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木棉庵

青青

<p class="ql-block">木棉庵,又称(木棉古寺)位于龙海市九湖镇木棉村九龙岭下。距漳州市区城南十二公里,木棉庵就坐落在324国道边。从市区到东南花都必经过此地,现在新修了一条新路不知是不是有绕道就不知道了。</p> <p class="ql-block">跟随漳州文史界各位大佬一同前往,受到木棉庵住持释隆海法师的热情接待。</p> <p class="ql-block">市头宫</p> <p class="ql-block">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贾似道在此被诛杀,木棉庵 也因这事件而声名远扬,历代文人墨客多有诗句。</p><p class="ql-block">是漳至潮州 十三庵 仅存的庵站。</p> <p class="ql-block">山门上镌刻的一幅楹联:</p><p class="ql-block">山后闻不断莺歌燕舞,</p><p class="ql-block">门前流不尽车水马龙。</p> <p>郑虎臣杀贾似道的事迹被改编为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收入明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流传甚广,后世关于贾似道之死的说法,已经掺入了不少演义的成分。</p> <p>木棉庵始建于宋淳熙年间(1174—1189),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南宋时,因漳州至潮州路途遥远,驿站稀疏,漳州郡守傅伯寿在漳州境内设置了十三座庵,接待过往官员兼传递文牒之用,相当于古代的官方招待所。</p><p>木棉庵,是从漳州南下广东的必经站点。木棉庵坐西朝东。单檐歇山顶砖木结构。二进三开间、中间天井。庵两侧各有十数间厢房。庵前一片大埕。埕前新建一牌坊(山门)。庵门上悬“木棉古庵”。总建筑面积465平米。</p><p>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木棉庵曾屡毁屡建。太平天国残部途经漳州时,前殿和两边厢房被烧毁。如今的模样是10几年前刚重修过的,外观看起来还很新。</p> <p>现如今庙顶是一排密密麻麻的剪瓷雕…青石基,红瓦顶,燕尾脊仰天翘起,脊上闽南传统剪瓷工艺,装饰着“双龙戏珠”以及在历史长河中有着赫赫功绩的文臣武将瓷像,多姿多彩,栩栩如生。</p><p><br></p> <p class="ql-block">古钟</p> <p>庵内几根旧石柱上的对联。</p><p>其中一联说到,</p><p>“奸相早随花锦落,</p><p>神明永庇木棉新”;</p><p><br></p> <p>又一联云</p><p>“慈航不渡奸雄汉,</p><p>慧眼长临信善门”。</p> <p>大殿红色柱子一联,</p><p>“矫矫虎臣为国除奸真爽快,</p><p>明明活佛显身说法本慈悲”。</p> <p class="ql-block">侧面小院现挂牌为中草药文化传承研究基地及中医义诊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木棉庵前那片开阔的大埕环境整洁,极目舒畅。大埕右边有棵古榕树高耸云霄、气势雄伟。</p> <p class="ql-block">大榕树下的一排石碑</p> <p class="ql-block">民国25年在碑前建有长形八角石亭一座,称“木棉亭”,并有现代人刻写的建亭碑记《木棉亭记》,如今碑亭均尚完好,被原龙海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936年诸暨人陈琪撰文、汉寿人朱熙写的《木棉亭记》碑刻(当与亭子同时所立)</p> <p class="ql-block">碑的前面屹立一座长方形的八柱石亭。历代骚人墨客到此凭吊遗迹,无不赋诗讴歌忠义之士郑虎臣为国除奸的壮举,同时也口诛笔伐祸国殃民的贾似道的罪行。所以这里是忠臣义士的记功碑,也是奸臣逆党的耻辱柱。</p> <p>亭边就是324国道</p> <p>公元1275年8月的一天清晨,南宋的漳州府出了件大新闻。</p><p>城外的木棉庵内,发生了一起血腥的凶案。现场,掌权15年的前宰相贾似道脑门被监押官郑虎臣锤得稀烂,当场毙命。</p><p>时年62岁的他,是时被朝庭贬谪到广东当循州团练副使,不想还未走到任所,就血溅木棉庵。</p> <p>贾似道,字师宪,是南宋时代制置使贾涉的儿子。从小放荡不羁,不务正业。后因其姐姐是理宗皇帝宠幸的贵妃,得以累拜右丞相,军汉阳。</p><p>他一生作威作福、独断专横,贪生怕死,弄得朝政不堪,内忧外患接踵而来。</p><p>贾似道的兴衰史和罪恶史主要体现在二次战争上:一次是开庆元年(1259年)九月,蒙古忽必烈南侵,鄂州(今湖北武昌)危急,贾似道以丞相之职领兵往救,但却不战自退,暗中遣使求降,答应割地纳贡。</p><p>后来蒙古诸王内讧争位,忽必烈仓皇撤兵,贾似道乘机谎报战功,被理宗御诏褒扬,加封少师。</p><p>旋令入朝,愈益专横,挟嫌弹劾左相吴潜(字履斋),独揽朝政。度宗即位后,又被授为太师,平章军国事,加封魏国公。</p><p>诛贾似道</p><p>另一次是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忽必烈于北方建立元朝,又再度南侵,朝臣纷纷上奏,请敕贾似道抗御,似道被迫出兵,鲁港(芜湖附近)一役,宋军全部被歼,他竟孤舟逃往扬州,于是朝野大哗,纷纷上书弹劾,请斩贾似道。但由于太后的袒护,只把他降为高州团练副使,贬循州安置。</p> <p>郑虎臣,字景兆,本是武举人。他一家屡受贾似道的陷害。据《龙溪县志》载:似道听信“有术者言,平章不利姓郑人”的鬼话。</p><p>凡朝官姓郑的,都必加诬陷。所以虎臣父亲被贾似道杀害,自己也被寻隙充军,后遇赦,当了会稽县尉。</p><p>贾似道被贬后,他奉命监捉到婺州,因当地群众张贴檄文驱逐奸相,才转押到福建建宁来。其时福王素恨似道,欲招募一名敢在途中杀贾似道的人当监押,郑虎臣又自请应召。</p><p>临行,郑遣散了似道待罪建宁府时的侍妾数十人,把其全部资财施舍民间。途中,时值酷暑天气,虎臣喝令打掉轿盖,让似道头晒烈日。又把似道的罪行丑事编成杭州小调,教轿夫们唱着戏谑他,行至漳州,知府赵介如原系贾家门客,欲设宴洗尘,又遭虎臣鄙视,强留3天,就起解赶路。</p><p>虎臣盘算,如果不趁早杀贾,一到广东,他的门客很多,就更难下手。于是令弃轿步行十几公里,至木棉庵小憩时,似道“病笃,泄泻欲绝,虎臣知其服脑子求死。乃云‘好教他祗凭地死’,遂锤数下而殂”</p> <p>郑虎臣诛杀误国奸相贾似道,为国锄奸,为民除害,消息传开,人人拍手称快,千古流芳。</p><p>庵外大榕树下,这个刻着“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十个大字的石碑,原是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平倭时所立,但己断了,只剩下上半截,后又补全,约有一丈多高,四尺多宽。</p><p>俞大猷,泉州晋江人,是与戚继光齐名的军事家、抗倭名将,对于丧师误国的贾似道,他的题字当是有感而发,字迹遒劲有力,虽经修补,仍不失为珍贵的文物。</p> <p>碑石旁边又立一诗碑,刊明代王肇衡的七言绝句一首,诗云:</p><p>当年误国岂堪论,窜逐遐方暴日奔。</p><p>谁道虎臣成劲节,木棉千古一碑存。</p> <p>这个摆在中间的碑是清乾隆年间的龙溪知县袁本濂,又用一块石碑将这十个大字重述一遍重立的。</p> <p class="ql-block">关于木棉庵虎臣诛似道的题咏很多,吟来正气满腔。</p><p class="ql-block">如清代龙溪人张士楷诗云:</p><p class="ql-block">尚方斩马定须携,讨贼捐躯未怆凄;</p><p class="ql-block">往事已埋秋壑里,斜阳自转木棉西。</p><p class="ql-block">征蛮却爱俞都护,勒石犹标郑会稽;</p><p class="ql-block">千古快心推此地,春风莫遣杜鹃啼。</p> <p>贾似道被杀的第二年,南宋都城杭州被元军攻陷,南宋王朝事实上覆亡,四年之后的崖山之战,残宋彻底灭亡,崖山之后无中国。七百多年前的秋天,寥落的漳潮古道上,一座藉藉无名的闽南小庵,见证了一个王朝最后的背影。巧合的是,离此地三十多公里的漳浦湖西乡有一座赵家堡,是赵宋闽冲郡王赵若和崖山兵败后,逃亡于此聚族而居数百年的一座城堡。</p> <p>以上文字资料部分转载自百度</p><p>图片 青青 攝</p> <p class="ql-block">在木棉庵不远处,有个养老院后面,居然深藏的一片鲜为人知的福建省第二大规模的古松椤树群。</p> <p class="ql-block">试剑石</p> <p class="ql-block">官帽石</p><p class="ql-block">同行的一位帅哥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他说学校就在隔壁,每次考完试都会到这官帽石来玩,似乎是祈求考到好成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