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通过赤足桥进入圣十字区所走的路线图。圣十字区位于威尼斯主岛的西北部,由东部的中世纪建筑群和西部的港口区两大部分构成,大部分是20世纪时填海形成。即使威尼斯的氛围脱俗,圣十字街区却予人十分真实的感觉。水道旁的路径、石桥和纯洁的贡多拉,以及日渐变旧但不减优雅的建筑外观,这个街区包含了威尼斯一切最佳的元素,整体上还有一种明显的地道感。威尼斯中心岛屿上的建筑物外牆令人联想到博物馆,而圣十字作为通往这些岛屿的出入口,其洗衣店的朴实、咖啡馆的传统、还有涂鸦的凌乱,全部都正向着你展开欢迎之手。今天威尼斯还是十三世纪的样子,只有个别建筑物因进行过部份修改而改变了模样。但这对城市总体部局是毫无影响的。这个水上城市就是靠这数百座的桥连在一起。在城里,看不到现代化的大楼,全是错落有致、风格各异的砖房和木结构房。 14.48时,通过大运河上的赤足桥进入威尼斯圣十字区。圣十字区分别到:马可波罗机场:20分钟巴士(如交通畅顺) 。罗马广场巴士站:可徒步前往 。圣塔露西亚车站:可徒步前往。 圣马可广场:39分钟水上巴士。 军械库 / 威尼斯双年展:46分钟水上巴士 。花园 / 威尼斯双年展:49分钟水上巴士。 这是正对着赤足桥的隆加街Calle Lunga,尽管圣十字区是来往意大利大陆梅斯特雷和威尼斯中心岛屿的出入口,但这个街区却出奇的宁静。 街边商铺挂满数之不尽的威尼斯面具。像这样的面具太多太多,几乎成了威尼斯的标志,近看有镶水钻的,镂空提花的,非常精致。威尼斯盛产面具的由来,起源于公元11世纪至今的欧洲最著名的威尼斯狂欢节,由于王孙贵族纷至沓来又不想暴露身份,因而戴面具和乔装改扮就成了一直延续的传统。有了面具和一身戏装的遮扮,人们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幻想和激情,肆无忌惮地狂欢。而各式各样的面具则是威尼斯狂欢节的一大特点。 穿过贝尔加米-圣十字街,我们在圣十字区遇到的第一条水街和第一座桥,桥下有一只贡多拉停靠等客,船夫优闲地玩着手机。贡多拉又名“公朵拉”,是独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舟,这种轻盈纤细、造形别致的小舟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一直是居住在泻湖上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据说7世纪时,第一任总督将这种船命名为“贡多拉”。贡多拉有大有小,小的是双人情侣座,大的最多可乘六人。这种小舟一般长为10.75米、宽为1.75米。 这是情侣座的贡多拉,只能坐二人,注意看它的自然奔放的船头,很象15和16世纪用的六齿钺戟。(每一个齿代表威尼斯的一个区)。小舟是平底呈不对称型,这样可以较好地保持只靠一侧单桨划的船的平衡。小船的尾部,右侧安装一个船桨支架,船夫站立在左侧不停地摇动桨板。要使小船随时随地保持平衡,摇得稳稳当当,需要相当高超的技术。贡多拉船夫现在只穿着一件带横条的紧身针织上衣戴着一项草帽。哎!看来贡多拉的生意也不怎样。 其实圣十字区甚少游客出现,大部份是走去著名的圣马可广场而途经的过客。人少的好处是:你更容易在这街区见到家族经营的工作室和世界有名的地标;你更容易见在居民在公众广场聚集,而不是在酒吧裡。 过了小桥,贝尔加米-圣十字街尽头有一天主教堂。跟着人群前行一定没错。 另一角度拍下这座铁桥和贡多拉。 来张特写,船夫也配合。忽然脑海浮现起电影《佐罗》中的侠客佐罗。贡多拉上面最多可以坐6人,包船的话大约100欧,拼船的话每人20欧,有固定的航线。贡多拉被称为"水上奔驰"、"水上法拉利"。船体使用高档木材,造价一艘约要2万欧元,近20万元人民币。我们看到的贡多拉都是黑颜色的,那是因为:1562年,威尼斯元老院颁布禁令:不准在尖舟上施以任何炫耀门第的装饰,已经安装的必须拆除,所有的贡多拉都要漆成黑色。 Salizada de la Chiesa街。威尼斯的巷子如迷宫,绕来绕去,很容易迷路,多亏了墙上大大小小的指示牌,再加上手拿着罗盘(手机导航),才没让我们迷失方向。墙上指示牌指示:这里去里亚托和这里去圣马可的方向。如果脱离了主干道,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哪个方向了,那就见哪儿人多就往那,顺着人流一路淌了过去,绕过错综复杂的小巷子,百转千回,一定会到圣马可广场的,只是时间问题。 利斯塔巴里Lista Bari。沿着小巷跟着人群走,起先没感觉,后来才发现回来要找到这条路有多难。这里的巷子九转十八弯,走一会儿转个弯会发现几幢特别的建筑,有水的地方就有船,有路的地方就有桥,还有闻名世界的意大利涂鸦。 穿梭于古老的小巷和中世纪的古屋。水城上很多这样的小巷子,但房子都比较破旧,而且很多门都是关着的,可能主人出去度假了吧。巷子虽然破,但毕竟是水城的历史所在,里面有很多工艺品店、餐厅、甜品店等。 本博街Calle Bembo。这条街巷在威尼斯算正常了,有些只有半米宽。穿过本博街,前面是进入圣十字区遇到的第二座桥。 这座桥身刻着年号1871,对岸是圣赞德格拉教堂。 桥两边的风光,真有点像苏州。大部分威尼斯的水巷都不宽,有的只有一两米多,两边住家隔着窗户都可以握手问好;有的小街,偶尔有一两家店铺,但都还没有开门营业,这些店铺除了酒吧,就数出售纪念品的了。像假面具、“贡多拉”小船之类的,品种很多。 威尼斯目前每年有200天被浸泡在水里,而在17世纪初,这一数字只有7天。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2月,持续的降雨使得威尼斯泻湖地区海水涨潮时发生倒灌,游客只能踮起脚尖漫步著名的圣马可广场。许多古老的建筑物的地下基础结构被腐蚀变得不坚固,造成大批古建筑下沉。2001年,科学家们发现,威尼斯自1727年以来的275年间下沉了67厘米。整个水城正一点点没入水中。有人甚至预言说,80年后的威尼斯将成为水下之城 精美的门铁花。出门就是水,威尼斯当地人如果不做跟旅游有关的事情,反而是很烦的,所以很多房子现在都没人住了。 圣赞德格拉教堂广场。沿途见到不少小广场,数十米见方,花岗石铺砌的地面,这种地方多数有教堂之类的建筑,拐角上还有卖书报的亭子,那里能看到当天米兰的报纸。这种小广场,常有人驻足交谈,神情异常清闲。在非常拥挤的建筑群里,广场起了独创一格的露天大厅的作用,成为可以休息的清静的地带,这个地带仿佛休止符似的,中断了狭窄的弯弯曲曲的街巷的节奏。 沿着圣赞德格拉教堂右边的街巷走了几个弯,来到进入圣十字区遇到的第三座桥,桥身刻着年号是1866,是古桥。当然要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记啦! 在小巷中散步的同时看着各家紧闭的窗,竟也生出一些同情,如何阻断外界的喧嚣,这些本地住户在世界各地的游客大军中寻一丝宁静。 桥边有间电脑维修店,墙上指示:过桥是去乘座交通汽艇。所以我们不过桥,沿着水边走。 在威尼斯逛建议下载好GOOGLE地图,不然很容易迷路,因为有很多路是走不通的,桥毕竟比路少,所以有时走错路只能隔海相望,要不走回头路,除非游水过去。 来到圣十字区的奥里奥圣杰姆斯教堂,广场上非常宁静。由于游客少,圣十字区的咖啡厅和酒吧比较随意休閒,所以光顾的客人的态度一般都很随和。 圣十字区居民基本上将包围奥里奥圣杰姆斯教堂的广场当成自己家的客厅。他们在这裡聚首一堂、一起阅读、一起谈天。有时候週末还会有探戈班。 奥里奥圣杰姆斯教堂的广场前面出现两座桥,这两座桥都不是通向圣马可广场的,我们沿着画面左边的街巷前行。 这就是奥里奥圣杰姆斯教堂 这是我们走过的第四座桥。 浅绿的海水边伫立的幢幢楼房看起来颇具历史,许多墙体因潮湿加之时间的风化,斑驳的,却绝不忧愁。阳光下为何要忧愁?那些斑驳诉说的是快乐的往事,离开墙体的快乐,是无拘无束放肆的自由。 威尼斯各家各户的门牌和门把手也都很有特点,充分体现了意大利人的浪漫气质。 这条窄窄的德尔斯卡特街两边有多间商補,前面就是进入圣十字区所行过的第五座桥。过了桥对面就是威尼斯圣保罗区。德尔斯卡特街是连通圣十字区与圣保罗区的街道。 站在桥上只见水街上汽艇穿梭,临街水边商店挂满商品,方便来往船艇购物。城内小巷水道纵横,船舟是主要交通工具。 桥上的铜把手,古物?15.28时,通过桥离开圣十字区,进入圣保罗区。圣保罗区是威尼斯6个区最小的一个区,也是农产品市集商业区。详情请看下一辑,意大利(22)---威尼斯:圣保罗区 2016-9-4 这是游览完圣马可广场后,18.15时,回到圣十字区的街景。 <p>时间: 2016年9月4日</p><p>地点: 意大利威尼斯</p><p>图文: 红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