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主编 吴盛墉

平安喜乐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龙潭》,是一部重约两斤的方志类图书,图文并茂;是千年古龙潭有史以来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具体介绍溆浦大龙潭的实用工具书。有研究价值、收藏价值、实用价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该书由韩京承、谌湘汉、谌鸿章、吴松盛四位龙潭籍文化名人也属于新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干部题词。说明了主编深知一个地方、一个时代需要有自己的代表人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该书由时任溆浦人大常委会主任谭显聪作序。由担任过溆浦县政协主席、在溆浦德高望重的张选道任编委主任并写前言。这两位都是龙潭籍。编委主任与主编必须认识高度一致,主编必须得到编委主任的高度认可。说明吴盛墉在张选道心目中的位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该书的副主编(按姓氏笔划为序)有:王军华、向志成、张一民、张一庆(县史志办主任)、陈立良、唐启泉、谌汉业、谌鸿珏、韩赛君、魏荣光等十人。这十人个个都是有份量的龙潭籍文化人。说明主编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是很强的。不当过主编的人,难以知道主编的责任重大,也难以知道主编的辛酸劳苦。笔者所知,韩赛君先生说过:“若不是吴盛墉有请,我韩赛君是不会出山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该书的编委成员有30余人,编务人员7人,征集资料人员22人,参与研究与积极支持的人员多达200余人,遍布祖国四面八方。这需要主编的亲和力与号召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该书2003年编写,2004年出版。一共分为六辑。第一辑:源远流长;第二辑:烽火岁月;第三辑:前进足迹;第四辑:乡土风情;第五辑:文苑芳草;第六辑:奋发儿女。从内容的编排上是合理的,从结构的布局上是恰当的。这需要主编有统筹能力与专业能力。笔者是编辑类高级职称,当过国家级重要期刊的总编辑,从专业的角度看,《龙潭》这部书编写的是很不错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吴盛墉是抗日英雄的后代,他的父亲参加抗日远征军,光荣牺牲在异国他乡缅甸,是其叔父将其抚养成人,是中国共产党将其培养成才。有了这个前提,《龙潭》一书的政治合格便有了保证。据笔者所知,吴盛墉在县委宣传部工作过,当过通讯组组长,当过乡镇与区委秘书,当过合田公社党委书记、龙潭镇党委书记、龙潭医院院长、龙潭区区长,县财委副主任,享受副县级干部待遇。工作的经历与人生的阅历,加之勤于思考,勤于学习,勤于写作,使其成为乡土文化的代表人物,使其成为众望所归的《龙潭》主编的不二人选。</span></p> <p><b>  吴盛墉是第一任龙潭弓形山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修复工程指挥长。谭显聪为第二任指挥长。</b></p> <p><b>  吴盛墉是溆浦县城防洪大堤修建工程副指挥长(副指挥长还有吴传兴、邓必浩等)。谭显聪是指挥长。</b></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吴盛墉与笔者的父辈、老师是同时代的人,属于长辈。认识吴老超过了50年,如今成为莫逆之交。最近这十年,尤其近五年,关于龙潭文化的事,请教的第一个对象,便是吴盛墉。笔者曾撰文《八旬老翁的家国情怀》、《两位主编的相互勉励》,百度网选用,写的就是吴盛墉。</span></p> <p><b> ( 姜 庆 华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