里当差。简为人很孝。一年,他后母任氏想看赛龙舟,他就把家里的东西拿去卖了点钱,然后陪后母一起去看赛龙舟。由于没有请假,郡守找他时不在,就大发脾气把他开除回家。史简十分气愤,并由此一病不起,死时年仅23岁。其妻叶氏,当时己怀孕,父母要她改嫁,她坚决不从。1057年十一月,生下一“遗腹子”,取名史诏,字升之。靠纺织度日,生活十分清苦。史诏在叶氏的教养下,幼读经书,七岁能诗,以孝义闻名于乡里,但他立志不去求取功名,而在家侍奉母亲。他常说如果没有母亲,也就没有我史氏了!后来家境日渐富裕,叶氏和史诏都乐于助人,而且根本不求人家回报。</p><p class="ql-block">宋徽宗政和期间,下诏征求民间具有八种优良品德的人到朝中做官,大观二年(1108)史诏被乡里推荐应召。他知道后就带着母亲到县东七十里外的大田山隐居。郡守亲自登门要他应召,都被他拒绝。宋徽宗知道这事后,给他赐号为“八行高士”。这就是四明史家以“八行堂”作为堂号的来历。</p><p class="ql-block">史诏的妻子徐氏,出生在一个三代都无人当官的家庭,但她的父亲在乡里却是一个很有名望的人。徐氏自幼聪明异常,博闻强记,处理问题果断有条。她父亲对她说:如果你是个男子的话,我就什么都不用担心了。与史诏结婚有了孩子之后,就常给抱在怀里的幼儿口授诗书,从而使孩子们自幼就得到很好的教育。史诏有五个儿子:史师仲、史师才、史师木、史师禾、史师光,师才于1118年中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佥枢密院事,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这是宁波史家第一个进士,也是第一个大官。</p><p class="ql-block">四明史氏惟则的后裔,经过三代人的创业,从第四代开始蓬勃发展。在南宋15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师、水、弥、之、卿、孙六代人,在人口与政治上都获得了质的飞跃与发展。四明史氏,在南宋时盛极一时,功名显赫,人口众多,再分迁也多,成为又一个大的散发中心。还有吴中支,虽不如四明支那样辉煌,但也是人才辈出,大有可观。</p><p class="ql-block">“八行高士”史诏有孙子13人,其中史浩与史澄二人进士,史浩在孝宗时官至宰相。曾孙辈41人,其中史弥远在宁宗、理宗两朝任宰相达26年,达到权力顶峰。玄孙辈81人,其中史嵩之在理宗时又位至宰相。这就是著名的以史浩、史弥远、史嵩之为代表的“一门三宰相,四代两封王”,人称“满朝文武,半出史门”、“七十二进士”的显赫鼎盛南宋四明史家。成为史氏历史上继溧阳史家之后又一个巨大家族。到明末清初,宁波史氏发展迁到省内的己有132支,迁到省外的40余支。</p><p class="ql-block">宁波史家的后裔不但遍布浙江的余姚、绍兴、象山、肖山、慈溪、湖州、嵊县、长兴、安吉、杭州、温州、新昌、东阳、镇海、定海等广大地区,而且迁往江西的鄱阳、万年、赣州、余干;江苏的扬州、苏州、吴江、崇明、宜兴、南京、上海;安徽的虹县、凤阳;山东的乐陵、沂州;河南的南阳、开封、马头、潢川;河北的昌黎、玉田;北京的大兴、宛平;山西的临晋;陕西的榆林;甘肃的凉州;湖北的均州、蕲县、武昌;湖南的湘阴、岳州、浏阳、永顺、慈利、蓝山、新田、醴陵、桂阳、永兴、郴州;福建的福州、晋江、莆田;广东的广州、潮州、新宁;广西的舵陵;贵州的贵定、贵阳、毕节、黔西、大方、纳雍、赫章、金沙、织金、安顺、水城、石阡以及辽东等全国各地。</p> <p>四明史氏始祖 30世惟则公像</p> <p>冀国夫人叶太君塑像落成大典</p> <p>叶氏夫人塑像揭幕</p> <p class="ql-block">宁波东钱湖下水西村无量寿山的冀国夫人叶氏太君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宁波东钱湖绿野村史诏故里</span></p> <p class="ql-block"><b>从浙江丽水迁徙而来的福州史氏</b></p><p class="ql-block">明朝嘉靖年间(约1566年),溧阳四十六世神祐公从浙江处州府丽水县二都洋坝头坑仔边(今丽水市富岭乡叶村岙底自然村),携眷迁徙到福建省闽清县梅邑前十九都(今下祝乡)梧洋村建屋创业,是福州市五区八县史氏始迁祖。浙江丽水二都洋坝头坑仔边史家是源于宁波四明史氏,因无谱碟可查,尚不晓得是四明史氏哪支先祖血脉传衍的后人。<br>祐公一脉,世泽绵远,后俊辈出。京兆郡《时思堂》是闽清梧洋史家堂号,“神王成 佛良廷章其 元作振家邦 济美习礼训 统采名高荣 慎终任复始”二十八字为梧洋世次字辈。从闽清梧洋外迁的史家各房族人,都在徙居地各自另立了字辈。<br>史神祐落户梧洋后,长子迁到古田垓窑垅后失联了。其次子携母徙居到福州建新镇凤岗里石边村。凤岗里史氏后人又散发到福州市区、福鼎太姥山秦屿镇、永泰葛岭蕉坑村、闽侯九都磜上村、台湾新竹、顺昌洋口、建瓯房道等地。侯官九都磜上史必登、史必泉兄弟,公元1772年从福州侯官迁往台湾新竹,史必泉从台湾澎湖登岛至今杳无音讯。<br></p> <p class="ql-block">福州梧洋史氏历代奉供的溧阳香位牌</p> <p>溧阳46世福州史氏始迁祖神祐公像</p> <p class="ql-block">浙江丽水二都清朝的方位地图(梧洋史氏迁出地)</p> <p class="ql-block">现今的丽水富岭乡叶村岙底自然村(古代名:洋坝头坑仔边)</p> <p class="ql-block">溧阳史氏寻亲团走访了丽水叶村史家</p> <p class="ql-block">史野引领梧洋史氏代表,到访了原丽水二都 今富岭乡叶村。</p> <p class="ql-block">四百多年后,迁闽神祐公后人丽水寻故里。</p> <p>神祐公携眷徙居地闽清梧洋史氏祖厅</p> <p>2018年9月神祐公墓园修茸峻工合影</p> <p class="ql-block"><b>福州凤岗里史氏</b></p><p class="ql-block">神祐公的次子,梧洋二世祖携母亲,徙迁福州凤岗里石边头(小边楼.方言)村定居,为福州凤岗里史氏始迁祖。凤岗里石边村(后划潘边村)地处在闽江支流鳥龙江畔的著名花乡,福建电视艺术家、作曲家、书法家史宗毅先生的出生地。凤岗史氏后人又陆续的散发到福州市区、福鼎太姥山、永泰蕉坑、闽侯洋里、九都祭上、顺昌洋口、建瓯房道、台湾新竹,以及海内外等地。</p> <p class="ql-block">早年为了寻谱,走访了凤岗史氏名人史祖涛前辈。</p> <p>梧洋 秦屿族亲探访凤岗里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电视艺术家、作曲家史宗毅先生就是福州凤岗里史家人。</p> <b>福鼎秦屿史氏</b><div>福鼎秦屿史氏始迁祖天橘公,于清朝康熙年间率眷从福州台江徙居福鼎秦屿镇,并延用福州带去的凤岗史氏世次字辈。据推算,秦川镐公是凤岗里次祖的孙子辈,神祐公的曾孙辈。将凤岗字辈与秦屿的对照好后,拟用秦屿、梧洋两地52世先祖的出生年份去比对,秦屿52世的炘公与梧洋52世瑞章公的出生年份相仿,由此推断世系基本吻合,所以梧洋、凤岗、秦屿三地史氏应同为梧洋衍派。<b><br></b></div> <p class="ql-block">福州清朝迁福鼎秦屿史氏续修谱成员</p> <p><b>台湾新竹史氏</b></p><p>台湾新竹史氏始迁祖必登公,1752年生,祖籍福州府侯官县九都祭上。必登公、必泉公兄弟二人,于清乾隆年间(1772年)携眷,从福州侯官迁徙进入台湾新竹、澎湖,迄今二百余载。必登公来台派下的裔孙,目前散居今新竹县内,古奇峰、双溪、竹北、关西,桃园县、中坜市、台北市等各地。</p><p>福州迁台史氏宗亲在台湾与大陆开放交流后,先托付在台务工的福州籍人士到闽侯寻找先祖迁出地九都际上村,然后直接派人几经周折,和本房至取得亲团聚。</p><p>2011年10月,台湾新竹史氏代表应邀来闽参加了,由溧阳史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举办的海内外史氏宗亲联谊大会。于当年,新竹永法宗亲又首次回溧阳侯祠谒祖,并在溧阳史氏大同谱发行大会上发言。新竹史氏是四明支派的,2019年10月,来宁波参加第三届“八行高士"史诏塑像落成典礼。紧接着,由福州史野等人陪同启程赴闽,回闽侯九都老家省亲,次日又经长途车舟劳顿,来到经过多年考证的福州史氏散发地、闽清梧洋祖居地进香谒祖,台胞的寻宗问祖终于圆满告成!</p> <p>2011年10月台湾新竹史氏代表来闽参加海内外史氏联谊大会</p> <p>新竹永法宗亲溧阳谒祖并在大同谱发行大会上发言</p> <p class="ql-block">2019年10月新竹宗亲又回闽侯际上老祖地省亲</p> <p class="ql-block">经多年的考证 , 2019年迁台新竹支终于回到闽清梧洋祖地谒祖。</p> <p class="ql-block">新竹史氏代表在宁波东钱湖绿野村史诏故里</p> <b>永泰葛岭蕉坑史氏</b><div>福建省永泰县葛岭蕉坑村(原永福县十都丰和乡代旦里东兴境蕉溪下亭村),福州永泰葛岭蕉坑史氏虽无谱碟,但民间一些史实资料,流传先祖迁自福州“黄港里”(方言)。从自家祠堂的门楹上“一门出三相,世代八君侯”,可以猜测先祖源于浙江宁波“四明支派” 。族人相传先祖三兄弟于明未后期因回避战乱,同时举家徙迁“黄港里”(方言) 。老大定居于福州建新镇一带,老二迁居于闽侯县际上白岩,老三迁居永泰县葛岭蕉坑村。2016年蕉坑史家在林场工作的巡视员,清理发现蕉坑一世祖近田公的墓和碑文,上面刻有他辞世年间,这给我们推算各支派先人的生卒年伦,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我们以每代25年的跨度往上、下推算,结合相关材料,就测算出梧洋和分居到各地史氏的世次辈份,永泰蕉坑的近田公是梧洋神祐公第三代后人。闽侯九都際上和清朝年代迁往台湾的支派也是从凤岗里分迁出去的。<b><br></b></div> <p>2017年秋未福州史氏欢聚在永泰蕉坑史家</p> <p class="ql-block"><b>福州邦捷公房</b></p><p class="ql-block">福州史野(原名史家榕)的爷爷史邦捷,是闽清梧洋十三世(溧阳58世)邦字辈,虽无谱牒记载。但是认亲后通过梧洋史氏宗谱中查出,可能是梧洋九世能实公、梧洋十世作芳公和其儿子述拨、述敬,作猷公之子振綱,其中某房迁居福州后与梧洋失联的后人。这一房因无谱牒,在梧洋史氏邦字辈后面,自立了"国家大振"五个字辈。</p><p class="ql-block">此房有福州现代名人史家麟,辛亥革命期间,曾与来榕巡察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等人合影。还有,福州美术广告公司创始人、50年代曾被福州军区派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任军史画创作和筹备布馆工作的、美术界著名画家史果良先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的史家麟先生,就是和史野一房的同辈堂兄。</p> <p>孙中山先生与福建同盟会成员合影,后排左一就是我族的福州名人史家磷</p> <p class="ql-block">已故福州著名美术家史果良先生</p> <p class="ql-block">曾在军博工作的美术家史果良(后排右六)</p> <p class="ql-block"><b>福州洋下史家和其他</b></p><p class="ql-block">福州洋下的史梓英,他家中有记载是从溧阳迁至福州(原住地光禄坊),一世祖是史家明(又名振庭),堂号是“京兆郡” ,字辈:家业乃大 祖宗荣华,按字辈来对照,可确定是梧洋或凤岗的后人。台江银镶铺(文化宮对面小巷)在旧地拆迁前也曾居有不知是那一房的史氏家后人。</p><p class="ql-block">绍兴史氏五十二世史制节,五十四世史积御,史九牧(三十七世嶲之后),五十六世赞清携眷,从浙江会稽(今绍兴市)清道桥入籍福州道山路一带,据悉,其后人都返回原籍了。</p> <p class="ql-block">2015年冬至,福州史家代表史野、史元柱、史裕期、史荣参加溧阳祭祖大典。</p> <p class="ql-block">宗上所述,福州各地分支史氏,迁徙路径各不相同,但是经过多年实地走访联络和核实,均系闽清梧洋史家衍派后裔。梧洋有先人徙居到福州后与闽清梧洋失联了,直至2010年凤岗里族人去梧洋认亲后, 才从老谱中获知,都是明朝嘉靖年间从浙江丽水二都迁徙而来,源头是四明史氏,所以福州史氏家人奉供的神位牌是溧阳史氏。</p><p class="ql-block">有史以来,福州史氏从未编修印制过宗谱,所以溧阳史侯祠沒有收藏有福州史氏的宗谱。溧阳唯一记载四十九世史起邦,明末官职广东退隐后,从浙江余姚临山卫迁福州北门小古楼下定居,后人有史诚光绪12年(公元1886年)丙戍科赵以烔榜进士。但是,福州北门小古楼周边未查有这支史氏后人,目前还在寻觅中。史野是溧阳史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副秘书长,他多年来在埭头史侯祠查寻过,沒有找到任何与福州史氏相关的历史资料, 更无福州史氏宗谱。</p><p class="ql-block">本文编撰者参加了《溧阳史氏大同谱修订版》和《溧阳史氏大同谱四明分卷》的编辑工作。早些年,《福州梧洋史氏宗谱》和《福鼎秦屿史氏宗谱》,本人也协助续修并已完谱面世了。热心本族历史文化的宗亲,欢迎指正和互动交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州 史 野 编撰</p><p class="ql-block"> 2020 . 9 . 16</p><p class="ql-block"><br></p> <p>本文编撰史野和宁波绿野岙史美海的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福州史氏族人的座佑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