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东关丝绸之路东起点

红五星

<p class="ql-block">铜驼暮雨”是洛阳八大景的最后一景。城东关外的中通巷,隋、唐、宋时叫“铜驼陌”,它位于隋唐城的城东北隅,当时国际贸易市场叫“丰都市”一带。它西傍瀍河,南临洛水,桃柳成行,高楼瓦屋,红绿相间,每当阳春时节,桃花点点,蝴蝶翩翩,莺铭烟柳,燕剪碧浪,其景色之美,别有洞天。隋唐时代这里人烟稠密,每当暮色茫茫,家家炊烟袅袅上升,犹如蒙蒙烟雨,纷纷扬扬,这就是人们赞不绝口的“铜驼暮雨”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东关大街,这条看起来充满烟火味儿的市井街道,曾经商贾云集,是东连郑荥、西接陕潼的通衢大道。</p> <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中亚和西亚的商人通过海上“香料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来到当时的中原地区,相传这些人就是今日回族的先民,而骆驼也是这一时期进入中原地区的。这里商贾云集,各民族群众交往融洽,其中一部分作为侨民定居了下来。明代,朝廷对回族采取怀柔政策,使回族族体得到稳定发展,人口迅速繁衍,东关清真寺正是这个时期开始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据了解,历史上的洛阳城位置几度变迁。《洛阳市志》记载,明洪武六年,“安远将军”陆龄在金元两代原土墙基础上,督众重建洛阳城,大致形成目前洛阳老城的格局,清代沿袭。洛阳城开有4座城门,东为建春门,西为丽景门,南为长夏门,北为安喜门。史料记载,洛阳城外挖沟,沟深五丈宽三丈,引瀍水覆之,设关卡御敌。建春门号称洛阳第一门,门外所在称作东关,这也正是人们今天所说的东关。</p> <p class="ql-block">沿着东关大街继续向西,来到了东关大石桥。这座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的石桥,几经修缮至今依然人来人往。</p> <p class="ql-block">隋唐时洛阳城东关外的中通巷叫“铜驼陌”,商业繁华,人口稠密,每当夜色来临,住户家里的炊烟冉冉升起,如同缥缈烟雨,这就是洛阳八大景之“铜驼暮雨”。</p> <p class="ql-block">这一街一桥,数百年来都是东入洛阳的交通要道,也是东连郑荥、西接陕潼的通衢大道。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固守洛阳城,并在四周挖出10余米深的城壕。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赓兵团四纵、九纵和华东野战军部队对洛阳发起攻势,经过两昼夜激战,突破东门进入城内展开巷战。此战后,洛阳解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