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英明:中国画的视觉规律

不慌就不忙

<p>孙英明作</p><p> 只有符合人的视觉规律的画,我们眼睛看着才舒服。那为什么呢?</p><p> 视觉规律是人生来就有的一种本能,是一种先天能力。举个例子,当你眼睛聚焦集中看一处物象时,在眼睛余光所覆盖的所有物体是模糊不清的。只有你聚焦看到的物体是实的。这就是人眼睛客观的生理机能。也叫视觉规律。按理说初学画画的人应该先按照人本身的客观规律来处理画面吧?比如要重点表达的地方可以实一些、可以紧一些、可以干一些、可以密一些或对比强烈一些等。而不是重点的地方就可以虚一些、松一些、湿一些、疏一些或对比弱一些。这样才符合视觉规律嘛!但事实恰恰相反。</p><p> 很奇怪,初学画画的人或者说绘画没有入门的人,几乎都抛开了人固有的视觉经验。完全按着视觉规律的反方向进行。我们说画学到最后可不可以打破固有的视觉经验呢?是可以的,前提是只要你能轻松的驾驭基本视觉规律。</p><p> 这就有个中国画入门的问题。一般来讲门外的人是不相信也不会承认绘画的这道门的。因为他们往往忽略了绘画是一门视觉的艺术这一基本定义。学着学着就进入了旁门左道。</p><p><br></p> <p>孙英明作</p><p> 我们说,所有的绘画手段都是为满足视觉规律而服务的,这是前提之一。其次才是精神层面的。你得先看后想吧!那么满足这个手段不是技法而是语言。</p><p> 语言和技法最大的区别是:一个是入门的方法,研究视觉上的绘画规律。一个是驰聘江湖糊弄银子的手艺,研究的是生活中物象的自然规律。一个追求的是绘画美,一个追求的是生活美。最常见的是牡丹怎么画,竹子怎么画等。</p><p> 然而一旦掌握了绘画语言,无论你画什么,它都是画,都是成立的。</p><p> 我国现有的美术教育模式,大部分沿袭的是技法类的传授模式。学生学老师的技法,学他人的处理方法。一直拄着拐棍前行,如果扔掉这个拐杖,基本就不会画画了。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一旦进去了,还出得来吗?一个人学画后期,笔性、思维模式、观察方法、处理方法基本都是固化状态,都形成了习惯成为了自然,你让学生怎么扔掉这些?我们说白纸上好写字,你把学生培养成了报纸,真是难为了这些学生。</p><p> 有一个最见不得人的私心是所有老师都不愿说的,那就是金字塔理念。让学生做自己的基石塔座,自己当塔尖。那自然是要求学生越像自己越好了。于是说你先得打进来。打出去看你的造化了。</p><p> </p> <p>孙英明作</p> <p><br></p><p><br></p><p>经常有评论绘画作品的门外汉谈论绘画时最多的是关注跟作品本身无关的一些东西。而关注视觉规律的更是凤毛麟角。什么是绘画天赋?绘画天赋其实就是你一开始就走绘画的视觉语言这个路子,显得你入门快而已。离开了绘画语言你就永远入不了门。于是我们说这个人没有天赋。这也是搞画画的千千万万,而能成为真正画家的屈指可数,尽管美协会员快过万了。说到这里,我想起来个事,一直以来,不结党、不大众化,我们管这个叫不群不党,这是艺术家的基本素质之一。但画家需要报团取暖,于是大家争先恐后以进入什么协会之类团体为荣。几年前,当搞中国当代艺术那波人集体进入中国当代艺术院这个体制内的团体后,我就在一些评论中断言:他们的当代艺术使命会在一定年限中终止了,取而代之的名号是“当红画家”。事实证明艺术比我说的“死”的还快。但不管怎么说,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曾经璀璨过。也依旧值得我们尊重。</p><p> 牢记初心,不忘使命。画家多研究画,别总惦记陶瓷什么的。许多关心我的人都好心劝导,金玉良言。如果我抬杠说画画是我的业余爱好就有点气人了。我把一块石头磨成针而不去买一根针,我说我喜欢这个过程,一定会有人说我矫情。但买的针一毛钱,而磨的石针是工艺品,这个不能比对。</p><p> 昨晚拌了个生拌鱼,喝了点白的,刚才又是两三点钟醒来。</p><p><br></p><p> 2020年10月14日凌晨于吉林市江南。</p><p> </p> <p>摄影作品——来源于网络。</p><p><br></p><p>最后说,中国画山水、人物、花鸟等类别,虽然各自对于语言的处理方法各有不同,但就视觉规律而言都是一样的。这也是人物画路子正的人 山水画也一样画的很好的主要原因。</p><p> 我一直觉得绘画没有什么难的,事实证明有些人想多了,只要你能放下画家的身段,回过头来好好钻研一下视觉规律和绘画语言,还是有希望能成为一位名符其实的画家的。我暂时不搞艺术了,也不建议大家搞艺术,老老实实当个画家吧!因为艺术家的门槛很高的,你迈不过去。其中一个要求需要你有独立的人格及独特判断和批判能力就会弄的你天天尿频和尿滴沥。因为你根本做不到,还搞个鸟艺术?</p> <p><br></p><p><br></p><p> 2020年9月16日凌晨于吉林市</p>