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人物———记孟祥元艺术工作室观《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

陌颜

<p>惊风吹雨过,历历大槐踪。</p><p>王气销南渡,僧坊聚北宗。</p><p>烟深凝碧树,草没景阳钟。</p><p>愁见花甎月,荒秋咽乱蛩。</p><p> ——宋·林景熙《故宫》</p> <p>  秋风慕雨天。</p><p> 庚子秋月,孟祥元艺术工作室一行,有幸赴故宫观《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作品特展》。</p> <p>  2020年9月1日至10月30日,“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出,共展出78件套文物精品。</p> <p>   展览共分四个单元,四个主题:</p><p> 第一单元:胜事传说夸友朋,呈现以苏轼为核心的北宋文人群像。</p><p> 第二单元:苏子作诗如见画,呈现作为文学家的苏轼形象。</p><p> 第三单元:我书意造本无法,呈现作为书法家的苏轼形象。</p><p> 第四单元:人间有味是清欢,呈现被后世视为文人典范的苏轼形象。</p> <p>  苏轼书法的笔墨特点第一直观感受便是用墨丰腴,如《辩才老师帖》、《与董长官帖》,正因如此,此二帖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给人充实感。</p> <p>  近观章法,轻重错落。特别是行书中,字与字之间,经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如《武昌西山诗帖》中的“但见落日低黄埃”一句,一大一小,错落有致。有时是几个字重,几个字轻,轻重搭配,同样给人很强的韵律感。如《答钱穆父诗帖》中“借君妙语写春容,自顾风琴不成弄”一句。</p> <p>  同一幅作品中,字体大小悬殊之大者,苏轼书法可谓独树一帜。如《寒食帖》中“哭涂穷”三字。这三字所占比例,比前一行中五个字所占的比例还大。这种字形大小悬殊给人视觉上极强的冲击力,实际上也表达了当时书写过程中的一种强烈的情绪。</p> <p>  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洞庭春色赋》笔意雄劲,姿态闲雅,潇洒飘逸,而结字极紧,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p> <p> 此外,笔画舒展、横轻竖重、妩媚天真也是苏轼书法的特点,正因此,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p><p><br></p> <p>  斯人虽已逝,在世时不曾多留遗恨、去世后亦如飘摇风雨中的一盏明灯,为茫然前行者们指明一个出处:向光而行,生命终可豁然开朗……</p><p> 回首探雨:莫不是“下雨天留客”?苏公本好客,希望游人且慢走,再多看一看、留一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