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8.14山西五台山台怀镇

冰峰

<p>台怀镇,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的最北端,距五台县城一百六十二华里,海拔1700米,是一个山环水绕,约有汉、满、蒙、藏四个民族近两千人口的秀丽山镇,是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首五台山的中心。</p><p>台怀镇距东台望海峰19公里,距西台挂月峰22公里,距南台锦绣峰28公里,距北台叶斗峰20公里,距中台翠岩峰19公里,处于五个台形成的怀抱之中,故名“台怀”,也是登顶五个台的中心地区。在五台山,人们把台怀地区(即现在的台怀镇)称为“台内”,其他地区则称“台外”。台怀镇镇北有一小峰,人称灵鹫峰,亦名菩萨顶。所以称之为灵鹫峰,据佛教史籍记载,东汉时期,我国佛教最初的传播人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台怀镇,见今菩萨顶的形势颇似印度的灵鹫峰,因而命名之。所以也称灵鹫峰为菩萨顶,佛教徒传说文殊菩萨曾在峰顶显灵和说法。台怀镇的东面有一座经常隐没在云雾中的小山峰,人称黛螺顶,亦称“青峰顶 ”,以山色青翠故名。山顶有寺原名佛顶庵,清代以后改称黛螺顶寺。寺内供有五个台的“五方文殊”像。这处高约四百米的山峰,是五台山五大台项的象征。</p><p>“以五顶山高路遥,有不能尽到者,至此犹至五顶也。”朝台的佛教徒,如果体力不支,不能遍临五个台顶,登上黛螺顶便称作“小朝台”。黛螺顶是朝山佛教徒一定要登临朝拜的地方。台怀镇是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的中心,清康熙时,曾于台怀镇建立了专供朝拜五台山用的行宫一座。行宫位于今塔院寺前,规模宏伟壮丽,占地约三百亩,当地人俗称皇城,现在尚保留有行宫宫门的遗址。</p><p>据佛教史籍记载,台怀镇大白塔的地底下,藏有释迦牟尼的舍利,佛舍利是释迦牟尼 的象征,因而最受佛教徒敬仰。由于台怀镇有灵鹫峰和佛舍利,因此,历代以来,朝廷和佛教信徒纷纷于台怀镇及其附近修建寺庙,使这里形成了佛寺鳞次栉比、宝塔如林的五台山佛教中心区。五台山的佛教寺院,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台怀镇,现在五台县共有寺庙四十多所,台怀镇及其附近就集中了三十所。</p><p>由于跟团游在五台山的行程只有半天时间参观,故只能匆匆游览了黛螺顶、菩萨顶、显通寺、塔院寺、五爷庙周边几个地方。</p> <p>金照西台</p> <p>黛螺顶</p> <p>黛螺顶佛光</p> <p>黛螺顶莲花云</p> <p>黛螺顶主持</p> <p>菩萨顶是五台山中规模最大的黄教领袖寺院。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等级最高。此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历代曾多次重修。明•永乐以后,蒙藏喇嘛教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等,均须向大喇嘛进贡。菩萨顶是满族语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故为文殊菩萨道场,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菩萨顶历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实际上成了皇室的寺庙,地位极其尊贵。</p> <p>菩萨顶和平祥云</p> <p>显通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五台山众多寺庙中最大、最古的一座,是青庙领袖。该寺历史悠久,珍贵文物很多,是佛教圣地中的一颗明珠。河南洛阳白马寺,是中国始建年代最早的一座佛寺,被人们称为“释源”,而显通寺的初建时间只比白马寺晚几年,可以和白马寺相比。显通寺七处九会殿,是明代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时,神宗命妙峰法师用磨砖砌成的一座华严道场。寺宇规模宏大,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寺之历史甚古。东汉永平年间(58-75年)始建,原名大孚灵鹫寺,后魏孝文帝再建,名花园寺。唐太宗时重修,名华严寺。名太祖朱元璋重修后赐额“大显通寺”。后来历经扩建修葺,形成今日规模。</p> <p>显通寺铜殿</p> <p>显通寺铜塔</p> <p>五爷庙创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现时殿宇多为清代所建,其坐东向西的文殊殿系明万历四十四年创建,面宽三间,分上下两层,三檐歇山顶,檐建繁复,上下左右勾连,坚固牢实,装饰性很强,在五台山殿建中别具一格。五爷庙殿内下层供文殊、观音、普贤三菩萨,文殊骑狮,观音骑“朝天吼”,普贤骑象,塑像高大。是五台山香火最旺最鼎盛的地方。</p> <p>塔院寺位于显通寺南侧,这里原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时,重修舍利塔,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起名塔院寺。</p><p>耸入云天的大白塔,是寺内主要标志,寺庙也因塔得名,塔的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塔拔地而起,凌空高耸,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下颇为壮观,现人们把它当做五台山的标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